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晌午,小呂宋港。
當外籍軍團的報名還在火熱的進行中時,第一批來自東番島的數十艘運輸船隊抵達了小呂宋港。
一大群來自蘇州、鬆江等地的災民抵達了耳聞過,卻從未來到過的小呂宋港。
“娘親,你快看,那裏,好大的房子,那房子還會發光!”
船舷邊,一名六七歲的女童,雙手扶著圍欄,臉色有些發白,可當她看到小呂宋港遠處最大的建築物時,頓時驚訝的說道。
“傻孩子,哪有什麽會發光的房子。”
女童的母親,溫柔的輕撫著女童的額頭,溫柔的說道。
可是,當女童的母親抬眼望去,正好看見了正在發光的那棟房子,頓時驚訝的話都說不出來。
同樣的,這些第一次來到小呂宋港的百姓,大部分人都注意到了那棟會發光的房子。
而這棟會發光的房子,正是都督府,因為太陽光照射在玻璃上產生的反射,才使得都督府看上去就像是發光一般耀眼。
“原來那些商人說的都是真的!”
女童的母親震驚的喃喃低語道。
……………………………………………………
楊三生治下的百姓,大多是沿海地區的百姓,或者是國內其他地方的災民和難民,可隨著國內的戰亂越發的頻繁,那些沿海的鹽商想要大批量的弄到難民或災民,其成本也在不斷的增加,為了削減成本,一些鹽商和商人就開始謀劃更省錢的方案。
很快,這些鹽商和商人就想到了新的辦法,那就是,招募那些尚有土地和房產,但長期處在貧困階段的百姓,於是乎,他們開始大規模的宣傳呂宋島的繁華和富裕,企圖把沿海本就擁有土地的普通百姓招募到呂宋島,剛開始,這招確實管用,許多長期處在貧困階段的百姓主動放棄了耕地和房產,跟隨這些商人或鹽商來到呂宋島定居。
可是,隨著大量的人離開,卻再也沒有人返回大明時,讓一些還在觀望的百姓心生疑竇,甚至一度認為這就是那些商人和鹽商拐賣人口的新方式。
導致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鹽商和商人送去呂宋島的人口數量開始銳減。
……………………………………………………
“娘親,快看,是馬叔叔!是馬叔叔!”
女童與她的母親下船後,正在碼頭上排隊登記時,女童突然見到了曾經熟悉的麵孔,興奮道。
而女童口中的馬叔叔,正是一名負責在碼頭登記剛來呂宋島百姓身份信息的記錄員,馬六。
……………………………………………………
這馬六是去年一批放棄田產和房產來到呂宋島的貧民,馬六小時候,家裏尚有十幾畝田產,可以供養馬六去私塾讀書識字,奈何後來馬六好幾次考試都沒能考上秀才,他家裏也為了供養馬六讀書,幾乎耗盡了家產,因此,已經年滿三十歲的馬六隻得回家耕地,靠著家中僅剩的薄田勉強糊口,甚至連老婆都娶不上。
因此,當馬六從那些商人和鹽商的口中聽聞呂宋島的富庶時,頓時便舍棄了一切,乘船來到了呂宋島。
由於馬六識字,很快便在碼頭謀得了一份差事,分到了十畝田,並且還在今年娶了一位菲律賓女子為妻,小日子過得比以前舒服多了。
……………………………………………………
正在登記姓名的馬六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抬頭順著聲音的方向看去,頓時看到了熟悉的麵孔。
“張大嫂,小燕燕!”
馬六的聲音略帶激動,這還是他來到呂宋島一年多的時間裏,第一次見到曾經的熟人。
“你們怎麽來了?張大哥和小狗子呢?”
