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一到西北就將西北各軍將領召集到了一起。
高俅很灑脫,坦陳自己不知兵,也不知道怎麽打,能有今天全是皇帝的信任。。。
高俅的坦陳也引起了西北諸將的好感。
對於這些軍中將領而言,戰爭是要死人的,是性命攸關的大事,技不如人戰死沙場也就認了,最怕的就是那些不懂裝懂的文官瞎指揮,不知道有多少將士死在了這種自己人手上!
如今高俅自己承認不知兵,那麽也代表了高俅有自知之明,不會亂來,那麽軍中將領的一顆心也算是安穩了,至於說其他的,這些將領也不敢奢求。
不過令這些將領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高俅竟然放權了!
高俅表示這場戰爭隻能贏不能輸,自己不知兵,那麽就隻能勞煩在坐的各位了!
用高俅那句殺氣騰騰的話來說就是,仗怎麽打,別問我,你們自由發揮,還是那句話,隻要能打贏,你們想怎麽打都行,想殺人就殺人,想放火就放火,萬事有我高俅擔著,我有皇帝的信任,朝堂上的那些相公們也不能拿我高球怎麽遭!但是打輸了,那就別怪我高俅不客氣,第一個砍了你的腦袋向朝廷請罪!
高俅這麽說也隻是表明一個態度,也不可能真的讓軍中將領各自為戰,真要這麽打的話,局部也許可能會有小勝,但是想打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高俅主要還是要讓軍中將領放開手腳去打,靈活一點,不要怕這怕那的,自己是皇帝的心腹,隻要能打贏,文官集團再怎麽唧唧歪歪,都有自己這皇帝的心腹為諸將領請功!
但是具體到整個戰役層麵,肯定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監軍童貫。
對於童貫的軍事才能,不但朝堂的那些相公們是認可的,就連西北這些將領也是認可的,雖然童貫目前並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但是人家童貫有個好義父啊,那就是李憲。
在說李憲之前,就得先說說西夏是如何建國的。
黨項人屬於羌人係,大唐鼎盛之時,李世民收留了被趕出家園的黨項人,並把他們安置在了黃土高原一帶。
對大唐而言,黨項人要比中原藩鎮更忠誠。
黃巢起義軍打遍大唐帝國的時候,黨項人挺身而出,參加了長安爭奪戰,上千黨項壯士血染東渭橋。
正是因為這次流血鏖戰,大唐朝廷開始重視黨項人,封其首領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置定難軍,轄夏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
這就是定難五州,也是西夏建國的基本盤。
羌人係的特點,就是內鬥比外鬥凶猛。比如說大名鼎鼎的折家就是黨項人,而且與西夏建國的李姓是不共戴天,打西夏,折家都不需要動員,打起來比宋人都狠。
羌人係的這個特點原本注定了想要建國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五代十國是個奇葩時代: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於是,黨項人的心思就被激活了。原來還可以采納這個邏輯,那就意味著自己也能當皇帝。
但就是這樣,羌人係內鬥的特點還是注定了其內部的混亂,建國遙遙無期,直到高梁河車神閃亮登場!
宋太宗趙光義非要郡縣定難,即用大宋的朝廷命官治理定難五州。
於是在宋人的外部壓力下,黨項人想不團結都不行了。李繼遷硬是被趙光義給逼成了黨項人的領袖。
李繼遷誘殺宋朝將領,從而占據了銀州,攻占了會州(現甘肅靖遠),徹底和宋朝鬧翻了。
李繼遷跑到遼國表示“臣服”,於是,遼國給了頂帽子“夏國王”。
投靠了遼國爸爸的李繼遷開始進一步激怒宋朝,又是搶糧草,又是圍城,並大敗宋廷派出的五路大軍。
宋真宗時期,宋朝基本上默認了西夏國的存在。
最終,夏、綏、銀、宥(現陝西靖邊)、靜(現陝西米脂)成了李繼遷的地盤。
宋人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那些苦寒之地也犯不上勞命傷財,你想要就給你吧,隻要你以後老實點,名義上服從我的統治就行了。
宋人太天真了,遼人把李繼遷扶持起來有那麽簡單嗎?
