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1627年,3月。
在2000士兵和幾千後方送來的民工的幫助下,經過一個多月的火熱建設,大連棱堡正式完工了,由於大連靠海澳宋人隻用建一半的棱堡大大減少了工期。
修建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小漁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來幫助澳宋人修棱堡,人心都是肉長的,而且給澳宋人修棱堡還管飯呢。
最開始澳宋士兵到村裏時,村裏人覺要遭兵災了,結果這群說著漢話自稱澳宋陸軍的兵丁竟然不擾百姓,住自己帶的帳篷還給百姓發糧食。
這可讓當地百姓犯了糊塗,在他們樸素的認知裏,不都是軍隊從老百姓手裏弄糧食,哪裏有軍隊給百姓發糧食的道理,簡直怪哉,難道澳宋人是那天上來的天兵?
在得知澳宋人要在這裏建城而且管飯後,村裏男女老少全跑來幫澳宋修棱堡,反正大冬天的閑著也是閑著,幫澳宋人修棱堡還管飯,而且他們也想讓澳宋人能在這裏紮下根來,若這些澳宋天兵能幫忙把韃子趕走就好了,以後日子也能好過些。
俞化龍得知當地百姓想幫澳宋修棱堡後,不僅管他們的飯,還給他們一人發了一套棉服當工錢。
他覺得隻要這樣下去,要是哪天他打到順天城(京城)去了,百姓可能都要幫澳宋人開門或者送梯子,晚清時期京城百姓尚且願意幫外國列強搭梯子,怎麽我廣施“仁政”的澳宋享受不得這個待遇嗎?
大連棱堡設計容納士兵人數1500人,必要時可以遷入近萬百姓避難,靠著這個棱堡再給配上500火槍手和相應的火炮韃子根本攻不上來,由於澳宋在遠東隻有1000多人的正規軍,於是俞化龍計劃在此駐紮一個連的正規軍,再輔以300裝備火繩槍和500裝備冷兵器的澳協軍就可以把這座棱堡死死的掌握在澳宋手裏了。
雖然城內正規軍與澳協軍配比失衡,讓人恐有叛亂的危險,但是不用怕,這些澳協軍全是林登萬在任時從移民中精挑細選對澳宋特別有歸屬感的人,再經過林登萬進一步的教育訓練,而且他們在澳協軍中能吃飽穿暖有餉銀拿,為什麽要腦子進水背叛澳宋人呢?
而且澳宋人還向他們許諾他們服役到了一定年限,就可以選擇去澳宋直接給他們分地並且沒有奴隸期,這個時代土地對農民的吸引力是現代人不可想象的,這個世道為一口吃的都能為別人賣命,更別說給你分土地了,這個方法曆朝曆代的都有人試過並成功了,國朝不也靠著給農民分土地起家的嗎?
畢竟忠君愛國那是世受皇恩的官員士紳老爺們的事,關我們這群吃不飽穿不暖的泥腿子什麽事?真犯不著。
要是你生活在這個時代有人給你吃穿給你分地,保證你的槍打的比他們還快,棍子揮的比他們更猛,一秒六棍都不是極限,你比他們對澳宋人還要“忠!”“誠!”
不要用現代人養尊處優民主共和的思想去揣度這個時代的底層人民。
在大連棱堡建設的差不多了以後留下足夠的補給給駐軍和民壯以後,俞化龍踏上了去往煙台的道路,他不僅要在遼東半島埋釘子還要去膠東半島埋釘子,再過幾個月天啟皇帝就要駕崩了,等崇禎上位以後明末亂局就要正式開始了。
明代時期在煙台是設有駐軍,煙台有一個奇山守禦千戶所,但到了明末千戶所中的軍戶早就十不存一了。
等俞化龍派兵上了岸,千戶所中的軍戶沒人出來迎敵,等到澳宋士兵拿著槍殺進衛所以後衛所中的軍戶才反應過來,不過看見澳宋人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直接就投降了,連“臨陣放三槍”這個程序都不走了。
把明軍都給綁了以後,俞化龍開始感歎明末衛所軍戰鬥力之低下比他在書上看的還要驚人,他先去韃子的地盤再來大明,打的就是明末地方軍戰力低下的主意,就算沒有積雪阻擋他也有信心輕鬆打垮這些明末地方軍,等反應緩慢行政效率低下的明庭派精銳來了以後,澳宋人在煙台的棱堡早就修好了,任他來再多大軍也不怕。
“老朱這衛所製度可是坑死人了,為省小錢最後花出去大錢,大明朝的滅亡老朱得背大鍋。”俞化龍站在衛所製高點感歎道。
