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富貴險中求
大明:崇禎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作者:金色魚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崇禎一陣比比劃劃,直到小半刻鍾後才停下筆來吩咐道:“大伴,去把漠南草原的地圖取來。”
王承恩應聲而去,快步走到一邊的書架上翻翻找找,不一會兒就將一幅陳舊的地圖取來鋪在崇禎麵前的禦案上。
崇禎看著桌案上有些泛黃的漠南草原地圖,與自己記憶中所知的漠南草原各部的位置一一對照起來。
林丹漢的察哈爾部以東是和建奴關係最為緊密的科爾沁部;
西邊是內喀爾喀五部之一的敖漢部,北邊則是漠北草原的地盤,南麵是緊貼著大明的巴林部。
崇禎看著察哈爾部在地圖上的位置陣陣出神。
大明想要吞下察哈爾部,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無一是讓其直線南下跨過巴林部直入大明境內。
但前提是該如何避開巴林大大小小的部落,防止巴林部族向建奴通風報信,萬一建奴要是知道了,又該如何應對?
崇禎把這些問題撕碎了、打爛了一個個細細琢磨起來。
當然,這一切的問題是建立在察哈爾部願意歸順大明的前提下。
倘若察哈爾部不願意歸順大明,那又該如何?
崇禎一琢磨就是大半刻鍾,突然某個瞬間崇禎似下了某種決定,喃喃自語道: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管怎樣也隻有一搏了。”
崇禎嘴裏念叨著提起毛筆在宣紙上落下一個個小字。
待字跡晾幹,崇禎仔細研讀了兩遍,確認無誤後,又將寫好的小字裁剪下來卷成小卷,放入之前的竹節裏。
繼而將竹節遞向方正化吩咐道:“將這個竹節傳給李若璉、盧九德。”
“奴婢遵旨。”方正化躬身向前接過竹節。
做完這一切,崇禎這才回過頭來看向一直沒說話的駱養性問道:“還有何事?”
崇禎之所以這樣問,那是因為他清楚,這兩人一同前來不可能隻為了向自己稟報同一件事。
所以他斷定,除此之外肯定還有別的什麽其他事。
聽到崇禎問話,駱養性不敢怠慢,跨前一步躬身應道:
“回稟陛下,前往福建泉州府送信的錦衣衛指揮千使陸遇也有消息傳回。”
駱養性說著與之前方正化的動作如出一轍,從袖口裏取出一個寸許長的竹節雙手高舉過頭。
王承恩見狀,眼疾手快上前一番探查後接過竹節交到崇禎手上。
崇禎如之前那般從竹節裏抽出卷成小卷的信紙,當看到上麵的內容時,崇禎難掩竊喜的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好……太好了。”
從福建泉州府傳回來的信紙上內容並不複雜,其上隻簡簡單單的寫了兩句話。
“鄭芝龍已答應願聽朝廷調遣,鄭鴻逵不日將率三百戰船並購糧米兩百萬石北上赴登州任職”。
駱養性、方正化、王承恩看崇禎笑得暢快但又不明所以,沒由來的有些詫異,也不知陛下這是高興個什麽勁。
崇禎似察覺到了三人詫異的神情,是以收了收天子儀態,緩聲說道:“福建這事先不急,眼下朕有件棘手的事要交給北鎮撫司和東廠。”
這突如其來的話,方正化、駱養性聽得一知半解、不知所謂。
忍不住在心裏嘀咕:我們壓根就不知道信上寫了什麽,這急不急,還不都是您說了算。
兩人隻是嘀咕了一句,就自動過濾了崇禎說“福建這是不急”的話,而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有棘手的事要交給他們”的話上。
“請陛下吩咐,微臣、奴婢定萬死不辭。”方正化、駱養性不敢絲毫怠慢的齊聲道。
