君子所審者三:一曰德不當其位;二曰功不當其祿;三曰能不當其官,此三本者,治亂之源也。


    ——《立政》


    華為的管理模式,非常有自己的特色。一開始的時候,它近乎是小作坊似的粗放管理,隨著華為公司的擴大,管理就出現了滯後的現象,任正非這時候請進來了一位“洋師父”,他不惜截趾適履,學習這位“洋師父”的管理方法,而且他還發表講話,說:“這套管理方法,五年之內不許變。”


    華為公司一開始的時候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公司一開始運作的時候,確實缺少指導思想。任正非是軍人出身,他喜歡研讀《毛澤東選集》,他不僅對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非常欣賞,而且在華為公司的發展曆程中,也得到了靈活的運用。


    華為的銷售人員不去城市去鄉鎮,他們避實就虛,專挑那些跨國公司看不上眼的偏遠地區去賣電信產品。華為公司那時的管理基本上是處在“華為是一群從青紗賬裏出來的土八路,還習慣於埋個地雷,端個炮樓的工作方法”!華為這種農民加手工作坊的創業方式,已經嚴重製約了華為公司的由小變大的第二次發展。


    華為公司早期用的是粗放的管理,任正非無非做對了三件事情,即:大搞研發、營銷為重、降低成本。可是公司到了一定規模後,卻出現了增產不征收的現象,任正非心裏充滿了困惑,華為公司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華為公司由大變強,當它以“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奔赴海外開拓市場,參與國際化的競爭後,華為的管理體製必須要因勢而變,努力與世界一流的企業接軌,否則華為公司無法形成一股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強大的競爭力,又如何參與國際博弈,最終取得更大的勝利?


    任正非在《華為公司十大管理要點》中,這樣寫道:


    在管理改進中,一定要強調改進我們木板最短的那一塊。為什麽要解決短木板呢?公司從上到下都重視研發、營銷,但不重視理貨係統、中央收發係統、出納係統、訂單係統等很多係統,這些不被重視的係統就是短木板,前麵幹得再好,後麵發不出貨,還是等於沒幹。因此全公司一定要建立起統一的價值評價體係,統一的考評體係,才能使人員在內部流動和平衡成為可能。


    比如有人說我搞研發創新很厲害,但創新的價值如何體現?創新必須通過轉化變成商品,才能產生價值。我們重視技術、重視營銷,這一點我並不反對,但每一個鏈條都是很重要的。


    1993年,北京中關村的大街上。任正非去中關村辦事,他身旁的同行者問他:“您怎麽評價方正公司?”


    任正非答:“有技術,無管理。”


    方正公司是由北京大學於1986年投資創辦,其電子排版係統正在快速終結著傳統的漢字印刷技術,是詮釋“創新”理念的典範企業之一。


    同行者又問:“聯想呢?”


    任正非答:“有管理,無技術。”


    聯想集團成立於1984年,由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11名科技人員創辦,是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富有創新性的國際化科技公司。


    同行者繼續問:“你怎麽評價華為呢?”


    任正非脫口答道:“既無技術,又無管理。”


    任正非雖然有自謙的成分在裏麵,但華為公司的研發、銷售、生產等部門,確實存在著諸如浪費、效率不高和資金利用率低等諸多問題。


    華為公司既然要向國外的大公司學習管理,那就應該向ibm學習,因為ibm不僅是“百年老店”,而且它是世界上除了政府之外,最複雜的機構之一。ibm曆經歲月的洗禮和市場殘酷的競爭,顯示它不僅管理異常嚴謹,而且是全球化運作最為成熟的公司。


    華為早年的輝煌能否延續到21世紀,集團業務將如何實現整體轉型,企業文化和機製還將如何再造,這都是任正非積極思考的問題,這也是華為需要向ibm學習的地方。


    1997年初,華為公司總裁任正非親自給ibm的ceo彭明盛寫信,希望效仿ibm的財務管理模式進行轉型。華為需要的不是一般的財務谘詢顧問,ibm公司自己的財務人員必須親自參與其中。


    1997年7月,ibm邀請華為公司近10位財務相關人員坐飛機到美國總部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訪問,以了解其財務係統的情況。不久,華為公司就正式啟動了ifs(集成財務轉型)項目。與此同時,ibm正式把華為公司升級為事業部客戶——在其全球幾十家事業部客戶中,華為是唯一一家中國企業。


    ibm不但為華為公司組建了一支由骨幹組成的全球團隊,還提供全方位的定製服務。該團隊在組織架構上直接向美國總部匯報。


    1998年,華為公司為了保證這場變革成功,任正非特別製定了“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即先僵化接受,再固化運用,後優化改良的方針。華為公司不乏it精英,他們思想活躍,有時候難免自以為是,在執行ibm這一套管理方法的時候,難免會對這套舶來的方法進行曲解和自由發揮。


    任正非在講話中這樣說:“在管理改進和學習西方先進的管理方麵,我們的方針是‘削足適履’對係統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我們切忌產生中國版本、華為版本的幻想。我最痛恨‘聰明人’,認為自己多讀了兩本書就了不起,有些人還不了解業務流程是什麽就去開流程處方,結果流程七瘡八孔地老出問題。你們一定要明白ibm是怎麽做的,學習人家的先進經驗。我們通過培訓、考試上崗,即使他認為自己比ibm還要厲害,不能通過考試也要下崗。我們讓大家去穿‘美國鞋’,讓美國顧問告訴我們‘美國鞋’是什麽樣子。至於到了中國後,‘鞋’是不是可以變一點,隻有顧問有權力變,我們沒有這個權力。創新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創新。我們要把那些出風頭的人從我們變革小組中請出去。”


    華為的員工主觀能動性、團隊合作精神、艱苦奮鬥精神絕對不缺乏,可是華為的管理水平與國際同行差距太大。華為每年把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但研發的效益僅僅是ibm的1/6。供應鏈方麵,華為訂單及時交貨率隻有50%,而國際領先公司為94%。


    任正非感慨:中國的問題是中國人“太聰明”,但因為無法用製度、流程、係統把這種個體的“聰明”規範起來,5000年都受窮。


    當年為了保證將ibm這套國際先進的管理體係不走樣地移植到華為,任正非下了死命令:“5年之內不許任何改良,不允許適應本地特色,即使不合理也不許動。5年之後把國際上的係統用慣了,再進行局部改動;至於結構性改動,那是10年之後的事情。”


    ibm公司為華為設計的ipd和isc流程,更是華為流程國際化的標誌,該流程是華為整體競爭力的源泉,也是華為走向全麵國際化的體製保障。這兩個流程的成功引進,是華為國際化進程中的一個裏程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堅持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洪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洪文並收藏任正非:九死一生的堅持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