馬六口中的張大哥和小狗子,正是張大嫂的丈夫和兒子。
原本還有些高興的張大嫂聞言,眼眶瞬間就紅了,淚水順著眼角滑落。
見此情況,馬六如何還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急忙勸慰道:“張大嫂,節哀順變,不過,你們來到這裏,就不用再受苦了。”
……………………………………………………
關於為何不讓居住在小呂宋港的百姓返回大明一事,其實楊三生也是有苦衷的。
當初也有不少人勸說楊三生允許居住在呂宋島的百姓返回大明,這樣可以讓更多的百姓主動前來呂宋島,甚至都不用一年時間,就能讓呂宋島上的漢人百姓達到上百萬人。
可是,一旦放任居住在呂宋島的百姓返回大明,呂宋島上的事,必然會如同瘟疫一般,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屆時,呂宋島的情況肯定會引起朝廷的注意。
要知道,來到呂宋島的漢人百姓,楊三生不僅送房子,還送耕地,哪怕不會耕地的百姓來到呂宋島,也會找到適合的工作養活自己,這讓那些長期處在戰亂之中的百姓怎麽想。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一旦大量處在戰亂地區的百姓得知呂宋島的存在,並且還有大量的人出麵作證時,勢必會讓百姓蜂擁而至,屆時,楊三生根本就瞞不住呂宋島的任何事情。
因此,楊三生才禁止抵達呂宋島的百姓返回大明,雖然這樣做會減少呂宋島的漢人人口輸送進度,但卻能保證呂宋島上的事情,不會被泄露出去。
就算有那些鹽商和商人在不斷的說著呂宋島的好處,但過去呂宋島的人有來無回,任憑那些鹽商和商人說的天花亂墜,也不會有太多的人相信。
所以,隻要呂宋島上的事情連普通百姓都持懷疑態度,那朝廷中的官員就更不會相信了。
再加上華夏建立的曆代王朝,長期都以天朝上國自居,必然看不上呂宋島這種海外的蠻荒之地。
而這也是楊三生的目的,在大明王朝滅亡之前,他需要一直保持低調。
……………………………………………………
翌日清晨,都督府。
楊三生正坐在椅子上,聽著石吉祥匯報關於第一批抵達小呂宋港的災民的最新報告。
“啟稟副都督,此次共有八十三艘商船抵達小呂宋港,船上總共運載了三萬二千一百三十三人。
根據這支船隊的負責人表示,這是第一批抵達的船隊,後續還會有超過五十萬的災民陸續抵達。”
當外籍軍團的報名還在火熱的進行中時,第一批來自東番島的數十艘運輸船隊抵達了小呂宋港。
一大群來自蘇州、鬆江等地的災民抵達了耳聞過,卻從未來到過的小呂宋港。
“娘親,你快看,那裏,好大的房子,那房子還會發光!”
船舷邊,一名六七歲的女童,雙手扶著圍欄,臉色有些發白,可當她看到小呂宋港遠處最大的建築物時,頓時驚訝的說道。
“傻孩子,哪有什麽會發光的房子。”
女童的母親,溫柔的輕撫著女童的額頭,溫柔的說道。
可是,當女童的母親抬眼望去,正好看見了正在發光的那棟房子,頓時驚訝的話都說不出來。
同樣的,這些第一次來到小呂宋港的百姓,大部分人都注意到了那棟會發光的房子。
而這棟會發光的房子,正是都督府,因為太陽光照射在玻璃上產生的反射,才使得都督府看上去就像是發光一般耀眼。
“原來那些商人說的都是真的!”
女童的母親震驚的喃喃低語道。
……………………………………………………
楊三生治下的百姓,大多是沿海地區的百姓,或者是國內其他地方的災民和難民,可隨著國內的戰亂越發的頻繁,那些沿海的鹽商想要大批量的弄到難民或災民,其成本也在不斷的增加,為了削減成本,一些鹽商和商人就開始謀劃更省錢的方案。
很快,這些鹽商和商人就想到了新的辦法,那就是,招募那些尚有土地和房產,但長期處在貧困階段的百姓,於是乎,他們開始大規模的宣傳呂宋島的繁華和富裕,企圖把沿海本就擁有土地的普通百姓招募到呂宋島,剛開始,這招確實管用,許多長期處在貧困階段的百姓主動放棄了耕地和房產,跟隨這些商人或鹽商來到呂宋島定居。
可是,隨著大量的人離開,卻再也沒有人返回大明時,讓一些還在觀望的百姓心生疑竇,甚至一度認為這就是那些商人和鹽商拐賣人口的新方式。
導致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鹽商和商人送去呂宋島的人口數量開始銳減。
……………………………………………………
“娘親,快看,是馬叔叔!是馬叔叔!”