崇禎微微頷首:“盧九德、李若璉傳回的信上說,建奴派了兩百多人出來。”
“據他們推測,這夥建奴大概率是要到張家口來探查晉商消息的。”
崇禎說到這,目光突然變得銳利,語氣也跟著森冷起來。
“朕要你二人秘密出關,倘若這夥建奴真是衝著探查張家口晉商而來,那就將其劫殺了。”
聞言,方正化、駱養性互視一眼皆是目露凶光。
“微臣遵旨,奴婢遵旨。”
倆人說話間,崇禎像是想起了什麽,隨即補充道:“對了,這其中有個叫鮑承先的漢奸,此人不可殺,但卻要讓他負傷盾走。”
“另外這夥建奴裏有個叫鼇拜的,是他們的領頭人,此人能抓活的最好,若實在抓不到死的也成。”
“好了,去吧!把這件事辦好,朕有重賞。”
“微臣,奴婢告退。”
駱養性、方正化走後,崇禎這才回過神來琢磨福建鄭芝龍的事。
這可謂是自他穿越以來為數不多的幾件好事之一。
不怪崇禎之前會毫無形象的大笑。
隻因鄭芝龍一旦真心歸附朝廷,那麽他成立的商隊就可以依托鄭芝龍的保護,將大明的商品銷往東南亞各國。
而不用擔心商船在海上遇到海盜或是歐洲來的那幫強盜。
因為這個時候的鄭芝龍在東南亞海域就是無解的存在。
將大明商品銷往東南亞國家隻是其一,最主要的是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東南亞國家運送糧米回大明。
自給自足再加上外運,大明因小冰河氣候影響帶來的災荒糧食短缺問題將會得到徹底解決。
還有另一個利好是鄭鴻逵到任登州以後,自己便可以利用鄭洪逵帶來的戰船在打造寶船這段真空期提前訓練大明的水師。
這幾件無疑是關乎大明國運的事,作為大明的***,崇禎又怎能不高興?
崇禎一陣琢磨後,隨即向王承恩吩咐:“大伴,傳太康伯、武清侯、永寧伯,嘉定伯、興城伯禦書房覲見。”
崇禎說到這,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麽,又補了一句:“對了,還有把田國丈也一並傳來。”
“老奴遵旨。”王承恩應了一聲,欲奪門而去。
可他剛走出兩步,就被崇禎叫住:“大伴,再把軍閣的盧象升、張之極、孫傳庭也傳到禦書房來。”
王承恩聞言再次躬身:“老奴遵旨。”
王承恩應聲而去,快步走到一邊的書架上翻翻找找,不一會兒就將一幅陳舊的地圖取來鋪在崇禎麵前的禦案上。
崇禎看著桌案上有些泛黃的漠南草原地圖,與自己記憶中所知的漠南草原各部的位置一一對照起來。
林丹漢的察哈爾部以東是和建奴關係最為緊密的科爾沁部;
西邊是內喀爾喀五部之一的敖漢部,北邊則是漠北草原的地盤,南麵是緊貼著大明的巴林部。
崇禎看著察哈爾部在地圖上的位置陣陣出神。
大明想要吞下察哈爾部,最直接最簡單的方法無一是讓其直線南下跨過巴林部直入大明境內。
但前提是該如何避開巴林大大小小的部落,防止巴林部族向建奴通風報信,萬一建奴要是知道了,又該如何應對?
崇禎把這些問題撕碎了、打爛了一個個細細琢磨起來。
當然,這一切的問題是建立在察哈爾部願意歸順大明的前提下。
倘若察哈爾部不願意歸順大明,那又該如何?
崇禎一琢磨就是大半刻鍾,突然某個瞬間崇禎似下了某種決定,喃喃自語道:
“正所謂富貴險中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管怎樣也隻有一搏了。”
崇禎嘴裏念叨著提起毛筆在宣紙上落下一個個小字。
待字跡晾幹,崇禎仔細研讀了兩遍,確認無誤後,又將寫好的小字裁剪下來卷成小卷,放入之前的竹節裏。
繼而將竹節遞向方正化吩咐道:“將這個竹節傳給李若璉、盧九德。”
“奴婢遵旨。”方正化躬身向前接過竹節。
做完這一切,崇禎這才回過頭來看向一直沒說話的駱養性問道:“還有何事?”
