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哥三十萬大軍的淪陷給李乾順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
黨項人曆來是信奉與追隨強者的,察哥的失敗使得黨項貴族們將原因都歸咎到了李乾順的身上,是李乾順任人唯親,啟用了隻有力戰而脫戰績的察哥,將西夏的前途毀於一旦。
再反觀蕭若奴,一出手便將宋軍打得狼狽逃竄潰不成軍,猶如戰神在世。
有了這方麵的比較,蕭若奴在追擊宋軍的過程就很順利地將西夏那些殘存的老弱病殘收編到了自己的麾下。
可以說,當蕭若奴返回中興府的時候,整個西夏的軍事力量有八成已經落入蕭若奴之手。
在朝堂上,因為之前李乾順一心想要娶大遼公主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認下了蕭奉先那筆債務就已經引起了黨項貴族們的不滿。
而且李乾順自己與朝廷都沒錢,於是這筆債務就落到了西夏百姓的頭上。
如果隻是百姓承擔,那麽黨項貴族們還能忍受,可是李乾順在與多哈馬對完賬之後,出於麵子,下了一道旨意,把滿朝的官員與貴族也拉下了水,一起承擔了這筆債務。
雖然多哈馬每天隻要收足了利息就收手,但是這份沉甸甸的心理壓力是實實在在的,有誰願意自己辛苦打拚出來的財物被人強行拿走啊!
而且李乾順在親政之後,大量提拔漢人官員,使得黨項貴族們的利益進一步減少,對其不滿之聲絡繹不絕,如果不是因為成安公主的下嫁代表了大遼對其的支持,李乾順連內部矛盾都無法解決。
當李乾順家暴耶律南仙的時候,蕭若奴就知道架空李乾順的機會來了。
被家暴的耶律南仙將蕭若奴的大軍召來保護自己,收拾行李就要回娘家,這可把黨項貴族們給嚇壞了。
這可是有先例的呀,當年李元昊與興平公主感情破裂,導致興平公主鬱鬱而死,遼興宗便大兵壓境要為姐姐興平公主討個公道。
如果不是當時的李元昊太能打,直接大敗了遼軍,說不定剛剛建國的西夏就沒了。
現在的李乾順有其祖李元昊能打嗎?西夏還有實力打嗎?
西夏就現在這種情況,都不用遼皇興師問罪,隻要蕭若奴的大軍撤離,那麽宋軍是絕對不會放過這麽好的機會的,西夏就真的亡國了。
黨項貴族們紛紛自發前往成安公主的寢宮,跪倒在寢宮前嚎啕大哭挽留耶律南仙。
這個時候就輪到蕭若奴出麵了。
成安公主是遼皇最親近的族妹,若非看在夏人真誠,被連番拒絕後不改初心,仍舊前往大遼求婚,遼皇也不會答應將成安公主嫁入西夏。
現在倒好,成安公主這才嫁過來多久啊,李乾順就敢打成安公主了,這哪裏打的是成安公主啊,這分明是在打遼皇的臉啊!
這件事不會就這麽輕易算了的,不然我大遼的百萬將士也不會答應的!
蕭若奴態度強硬地說完這些轉身便離開。
正當這些黨項貴族們倉皇無措之際,多哈馬出來了。
多哈馬在西夏已經有段時間了,與這些貴族們也非常的熟悉,大家都知道多哈馬做事喜歡留有餘地,從來不會把人往死裏逼,因此紛紛圍住了多哈馬。
多哈馬就說了,成安公主被打這件事,可大可小!
成安公主若是這口氣不平,那麽遼皇為了維護上國的體麵,興師問罪是一定的。
成安公主的這口氣若是平了,那麽夫妻之間床頭打架床尾和也是很平常的,遼夏的友誼還在。
正當這些黨項貴族們在商議如何能讓成安公主消了這口氣的時候,成安公主已經收拾好行李,在蕭若奴的護衛下出發返回大遼了。
這可把這些貴族們給嚇壞了,紛紛追上隊伍,哭著喊著請成安公主留下。
這個時候,有一名黨項貴族福臨心至,喊出了:“皇後啊,夏人可都是您的子民啊!”
