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的街道寬大,幹淨,倫敦巴黎都趕不上的;又因為不景氣,來往的車輛也顯得稀些。在這兒走路,盡可以從容自在地呼吸空氣,不用張張望望躲躲閃閃。找路也頂容易,因為街道大概是縱橫交切,少有“旁逸斜出”的。最大最闊的一條叫菩提樹下,柏林大學,國家圖書館,新國家畫院,國家歌劇院都在這條街上。東頭接著博物院洲,大教堂,故宮;西邊到著名的勃朗登堡門為止,長不到二裏。過了那座門便是梯爾園,街道還是直伸下去--這一下可長了,三十七八裏。勃朗登堡門和巴黎凱旋門一樣,也是紀功的。建築在十八世紀末年,有點仿雅典奈昔克裏司門的式樣。高六十六英尺,寬六十八碼半;兩邊各有六根多力克式石柱子。頂上是站在駟馬車裏的勝利神像,雄偉莊嚴,表現出德意誌國都的神采。那神像在一八零七年被拿破侖當作勝利品帶走,但七年後便又讓德國的隊伍帶回來了。
從菩提樹下西去,一出這座門,立刻神氣清爽,眼前別有天地;那空闊,那望不到頭的綠樹,便是梯爾園。這是柏林最大的公園,東西六裏,南北約二裏。地勢天然生得好,加上樹種得非常巧妙,小湖小溪,或隱或顯,也安排的是地方。大道像輪子的輻,湊向軸心去。道旁齊齊地排著蔥鬱的高樹;樹下有時候排著些白石雕像,在深綠的背景上越顯得潔白。小道像樹葉上的脈絡,不知有多少。跟著道走,總有好地方,不辜負你。園子裏花壇也不少。羅森花壇是出名的一個,玫瑰最好。一座天然的圍牆,圓圓地繞著,上麵密密地厚厚地長著綠的小圓葉子;牆頂參差不齊。壇中有兩個小方池,滿飄著雪白的水蓮花,玲瓏地托在葉子上,像惺忪的星眼。兩池之間是一個皇後的雕像;四周的花香花色好像她的供養。梯爾園人工勝於天然。真正的天然卻又是一番境界。曾走過市外“新西區”的一座林子。稀疏的樹,高而瘦的幹子,樹下隨意彎曲的路,簡直教人想到倪雲林的畫本。看著沒有多大,但走了兩點鍾,卻還沒走柏林市內市外常看見運動員風的男人女人。女人大概都光著腳亮著胳膊,雄赳赳地走著,可是並不和男人一樣。她們不像巴黎女人的苗條,也不像倫敦女人的拘謹,卻是自然得好。有人說她們太粗,可是有股勁兒。司勃來河橫貫柏林市,河上有不少劃船的人。往往一男一女對坐著,男的隻穿著遊泳衣,也許赤著膊隻穿短褲子。看的人絕不奇怪而且有喝彩的。曾親見一個女大學生指著這樣劃著船的人說,“美啊!”讚美身體,讚美運動,已成了他們的道德。星期六星期日上水邊野外看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誰都帶一點運動員風。再進一步,便是所謂“自然運動”。大家索性不要那撈什子衣服,那才真是自然生活了。這有一定地方,當然不會隨處見著。但書籍雜誌是容易買到的。也有這種電影。那些人運動的姿勢很好看,很柔軟,有點兒像太極拳。在長天大海的背景上來這一套,確是美的,和諧的。日前報上說德國當局要取締他們,看來未免有些個多事。
柏林重要的博物院集中在司勃來河中一個小洲上。這就叫做博物院洲。雖然叫做洲,因為周圍陸地太多,河道幾乎擠得沒有了,加上十六道橋,走上去毫不覺得身在洲中。洲上總共七個博物院,六個是通連著的。最奇偉的是勃嘉蒙(pergamon)與近東古跡兩個。勃嘉蒙在小亞細亞,是希臘的重要城市,就是現在的貝加瑪。柏林博物院團在那兒發掘,掘出一座大享殿,是祭大神宙斯用的。這座殿是二千二百年前造的,規模宏壯,雕刻精美。掘出的時候已經殘破;經學者苦心研究,知道原來是什麽樣子,便照著修補起來,安放在一間特建的大屋子裏。屋子之大,讓人要怎麽看這座殿都成。屋頂滿是玻璃,讓光從上麵來,最均勻不過;牆是淡藍色,襯出這座白石的殿越發有神兒。殿是方鎖形,周圍都是愛翁匿克式石柱,像是個廊子。當鎖口的地方,是若幹層的台階兒。兩頭也有幾層,上麵各有殿基;殿基上,柱子下,便是那著名的“壁雕”。壁雕(frieze)是希臘建築裏特別的裝飾;在狹長的石條子上半深淺地雕刻著些故事,嵌在牆壁中間。這種壁雕頗有名作。如現存在不列顛博物院裏的雅典巴昔農神殿的壁雕便是。這裏的是一百三十二碼長,有一部分已經移到殿對麵的牆上去。所刻的故事是奧靈匹亞諸神與地之諸子巨人們的戰爭。其中人物精力飽滿,曆劫如生。另一間大屋裏安放著羅馬建築的殘跡。一是大三座門,上下兩層,上層全為裝飾用。兩層各用六對哥林斯式的石柱,與門相間著,隔出略帶曲折的廊子。上層三座門是實的,裏麵各安著一尊雕像,全體整齊秀美之至。一是小神殿。兩樣都在第二世紀的時候。