李繼遷占據了西北要地後,旋即掐斷宋朝和西域的商道。
西域商道被掐斷後,宋人才發現上當了,不但西域的戰馬再也進不了宋境了,而且西域的朝貢也進不來了,也就是趙宋與西域的聯係斷了。
西域這些小國一見與趙宋斷了聯係,沒有辦法了,隻能跑到遼國去朝貢了。
嚐到了甜頭的遼人出於進一步牽製宋人的想法,給了黨項李姓更大的支持。
黨項李姓經過了幾代人的經營,也終於滋生出了更大的野心,在遼人的支持下,李元昊悍然稱帝,西夏建國了。
西夏一建國,宋人連最後的一塊遮羞布都沒了,那就隻能打了,橫山成為了兩國的必爭之地,基本上兩國的戰爭都是圍繞了橫山進行。
橫山,在陝西省北部(今陝西橫山縣)。從戰略角度看,橫山之地對於宋夏雙方都很重要。
對西夏來說,它直接關係到西夏能否立國,並日趨強大。西夏據有橫山當自德明始,在這之前,西夏僅據有銀、夏、綏、宥等州,因為沒有占據橫山,遠居漠北,與北宋以沙漠為界,在同宋對壘時,往往處於不利境地,自得橫山之後,如虎添翼,憑險拒守,聚兵就糧,從而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
對北宋來說,失去橫山,西夏人“居高以臨我”,使北宋沿邊一些州縣均暴露在西夏人的眼皮子底下,為了守住這些地方,不得不調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加強其前沿陣地。同時,宋軍主動出擊,也因失去橫山,剛出宋界,便入水草、人煙俱無的荒涼沙漠地區,一旦兵餉糧運供應不上,隻好不戰自退。
曆史上北宋用武力奪取橫山雖然開始於英宗治平之際,但其最早謀劃則出現於仁宗慶曆年間。從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首議開始到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最終奪取為止,共計77年。
高俅很灑脫,坦陳自己不知兵,也不知道怎麽打,能有今天全是皇帝的信任。。。
高俅的坦陳也引起了西北諸將的好感。
對於這些軍中將領而言,戰爭是要死人的,是性命攸關的大事,技不如人戰死沙場也就認了,最怕的就是那些不懂裝懂的文官瞎指揮,不知道有多少將士死在了這種自己人手上!
如今高俅自己承認不知兵,那麽也代表了高俅有自知之明,不會亂來,那麽軍中將領的一顆心也算是安穩了,至於說其他的,這些將領也不敢奢求。
不過令這些將領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高俅竟然放權了!
高俅表示這場戰爭隻能贏不能輸,自己不知兵,那麽就隻能勞煩在坐的各位了!
用高俅那句殺氣騰騰的話來說就是,仗怎麽打,別問我,你們自由發揮,還是那句話,隻要能打贏,你們想怎麽打都行,想殺人就殺人,想放火就放火,萬事有我高俅擔著,我有皇帝的信任,朝堂上的那些相公們也不能拿我高球怎麽遭!但是打輸了,那就別怪我高俅不客氣,第一個砍了你的腦袋向朝廷請罪!
高俅這麽說也隻是表明一個態度,也不可能真的讓軍中將領各自為戰,真要這麽打的話,局部也許可能會有小勝,但是想打贏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高俅主要還是要讓軍中將領放開手腳去打,靈活一點,不要怕這怕那的,自己是皇帝的心腹,隻要能打贏,文官集團再怎麽唧唧歪歪,都有自己這皇帝的心腹為諸將領請功!
