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大陸,鍾山之巔,燭淵宮
“如今諸天七聖人當中,已有三清和女媧證得聖位,想必距離接引和準提成道之日亦不遠矣。日後洪荒便是聖人齊出,教統之爭的時代,此時若不盡早證道成聖,到了那個時候,即便我空有個師叔之名,可準聖巔峰與天道聖人相比,終究落了下成。”
禦蓮池底偌大的空間結界當中,博淵屈膝盤腿坐於蒲團之上,麵對著眼前放著博淵老祖魔神巨身的冰棺,止不住地歎息道。
巨大的九首紫鱗燭晶龍軀殼似乎有所感應,九雙龍目齊齊燃起淡淡的紫光,在博淵不經意間又悄然暗淡下去……
博淵的憂慮其實確有些道理。別看眼下巫妖相爭,幾位聖人都在隔岸觀火,並沒表態要出手幹預,可誰知暗地裏會有些什麽打算和動作?
別說什麽聖人寄托天道,視世間一切如虛妄糞土,清淨無為。倘若真是如此,那試問後世的封神大戰,三教之爭,佛法東漸又是怎麽來的?
說到底聖人並非與世無爭,隻不過是看對待什麽事兒罷了。若是牽扯到他們自身的教統氣運,門徒生死命脈的大事,你還讓他們清淨無為,不爭不搶,這可能嗎?
君不見,後世截教雲霄等三仙姑擺下九曲黃河陣,將闡教十二金仙一眾困在其中時,闡教聖人元始天尊還不是親自出馬,破陣救徒,將三仙姑送上封神台了?
所以說,與其將自己及身邊人的身家性命和氣運興衰寄托在聖人的庇護或是憐憫之下,倒不如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在洪荒中占據一席之地,也與他們爭上一爭。
可是,該如何爭取呢?
如若換作從前,博淵孑然一身,或許還輸的起,大不了搭上自己一條性命罷了。
但如今博淵的背後是整個燭淵宮,甚至整個龍族的興衰,還有一大批需要他去守護的人,如果一旦走過一步,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可以說,現在的他已經輸不起了。
鴻鈞雖未說明博淵成聖之道,但一句“鍾山絕頂為聖宮”,就已經道明了他也有成聖機緣,隻不過機緣未到罷了。
所謂機緣,便是虛無縹緲之物,得到了可以說是機緣來至,正好把握,沒得到便歸咎於機緣未到,天數使然。
博淵雖信奉天數使然,卻也支持人定勝天的說法,與其將希望寄托於飄渺未定,捉摸不透的天數與機緣,倒還不如自己努力爭取。
三種成聖之法,雖有優劣難易之分,卻都伴隨著風險與時機,但歸根結底,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擁有天道功德。
博淵目前手中已經擁有了先前龍漢初劫時,斬殺羅睺魔祖得到的降魔功德與敖玥登基之時,在龍族廣發誓願得到的一大份功德,加上助女媧造人和啟發後土建立六道輪回所得到的無量功德,湊到一起,可以說手上的功德是不少,可是若要以此功德成聖,肯定是絕對不夠的。
女媧造化人族,便可以借無量功德立地成聖,而換了冥河老祖卻行不通了,並不是因為兩者造化的方式有多大的不同,也更加不是冥河人品不好,而是因為所造化出來的種族氣運與受天道眷顧的程度有所差異所致。
人族乃是後世注定的洪荒共主,受天道眷顧,享有無上氣運加持,故而女媧將之創立所得到的功德,足以成聖。
但阿修羅族為魂魄血氣所造,生性凶殘嗜殺,隻是六道輪回當中的旁支種族罷了。論氣運比不上人族,亦不受天道眷顧,故而冥河即便得了造化一族的功德,仍舊無法成聖,這便是原因所在。
而太清聖人老子正是看重了這一點,借人族立教,以教化人族的無量功德加持,斬卻最後一屍,再加上他乃盤古元神所化,生來受天道庇護,有大氣運加身,兩者相加,自然非同凡響,何愁不能證得混元聖位?
