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描寫的是改革開放時期一群勞動者的形象,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藝術修養,以及豐富的生活閱曆,本書充分體現出其獨特的風格,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改革難。寫改革也難。不但工業現代化是帶著沉重的翅膀起飛的,或者說,是在努力擺脫沉重負擔的鬥爭中起飛的;就連描寫這種鬥爭中起飛的過程,也需要堅強的毅力,為擺脫主客觀的沉重負擔進行不懈的奮鬥。
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二十五萬元稿費損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後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
迄今,茅盾文學獎已曆五屆,二十二部長篇小說獲獎(另有兩部作品獲榮譽獎)。我社自一九九八年春出版“茅盾文學獎獲獎書係”,先後收入在我社出版並獲獎的十一部作品。其後不斷有作者、讀者及有關人士表示,希望看到整體推出的茅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認為完整地體現中國當代文學最高獎項的成果,是必要而有益的。在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終於問世。
此次編輯出版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對所有作品進行了文字校勘;一些以部分卷冊獲獎的多卷本作品,此次將整部收入。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國高層領導——重工業部正部部長間圍繞經濟管理體製改革展開的一場“鏖戰”為主線,自上而下地表現該部、部屬曙光汽車製造廠及其基層班組的整頓、改革,筆觸所及,從人物的世界觀到方法論,人物間的政治關係至婚姻家庭關係,從政治、經濟領域至哲學、倫理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內的種種問題,同時,還顧及到方興未艾的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形勢。在如此縱橫揮灑的藝術描寫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及其對立麵,重工業部部長田守誠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蟬蛻時的痛苦”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題旨。
基於對生活現實、改革進程的感受和認識,作者重彩濃墨地描繪鄭子雲、陳詠明等人為整頓、改革而進行的悲壯鬥爭,著力表現他們的進攻與招架、邁越與受挫、歡欣與憂憤,揭示他們不僅不向直接的對立麵妥協,而且還敢於在舊習慣、舊觀念的包圍中高高舉起標新立異的旗幟,義無返顧、一往無前的精神。尤其是鄭子雲,這是新時期文學中較早出現的具有豐滿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當代中國脊梁式的人物。作為優秀的高層領導幹部,鄭子雲既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雖然年老多病,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憂患意識又驅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圖從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為企業管理探索新路。小說將他放在與對立麵人物——田守誠的激烈較量中,放在新舊意識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時感疲憊、寂寞的內心,敘說他那悲壯的鬥爭曆程。
田守誠和鄭子雲的對立,具有強烈的政治鬥爭色彩。他長期混跡官場,老謀深算,善弄權術,慣於見風使舵。對鄭子雲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努力,不僅冷眼旁觀,而且處心積慮地找岔子、鑽孔子,無孔而不入;他悉心保養身體而靜候多病的鄭子雲不戰自垮;他不擇手段地要將鄭子雲十二大代表資格“弄下來”,因為憑他的政治嗅覺,鄭子雲會成為“改革派”中的“亡命徒”。這場發生在黨的十二大之前的兩個政府部長間的“鏖戰”,實際上,是我國當時阻遏改革與力主改革兩種社會勢力較量的縮影。
