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h2>釋義


    城牆(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泛指城市。  起源與演變


    “郭”從邑,《釋名·釋宮室》將其解釋為“廓也,廓落在城外也”,是外城的意思,古代會在城的外圍加築一道城牆。


    “郭”在甲骨文中像是建在城邑四周的護城塔樓,它的造字本義是指城牆上的眺望預警塔樓。這種塔樓四麵圍築牆垣,牆上有門供人出入,早期多以夯土、石塊修成。後來又加入了“邑”字旁,強調郭的“護邑”作用。隸書將左邊簡化為“享”,右邊簡化為耳刀旁,並且固定了下來。


    “城”和“郭”在古代原本是有區別的,後來也把“城”和“郭”連用,作為城的統稱,泛指城市。  例句


    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


    漢樂府《孔雀東南飛》


    沿江一帶分二十四座水門,以大船居於外為城郭,小船居於內,可通往來,至晚點上燈火,照得天心水麵通紅。


    羅貫中《三國演義》  字裏字外


    現代漢語中有一些帶耳刀旁(“阝”)的字,不過左“阝”和右“阝”,意思和由來各不一樣。


    左“阝”一般是由“阜”演變來的。“阜”是一個象形字,像山崖邊的石階,本義是土山。含左“阝”的字大多跟地勢有關,經常表示多、高、厚這樣的意思,如“陵”“陡”等。


    右“阝”一般是由“邑”演變來的,含右“阝”的字大多和城、國、郭等行政區域、地名有關,如都(國都)、邯鄲(趙國都城)、鄴(地名,鄴縣)等。有的姓氏與地名有關,所以也帶右“阝”,如“鄧”“鄭”“郭”。


    中國在夏代前後已有城郭修築。相傳鯀(gun,大禹的父親)做城郭。在古代對行政區域的劃分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管子·度地》中記載“城外為之郭”;《孟子·公孫醜下》中說:“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城和郭的分界線一般為“池”,也就是護城河。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字麵意思就是內城門失火,殃及了護城河裏的魚。而《木蘭詩》中“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的“郭”即外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