至於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二人,則是受了他的啟發,行了以天道道義立教之法,雖稍弱於以一族為教,但好在他們也是盤古元神所化,受天道眷顧的程度並不差於老子,也同樣是斬卻三屍成聖,故而實力亦是不弱。
而反觀博淵這邊,雖然已分別借三十六品鴻蒙紫蓮和燭淵聖琴化出了體內的執念屍和善屍,但卻並未斬卻,要想成聖,就必須將最後一屍一並化出,齊齊斬卻,方能成事,可博淵卻並不想這麽幹,故而遲遲沒能有所突破。
斬卻三屍成聖,雖比功德成聖稍勝一籌,可比起成就無情之道,失去本我情感,博淵還是想走一條屬於自己的有情之道。
女媧所走的就是有情之道,可若想與她相同,則必須造化出與人族一樣具有洪荒共主地位和氣運的種族亦或是與老子一樣,借這樣的種族立教成聖,可博淵畢竟不是盤古元神所化,沒有開天功德的加持,後者即便能成,能否證得聖位依舊是未知數。至於造化出與人族相同的種族這個想法,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功德成聖行不通,斬三屍成聖之道博淵又不想走,那就隻剩下最後一種方法了。
隻見他揮手打出一道玄光,光華流轉之間,一副長篇巨圖迎空展開,絢爛多姿,熠熠生輝,照亮了整個宮殿空間。
圖中分為十二個區域,所繪的乃是十二個長相怪異,形態不一的魔神巨身之形,或六足四翼,身如黃囊,或青若翠竹,鳥身人麵,或人麵虎身,胛生雙翼,亦或八首人麵,虎身十尾,不是十二祖巫真身的形態,又是何物?
“這十二都天神煞圖也算初步煉成,但不知我的想法是否可行……”
博淵想走的成聖之法,乃是效仿盤古魔神,以力證道。
以力證道,除了需要開辟一方世界之外,還必須擁有混沌魔神之身。
原本洪荒已立,開辟一方世界並不容易。但博淵手中有祖龍留下來的混沌鍾,其中自成一方世界,若在裏麵開辟天地,即便不能成就大道聖人之位,得個天道聖人的果位倒也不難,所以眼下最要緊的,是擁有一副混沌魔神之身。
博淵雖得了燭龍肉身,可論起強悍程度,自然比不了在鴻蒙中馳騁生存的混沌魔神肉身一般強大,達不到以力證道的肉身需求,而博淵老祖的這具九首紫鱗燭晶龍軀殼雖然也是混沌魔神之身,卻是異乎天道允許的存在,也無堪大用。
博淵思前想後,決定還是重聚一副盤古肉身,以此方天道許可下的混沌魔神之身,以力證道,方才有可能會成功,故而以弑神槍為杆,又將常曦手中的先天靈寶玄天綾討回,以此為畫布,在其上繪製十二祖巫魔神真身之形,再借乾坤鼎集合洪荒天地玄黃與五行之力,並以部分天道功德、先天金晶、九幽玄鐵、首陽之銅輔之煉就,論起品質,絲毫不弱於上品先天靈寶,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納型法寶。
此異寶現世,便是為重聚盤古肉身所用,本是逆天之舉,故而天道亦降下了雷劫進行懲戒警告,意圖將之銷毀。原本應該會引起一眾洪荒大能的關注和察覺,隻因博淵耍了一個小心思,算準了將此寶成形受劫的時間與琉裳複活的時間進行重合,方才借後者複活時降下的洗禮天劫將之遮掩了過去,算是躲過了眾人的耳目,倒是難為了琉裳剛剛複活,就要以一己之身對抗雙重天劫,還好最後在燭淵宮眾人的輔助下順利渡劫了。
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博淵也僅僅隻能將此寶藏在當初博淵老祖所創的這個空間之中,一旦出了禦蓮池底的陣法空間,此寶所散發出來的強大威勢即便可以瞞過準聖級別及以下的大神通者,也斷然瞞不過聖人的耳目,故而近段時間以來,博淵便將修煉場所從丹房密室搬到了此處,對外則稱外出雲遊去了,打算為煉製盤古肉身做準備。
借十二都天神煞圖重聚盤古肉身,最為重要的就是收集盤古魔神當初身隕之後,散落在洪荒大陸上的精血與殘損身軀,以此為根基,再加上與之相同元素本源的異寶奇珍進行溫養,待畫中的十二位祖巫真身全部凝聚成形之時,則盤古之身成矣。
說的容易,可一旦做起來就難的多了。
截至目前,博淵也才借著與燭九陰交好,得到了他的那部分精血和一小部可再生的軀幹,而後在助後土化六道輪回之前,向她討要了土之祖巫的部分精血與小部分指甲,分別以一片具有時間法則之力的三十六品鴻蒙紫蓮的蓮花瓣和擁有土之元素本源法則的一段人參果樹枝葉為溫養之物,一並融入畫中養育,故而目前十二都天神煞圖中,除了土之祖巫和時間祖巫的兩幅魔神巨身圖有些許光芒閃爍之外,其他各處無一不是一片漆黑,空有魔神樣貌之形,並無半點色彩或光芒閃耀。
“看來道阻且長啊……”博淵看著眼前圖中的景象,笑著歎了口氣道。
“如今諸天七聖人當中,已有三清和女媧證得聖位,想必距離接引和準提成道之日亦不遠矣。日後洪荒便是聖人齊出,教統之爭的時代,此時若不盡早證道成聖,到了那個時候,即便我空有個師叔之名,可準聖巔峰與天道聖人相比,終究落了下成。”
禦蓮池底偌大的空間結界當中,博淵屈膝盤腿坐於蒲團之上,麵對著眼前放著博淵老祖魔神巨身的冰棺,止不住地歎息道。
巨大的九首紫鱗燭晶龍軀殼似乎有所感應,九雙龍目齊齊燃起淡淡的紫光,在博淵不經意間又悄然暗淡下去……
博淵的憂慮其實確有些道理。別看眼下巫妖相爭,幾位聖人都在隔岸觀火,並沒表態要出手幹預,可誰知暗地裏會有些什麽打算和動作?
