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放煙花
屍潮來襲:我有府兵八百 作者:常作常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科技城核心區同步進行建設的就是科技城的航天中心。
我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培養了整整一代的工程師,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專門為航天和計算機科學培養的工程師隊伍。
這是實現科技飛躍的兩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由於這個世界此前是封建時代,所以要想培養工程師,就必須從小抓起,改變他們的奴性。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被嚴格地分為不同的等級,底層人民受到上層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生活困苦不堪。
他們的思想也被嚴格控製,隻能聽從統治者的命令和指示,不敢有任何反抗或質疑的想法。
這種社會結構導致普通人失去了思考和創造的自由,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從而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創新。
創新的本質不就是打破現有的常規嗎,而這就需要一種提出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的基礎科學思維。
所以要想讓工程師具有這種挑戰與突破的創新思維,就隻能從娃娃抓起了。
當然,科技創新也是一個需要足夠寬容度的領域,因為所探索的領域是未曾有人涉及的。
自然也就會有巨大的試錯成本,甚至有可能方向都錯了,但是這也需要實踐驗證以後才能知道。
而航天領域恰恰就是綜合科技能力的試金石,童叟無欺,這是物理學家決定的因素。
大氣層和萬有引力,可不會因為弄虛作假而手下留情。
所以搞航天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的遇到問題,然後再解決問題。
我們已經建立了基礎的航天科學體係,這是現世的成果,直接照搬就行。
我們目前的工業能力已經達到了直接跨過精雕細琢的精密航天階段,直接開始探索通用普惠航天的門檻。
要想發展低成本的普惠航天,那就必須讓航天器有足夠的容錯空間。
這一點主要通過兩個方麵來保證,一方麵是航天器的設計本身就要有足夠的冗餘度,另一方麵就是工業製造能力要能達到足夠的可靠性。
在現世,已經有商業航天公司驗證過這條路線,隻要不是載人航天,那就沒必要追求萬無一失。
隻要整體可靠性能達到一個可接受的數值就可以了,比如發射一百次,會失敗一兩次,但是成本下降到原來的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
那就算是放了一兩次煙花,總體的成本也是顯而易見的下降的。
隻要基於這個思路,那製造火箭本質上就不再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而變成了普通的標準工業品生產。
隻要不斷地優化流程,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差錯率,並提高可靠性,那成本是可以持續下降的。
基本上跟造小汽車沒什麽兩樣。
至於放煙花的問題,這其實是快速發現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特別是現在沒有高性能的計算機進行模擬仿真計算的時候。
就算有了仿真計算,有些問題也是在實際場景下才會暴露出來。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的第一款火箭發動機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設計。
設計比較保守,留了比較大的裕度,最大推力60噸,重量1.8噸。
當然了,該激進的地方還是要激進,這款發動機的燃料係統采用了閉式燃氣渦輪泵。
相比開式循環,閉式循環的技術難度和風險都要大一些。
第一批次生產了20台,全部用於試車,秉承著按工業品的方式生產的思路,我們需要比較大的樣本量來估算次品率。
運氣不錯,20台發動機全部都完成了全流程試車,當然,這20台發動機也就此報銷。
第二批次還是生產了20台,抽取了4台進行試車,4台引擎也成功的通過了測試。
另一邊,在研製發動機的同時,火箭主體的研製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箭體的研製要快很多,所以最後就變成了箭體在等發動機的狀態。
現在發動機已經完成了研製,終於和箭體組裝到了一起。
我們的第一枚火箭隻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矗立在了發射台上。
這枚火箭不大,設計指標也很保守,而且不搭載載荷,隻是進行技術驗證。
雖然不搭載有效載荷,但是這次發射任務的火箭整流罩裏麵也不是空的。
箭體上安裝了大量的傳感器,最終這些傳感器匯集到整流罩內的一台主計算機,負責把數據傳回地麵。
這次任務的軌道也沒有特別苛刻的要求,最低要求就是隻要能成功進入環繞軌道即可。
最近的天氣比較穩定,基本沒有什麽風,也沒有雲雨,幾乎全天都是理想的發射窗口。
火箭準備好以後,就被轉移到了發射工位上,開始進行推進劑的加注。
隨著液氧和煤油加注到火箭的燃料箱中,發射也進入了倒計時。
液氧儲箱的泄壓口,呼呼的向外冒著白氣。
30分鍾準備。
15分鍾準備。
最後一批工程師撤離了發射工位,火箭已經轉入自主運行狀態。
10分鍾準備。
5分鍾準備。
所有的工程師都聚集在控製大樓裏,注視著大大小小的屏幕。
3分鍾準備,發射指令下發,點火的電子指令已經下發到箭載計算機,火箭將在三分鍾之後自動點火發射。
控製中心裏雖然人很多,但是卻變得無比的安靜。
零號指揮員的手放在緊急終止的紅色按鈕上,他非常緊張地凝視著關鍵的幾個屏幕,關注著火箭的狀態。
就在離發射還有1分42秒的時候,有工程師報告,液氧的壓力發生異常下降,可能是發生了泄漏。
指揮員果斷地按下了發射終止按鈕。
工程師們緊急的進行故障排查確認,到最後隻是虛驚一場,傳感器在低溫下發生了偶然的誤報。
確認故障消除後,火箭發射倒數恢複了計時。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點火!
