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宰相向敏中之後,若非向家生了一個好女兒,向家也許就泯然於眾了,但是現在的向家可謂是春風得意,風光無限。
向老太後力排眾議,將趙佶推上皇位,以致於背負了千年的罵命,被人認為北宋之亡,亡於向太後!
可向太後又不是神仙,又不會掐指一算知道趙佶這小子會是個亡國之君,向太後是有著自己的思量!
向太後嫁給宋神宗趙頊後,也有生育,但是很不幸,兒子褒王趙伸早夭了,女兒延禧公主也於元豐元年二月薨,時年十二,追封燕國公主。
有人說,向太後之所以立趙佶為帝,那是因為宋哲宗趙煦是朱氏所出,再立趙似為帝,向太後擔心朱氏會威脅到自己在後宮的地位。
但是別忘了,向太後雖然無子,但她是太後,就算是皇帝不是她親生的,在中國的禮法裏,向太才是皇帝的母親,朱氏小戶人家出身,就算是兩個兒子都是皇帝,對向太後也構不上威脅。
真正促使向太後下定決心立趙佶為帝的,是向家!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又有幾個嫁出去的女兒能放得下娘家?向太後兒女皆無,對娘家就分外看重了。
一個人在別人的幫助下,得到了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你說這人對幫助自己的人會有多少感激?有的甚至會認為理所當然,這本來就是屬於自己的嘛,幫助自己的人無非就是錦上添花而已!
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別人的幫助下,得到了原本做夢都得不到的東西,你說這人對幫助自己的人會有多感激?這可是雪中送炭啊!
向太後立趙佶為帝,就是基於這個道理!
滿朝文武都認為趙似應該繼承皇位,向太後如果點頭同意了,估計趙似事後也不會對向太後有多少感激,但是趙佶就不同了。
趙佶自己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一天會成為皇帝,那麽在向太後力排眾議,成為皇帝後,趙佶對這飛來的意外之喜,當然是飲水思源,對向太後也是感恩戴德了!
趙佶登上皇位後,向太後以朝局不穩為由,把持朝政,趙佶也是理解的。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向太後力排眾議立自己為帝,難道真的是因為自己馬屁拍得好啊?向太後分明就是看中自己毫無根基,好自己把控朝政!
趙佶的心態很好,向太後要把控朝政就把控好了,自己就老老實實做個吉祥物,反正自己已經是皇帝了,還這麽年輕,完全等得起。
可是令趙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向太後僅僅把持了半年朝政,就還政於自己,讓自己親政了,這可把趙佶激動壞了,向太後對自己是真的好啊,知道自己沒有根基,就先幫自己梳理半年,朝局一穩就毫不戀權的還政自己,為自己之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感到羞愧!
向太後這麽做,完全是為了向家考慮。
向太後貴為後宮之主,享盡人間富貴,也就隻有一個向家令其牽掛不下了。
趙宋為防止統治集團內亂,杜絕外戚幹預朝政,製定了一整嚴格、綿密的祖製和家法,成為不可僭越、嚴格限製皇親國戚的“權力牢籠”。
顯赫的向氏家族源自“向敏中仕途上一帆風順,曾兩度為相”,可是與皇室聯姻(向介姬嫁給神宗),這使向氏家族成為名副其實的外戚之家。
要知道有宋一代,社會輿論對外戚參政一直極為敏感。
神宗時王安石變法,由於急於求成、用人不當,加之天災影響,導致民怨驟起。麵對一片批評之聲和人心惶惶的東京臣民,作為外戚顯赫代表人物的向經(向太後之父)首當其衝,盡管再謹言慎行,最終也未能避免生離死別的悲劇。
王安石以實例遣責外戚種種“胡作非為”,引發眾官民普遍不滿。“如後族,即向經自來影占行人,因催行免行新法,遂依條收入。經嚐以煤理會,不見聽從。又曹佾買人木植不還錢。陛下試觀此兩事,即後族何緣不結造語言?”(《續資治通鑒長編》王安石言論)
神宗不敢對仁宗曹皇後的弟弟,當時的曹家家主曹佾(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曹國舅”的原型)加以責斥,但是對自己的嶽父則完全可以發難,以表明自己將守祖宗家法,不允許外戚介入朝政的決心。
為平息眾怒、權力製衡,神宗隻好拿老丈人開刀。熙寧七年秋天,向經被貶“出知青州”。其原因在於回避王安石所批評的外戚幹預朝政,無論嶽父向經是否參與都已經沒有關係,重要的在於神宗找到一個既可“修人事”又不至於引起朝野“人情谘怨”的最佳處理方式。
向經仕途遭遇如此重大打擊,不久便在窩火和遺憾中離世。
向經一死,向家就不可避免的衰敗了,可是向太後也沒有辦法啊,滿朝文武對外戚盯得太緊了。
宋哲宗將卜後及諸王納婦,向太後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參選。族黨有欲援例以恩換合職,及為選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向太後曰:“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撓公法。”一不與。
看著向家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向太後心裏也不是滋味,但是沒辦法,宋哲宗不是自己親生的,對自己隻有表麵的客氣,一旦有人對向家參上一本,宋哲宗說不定會像自己那個已經死去的狠心的丈夫一樣,拿向家開刀。
向家衰落了,向太後的兩個兄弟可不知道向太後的一番苦心,三天兩天來哭訴,向家活不下去了,這麽多的族人要養活,已經開始變賣祖產了,自己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父親向經的死,永遠是向太後心中的一根刺,始終認為父親向經之所以客死他鄉,是因為自己嫁入宮中的緣故,對向家充滿了愧疚,兩個不省心的兄弟的哭訴,也讓向太後心煩氣躁,暗下決心,一旦有機會,自己一定要讓向家重現輝煌!