與此同時,小說還著力表現鄭子雲、陳詠明們始終須麵對的傳統意識、“左”傾思想、庸人哲學、惰性心理,世俗觀念等“慣性勢力”的嚴重挑戰,在一張“無形的網”中左衝右突的情狀。副部長孔祥、局長宋克、鄭子雲秘書紀恒全等人跟鄭子雲、陳詠明的矛盾對立,典型地顯示了這類新舊觀念的衝突。孔祥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左”的觀念,宋克的偏狹和嫉護,紀恒全的世俗眼光和奴態心理,勢必要驅使他們走向改革者的對立麵。
改革難。寫改革也難。不但工業現代化是帶著沉重的翅膀起飛的,或者說,是在努力擺脫沉重負擔的鬥爭中起飛的;就連描寫這種鬥爭中起飛的過程,也需要堅強的毅力,為擺脫主客觀的沉重負擔進行不懈的奮鬥。
一九八一年春,茅盾先生遺囑將自己的二十五萬元稿費損獻給中國作家協會,作為基金,設立一個長篇小說獎,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是為茅盾文學獎的緣起。其後二十多年中,這一中國當代文學的最高獎項一直備受關注,影響甚巨。
迄今,茅盾文學獎已曆五屆,二十二部長篇小說獲獎(另有兩部作品獲榮譽獎)。我社自一九九八年春出版“茅盾文學獎獲獎書係”,先後收入在我社出版並獲獎的十一部作品。其後不斷有作者、讀者及有關人士表示,希望看到整體推出的茅盾文學獎全部獲獎作品;認為完整地體現中國當代文學最高獎項的成果,是必要而有益的。在作者、作者親屬和有關出版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終於問世。
此次編輯出版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全集”,對所有作品進行了文字校勘;一些以部分卷冊獲獎的多卷本作品,此次將整部收入。
《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國高層領導——重工業部正部部長間圍繞經濟管理體製改革展開的一場“鏖戰”為主線,自上而下地表現該部、部屬曙光汽車製造廠及其基層班組的整頓、改革,筆觸所及,從人物的世界觀到方法論,人物間的政治關係至婚姻家庭關係,從政治、經濟領域至哲學、倫理學、民俗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內的種種問題,同時,還顧及到方興未艾的農村經濟體製改革形勢。在如此縱橫揮灑的藝術描寫中,小說成功地塑造了力主改革的重工業部副部長鄭子雲、曙光汽車製造廠廠長陳詠明及其對立麵,重工業部部長田守誠等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揭示了“蟬蛻時的痛苦”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題旨。
基於對生活現實、改革進程的感受和認識,作者重彩濃墨地描繪鄭子雲、陳詠明等人為整頓、改革而進行的悲壯鬥爭,著力表現他們的進攻與招架、邁越與受挫、歡欣與憂憤,揭示他們不僅不向直接的對立麵妥協,而且還敢於在舊習慣、舊觀念的包圍中高高舉起標新立異的旗幟,義無返顧、一往無前的精神。尤其是鄭子雲,這是新時期文學中較早出現的具有豐滿性格的改革家、政治家形象,當代中國脊梁式的人物。作為優秀的高層領導幹部,鄭子雲既有高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又有豐富的社會實踐經驗,雖然年老多病,但強烈的社會責任心和憂患意識又驅使他勇敢地投入改革的洪流,力圖從政治思想工作的改革入手,為企業管理探索新路。小說將他放在與對立麵人物——田守誠的激烈較量中,放在新舊意識猛烈的碰撞中,揭示他“不安分”的性格和時感疲憊、寂寞的內心,敘說他那悲壯的鬥爭曆程。
田守誠和鄭子雲的對立,具有強烈的政治鬥爭色彩。他長期混跡官場,老謀深算,善弄權術,慣於見風使舵。對鄭子雲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努力,不僅冷眼旁觀,而且處心積慮地找岔子、鑽孔子,無孔而不入;他悉心保養身體而靜候多病的鄭子雲不戰自垮;他不擇手段地要將鄭子雲十二大代表資格“弄下來”,因為憑他的政治嗅覺,鄭子雲會成為“改革派”中的“亡命徒”。這場發生在黨的十二大之前的兩個政府部長間的“鏖戰”,實際上,是我國當時阻遏改革與力主改革兩種社會勢力較量的縮影。
與此同時,小說還著力表現鄭子雲、陳詠明們始終須麵對的傳統意識、“左”傾思想、庸人哲學、惰性心理,世俗觀念等“慣性勢力”的嚴重挑戰,在一張“無形的網”中左衝右突的情狀。副部長孔祥、局長宋克、鄭子雲秘書紀恒全等人跟鄭子雲、陳詠明的矛盾對立,典型地顯示了這類新舊觀念的衝突。孔祥頭腦中根深蒂固的“左”的觀念,宋克的偏狹和嫉護,紀恒全的世俗眼光和奴態心理,勢必要驅使他們走向改革者的對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