崇禎之所以這樣問,那是因為他清楚,這兩人一同前來不可能隻為了向自己稟報同一件事。
所以他斷定,除此之外肯定還有別的什麽其他事。
聽到崇禎問話,駱養性不敢怠慢,跨前一步躬身應道:
“回稟陛下,前往福建泉州府送信的錦衣衛指揮千使陸遇也有消息傳回。”
駱養性說著與之前方正化的動作如出一轍,從袖口裏取出一個寸許長的竹節雙手高舉過頭。
王承恩見狀,眼疾手快上前一番探查後接過竹節交到崇禎手上。
崇禎如之前那般從竹節裏抽出卷成小卷的信紙,當看到上麵的內容時,崇禎難掩竊喜的大笑起來。
“哈哈……哈哈……好……太好了。”
從福建泉州府傳回來的信紙上內容並不複雜,其上隻簡簡單單的寫了兩句話。
“鄭芝龍已答應願聽朝廷調遣,鄭鴻逵不日將率三百戰船並購糧米兩百萬石北上赴登州任職”。
駱養性、方正化、王承恩看崇禎笑得暢快但又不明所以,沒由來的有些詫異,也不知陛下這是高興個什麽勁。
崇禎似察覺到了三人詫異的神情,是以收了收天子儀態,緩聲說道:“福建這事先不急,眼下朕有件棘手的事要交給北鎮撫司和東廠。”
這突如其來的話,方正化、駱養性聽得一知半解、不知所謂。
忍不住在心裏嘀咕:我們壓根就不知道信上寫了什麽,這急不急,還不都是您說了算。
兩人隻是嘀咕了一句,就自動過濾了崇禎說“福建這是不急”的話,而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有棘手的事要交給他們”的話上。
“請陛下吩咐,微臣、奴婢定萬死不辭。”方正化、駱養性不敢絲毫怠慢的齊聲道。
崇禎微微頷首:“盧九德、李若璉傳回的信上說,建奴派了兩百多人出來。”
“據他們推測,這夥建奴大概率是要到張家口來探查晉商消息的。”
崇禎說到這,目光突然變得銳利,語氣也跟著森冷起來。
“朕要你二人秘密出關,倘若這夥建奴真是衝著探查張家口晉商而來,那就將其劫殺了。”
聞言,方正化、駱養性互視一眼皆是目露凶光。
“微臣遵旨,奴婢遵旨。”
倆人說話間,崇禎像是想起了什麽,隨即補充道:“對了,這其中有個叫鮑承先的漢奸,此人不可殺,但卻要讓他負傷盾走。”
“另外這夥建奴裏有個叫鼇拜的,是他們的領頭人,此人能抓活的最好,若實在抓不到死的也成。”
“好了,去吧!把這件事辦好,朕有重賞。”
“微臣,奴婢告退。”
駱養性、方正化走後,崇禎這才回過神來琢磨福建鄭芝龍的事。
這可謂是自他穿越以來為數不多的幾件好事之一。
不怪崇禎之前會毫無形象的大笑。
隻因鄭芝龍一旦真心歸附朝廷,那麽他成立的商隊就可以依托鄭芝龍的保護,將大明的商品銷往東南亞各國。
而不用擔心商船在海上遇到海盜或是歐洲來的那幫強盜。
因為這個時候的鄭芝龍在東南亞海域就是無解的存在。
將大明商品銷往東南亞國家隻是其一,最主要的是可以源源不斷的從東南亞國家運送糧米回大明。
自給自足再加上外運,大明因小冰河氣候影響帶來的災荒糧食短缺問題將會得到徹底解決。
還有另一個利好是鄭鴻逵到任登州以後,自己便可以利用鄭洪逵帶來的戰船在打造寶船這段真空期提前訓練大明的水師。
這幾件無疑是關乎大明國運的事,作為大明的***,崇禎又怎能不高興?
崇禎一陣琢磨後,隨即向王承恩吩咐:“大伴,傳太康伯、武清侯、永寧伯,嘉定伯、興城伯禦書房覲見。”
崇禎說到這,突然像是想起了什麽,又補了一句:“對了,還有把田國丈也一並傳來。”
“老奴遵旨。”王承恩應了一聲,欲奪門而去。
可他剛走出兩步,就被崇禎叫住:“大伴,再把軍閣的盧象升、張之極、孫傳庭也傳到禦書房來。”
王承恩聞言再次躬身:“老奴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