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zhèn 聾long發fā聵kui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1 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釋義】
發出很大的聲音,使(先天)耳聾的人都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辨析】
“振”不要誤寫為“震”,這兩個字音相同義相近,都有搖動、抖動的意思,有時可通用。然而,“震”多用於自然發生、不可控的情況下,用法較“實”,如地震、震驚等;“振”則多用於人為的、可控的情況下,用法較“虛”,如振興、振作。在表示“奮起,興起”之義時,隻能用“振”,與“發”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中說解“聵”為“生而聾也”,本義為天生耳聾,後泛指耳聾,引申為不明事理,故有“昏聵”“愚聵”等詞。
【例句】
然在革命初期總須得有一二壯烈的犧牲以振聾發聵,秋、徐二先烈在這一點上正充分完成了他們作為前驅者的任務。
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
發出很大的聲音,使(先天)耳聾的人都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辨析】
“振”不要誤寫為“震”,這兩個字音相同義相近,都有搖動、抖動的意思,有時可通用。然而,“震”多用於自然發生、不可控的情況下,用法較“實”,如地震、震驚等;“振”則多用於人為的、可控的情況下,用法較“虛”,如振興、振作。在表示“奮起,興起”之義時,隻能用“振”,與“發”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中說解“聵”為“生而聾也”,本義為天生耳聾,後泛指耳聾,引申為不明事理,故有“昏聵”“愚聵”等詞。
【例句】
然在革命初期總須得有一二壯烈的犧牲以振聾發聵,秋、徐二先烈在這一點上正充分完成了他們作為前驅者的任務。
郭沫若《今昔集·“娜拉”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