向老太後力排眾議,將趙佶推上皇位,以致於背負了千年的罵命,被人認為北宋之亡,亡於向太後!
可向太後又不是神仙,又不會掐指一算知道趙佶這小子會是個亡國之君,向太後是有著自己的思量!
向太後嫁給宋神宗趙頊後,也有生育,但是很不幸,兒子褒王趙伸早夭了,女兒延禧公主也於元豐元年二月薨,時年十二,追封燕國公主。
有人說,向太後之所以立趙佶為帝,那是因為宋哲宗趙煦是朱氏所出,再立趙似為帝,向太後擔心朱氏會威脅到自己在後宮的地位。
但是別忘了,向太後雖然無子,但她是太後,就算是皇帝不是她親生的,在中國的禮法裏,向太才是皇帝的母親,朱氏小戶人家出身,就算是兩個兒子都是皇帝,對向太後也構不上威脅。
真正促使向太後下定決心立趙佶為帝的,是向家!
都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又有幾個嫁出去的女兒能放得下娘家?向太後兒女皆無,對娘家就分外看重了。
一個人在別人的幫助下,得到了原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你說這人對幫助自己的人會有多少感激?有的甚至會認為理所當然,這本來就是屬於自己的嘛,幫助自己的人無非就是錦上添花而已!
但是,如果一個人在別人的幫助下,得到了原本做夢都得不到的東西,你說這人對幫助自己的人會有多感激?這可是雪中送炭啊!
向太後立趙佶為帝,就是基於這個道理!
滿朝文武都認為趙似應該繼承皇位,向太後如果點頭同意了,估計趙似事後也不會對向太後有多少感激,但是趙佶就不同了。
趙佶自己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有一天會成為皇帝,那麽在向太後力排眾議,成為皇帝後,趙佶對這飛來的意外之喜,當然是飲水思源,對向太後也是感恩戴德了!
趙佶登上皇位後,向太後以朝局不穩為由,把持朝政,趙佶也是理解的。
這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向太後力排眾議立自己為帝,難道真的是因為自己馬屁拍得好啊?向太後分明就是看中自己毫無根基,好自己把控朝政!
趙佶的心態很好,向太後要把控朝政就把控好了,自己就老老實實做個吉祥物,反正自己已經是皇帝了,還這麽年輕,完全等得起。
可是令趙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向太後僅僅把持了半年朝政,就還政於自己,讓自己親政了,這可把趙佶激動壞了,向太後對自己是真的好啊,知道自己沒有根基,就先幫自己梳理半年,朝局一穩就毫不戀權的還政自己,為自己之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感到羞愧!
向太後這麽做,完全是為了向家考慮。
向太後貴為後宮之主,享盡人間富貴,也就隻有一個向家令其牽掛不下了。
趙宋為防止統治集團內亂,杜絕外戚幹預朝政,製定了一整嚴格、綿密的祖製和家法,成為不可僭越、嚴格限製皇親國戚的“權力牢籠”。
顯赫的向氏家族源自“向敏中仕途上一帆風順,曾兩度為相”,可是與皇室聯姻(向介姬嫁給神宗),這使向氏家族成為名副其實的外戚之家。
要知道有宋一代,社會輿論對外戚參政一直極為敏感。
神宗時王安石變法,由於急於求成、用人不當,加之天災影響,導致民怨驟起。麵對一片批評之聲和人心惶惶的東京臣民,作為外戚顯赫代表人物的向經(向太後之父)首當其衝,盡管再謹言慎行,最終也未能避免生離死別的悲劇。
王安石以實例遣責外戚種種“胡作非為”,引發眾官民普遍不滿。“如後族,即向經自來影占行人,因催行免行新法,遂依條收入。經嚐以煤理會,不見聽從。又曹佾買人木植不還錢。陛下試觀此兩事,即後族何緣不結造語言?”(《續資治通鑒長編》王安石言論)
神宗不敢對仁宗曹皇後的弟弟,當時的曹家家主曹佾(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曹國舅”的原型)加以責斥,但是對自己的嶽父則完全可以發難,以表明自己將守祖宗家法,不允許外戚介入朝政的決心。
為平息眾怒、權力製衡,神宗隻好拿老丈人開刀。熙寧七年秋天,向經被貶“出知青州”。其原因在於回避王安石所批評的外戚幹預朝政,無論嶽父向經是否參與都已經沒有關係,重要的在於神宗找到一個既可“修人事”又不至於引起朝野“人情谘怨”的最佳處理方式。
向經仕途遭遇如此重大打擊,不久便在窩火和遺憾中離世。
向經一死,向家就不可避免的衰敗了,可是向太後也沒有辦法啊,滿朝文武對外戚盯得太緊了。
宋哲宗將卜後及諸王納婦,向太後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參選。族黨有欲援例以恩換合職,及為選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向太後曰:“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撓公法。”一不與。
看著向家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向太後心裏也不是滋味,但是沒辦法,宋哲宗不是自己親生的,對自己隻有表麵的客氣,一旦有人對向家參上一本,宋哲宗說不定會像自己那個已經死去的狠心的丈夫一樣,拿向家開刀。
向家衰落了,向太後的兩個兄弟可不知道向太後的一番苦心,三天兩天來哭訴,向家活不下去了,這麽多的族人要養活,已經開始變賣祖產了,自己對不起列祖列宗啊。。。
父親向經的死,永遠是向太後心中的一根刺,始終認為父親向經之所以客死他鄉,是因為自己嫁入宮中的緣故,對向家充滿了愧疚,兩個不省心的兄弟的哭訴,也讓向太後心煩氣躁,暗下決心,一旦有機會,自己一定要讓向家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