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兵杖局
大明:崇禎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作者:金色魚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一會兒兩人出了禦書房,想著剛才皇帝吩咐的話,駱養性一臉凝重的想著。
這上萬顆人頭落地,就徹底淪為皇帝的爪牙了,往後就隻能跟著皇帝一條道走到黑了。
方正化卻一臉淡然與駱養性截然相反,見駱養性神情凝重,不由打趣道:
“咱家看駱指揮使這副模樣,你該不會是害怕了吧?”
聞言,駱養性擠出一抹難看的苦笑。
“方督公,不算還沒押解到京的,少說得有五萬多人,那可是五萬多顆人頭啊,我說不怕,你信嗎?”
“君命難違,你怕也沒用。”
方正化收起打趣之言,繼而一本正經的問道:“不知駱指揮使打算什麽時候行刑?”
駱養性抬起脖子看了看天,悠悠答道:
“看這天色怕是已經過了午時,還是明天再行刑吧,剛好有時間,讓我再審審朱純臣。”
對此,方正化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並沒有提出什麽異議。
突然,駱養性像是想到了什麽,疑惑出聲:“方督公,你說陛下為什麽要讓我們在菜市口行刑?”
聞言,方正化擺出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想了想,這才緩聲答道:
“咱家覺得陛下把刑場選在菜市口,可能是為了讓刑場熱鬧一點吧!”
駱養性一聽這話,差點沒忍住噴出一口老血,暗自腹誹:這方正化當真是個奇葩。
倆人就這麽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消失了身影。
且說禦書房,方正化、駱養性走後崇禎又把思緒轉了回去。
可想著想著,他便沒有了先前從八大晉商手中抄得大把金銀的喜悅,反而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概因晉商手中的物資是要與關外建奴交易的,現在卻被自己截了胡,建奴很可能會因為得不到糧食等生活物資補給而大舉進攻。
雖然這隻是自己的猜測,不一定就會發生,但隻要有萬一的可能,就不得不防。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就算是防,大明現在的軍隊也不夠利。
崇禎一陣思忖後,從禦座上站了起來,叫道:“大伴,把儲監局的李鳳翔找來,咱們去兵仗局看看。”
“老奴遵旨,這就去。”王承恩應了一聲,便快步而去。
明朝的軍械生產部門共有兩個,一個是工部下轄的軍器局,一個是內廷的兵仗局。
可工部的軍器局,這些年來因朝廷國庫空虛沒有經費支出,早已名存實亡,沒有了產出,隻剩下內廷的兵仗局苦苦支撐。
崇禎一邊走一邊想著,現在不缺錢,之前在朝堂上自己還是疏忽了,應該盡快讓工部的軍器局恢複生產才是……
兵杖局設立在皇城一角,距離崇禎所在的東暖閣並不算遠。
一刻鍾後,崇禎身著那件出宮時穿的青天色錦袍來到了兵仗局。
可他剛進兵仗局就聽到匠作坊內傳出叮叮當當的捶打敲擊聲,這不禁讓崇禎一陣狐疑。
原因無他,隻因受王之心牽連兵杖局的監庫、僉書、堂司甚至連寫字和監工太監幾乎都被一鍋給端了。
按理說,現在的兵仗局應該是無人打理混亂一團才對,但從匠作房裏傳出來的敲打聲來看,似乎沒有受什麽影響還在正常運轉。
王承恩像是猜到了崇禎的狐疑,是以解釋道:“皇爺,兵杖局之所以不受影響還正常運轉,是方正化抓人後特意留了東廠的人暫管。”
崇禎欣慰的點了點頭:“倒沒看出來,方正化還有這玲瓏心。”
說話間,崇禎進入匠作坊,留在這裏值守的東廠小太監下意識便要上前阻攔。
可看到來人裏有王承恩時,又把上前阻攔換成了上前見禮。
“小的見過大總管。”
小太監這一舉動,不禁讓王承恩眉頭一緊,在內心暗罵不已:
這小兔崽子,真是沒眼力勁,怎麽能把皇爺晾在一邊,給咱家行禮,這不是給咱家上眼藥麽。
其實這壓根也不怪這小太監,隻因他根本沒見過皇帝。
而且今天崇禎也沒穿龍袍,這換了誰也不敢見人就稱皇帝不是。
王承恩不知所措,崇禎卻像沒事人一樣,打量一番後向著匠作坊內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匠人走去。
崇禎一直走到老匠人眼前,老匠人也沒有發現,隻是專注的敲打著手中尚未完成的鎧甲。
直到熟鐵回生需要回爐煆烤時,老匠人的鐵錘才終於停下,也是這時候老匠人才發現身邊的崇禎。
老匠人在兵杖局呆了大半輩子,出了手藝了得,這察言觀色的本領自然也不賴。
見崇禎氣度不凡又身著錦緞華服,便已猜出,這肯定不是什麽普通人,是以當即拱手行禮。
“小老兒,參見大人。”
崇禎和煦一笑:“老匠不必多禮,剛才觀老匠人製作鎧甲手法純熟,想來必是經年老匠無疑了。”
“唉……”
老匠人長呼一口氣,神情漠然,眸中透著追憶之色。
“大人說的是,小老兒原是軍籍,從十七歲就跟著父輩在兵仗局製作軍械,至今已有三十八載。”
老匠人的神情崇禎看在眼裏,但他卻裝作沒有發現。
“老匠,你在兵仗局勞作一月,收入幾何?”
