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h2>釋義


    喑:啞。所有的馬都沉寂無聲,舊時形容人們沉默不敢發表意見,現也用以比喻沉悶的政治局麵。  辨析


    “喑”不要錯寫誤讀作“暗(àn)”。“喑”意為“啞”,不能說話,發不出聲音,故而與嘴巴(“口”)、聲音(“音”)相關,所以是從口,從音。而“暗”是光線不足,不明亮,《說文解字》說解為“日無光也”,與光線有關,所以是日字旁。  起源與演變


    《說文解字》釋“喑”為“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這是一個方言詞,最初指的是宋齊一帶小孩啼哭不止。小孩聲音大,後來哭著哭著就啞了,於是引申為嗓子啞,不能出聲之義。


    後來“喑”又有表示因悲傷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的意思,如“喑嗚”“喑咽”。


    如今“喑”多表示啞,不能說話或(個性、態度)緘默,不說話之義。  例句


    年輕的中國運動員許海峰、曾國強用百步穿楊的絕技和力舉千鈞的氣概,把零的恥辱甩進了太平洋,實現了幾代人的夙願,結束了“萬馬齊喑究可哀”的局麵,開創了中國人民奪取奧林匹克金牌的曆史。


    《別了,0!》(《中國青年報》1984年7月31日)  字裏字外


    “萬馬齊喑”最早見於北宋蘇軾的《三馬圖讚序》“振鬣長鳴,萬馬皆瘖”,意思是駿馬抖動頸上的鬃毛嘶叫長鳴時,其他的馬都自歎不如,像啞了一樣沒有任何聲音。


    到了清代,龔自珍在那首著名的《己亥雜詩》中寫出了“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句子。前兩句描述整個中華大地變故頻生,人人謹言慎行,不敢為時局大聲疾呼,表現才華的悲哀現實;後兩句呼籲眾人抖擻精神,各展才華為國效力。整首詩氣魄宏偉、思想獨到,表達了詩人麵對國家破敗的情狀,強烈要求反對侵略,改變政治麵貌,渴望人才輩出的思想感情。  小篆中的“馬”字小篆中的“喑”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2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