但是具體到整個戰役層麵,肯定是要有一個統一的指揮,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監軍童貫。
對於童貫的軍事才能,不但朝堂的那些相公們是認可的,就連西北這些將領也是認可的,雖然童貫目前並沒有什麽拿得出手的戰績,但是人家童貫有個好義父啊,那就是李憲。
在說李憲之前,就得先說說西夏是如何建國的。
黨項人屬於羌人係,大唐鼎盛之時,李世民收留了被趕出家園的黨項人,並把他們安置在了黃土高原一帶。
對大唐而言,黨項人要比中原藩鎮更忠誠。
黃巢起義軍打遍大唐帝國的時候,黨項人挺身而出,參加了長安爭奪戰,上千黨項壯士血染東渭橋。
正是因為這次流血鏖戰,大唐朝廷開始重視黨項人,封其首領拓跋思恭為夏州節度使、置定難軍,轄夏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
這就是定難五州,也是西夏建國的基本盤。
羌人係的特點,就是內鬥比外鬥凶猛。比如說大名鼎鼎的折家就是黨項人,而且與西夏建國的李姓是不共戴天,打西夏,折家都不需要動員,打起來比宋人都狠。
羌人係的這個特點原本注定了想要建國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五代十國是個奇葩時代: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於是,黨項人的心思就被激活了。原來還可以采納這個邏輯,那就意味著自己也能當皇帝。
但就是這樣,羌人係內鬥的特點還是注定了其內部的混亂,建國遙遙無期,直到高梁河車神閃亮登場!
宋太宗趙光義非要郡縣定難,即用大宋的朝廷命官治理定難五州。
於是在宋人的外部壓力下,黨項人想不團結都不行了。李繼遷硬是被趙光義給逼成了黨項人的領袖。
李繼遷誘殺宋朝將領,從而占據了銀州,攻占了會州(現甘肅靖遠),徹底和宋朝鬧翻了。
李繼遷跑到遼國表示“臣服”,於是,遼國給了頂帽子“夏國王”。
投靠了遼國爸爸的李繼遷開始進一步激怒宋朝,又是搶糧草,又是圍城,並大敗宋廷派出的五路大軍。
宋真宗時期,宋朝基本上默認了西夏國的存在。
最終,夏、綏、銀、宥(現陝西靖邊)、靜(現陝西米脂)成了李繼遷的地盤。
宋人當時的想法很簡單,那些苦寒之地也犯不上勞命傷財,你想要就給你吧,隻要你以後老實點,名義上服從我的統治就行了。
宋人太天真了,遼人把李繼遷扶持起來有那麽簡單嗎?
李繼遷占據了西北要地後,旋即掐斷宋朝和西域的商道。
西域商道被掐斷後,宋人才發現上當了,不但西域的戰馬再也進不了宋境了,而且西域的朝貢也進不來了,也就是趙宋與西域的聯係斷了。
西域這些小國一見與趙宋斷了聯係,沒有辦法了,隻能跑到遼國去朝貢了。
嚐到了甜頭的遼人出於進一步牽製宋人的想法,給了黨項李姓更大的支持。
黨項李姓經過了幾代人的經營,也終於滋生出了更大的野心,在遼人的支持下,李元昊悍然稱帝,西夏建國了。
西夏一建國,宋人連最後的一塊遮羞布都沒了,那就隻能打了,橫山成為了兩國的必爭之地,基本上兩國的戰爭都是圍繞了橫山進行。
橫山,在陝西省北部(今陝西橫山縣)。從戰略角度看,橫山之地對於宋夏雙方都很重要。
對西夏來說,它直接關係到西夏能否立國,並日趨強大。西夏據有橫山當自德明始,在這之前,西夏僅據有銀、夏、綏、宥等州,因為沒有占據橫山,遠居漠北,與北宋以沙漠為界,在同宋對壘時,往往處於不利境地,自得橫山之後,如虎添翼,憑險拒守,聚兵就糧,從而化劣勢為優勢,變被動為主動。
對北宋來說,失去橫山,西夏人“居高以臨我”,使北宋沿邊一些州縣均暴露在西夏人的眼皮子底下,為了守住這些地方,不得不調用大量人力物力,去加強其前沿陣地。同時,宋軍主動出擊,也因失去橫山,剛出宋界,便入水草、人煙俱無的荒涼沙漠地區,一旦兵餉糧運供應不上,隻好不戰自退。
曆史上北宋用武力奪取橫山雖然開始於英宗治平之際,但其最早謀劃則出現於仁宗慶曆年間。從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首議開始到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最終奪取為止,共計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