近東古跡院裏的東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年德國東方學會在巴比侖和亞述發掘出來的。中間巴比侖的以色他門(ischtargateway)最為壯麗。門建築在二千五百年前奈補卡德乃沙王第二的手裏。門圈兒高三十九英尺,城垛兒四十九英尺,全用藍色琺琅磚砌成。牆上浮雕著一對對的龍(與中國所謂龍不同)和牛,黃的白的相間著;上下兩端和邊上也是這兩色的花紋。龍是巴比侖城隍馬得的聖物,牛是大神亞達的聖物。這些動物的像稀疏地排列著,一麵牆上隻有兩行,犄角上隻有一行;形狀也單純劃一。色彩在那藍的地子上,卻非常之鮮明。看上去真像大幅緙絲的圖案似的。還有巴比侖王宮裏正殿的麵牆,是與以色他門同時做的,顏色鮮麗也一樣,隻不過以植物圖案為主罷了。馬得祭道兩旁屈折的牆基也用藍琺琅磚;上麵卻雕著向前走的獅子。這個祭道直通以色他門,現在也修補好了一小段,仍舊安在以色他門前麵。另有一件模型,是整個兒的巴比侖城。這也可以慰情聊勝無了。亞述巴先宮的麵牆放在以色他門的對麵,當然也是修補起來的:周圍正正的拱門,一層層又細又密的柱子,在許多直線裏透出秀氣。
新博物院第一層中央是一座廳。兩道寬闊而華麗的樓梯仿佛占住了那間大屋子,但那間屋子還是照樣地覺得大不可言。屋裏什麽都高大;迎著樓梯兩座複製的大雕像,兩邊牆上大幅的曆史壁畫,一進門就讓人覺得萬千的氣象。德意誌人的魄力,真有他們的。樓上本是雕版陳列室,今年改作哥德展覽會。有哥德和他朋友們的像,他的畫,他的書的插圖等等。《浮士德》的插圖最多,同一件事各人畫來趣味各別。樓下是埃及古物陳列室,大大小小的“木乃伊”都有;小孩的也有。有些在頭部放著一塊板,板上畫著死者的麵相;這是用熔蠟畫的,畫法已失傳。這似乎是古人一件聰明的安排,讓千秋萬歲後,還能辨認他們的麵影。另有人種學博物院在別一條街上,分兩院。所藏既豐富,又多罕見的。第一院吐魯番的壁畫最多。那些完好的真是妙莊嚴相;那些零碎的也古色古香。中國日本的東西不少,陳列得有係統極了,中日人自己動手,怕也不過如此。第二院藏的日本的漆器與畫很好。史前的材料都收在這院裏。有三間屋專陳列一八七一到一八九零希利曼(heinrichschlieman)發掘特羅衣(troy)城所得的遺物。
故宮在博物院洲之北,一九二一年改為博物院,分曆史的工藝的兩部分。曆史的部分都是王族用過的公私屋子。這些屋子每間一個樣子;屋頂,牆壁,地板,顏色,陳設,各有各的格調。但輝煌精致,是異曲同工的。有一間屋頂作穹隆形狀,藍地金星,儼然夜天的光景。又一間張著一大塊傘形的綢子,像在遮著太陽。又一間用了“古絡錢”紋做全室的裝飾。壁上或畫畫,或掛畫。地板用細木頭嵌成種種花樣,光滑無比。外國的宮殿外觀常不如中國的宏麗,但裏邊裝飾的精美,我們卻斷乎不及。故宮西頭是皇儲舊邸。一九一九年因為國家畫院的畫擁擠不堪,便將近代的作品挪到這兒,陳列在前邊的屋子裏。大部分是印象派表現派,也有立體派。表現派是德國自己的畫派。原始的精神,狂熱的色調,粗野模糊的構圖,你像在大野裏大風裏大火裏。有一件立體派的雕刻,是三個人像。雖然多是些三角形,直線,可是一個有一個的神氣,彼此還互相照應,像真會說話一般。表現派的精神現在還多多少少存在:柏林魏坦公司六月間有所謂“民眾藝術展覽會”,出售小件用具和玩物。玩物裏如小動物孩子頭之類,頗有些奇形怪狀,別具風趣的。還有展覽場六月間的展覽裏,有一部是剪貼畫。用顏色紙或布拚湊成形,安排在一塊地子上,一麵加上些沙子等,教人有實體之感,一麵卻故意改變形體的比例與線條的曲直,力避寫實的手法。有些現代人大約“是”要看了這種手藝才痛快的。
