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張恨水曾經在其《八十一夢》中的第32夢裏有言:“浪子回頭金不換,衣錦還鄉做賢人“。在中國文化的傳統中,這句話強調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改過向善的重要性。


    母親王石氏嘴裏常說的“敗家子“曾經是王礎的代名詞。自從王礎徹底戒毒之後,敗家子的名聲便漸漸離他遠去了。取而代之的是“金不換“了。


    金不換王礎的個性十分鮮明有特點,首先是他對戲曲癡迷的程度不同於常人。起源於清朝鹹豐年間的晉劇,旋律婉轉,流暢,曲調柔美、圓潤。道白親切,清晰。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風格,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加之,當時娛樂文化的品類嚴重缺失。看戲,聽戲,品戲,評戲便成為了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不換”常常坐在家門口的那棵老槐樹下,給鄉親們說戲。幾百年的老槐樹,樹身粗壯,三四個人用胳膊互相也怕難以圈住。樹冠像一把撐開的特大雨傘,夏天能為人們遮陽蔽日,冬天可以阻擋寒風襲擊。特別是樹根盤根錯節,為人們搭建了形狀各異的天然座椅。金不換在樹下聊起戲文來:是滔滔不絕,楊家將的代代驍勇善戰,滿門忠烈,忠君報國護家園,血染沙?辯忠奸。前赴後繼不畏難,男女老幼皆是英雄漢。在他的心中,楊家將的英雄形象,即是華夏民族的脊梁。在他的嘴裏《金沙灘》不隻是武藝高超的較量,而是展示英武氣概的精神力量。《打金枝》講的是君臣平等“《罵金殿》唱的是爭奪皇權。《六月雪》演的是天公也要為民伸冤....


    和其他戲迷相比,他對戲曲的研究精深而淵遠,他常說:“看戲,懂行的看的是門頭夾道,門外漢看的是紅火熱鬧。看戲,不僅是要看表麵上的紅火熱鬧,更要理解戲文中深刻的含義。聽戲,不僅僅聽得是腔調的高昂委婉,更應該是通過曲調,能夠聽出其中所表達出的愛、恨、情、仇種種的情感。大家稱讚他是個名副其實的老戲迷。空閑時,家裏的人也都喜歡聽他講戲文,要求他補充某段”折子戲“的前因後果。他都會樂此不疲,滔滔不絕地給家裏人講述。


    其次是他對茶文化的喜愛不與常人相同。他常說:”茶,是從我們的老祖先流傳下來的好東西,喝茶不僅能修身養性,還有助於人的心態平衡和精神放鬆。品茶,還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從而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喝茶就要喝濃茶,他自己泡得的茶水濃到有了苦味。他才感覺到夠勁,才可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或許是與他自己過去的經曆有關,金不換對茶的依賴性很強。時時處處茶杯不離手,茶水不離口。


    金不換的第三個特性是獨來獨往自由身。當年生產隊幹活,一般是根據任務的需要把社員分成幾個小組,下地幹活總是三五成群。中途休息時,常常會湊在一堆說說笑笑,十分的熱鬧。有時候大家是一邊說笑,一邊幹活,在熱熱鬧鬧中,疲勞全消。他卻不愛在人群中湊熱鬧。別人早晨趁涼快出工,他是趁晌午時分,別人快收工時,他才獨自一人出工,喜歡接受太陽的炙烤。在陽光熾熱的暴曬下,他常常自個兒幹得汗流滿麵,卻心中歡快。他覺得,在陽光下鋤下的草,會立馬被曬幹,不會再複活,這叫嶄草要鋤根。鋤草不鋤根,莊稼怎麽能長好呢。


    連進城買個茶葉,他也常常和大家反其道而行之,太陽落山時分,不管是上學的,上班的,還是進城逛街的,大多數的人都是從城裏急急忙忙地往家裏趕,他卻是順道下坡,獨自出門,快步往城中方向走去,臨到黃昏時還會準時趕回到家中。此時出門,常常是一把鐮刀常在手。別人不解地問,進城買個茶葉,還要帶把鐮刀幹什麽?他總是哈哈一笑,回答說,別小看這把鐮刀小,作用可大了,一人趕路,可以護身、防賊、防野狗。


    另外,堅持天天清晨練習形意拳,把幾種飛禽走獸的動作都要反反複複模仿多次,才算完成任務。因此,五更起身練拳腳,別人從未能看到。就連自家人也極少能看到他習武健身的樣子。


