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姹、嫣:嬌豔。形容各種花朵嬌豔美麗。


    【辨析】


    “姹”也寫作“奼”,《說文解字》說解為“少女也”,所以從女字旁。這個詞還有一個近義詞是“萬紫千紅”,兩個詞都用來形容花朵的美麗,用法相似,在句子中主要用作謂語和定語。前者偏重指花朵的顏色美麗,後者偏重指花朵繁多。


    【起源與演變】


    “姹”本義指年輕的女孩,引申為嬌豔、美麗之義,組詞為“姹女”;後又有“誇耀”之義,如司馬相如《子虛賦》中有“子虛過姹烏有先生”。


    “嫣”本義為美好的樣子,著重指人(主要是女子)的笑容美好,如“嫣然一笑”;後又引申用以形容花色濃豔、嬌豔美麗。“嫣”在古代還有因身材高大而美麗之義。


    【例句】


    桃花、梅花、劍蘭、菊花……花團錦簇,姹紫嫣紅,擺滿了花架。


    秦牧《長街燈語·寄北方》


    【字裏字外】


    “姹紫嫣紅”出自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


    女主人公杜麗娘在春日遊賞自家花園後,感歎自己花一樣的青春年華竟要在深閨中度過,“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她用盛放的鮮花自比,感慨自己就算聰明美麗,也如這廢園中的鮮花一樣無人欣賞,表達了自己寂寞孤獨的內心。


    此後,她那一顆不甘寂寞的少女春心就被撩動起來。她夢到自己與才子柳夢梅相會,醒來後相思成疾,一病身亡。多年後柳夢梅真的來到杜麗娘病逝的小院暫住,與麗娘的魂魄再次相會,兩人傾心相愛,曆盡波折,終成眷屬。


    《牡丹亭》與湯顯祖的另外三部作品《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並稱為“臨川四夢”,是他最為著名的代表作。《牡丹亭》通過描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歌頌青年男女大膽追求自由愛情,堅決反對封建禮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封建禮製的虛偽和殘酷。曲辭華麗,對白機趣,兼有北曲的潑辣與南詞的婉轉,是中國古典浪漫主義詞曲的傑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