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h2>釋義


    疏忽所致的錯誤和遺漏。  辨析


    “紕”字的意思是織物的經緯變得稀疏開散,或者絲線分解成若幹根單股線,所以它是絞絲旁。注意:不要錯寫為“批”。  起源與演變


    “紕”本義為織物稀疏,元代趙明道《夜行船·寄香羅帕》中“幅尺闊全無半縷紕,密實十分奈洗”說的便是香羅帕絲線緊密,一點也不稀疏。“漏”從水,屚(lou)聲。原來是漏壺的簡稱。漏壺是古代的滴水計時的儀器。後來從一點點漏水引申出漏洞、疏忽的意思。“紕漏”從織物稀疏或是漏洞、疏忽,引申為疏忽所致的錯誤和遺漏。南朝宋劉義慶撰寫的《世說新語》中有專門的“紕漏”篇,收集了許多行事粗心大意或讀書不求甚解而犯錯的故事,有些十分可笑,但都不是什麽嚴重的錯誤。  例句


    如果不是小楊作風嚴厲,很可能還會出一點小小的紕漏。


    魏巍《東方》  字裏字外


    《世說新語》的“紕漏”篇裏,講了不少因為疏忽而鬧笑話的故事。比如,新駙馬王敦鬧笑話的故事。書中講,為了降低廁所裏的臭味,魏晉時代的貴族會在廁所內放一些幹的棗子,用於塞著鼻子。東晉大臣王敦與公主剛結婚時,不太了解宮廷的規矩。他如廁時,還以為除臭的棗子是零食,驚歎於宮廷內竟有這等閑情逸致,於是把棗子全都吃下肚去。出來之後,奴婢們端來水與澡豆(澡豆是古代的洗滌粉劑,用來洗手和洗臉),王敦以為是吃的,便也吃了下去。奴婢們全都捂嘴笑了起來。


    另一個故事說晉元帝和大臣賀司空談話,隨口提到吳國時的事情。三國時吳國最後一個君主孫皓曾殘忍地殺害了一個人。晉元帝問道:“這個被殺掉的人是誰?”他完全忘記了那個人就是正在跟他說話的賀司空的父親。賀司空淚流不止,說道:“那是我的父親呀。我的父親遭遇暴虐無道的君主,慘遭橫死。這傷痛無以言表。”晉元帝意識到自己的疏忽之後,非常羞愧,三天都沒有出門。


    這裏的“紕漏”指言行上的一些小差錯。後世的學者也把文章中不合理、不正確的地方叫作“紕漏”。現在這個詞多指會產生一定後果的小事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