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h2>釋義


    怙:依靠,依仗;悛:改過,悔改。堅持作惡,不肯悔改。  辨析


    “悛”字常被寫錯讀錯。《說文解字》釋“悛”為“止也”,就是停止的意思,改正、悔改在行動上的前提就是要停止之前的錯誤行為。悔改在心理上首先是一種後悔、悔恨的心態體現,因此“悛”為豎心旁。從“夋”(qun)邊的漢字有讀作qun的,如“逡”,可組詞“逡巡”;大多數讀音為jun,如“俊”“駿”“峻”等;“悛”則比較特殊,讀作quān。  起源與演變


    “怙”從心,古聲。《說文解字》將其說解為“恃也”。本義是依仗,憑借。“悛”右邊的“夋”本義是行走遲緩或態度傲慢的樣子。“夋”字也是上古時期一個很著名的帝王帝嚳(ku)的名字。帝嚳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姓姬,名岌,又名夋,號高辛氏。是黃帝的曾孫、顓頊(zhuān xu)的侄子。  例句


    對這個怙惡不悛的慣犯,必須嚴加懲處。  字裏字外


    西晉末年,中原王室衰微,各地少數民族政權趁機起兵,各自為政,史稱五胡十六國時期。


    前趙的國君劉曜,他本是匈奴族人,後來趁亂奪取了後漢劉淵的政權,自己稱王,建立了前趙。石勒是羯族人,原本是劉淵手下的大將,在劉曜攻打劉淵時立下了不少戰功。劉曜稱帝以後,就想拉攏收買此前一直跟他交戰的武將石勒,於是派使者前去遊說。石勒本來已經答應下來,並且為了表示謝意,也派出使者前往拜謝。然而這個時候,有個叫曹平的謀士在劉曜耳邊煽風點火:“石勒派使者來,表麵上是來答謝,實際上是來打探我們國家的情況,以便伺機發起攻擊。”


    劉曜聽後大怒,殺了石勒派來的使者。石勒聽到這個消息後也怒不可遏,召集大臣說:“我們派出使者本來是為了表達誠意,但劉曜卻‘長惡不悛’,這實在是作惡多端,不可饒恕!”此後,石勒殺了劉曜,建立了後趙政權。“長惡不悛”,後變為“怙惡不悛”,用以比喻作惡多端且不知悔改的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