聽到這話,老匠人神情又變得愁苦,一邊搖頭一邊說道:“多的時候能有五百文,少的時候隻有兩三百文。”
聞言,崇禎不由心裏一酸,按大明現在的物價,也就是說在兵杖局幹了近四十年的老匠人,一月所勞隻能買到半石米。
一石相當於後世的一百五十斤左右,這也就意味著老匠人做一個月的工,要是家裏多有幾口人連吃飯都不夠。
這裏有人會說,工錢少,可以選擇不幹另謀出路呀!
那你可就想多了,這是在明朝,不像後世那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明朝的戶籍管理森嚴,你家是農籍,那麽就世世代代都是農籍,除非你家出了個讀書人,有了功名才能脫籍。
老匠人是軍籍就隻能世世代代從軍,你要敢逃跑不幹,那就按逃兵處理,到時候死的恐怕就不止你一個了。
崇禎把這話記在心裏,轉而問道:“老匠,你一月能製作多少鎧甲,多少火銃?”
這上萬顆人頭落地,就徹底淪為皇帝的爪牙了,往後就隻能跟著皇帝一條道走到黑了。
方正化卻一臉淡然與駱養性截然相反,見駱養性神情凝重,不由打趣道:
“咱家看駱指揮使這副模樣,你該不會是害怕了吧?”
聞言,駱養性擠出一抹難看的苦笑。
“方督公,不算還沒押解到京的,少說得有五萬多人,那可是五萬多顆人頭啊,我說不怕,你信嗎?”
“君命難違,你怕也沒用。”
方正化收起打趣之言,繼而一本正經的問道:“不知駱指揮使打算什麽時候行刑?”
駱養性抬起脖子看了看天,悠悠答道:
“看這天色怕是已經過了午時,還是明天再行刑吧,剛好有時間,讓我再審審朱純臣。”
對此,方正化隻是微微的點了點頭,並沒有提出什麽異議。
突然,駱養性像是想到了什麽,疑惑出聲:“方督公,你說陛下為什麽要讓我們在菜市口行刑?”
聞言,方正化擺出一副鄭重其事的樣子,想了想,這才緩聲答道:
“咱家覺得陛下把刑場選在菜市口,可能是為了讓刑場熱鬧一點吧!”