這句話打動了成安公主,停下了腳步。
黨項貴族們早就對李乾順不滿了,於是紛紛提出請皇後臨朝聽政。
至此,蕭若奴與耶律南仙的目的達到了,自然也就不走了。
多哈馬也順勢上前獻上一份大禮,表示夏國若是由成安公主做主,將免除之前的那些借款的利息,隻收本金。
西夏李姓自李元昊之後便已經完全被架空了,存在感並不強,夏人也已經習慣了國母當政,再加上此時內外交困,有了黨項貴族們支持的成安公主很順利地就將李乾順架空成為了傀儡。
李乾順當然是非常的不甘心,但是支持者寥寥無幾,其親手提拔出來的那些漢人官員被有著蕭若奴大軍支持的黨項貴族們清掃一空。
從這些漢人官員家中查抄出來的金銀財寶不但順利地還清了之前的借貸,同時也成為了李乾順用人不當的一大罪狀。
成安公主也向西夏的子民表示自己不但要請皇兄出麵調停,還會盡最大的努力來促進和平,使西夏的子民免受戰爭之苦,並廣撒錢財救助那些困苦的底層民眾。
其後不久,成安公主便獲得了來自遼皇不惜一切地援助;
在成安公主向宋人承諾會履行賭約,歸還宋人戰死在西夏境內將士的骸骨之後,宋人大軍也緩緩退去,並與西夏重新簽訂了和平條約。
在成安公主高明的外交手腕之下,“慶曆合議”中有關歲賜的那部分保持了原狀,宋歲賜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複民間商販往來。
不過宋人也是要求的,首先便是就西夏曆代國主擅自稱帝,自稱天子一事提出了異議,一旦發現,刀兵立起,勿謂言之不預!
其次,宋天子趙佶賜乾順姓趙,也就是說西夏李姓成為了過去式。
這些都是遼人的調停與見證下簽訂的,一旦違背,西夏將麵臨當世最強大的兩大帝國的夾擊!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西夏的民心盡歸成安公主,趙乾順與他那寥寥無幾的支持者也徹底熄火。
黨項人曆來是信奉與追隨強者的,察哥的失敗使得黨項貴族們將原因都歸咎到了李乾順的身上,是李乾順任人唯親,啟用了隻有力戰而脫戰績的察哥,將西夏的前途毀於一旦。
再反觀蕭若奴,一出手便將宋軍打得狼狽逃竄潰不成軍,猶如戰神在世。
有了這方麵的比較,蕭若奴在追擊宋軍的過程就很順利地將西夏那些殘存的老弱病殘收編到了自己的麾下。
可以說,當蕭若奴返回中興府的時候,整個西夏的軍事力量有八成已經落入蕭若奴之手。
在朝堂上,因為之前李乾順一心想要娶大遼公主來鞏固自己的地位,認下了蕭奉先那筆債務就已經引起了黨項貴族們的不滿。
而且李乾順自己與朝廷都沒錢,於是這筆債務就落到了西夏百姓的頭上。
如果隻是百姓承擔,那麽黨項貴族們還能忍受,可是李乾順在與多哈馬對完賬之後,出於麵子,下了一道旨意,把滿朝的官員與貴族也拉下了水,一起承擔了這筆債務。
雖然多哈馬每天隻要收足了利息就收手,但是這份沉甸甸的心理壓力是實實在在的,有誰願意自己辛苦打拚出來的財物被人強行拿走啊!
而且李乾順在親政之後,大量提拔漢人官員,使得黨項貴族們的利益進一步減少,對其不滿之聲絡繹不絕,如果不是因為成安公主的下嫁代表了大遼對其的支持,李乾順連內部矛盾都無法解決。
當李乾順家暴耶律南仙的時候,蕭若奴就知道架空李乾順的機會來了。
被家暴的耶律南仙將蕭若奴的大軍召來保護自己,收拾行李就要回娘家,這可把黨項貴族們給嚇壞了。
這可是有先例的呀,當年李元昊與興平公主感情破裂,導致興平公主鬱鬱而死,遼興宗便大兵壓境要為姐姐興平公主討個公道。
如果不是當時的李元昊太能打,直接大敗了遼軍,說不定剛剛建國的西夏就沒了。
現在的李乾順有其祖李元昊能打嗎?西夏還有實力打嗎?