別說什麽聖人寄托天道,視世間一切如虛妄糞土,清淨無為。倘若真是如此,那試問後世的封神大戰,三教之爭,佛法東漸又是怎麽來的?
說到底聖人並非與世無爭,隻不過是看對待什麽事兒罷了。若是牽扯到他們自身的教統氣運,門徒生死命脈的大事,你還讓他們清淨無為,不爭不搶,這可能嗎?
君不見,後世截教雲霄等三仙姑擺下九曲黃河陣,將闡教十二金仙一眾困在其中時,闡教聖人元始天尊還不是親自出馬,破陣救徒,將三仙姑送上封神台了?
所以說,與其將自己及身邊人的身家性命和氣運興衰寄托在聖人的庇護或是憐憫之下,倒不如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在洪荒中占據一席之地,也與他們爭上一爭。
可是,該如何爭取呢?
如若換作從前,博淵孑然一身,或許還輸的起,大不了搭上自己一條性命罷了。
但如今博淵的背後是整個燭淵宮,甚至整個龍族的興衰,還有一大批需要他去守護的人,如果一旦走過一步,那後果將不堪設想。可以說,現在的他已經輸不起了。
鴻鈞雖未說明博淵成聖之道,但一句“鍾山絕頂為聖宮”,就已經道明了他也有成聖機緣,隻不過機緣未到罷了。
所謂機緣,便是虛無縹緲之物,得到了可以說是機緣來至,正好把握,沒得到便歸咎於機緣未到,天數使然。
博淵雖信奉天數使然,卻也支持人定勝天的說法,與其將希望寄托於飄渺未定,捉摸不透的天數與機緣,倒還不如自己努力爭取。
三種成聖之法,雖有優劣難易之分,卻都伴隨著風險與時機,但歸根結底,最為重要的,莫過於擁有天道功德。
博淵目前手中已經擁有了先前龍漢初劫時,斬殺羅睺魔祖得到的降魔功德與敖玥登基之時,在龍族廣發誓願得到的一大份功德,加上助女媧造人和啟發後土建立六道輪回所得到的無量功德,湊到一起,可以說手上的功德是不少,可是若要以此功德成聖,肯定是絕對不夠的。
女媧造化人族,便可以借無量功德立地成聖,而換了冥河老祖卻行不通了,並不是因為兩者造化的方式有多大的不同,也更加不是冥河人品不好,而是因為所造化出來的種族氣運與受天道眷顧的程度有所差異所致。
人族乃是後世注定的洪荒共主,受天道眷顧,享有無上氣運加持,故而女媧將之創立所得到的功德,足以成聖。
但阿修羅族為魂魄血氣所造,生性凶殘嗜殺,隻是六道輪回當中的旁支種族罷了。論氣運比不上人族,亦不受天道眷顧,故而冥河即便得了造化一族的功德,仍舊無法成聖,這便是原因所在。
而太清聖人老子正是看重了這一點,借人族立教,以教化人族的無量功德加持,斬卻最後一屍,再加上他乃盤古元神所化,生來受天道庇護,有大氣運加身,兩者相加,自然非同凡響,何愁不能證得混元聖位?