駱養性一聽這話,差點沒忍住噴出一口老血,暗自腹誹:這方正化當真是個奇葩。
倆人就這麽有一句沒一句的聊著消失了身影。
且說禦書房,方正化、駱養性走後崇禎又把思緒轉了回去。
可想著想著,他便沒有了先前從八大晉商手中抄得大把金銀的喜悅,反而臉色變得凝重起來。
概因晉商手中的物資是要與關外建奴交易的,現在卻被自己截了胡,建奴很可能會因為得不到糧食等生活物資補給而大舉進攻。
雖然這隻是自己的猜測,不一定就會發生,但隻要有萬一的可能,就不得不防。
古人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就算是防,大明現在的軍隊也不夠利。
崇禎一陣思忖後,從禦座上站了起來,叫道:“大伴,把儲監局的李鳳翔找來,咱們去兵仗局看看。”
“老奴遵旨,這就去。”王承恩應了一聲,便快步而去。
明朝的軍械生產部門共有兩個,一個是工部下轄的軍器局,一個是內廷的兵仗局。
可工部的軍器局,這些年來因朝廷國庫空虛沒有經費支出,早已名存實亡,沒有了產出,隻剩下內廷的兵仗局苦苦支撐。
崇禎一邊走一邊想著,現在不缺錢,之前在朝堂上自己還是疏忽了,應該盡快讓工部的軍器局恢複生產才是……
兵杖局設立在皇城一角,距離崇禎所在的東暖閣並不算遠。
一刻鍾後,崇禎身著那件出宮時穿的青天色錦袍來到了兵仗局。
可他剛進兵仗局就聽到匠作坊內傳出叮叮當當的捶打敲擊聲,這不禁讓崇禎一陣狐疑。
原因無他,隻因受王之心牽連兵杖局的監庫、僉書、堂司甚至連寫字和監工太監幾乎都被一鍋給端了。
按理說,現在的兵仗局應該是無人打理混亂一團才對,但從匠作房裏傳出來的敲打聲來看,似乎沒有受什麽影響還在正常運轉。
王承恩像是猜到了崇禎的狐疑,是以解釋道:“皇爺,兵杖局之所以不受影響還正常運轉,是方正化抓人後特意留了東廠的人暫管。”
崇禎欣慰的點了點頭:“倒沒看出來,方正化還有這玲瓏心。”
說話間,崇禎進入匠作坊,留在這裏值守的東廠小太監下意識便要上前阻攔。
可看到來人裏有王承恩時,又把上前阻攔換成了上前見禮。
“小的見過大總管。”
小太監這一舉動,不禁讓王承恩眉頭一緊,在內心暗罵不已:
這小兔崽子,真是沒眼力勁,怎麽能把皇爺晾在一邊,給咱家行禮,這不是給咱家上眼藥麽。
其實這壓根也不怪這小太監,隻因他根本沒見過皇帝。
而且今天崇禎也沒穿龍袍,這換了誰也不敢見人就稱皇帝不是。
王承恩不知所措,崇禎卻像沒事人一樣,打量一番後向著匠作坊內一個頭發花白的老匠人走去。
崇禎一直走到老匠人眼前,老匠人也沒有發現,隻是專注的敲打著手中尚未完成的鎧甲。
直到熟鐵回生需要回爐煆烤時,老匠人的鐵錘才終於停下,也是這時候老匠人才發現身邊的崇禎。
老匠人在兵杖局呆了大半輩子,出了手藝了得,這察言觀色的本領自然也不賴。
見崇禎氣度不凡又身著錦緞華服,便已猜出,這肯定不是什麽普通人,是以當即拱手行禮。
“小老兒,參見大人。”
崇禎和煦一笑:“老匠不必多禮,剛才觀老匠人製作鎧甲手法純熟,想來必是經年老匠無疑了。”
“唉……”
老匠人長呼一口氣,神情漠然,眸中透著追憶之色。
“大人說的是,小老兒原是軍籍,從十七歲就跟著父輩在兵仗局製作軍械,至今已有三十八載。”
老匠人的神情崇禎看在眼裏,但他卻裝作沒有發現。
“老匠,你在兵仗局勞作一月,收入幾何?”
聽到這話,老匠人神情又變得愁苦,一邊搖頭一邊說道:“多的時候能有五百文,少的時候隻有兩三百文。”
聞言,崇禎不由心裏一酸,按大明現在的物價,也就是說在兵杖局幹了近四十年的老匠人,一月所勞隻能買到半石米。
一石相當於後世的一百五十斤左右,這也就意味著老匠人做一個月的工,要是家裏多有幾口人連吃飯都不夠。
這裏有人會說,工錢少,可以選擇不幹另謀出路呀!
那你可就想多了,這是在明朝,不像後世那樣,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明朝的戶籍管理森嚴,你家是農籍,那麽就世世代代都是農籍,除非你家出了個讀書人,有了功名才能脫籍。
老匠人是軍籍就隻能世世代代從軍,你要敢逃跑不幹,那就按逃兵處理,到時候死的恐怕就不止你一個了。
崇禎把這話記在心裏,轉而問道:“老匠,你一月能製作多少鎧甲,多少火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