西夏就現在這種情況,都不用遼皇興師問罪,隻要蕭若奴的大軍撤離,那麽宋軍是絕對不會放過這麽好的機會的,西夏就真的亡國了。
黨項貴族們紛紛自發前往成安公主的寢宮,跪倒在寢宮前嚎啕大哭挽留耶律南仙。
這個時候就輪到蕭若奴出麵了。
成安公主是遼皇最親近的族妹,若非看在夏人真誠,被連番拒絕後不改初心,仍舊前往大遼求婚,遼皇也不會答應將成安公主嫁入西夏。
現在倒好,成安公主這才嫁過來多久啊,李乾順就敢打成安公主了,這哪裏打的是成安公主啊,這分明是在打遼皇的臉啊!
這件事不會就這麽輕易算了的,不然我大遼的百萬將士也不會答應的!
蕭若奴態度強硬地說完這些轉身便離開。
正當這些黨項貴族們倉皇無措之際,多哈馬出來了。
多哈馬在西夏已經有段時間了,與這些貴族們也非常的熟悉,大家都知道多哈馬做事喜歡留有餘地,從來不會把人往死裏逼,因此紛紛圍住了多哈馬。
多哈馬就說了,成安公主被打這件事,可大可小!
成安公主若是這口氣不平,那麽遼皇為了維護上國的體麵,興師問罪是一定的。
成安公主的這口氣若是平了,那麽夫妻之間床頭打架床尾和也是很平常的,遼夏的友誼還在。
正當這些黨項貴族們在商議如何能讓成安公主消了這口氣的時候,成安公主已經收拾好行李,在蕭若奴的護衛下出發返回大遼了。
這可把這些貴族們給嚇壞了,紛紛追上隊伍,哭著喊著請成安公主留下。
這個時候,有一名黨項貴族福臨心至,喊出了:“皇後啊,夏人可都是您的子民啊!”
這句話打動了成安公主,停下了腳步。
黨項貴族們早就對李乾順不滿了,於是紛紛提出請皇後臨朝聽政。
至此,蕭若奴與耶律南仙的目的達到了,自然也就不走了。
多哈馬也順勢上前獻上一份大禮,表示夏國若是由成安公主做主,將免除之前的那些借款的利息,隻收本金。
西夏李姓自李元昊之後便已經完全被架空了,存在感並不強,夏人也已經習慣了國母當政,再加上此時內外交困,有了黨項貴族們支持的成安公主很順利地就將李乾順架空成為了傀儡。
李乾順當然是非常的不甘心,但是支持者寥寥無幾,其親手提拔出來的那些漢人官員被有著蕭若奴大軍支持的黨項貴族們清掃一空。
從這些漢人官員家中查抄出來的金銀財寶不但順利地還清了之前的借貸,同時也成為了李乾順用人不當的一大罪狀。
成安公主也向西夏的子民表示自己不但要請皇兄出麵調停,還會盡最大的努力來促進和平,使西夏的子民免受戰爭之苦,並廣撒錢財救助那些困苦的底層民眾。
其後不久,成安公主便獲得了來自遼皇不惜一切地援助;
在成安公主向宋人承諾會履行賭約,歸還宋人戰死在西夏境內將士的骸骨之後,宋人大軍也緩緩退去,並與西夏重新簽訂了和平條約。
在成安公主高明的外交手腕之下,“慶曆合議”中有關歲賜的那部分保持了原狀,宋歲賜絹十三萬疋、銀五萬兩、茶二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兩國重開沿邊榷場貿易,恢複民間商販往來。
不過宋人也是要求的,首先便是就西夏曆代國主擅自稱帝,自稱天子一事提出了異議,一旦發現,刀兵立起,勿謂言之不預!
其次,宋天子趙佶賜乾順姓趙,也就是說西夏李姓成為了過去式。
這些都是遼人的調停與見證下簽訂的,一旦違背,西夏將麵臨當世最強大的兩大帝國的夾擊!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西夏的民心盡歸成安公主,趙乾順與他那寥寥無幾的支持者也徹底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