女童與她的母親下船後,正在碼頭上排隊登記時,女童突然見到了曾經熟悉的麵孔,興奮道。
而女童口中的馬叔叔,正是一名負責在碼頭登記剛來呂宋島百姓身份信息的記錄員,馬六。
……………………………………………………
這馬六是去年一批放棄田產和房產來到呂宋島的貧民,馬六小時候,家裏尚有十幾畝田產,可以供養馬六去私塾讀書識字,奈何後來馬六好幾次考試都沒能考上秀才,他家裏也為了供養馬六讀書,幾乎耗盡了家產,因此,已經年滿三十歲的馬六隻得回家耕地,靠著家中僅剩的薄田勉強糊口,甚至連老婆都娶不上。
因此,當馬六從那些商人和鹽商的口中聽聞呂宋島的富庶時,頓時便舍棄了一切,乘船來到了呂宋島。
由於馬六識字,很快便在碼頭謀得了一份差事,分到了十畝田,並且還在今年娶了一位菲律賓女子為妻,小日子過得比以前舒服多了。
……………………………………………………
正在登記姓名的馬六聽到有人叫他的名字,抬頭順著聲音的方向看去,頓時看到了熟悉的麵孔。
“張大嫂,小燕燕!”
馬六的聲音略帶激動,這還是他來到呂宋島一年多的時間裏,第一次見到曾經的熟人。
“你們怎麽來了?張大哥和小狗子呢?”
馬六口中的張大哥和小狗子,正是張大嫂的丈夫和兒子。
原本還有些高興的張大嫂聞言,眼眶瞬間就紅了,淚水順著眼角滑落。
見此情況,馬六如何還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麽,急忙勸慰道:“張大嫂,節哀順變,不過,你們來到這裏,就不用再受苦了。”
……………………………………………………
關於為何不讓居住在小呂宋港的百姓返回大明一事,其實楊三生也是有苦衷的。
當初也有不少人勸說楊三生允許居住在呂宋島的百姓返回大明,這樣可以讓更多的百姓主動前來呂宋島,甚至都不用一年時間,就能讓呂宋島上的漢人百姓達到上百萬人。
可是,一旦放任居住在呂宋島的百姓返回大明,呂宋島上的事,必然會如同瘟疫一般,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屆時,呂宋島的情況肯定會引起朝廷的注意。
要知道,來到呂宋島的漢人百姓,楊三生不僅送房子,還送耕地,哪怕不會耕地的百姓來到呂宋島,也會找到適合的工作養活自己,這讓那些長期處在戰亂之中的百姓怎麽想。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動物,一旦大量處在戰亂地區的百姓得知呂宋島的存在,並且還有大量的人出麵作證時,勢必會讓百姓蜂擁而至,屆時,楊三生根本就瞞不住呂宋島的任何事情。
因此,楊三生才禁止抵達呂宋島的百姓返回大明,雖然這樣做會減少呂宋島的漢人人口輸送進度,但卻能保證呂宋島上的事情,不會被泄露出去。
就算有那些鹽商和商人在不斷的說著呂宋島的好處,但過去呂宋島的人有來無回,任憑那些鹽商和商人說的天花亂墜,也不會有太多的人相信。
所以,隻要呂宋島上的事情連普通百姓都持懷疑態度,那朝廷中的官員就更不會相信了。
再加上華夏建立的曆代王朝,長期都以天朝上國自居,必然看不上呂宋島這種海外的蠻荒之地。
而這也是楊三生的目的,在大明王朝滅亡之前,他需要一直保持低調。
……………………………………………………
翌日清晨,都督府。
楊三生正坐在椅子上,聽著石吉祥匯報關於第一批抵達小呂宋港的災民的最新報告。
“啟稟副都督,此次共有八十三艘商船抵達小呂宋港,船上總共運載了三萬二千一百三十三人。
根據這支船隊的負責人表示,這是第一批抵達的船隊,後續還會有超過五十萬的災民陸續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