至於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二人,則是受了他的啟發,行了以天道道義立教之法,雖稍弱於以一族為教,但好在他們也是盤古元神所化,受天道眷顧的程度並不差於老子,也同樣是斬卻三屍成聖,故而實力亦是不弱。
而反觀博淵這邊,雖然已分別借三十六品鴻蒙紫蓮和燭淵聖琴化出了體內的執念屍和善屍,但卻並未斬卻,要想成聖,就必須將最後一屍一並化出,齊齊斬卻,方能成事,可博淵卻並不想這麽幹,故而遲遲沒能有所突破。
斬卻三屍成聖,雖比功德成聖稍勝一籌,可比起成就無情之道,失去本我情感,博淵還是想走一條屬於自己的有情之道。
女媧所走的就是有情之道,可若想與她相同,則必須造化出與人族一樣具有洪荒共主地位和氣運的種族亦或是與老子一樣,借這樣的種族立教成聖,可博淵畢竟不是盤古元神所化,沒有開天功德的加持,後者即便能成,能否證得聖位依舊是未知數。至於造化出與人族相同的種族這個想法,就更是天方夜譚了。
功德成聖行不通,斬三屍成聖之道博淵又不想走,那就隻剩下最後一種方法了。
隻見他揮手打出一道玄光,光華流轉之間,一副長篇巨圖迎空展開,絢爛多姿,熠熠生輝,照亮了整個宮殿空間。
圖中分為十二個區域,所繪的乃是十二個長相怪異,形態不一的魔神巨身之形,或六足四翼,身如黃囊,或青若翠竹,鳥身人麵,或人麵虎身,胛生雙翼,亦或八首人麵,虎身十尾,不是十二祖巫真身的形態,又是何物?
“這十二都天神煞圖也算初步煉成,但不知我的想法是否可行……”
博淵想走的成聖之法,乃是效仿盤古魔神,以力證道。
以力證道,除了需要開辟一方世界之外,還必須擁有混沌魔神之身。
原本洪荒已立,開辟一方世界並不容易。但博淵手中有祖龍留下來的混沌鍾,其中自成一方世界,若在裏麵開辟天地,即便不能成就大道聖人之位,得個天道聖人的果位倒也不難,所以眼下最要緊的,是擁有一副混沌魔神之身。
博淵雖得了燭龍肉身,可論起強悍程度,自然比不了在鴻蒙中馳騁生存的混沌魔神肉身一般強大,達不到以力證道的肉身需求,而博淵老祖的這具九首紫鱗燭晶龍軀殼雖然也是混沌魔神之身,卻是異乎天道允許的存在,也無堪大用。
博淵思前想後,決定還是重聚一副盤古肉身,以此方天道許可下的混沌魔神之身,以力證道,方才有可能會成功,故而以弑神槍為杆,又將常曦手中的先天靈寶玄天綾討回,以此為畫布,在其上繪製十二祖巫魔神真身之形,再借乾坤鼎集合洪荒天地玄黃與五行之力,並以部分天道功德、先天金晶、九幽玄鐵、首陽之銅輔之煉就,論起品質,絲毫不弱於上品先天靈寶,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收納型法寶。
此異寶現世,便是為重聚盤古肉身所用,本是逆天之舉,故而天道亦降下了雷劫進行懲戒警告,意圖將之銷毀。原本應該會引起一眾洪荒大能的關注和察覺,隻因博淵耍了一個小心思,算準了將此寶成形受劫的時間與琉裳複活的時間進行重合,方才借後者複活時降下的洗禮天劫將之遮掩了過去,算是躲過了眾人的耳目,倒是難為了琉裳剛剛複活,就要以一己之身對抗雙重天劫,還好最後在燭淵宮眾人的輔助下順利渡劫了。
不過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博淵也僅僅隻能將此寶藏在當初博淵老祖所創的這個空間之中,一旦出了禦蓮池底的陣法空間,此寶所散發出來的強大威勢即便可以瞞過準聖級別及以下的大神通者,也斷然瞞不過聖人的耳目,故而近段時間以來,博淵便將修煉場所從丹房密室搬到了此處,對外則稱外出雲遊去了,打算為煉製盤古肉身做準備。
借十二都天神煞圖重聚盤古肉身,最為重要的就是收集盤古魔神當初身隕之後,散落在洪荒大陸上的精血與殘損身軀,以此為根基,再加上與之相同元素本源的異寶奇珍進行溫養,待畫中的十二位祖巫真身全部凝聚成形之時,則盤古之身成矣。
說的容易,可一旦做起來就難的多了。
截至目前,博淵也才借著與燭九陰交好,得到了他的那部分精血和一小部可再生的軀幹,而後在助後土化六道輪回之前,向她討要了土之祖巫的部分精血與小部分指甲,分別以一片具有時間法則之力的三十六品鴻蒙紫蓮的蓮花瓣和擁有土之元素本源法則的一段人參果樹枝葉為溫養之物,一並融入畫中養育,故而目前十二都天神煞圖中,除了土之祖巫和時間祖巫的兩幅魔神巨身圖有些許光芒閃爍之外,其他各處無一不是一片漆黑,空有魔神樣貌之形,並無半點色彩或光芒閃耀。
“看來道阻且長啊……”博淵看著眼前圖中的景象,笑著歎了口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