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我國古代西南方少數民族稱魚為“娵隅”。借指少數民族語言。


    名家解讀


    “娵隅”的“娵”注意不要寫成“鯫”,“鯫”字的意思是小魚,而“娵隅”這個詞是借指少數民族語言。“娵”在古代既有“星座”的意思,也有“美女”的意思,但是在這裏,“娵隅”是一個詞,其中並不包含“娵”本身的含義。(張一清)    辨析


    “娵”是女字旁,在字形上要與“鯫”“諏”“陬”等字相區分。後麵這三個字都讀作zou,“鯫”指小魚,“諏”指在一起商量事情或詢問,“陬”指角落。“隅”讀作yu,是“角落”的意思,不要讀成ou。  <h4>你知道嗎?</h4>


    “娵娃”是指閭娵和吳娃,是古代美女名。  字裏字外


    “娵隅”的典故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排調》,講述的是東晉時期一位名叫郝隆的名士的故事。


    郝隆自幼酷愛讀書,博學多才,為人幽默詼諧。郝隆在東晉大將桓溫的手下擔任“南蠻參軍”職務的時候,有一次,桓溫舉行宴會,大家在宴會上飲酒賦詩,郝隆因為沒能作出詩來而被罰喝三杯酒。喝完酒,郝隆拿起筆來寫了一句“娵隅躍清池”。桓溫感到不解,便問道:“娵隅是什麽東西?”郝隆回答說:“蠻人把魚叫娵隅。”桓溫更加疑惑地問道:“你作詩為什麽要用蠻語?”郝隆說:“我從千裏之外來投奔你,才得了個南蠻參軍,怎麽能不說蠻語呢?”桓溫聽後大笑。郝隆用調侃的方式表達了對桓溫不重視自己的不滿,頗具幽默感。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蠻語入詩”的故事。


    郝隆對謝安的調笑也表現出了他的機敏。謝安也是東晉時期的一位名士,起初他不願做官,在朝廷的幾次命令下才出山做了桓溫的司馬。一次,有人給桓溫送了一些草藥,其中有一味藥叫作“遠誌”。桓溫問謝安:“‘遠誌’這味藥又叫‘小草’。為什麽一種東西有兩個名稱呢?”謝安還沒有來得及回答,郝隆便說道:“這很容易解釋:它在山裏時就叫‘遠誌’,出了山就是‘小草’。”謝安聽了,明白這話是在諷刺自己。桓溫笑著說:“郝參軍是在開玩笑,沒有惡意,卻很有意味。”  例句


    王教授熟諳娵隅,在他的專業研究領域可以稱得上是權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欄目組並收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趣味漢字世界4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