火箭尾部的4台發動機同時噴出強大的火舌,火箭離開發射台,成功升空。
一切都很順利,火箭的高度快速攀升,開始進行程序轉彎。
就在火箭即將到達最大動壓點時,回傳的遙測數據顯示一台發動機發生了異常關機。
雖然隨著燃料的消耗,火箭的質量已經減少了很多,剩下3台發動機的推力可以維持火箭的飛行。
但是由於少了一台發動機,火箭的推力平衡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
火箭的飛行姿態開始出現偏航,雖然箭載計算機進行了努力的修正,但是缺失一台引擎造成的偏航超出了控製舵麵的修正能力範圍。
幾秒鍾後,遙測的數據顯示,火箭發生了翻滾。
隨後遙測數據就中斷了,使火箭也在空中化作了一朵絢爛的煙花,大量碎片燃燒著,像流星一般往下掉。
我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培養了整整一代的工程師,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專門為航天和計算機科學培養的工程師隊伍。
這是實現科技飛躍的兩個非常重要的領域。
由於這個世界此前是封建時代,所以要想培養工程師,就必須從小抓起,改變他們的奴性。
在封建統治的社會環境下,人們被嚴格地分為不同的等級,底層人民受到上層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生活困苦不堪。
他們的思想也被嚴格控製,隻能聽從統治者的命令和指示,不敢有任何反抗或質疑的想法。
這種社會結構導致普通人失去了思考和創造的自由,無法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從而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創新。
創新的本質不就是打破現有的常規嗎,而這就需要一種提出問題並尋求解決方案的基礎科學思維。
所以要想讓工程師具有這種挑戰與突破的創新思維,就隻能從娃娃抓起了。
當然,科技創新也是一個需要足夠寬容度的領域,因為所探索的領域是未曾有人涉及的。
自然也就會有巨大的試錯成本,甚至有可能方向都錯了,但是這也需要實踐驗證以後才能知道。
而航天領域恰恰就是綜合科技能力的試金石,童叟無欺,這是物理學家決定的因素。
大氣層和萬有引力,可不會因為弄虛作假而手下留情。
所以搞航天的唯一途徑就是不斷的遇到問題,然後再解決問題。
我們已經建立了基礎的航天科學體係,這是現世的成果,直接照搬就行。
我們目前的工業能力已經達到了直接跨過精雕細琢的精密航天階段,直接開始探索通用普惠航天的門檻。
要想發展低成本的普惠航天,那就必須讓航天器有足夠的容錯空間。
這一點主要通過兩個方麵來保證,一方麵是航天器的設計本身就要有足夠的冗餘度,另一方麵就是工業製造能力要能達到足夠的可靠性。
在現世,已經有商業航天公司驗證過這條路線,隻要不是載人航天,那就沒必要追求萬無一失。
隻要整體可靠性能達到一個可接受的數值就可以了,比如發射一百次,會失敗一兩次,但是成本下降到原來的百分之二十,甚至百分之十。
那就算是放了一兩次煙花,總體的成本也是顯而易見的下降的。
隻要基於這個思路,那製造火箭本質上就不再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而變成了普通的標準工業品生產。
隻要不斷地優化流程,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差錯率,並提高可靠性,那成本是可以持續下降的。
基本上跟造小汽車沒什麽兩樣。
