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受寵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把得失全部都置之度外。


    【辨析】


    《老子》中有“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的句子,意思是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不安,形容患得患失。跟“寵辱若驚”的意思相反,“寵辱不驚”意思是受寵受辱都不放在心上。注意不要搞混。


    【起源與演變】


    南朝宋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有人問王羲之對阮裕的看法,王羲之說:“此君近不驚寵辱。”大意是說這位先生(指阮裕)近來無論受寵或者受辱,都完全不放在心上。


    後世多用“寵辱不驚”來形容人有很深的涵養,能置得失於度外,也可以作“寵辱無驚”。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卷一中寫道:“二人杯酒酬酢(zuo)了一會,子期寵辱無驚,伯牙愈加愛重。”


    【例句】


    他生性平和恬淡,寵辱不驚。


    汪曾祺《譚富英佚事》


    【字裏字外】


    據《唐書·盧承慶傳》記載,盧承慶在唐太宗時任“考功員外郎”,主管官吏考核,為人公平正直。


    當時有一個負責運糧的官員,由於運糧船隻意外沉沒而受過處罰。盧承慶據此給他評了個“中下”的等級,並通知了他本人。那人知道後沒有絲毫表示。盧承慶又想了想,覺得船隻沉沒,錯不在他,也不是他一個人能夠挽救的,評為“中下”似乎不合適,又改評為“中中”,並再一次通知了他本人。但那人還是沒有任何表示。盧承慶知道他的表現後,不由得稱讚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隨即又將對他的評價改為了“中上”。因為這件事,這個運糧官給盧承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之後的吏部考核時,盧承慶特意提拔了他。


    據說,盧承慶自己也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他認為作為官員就應該為國盡忠,官職高低都不重要。所以無論是直言勸諫,獲罪被貶,還是重回朝中擔任要職,他都不以為意,淡然處之,隻是盡心盡力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他晚年病危時,吩咐子女喪事一切從簡,不得浮誇炫耀。盧承慶為人,就是這樣清廉豁達,平和正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