這些衛所裏的軍戶一代傳一代,然後因為各種原因逃亡,到明末時期各地衛所裏的軍戶跟紙麵上的數據早就相差甚遠,而且戰鬥力奇低,已經和普通農民沒有大的區別了,大明打仗隻有靠各地的募兵。
奇山衛所修在山上,下麵的煙台港一望無餘。
“這裏射界極好,改造成炮台再派點人駐守就是一個極佳的要塞,可以抵擋上萬大軍。”
“而我們的棱堡就建設在下麵的芝罘灣裏。”
下達完指示俞化龍又到了關押戰俘的地方,放了幾個戰俘讓他們去通知當地官府有海寇上岸,他想打一下明軍的援,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與其悄悄摸摸不如直接把附近的明軍引過來殲滅,隻要殲滅了這幾波明軍以後以明庭的行政效率短期內根本無法再集結大軍來攻。
煙台地區明代歸屬於登州府福山縣,當福山縣縣令大半夜被人從床上叫起來頗為不爽。
“天塌了這麽慌張,要是事情不重要看我怎麽收拾你。”
“老爺,不好了,剛才奇山衛所那邊有人來報,說煙台有海外巨寇上岸了。”
聽完下人的話,縣令老爺一下嚇醒了,巨寇上岸可是大事搞不好他要丟烏紗帽。
“快帶我去問問清楚。”
福山縣令連官服都沒來得及穿就匆匆忙忙的接見了幾個被澳宋人故意放回的軍戶。
“給我細細說來,煙台到底是什麽情況。”
“回縣太爺的話,今早有一夥巨寇駕著巨型海船從煙台上岸,現在已經占領奇山衛所了,小人們靠跑的快才能跑回縣城。”軍戶們隱瞞了自己被俘的事實。
“那夥賊寇什麽來頭,是倭寇嗎?”
“不是倭寇,他們說的都是漢話,隻是口音奇怪。”
“那就是假倭嘍?”
“不是,小人觀其行止有度,且多拿火銃還有大炮,皆著統一黑服和黃服(澳協軍的軍服是卡奇色的),人數過千,不像是一般遊寇反而像官軍。”
“官軍?”“那國的官軍敢來我大明撒野,韃子又沒有水師。”
“可能是西洋人,小人看其隊中雖像我等的漢民居多,但其間也不乏有色目人。”
聽完幾個軍戶的報告,福山縣令更加疑惑了,他決定向上報告,給登州知府報告,他一個縣令既無兵權也無糧錢,靠縣衙的衙役和地方鄉勇實在無力剿滅如此巨賊。
棱堡示意圖。
進入大明以後節奏會變慢。
在2000士兵和幾千後方送來的民工的幫助下,經過一個多月的火熱建設,大連棱堡正式完工了,由於大連靠海澳宋人隻用建一半的棱堡大大減少了工期。
修建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小漁村百姓無論男女老少都來幫助澳宋人修棱堡,人心都是肉長的,而且給澳宋人修棱堡還管飯呢。
最開始澳宋士兵到村裏時,村裏人覺要遭兵災了,結果這群說著漢話自稱澳宋陸軍的兵丁竟然不擾百姓,住自己帶的帳篷還給百姓發糧食。
這可讓當地百姓犯了糊塗,在他們樸素的認知裏,不都是軍隊從老百姓手裏弄糧食,哪裏有軍隊給百姓發糧食的道理,簡直怪哉,難道澳宋人是那天上來的天兵?
在得知澳宋人要在這裏建城而且管飯後,村裏男女老少全跑來幫澳宋修棱堡,反正大冬天的閑著也是閑著,幫澳宋人修棱堡還管飯,而且他們也想讓澳宋人能在這裏紮下根來,若這些澳宋天兵能幫忙把韃子趕走就好了,以後日子也能好過些。
俞化龍得知當地百姓想幫澳宋修棱堡後,不僅管他們的飯,還給他們一人發了一套棉服當工錢。
他覺得隻要這樣下去,要是哪天他打到順天城(京城)去了,百姓可能都要幫澳宋人開門或者送梯子,晚清時期京城百姓尚且願意幫外國列強搭梯子,怎麽我廣施“仁政”的澳宋享受不得這個待遇嗎?
大連棱堡設計容納士兵人數1500人,必要時可以遷入近萬百姓避難,靠著這個棱堡再給配上500火槍手和相應的火炮韃子根本攻不上來,由於澳宋在遠東隻有1000多人的正規軍,於是俞化龍計劃在此駐紮一個連的正規軍,再輔以300裝備火繩槍和500裝備冷兵器的澳協軍就可以把這座棱堡死死的掌握在澳宋手裏了。
雖然城內正規軍與澳協軍配比失衡,讓人恐有叛亂的危險,但是不用怕,這些澳協軍全是林登萬在任時從移民中精挑細選對澳宋特別有歸屬感的人,再經過林登萬進一步的教育訓練,而且他們在澳協軍中能吃飽穿暖有餉銀拿,為什麽要腦子進水背叛澳宋人呢?