至於放煙花的問題,這其實是快速發現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特別是現在沒有高性能的計算機進行模擬仿真計算的時候。
就算有了仿真計算,有些問題也是在實際場景下才會暴露出來。
按照這個思路,我們的第一款火箭發動機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設計。
設計比較保守,留了比較大的裕度,最大推力60噸,重量1.8噸。
當然了,該激進的地方還是要激進,這款發動機的燃料係統采用了閉式燃氣渦輪泵。
相比開式循環,閉式循環的技術難度和風險都要大一些。
第一批次生產了20台,全部用於試車,秉承著按工業品的方式生產的思路,我們需要比較大的樣本量來估算次品率。
運氣不錯,20台發動機全部都完成了全流程試車,當然,這20台發動機也就此報銷。
第二批次還是生產了20台,抽取了4台進行試車,4台引擎也成功的通過了測試。
另一邊,在研製發動機的同時,火箭主體的研製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
箭體的研製要快很多,所以最後就變成了箭體在等發動機的狀態。
現在發動機已經完成了研製,終於和箭體組裝到了一起。
我們的第一枚火箭隻用了一年不到的時間就矗立在了發射台上。
這枚火箭不大,設計指標也很保守,而且不搭載載荷,隻是進行技術驗證。
雖然不搭載有效載荷,但是這次發射任務的火箭整流罩裏麵也不是空的。
箭體上安裝了大量的傳感器,最終這些傳感器匯集到整流罩內的一台主計算機,負責把數據傳回地麵。
這次任務的軌道也沒有特別苛刻的要求,最低要求就是隻要能成功進入環繞軌道即可。
最近的天氣比較穩定,基本沒有什麽風,也沒有雲雨,幾乎全天都是理想的發射窗口。
火箭準備好以後,就被轉移到了發射工位上,開始進行推進劑的加注。
隨著液氧和煤油加注到火箭的燃料箱中,發射也進入了倒計時。
液氧儲箱的泄壓口,呼呼的向外冒著白氣。
30分鍾準備。
15分鍾準備。
最後一批工程師撤離了發射工位,火箭已經轉入自主運行狀態。
10分鍾準備。
5分鍾準備。
所有的工程師都聚集在控製大樓裏,注視著大大小小的屏幕。
3分鍾準備,發射指令下發,點火的電子指令已經下發到箭載計算機,火箭將在三分鍾之後自動點火發射。
控製中心裏雖然人很多,但是卻變得無比的安靜。
零號指揮員的手放在緊急終止的紅色按鈕上,他非常緊張地凝視著關鍵的幾個屏幕,關注著火箭的狀態。
就在離發射還有1分42秒的時候,有工程師報告,液氧的壓力發生異常下降,可能是發生了泄漏。
指揮員果斷地按下了發射終止按鈕。
工程師們緊急的進行故障排查確認,到最後隻是虛驚一場,傳感器在低溫下發生了偶然的誤報。
確認故障消除後,火箭發射倒數恢複了計時。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點火!
火箭尾部的4台發動機同時噴出強大的火舌,火箭離開發射台,成功升空。
一切都很順利,火箭的高度快速攀升,開始進行程序轉彎。
就在火箭即將到達最大動壓點時,回傳的遙測數據顯示一台發動機發生了異常關機。
雖然隨著燃料的消耗,火箭的質量已經減少了很多,剩下3台發動機的推力可以維持火箭的飛行。
但是由於少了一台發動機,火箭的推力平衡受到了非常嚴重的破壞。
火箭的飛行姿態開始出現偏航,雖然箭載計算機進行了努力的修正,但是缺失一台引擎造成的偏航超出了控製舵麵的修正能力範圍。
幾秒鍾後,遙測的數據顯示,火箭發生了翻滾。
隨後遙測數據就中斷了,使火箭也在空中化作了一朵絢爛的煙花,大量碎片燃燒著,像流星一般往下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