    金不換特別是對農時的把握自有一套方法。他認為,數九圖譜算得準,民間實踐是真學問。因此每到數九寒冬,他都會在自己住的小屋裏的牆上,貼九張大白紙,每張紙上的中央都畫個大大的圓圈,每天都會在上麵圈圈點點,畫畫寫寫。旁邊還配有說明——上點天晴下點陰,刮風下雪點正中。下麵還有備注,我這不是迷信,是為了推算明年的農時。如果數九天刮風,炎夏伏天必定有雨。不信你們就按照我這種方法試試看。


    再就是他對自己一家之主的定位十分準確,該自己管的事,常常是一錘定音,不會多說,不該自己管的事情,也從不過問。向來說一不二的他對平日裏生活中的米、麵、油、鹽、醬、醋。茶等日常小事,從不會婆婆媽媽的過問。若遇到男婚女嫁等大事,必須征得他的同意,非得他來做主才行。


    在那段特殊時期,對當時靠邊站的喜生說:“做人要學劉胡蘭,就是把刀架在你脖子上,也不能說違背良心的話,更不做違背良心的事,看看楊家將,就是被奸人所害,也誓死忠君報國。”


    可能是他看戲看的多了的緣故,他自己也常常不知不覺就進入了戲中。


    有一次鄰村晚上唱戲,這是當年在鄉村裏是難得的娛樂生活,全家大人小孩都想去看。在哪個生活物質缺乏的年代,此時,常常也會為小偷小摸的賊人,創造了下手的機會。一般情況下,家家戶戶都會留個人看門。該留誰在家看家護院呢?慧賢有點作難了。此時,想不到戲迷王礎卻挺身而出說,你們都放心地去看戲吧,今晚,我留在家中看門。


    全家大小都高高興興,放心地去看戲了。等到戲台上開場鑼聲響起,金不換擠進了人群,坐在了妻兒的旁邊。妻子不放心地小聲問他,你把家門都鎖好了?“嗯”,他笑著點頭。


    等到戲散了場,全家大小相隨著回家,遠遠地就看見家中燈火通明,慧賢責怪他道:”怎麽連燈也不關?裏裏外外全是明燈蠟燭亮堂堂。“他隻是笑不作聲的應了一句“忘了。”臨走近院門時,更令全家人人大吃一驚,外院裏院,大門,二門和家門都大開著。


    莫非家裏進賊了?家裏大大小小都疑惑起來。回到屋裏,沒看到有賊人來訪的痕跡。


    此時的金不換才哈哈大笑起來,”這是我唱得《空城計》有諸葛孔明在此,哪個賊有膽兒敢來擾亂呢。全家人頓時都笑了起來。


    門前的那棵老槐樹盤根錯節幾百年了,他愛之如寶。天天都要在樹下坐一會兒才行。


    那年,生產隊裏要修路,必須砍掉此樹,為此,他與負責此項任務的兒子翻了臉。天天在樹下坐著不動,一副要砍樹先砍人的架勢。但終歸力量薄弱。在夜深人靜之際,老樹轟然倒下,至此,他便一病不起,直到壽終。


    金不換從小就對這棵老槐樹有著很深的感情,它的倒下讓金不換的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然而,在他臨終之前,他仿佛看到了老槐樹的靈魂。老槐樹告訴他,它雖然倒下了,但它的根仍然深深地紮在這片土地裏,它的精神永遠與人們同在。


    金不換含笑離世,他的離去讓家人和朋友們都感到無比悲痛。但他留下的傳奇故事,卻一直在人們中間傳頌著。他對戲曲、茶文化以及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都成為了後人敬仰的對象。


    多年後,當村子裏的道路再次修繕時,人們在老槐樹的位置上豎起了一塊紀念碑,以紀念金不換和那棵曾經陪伴他的老槐樹。每逢有人經過這裏,都會停下腳步,回憶起那位獨特的老人和他的故事。


    金不換的故事一直被後人傳頌著,他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村裏的年輕人們開始重視起傳統文化,他們成立了戲劇社,傳承著晉劇的精髓;而老槐樹的位置,也成為了村民們聚會、交流的場所。在這裏,人們品茶論道,暢談生活,仿佛金不換從未離開。時光流轉,歲月更迭。金不換的孫女麗兒長大成人,他繼承了祖父對戲曲的熱愛,成為了一名優秀的晉劇演員。每次登台演出,他總會想起爺爺在老槐樹下說戲的場景,那是他前進的動力。而那塊紀念碑,也曆經風雨,見證著村莊的變遷。它如同金不換的精神支柱,默默守護著這片土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女人啊,女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康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康暉並收藏女人啊,女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