而且澳宋人還向他們許諾他們服役到了一定年限,就可以選擇去澳宋直接給他們分地並且沒有奴隸期,這個時代土地對農民的吸引力是現代人不可想象的,這個世道為一口吃的都能為別人賣命,更別說給你分土地了,這個方法曆朝曆代的都有人試過並成功了,國朝不也靠著給農民分土地起家的嗎?
畢竟忠君愛國那是世受皇恩的官員士紳老爺們的事,關我們這群吃不飽穿不暖的泥腿子什麽事?真犯不著。
要是你生活在這個時代有人給你吃穿給你分地,保證你的槍打的比他們還快,棍子揮的比他們更猛,一秒六棍都不是極限,你比他們對澳宋人還要“忠!”“誠!”
不要用現代人養尊處優民主共和的思想去揣度這個時代的底層人民。
在大連棱堡建設的差不多了以後留下足夠的補給給駐軍和民壯以後,俞化龍踏上了去往煙台的道路,他不僅要在遼東半島埋釘子還要去膠東半島埋釘子,再過幾個月天啟皇帝就要駕崩了,等崇禎上位以後明末亂局就要正式開始了。
明代時期在煙台是設有駐軍,煙台有一個奇山守禦千戶所,但到了明末千戶所中的軍戶早就十不存一了。
等俞化龍派兵上了岸,千戶所中的軍戶沒人出來迎敵,等到澳宋士兵拿著槍殺進衛所以後衛所中的軍戶才反應過來,不過看見澳宋人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直接就投降了,連“臨陣放三槍”這個程序都不走了。
把明軍都給綁了以後,俞化龍開始感歎明末衛所軍戰鬥力之低下比他在書上看的還要驚人,他先去韃子的地盤再來大明,打的就是明末地方軍戰力低下的主意,就算沒有積雪阻擋他也有信心輕鬆打垮這些明末地方軍,等反應緩慢行政效率低下的明庭派精銳來了以後,澳宋人在煙台的棱堡早就修好了,任他來再多大軍也不怕。
“老朱這衛所製度可是坑死人了,為省小錢最後花出去大錢,大明朝的滅亡老朱得背大鍋。”俞化龍站在衛所製高點感歎道。
這些衛所裏的軍戶一代傳一代,然後因為各種原因逃亡,到明末時期各地衛所裏的軍戶跟紙麵上的數據早就相差甚遠,而且戰鬥力奇低,已經和普通農民沒有大的區別了,大明打仗隻有靠各地的募兵。
奇山衛所修在山上,下麵的煙台港一望無餘。
“這裏射界極好,改造成炮台再派點人駐守就是一個極佳的要塞,可以抵擋上萬大軍。”
“而我們的棱堡就建設在下麵的芝罘灣裏。”
下達完指示俞化龍又到了關押戰俘的地方,放了幾個戰俘讓他們去通知當地官府有海寇上岸,他想打一下明軍的援,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與其悄悄摸摸不如直接把附近的明軍引過來殲滅,隻要殲滅了這幾波明軍以後以明庭的行政效率短期內根本無法再集結大軍來攻。
煙台地區明代歸屬於登州府福山縣,當福山縣縣令大半夜被人從床上叫起來頗為不爽。
“天塌了這麽慌張,要是事情不重要看我怎麽收拾你。”
“老爺,不好了,剛才奇山衛所那邊有人來報,說煙台有海外巨寇上岸了。”
聽完下人的話,縣令老爺一下嚇醒了,巨寇上岸可是大事搞不好他要丟烏紗帽。
“快帶我去問問清楚。”
福山縣令連官服都沒來得及穿就匆匆忙忙的接見了幾個被澳宋人故意放回的軍戶。
“給我細細說來,煙台到底是什麽情況。”
“回縣太爺的話,今早有一夥巨寇駕著巨型海船從煙台上岸,現在已經占領奇山衛所了,小人們靠跑的快才能跑回縣城。”軍戶們隱瞞了自己被俘的事實。
“那夥賊寇什麽來頭,是倭寇嗎?”
“不是倭寇,他們說的都是漢話,隻是口音奇怪。”
“那就是假倭嘍?”
“不是,小人觀其行止有度,且多拿火銃還有大炮,皆著統一黑服和黃服(澳協軍的軍服是卡奇色的),人數過千,不像是一般遊寇反而像官軍。”
“官軍?”“那國的官軍敢來我大明撒野,韃子又沒有水師。”
“可能是西洋人,小人看其隊中雖像我等的漢民居多,但其間也不乏有色目人。”
聽完幾個軍戶的報告,福山縣令更加疑惑了,他決定向上報告,給登州知府報告,他一個縣令既無兵權也無糧錢,靠縣衙的衙役和地方鄉勇實在無力剿滅如此巨賊。
棱堡示意圖。
進入大明以後節奏會變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