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口腔疾病,有牙疼、齒齦腫脹等症狀。患這種病的牙,也叫蛀齒,俗稱蟲牙或蟲吃牙。


    【辨析】


    因和牙齒有關,所以從齒。《說文解字》說解“禹”為“蟲也”,即古代一種蟲名,所以“禹”字不僅是聲旁,還是義旁。讀音為上聲,同“曲”。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說解“齲”為“齒蠹也”,《釋名》中也說“齲,朽也”,可見,“齲”的本義為一種牙齒腐蝕、腐朽的疾病,是名詞;後引申為“牙齒張開”的意思,做動詞,《正》中說解為“齲,齒啟貌”。如清朝吳偉業《石榴》詩中“江南逢巧笑,齲齒向人開”,說的是江南石榴多裂,像咧開嘴朝人巧笑一樣。


    【例句】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齲齒與腫瘤、心血管疾病並列為人類三大重點防治疾病。


    【字裏字外】


    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齊中大夫病齲齒,臣意炙其左太陽脈,即為苦參湯,日漱三升,出入五六日,病已。”意思是說,有一位齊國的大夫(官名)得了齲齒,扁鵲提出用炙烤他的左太陽脈,同時每天用苦參熬湯三升漱口的方法治療,五六天就可以治愈。這是比較早的關於齲齒治療的記載。


    有一個“齲齒笑”的典故。東漢末年,有位叫梁翼的大將軍,他的妻子孫壽很美麗,且善做各種媚態,“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愁眉”“啼妝”是把自己的眉眼化得像剛剛哭過那樣楚楚動人;“墮馬髻”是像剛剛從馬背上摔下來,將發髻偏斜一邊的樣子;“齲齒笑”就是像牙疼時那樣遮遮掩掩地笑;而“折腰步”則是走路時要裝出腰肢細得要折斷的樣子,類似於今天的“貓步”。


    孫壽發明的這一係列裝扮和行為讓當時的女性趨之若鶩,全洛陽城的女性都開始爭相模仿,著實掀起了一場奇異的時尚風潮,大概可以稱得上我國古代較早的行為藝術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