這一回展覽裏有好些小家屋的模型,有大有小。大概造起來省錢;屋子裏空氣,光,太陽都夠現代人用。沒有那些無用的裝飾,隻看見橫豎的直線。用顏色,或用對照的顏色,教人看一所屋子是“整個兒”,不零碎,不瑣屑。小家屋如此,“大廈”也如此。德國的建築與荷蘭不同。他們注重實用,以簡單為美,有時候未免太樸素些。近年來柏林這種新房子造得不少。這已不是少數藝術家的試驗而是一般人的需要了。“新西區”一帶便都是的。那一帶住屋小而巧,裏麵的裝飾幹淨利落,不顯一點板滯。“大廈”多在東頭亞曆山大場,似乎美觀的少。有些滿用橫線,像夾沙糕,有些滿用直線,這自然說的是窗子。用直線的據說是美國影響。但美國房屋高入雲霄,用直線合式;柏林的低多了,又向橫裏伸張,用直線便大大地不諧和了。“大廈”之外還有“廣場”,剛才說的展覽場便是其一。這個廣場有八座大展覽廳,連附屬的屋子共占地十八萬二千平方英尺;空場子合計起來共占地六十五萬平方英尺。乍走進去的時候,摸不著頭腦,仿佛連自己也會丟掉似的。建築都是新式。整個的場子若在空中看,是一幅圖案,輕靈而不板重。德意誌體育場,中央飛機場,也都是這一類新造的廣場。前兩個在西,後一個在南,自然都在市外。此外電影院跳舞場往往得風氣之先,也有些新式樣。如鐵他尼亞宮電影院,那台,那燈,那花樓,不是用圓,用弧線,便是用與弧線相近的曲線,要的也是一個幹淨利落罷了。台上一圈兒一圈兒有些像排簫的是管風琴。管風琴安排起來最累贅,這兒的布置卻新鮮悅目,也許電影管風琴簡單些,才可以這麽辦。顏色用白銀與淡黃對照,教人常常清醒。祖國舞場也是新式,但多用直線形;顏色似乎多一種黑。這裏麵有許多咖啡室。日本室便按日本式陳設,土耳其室便按土耳其式。還有萊茵室,在壁上畫著萊茵河的風景,用好些小電燈點綴在天藍的背景上,看去略得河上的夜的意思--自然,屋裏別處是不用燈的。還有雷電室,壁上畫著雷電的情景,用電光運轉;電射雷鳴,與音樂應和著。愛熱鬧的人都上那兒去。
柏林西南有個波次丹(potsdam),是佛來德列大帝的城。城外有個無愁園,園裏有個無愁宮,便是大帝常住的地方。大帝迷法國,這座宮,這座園子都仿凡爾賽的樣子。但規模小多了,神兒差遠了。大帝和伏爾泰是好朋友,他請伏爾泰在宮裏住過好些日子,那間屋便在宮西頭。宮西邊有一架大風車。據說大帝不喜歡那風車日夜轉動的聲音,派人跟那產主說要買它。出乎意外,產主楞不肯。大帝惱了,又派人去說,不賣便要拆。產主也惱了,說,他會拆,我會告他。大帝想不到鄉下人這麽倔強,大加賞識,那風車隻好由它響了。因此現在便叫它做“曆史的風車”。隔無愁宮沒多少路,有一座新宮,裏麵有一間“貝廳”,牆上地上滿嵌著美麗的貝殼和寶石,雖然奇詭,卻以素雅勝。
1933年12月22日作完。
(原載1934年2月1日《中學生》第32號)
從菩提樹下西去,一出這座門,立刻神氣清爽,眼前別有天地;那空闊,那望不到頭的綠樹,便是梯爾園。這是柏林最大的公園,東西六裏,南北約二裏。地勢天然生得好,加上樹種得非常巧妙,小湖小溪,或隱或顯,也安排的是地方。大道像輪子的輻,湊向軸心去。道旁齊齊地排著蔥鬱的高樹;樹下有時候排著些白石雕像,在深綠的背景上越顯得潔白。小道像樹葉上的脈絡,不知有多少。跟著道走,總有好地方,不辜負你。園子裏花壇也不少。羅森花壇是出名的一個,玫瑰最好。一座天然的圍牆,圓圓地繞著,上麵密密地厚厚地長著綠的小圓葉子;牆頂參差不齊。壇中有兩個小方池,滿飄著雪白的水蓮花,玲瓏地托在葉子上,像惺忪的星眼。兩池之間是一個皇後的雕像;四周的花香花色好像她的供養。梯爾園人工勝於天然。真正的天然卻又是一番境界。曾走過市外“新西區”的一座林子。稀疏的樹,高而瘦的幹子,樹下隨意彎曲的路,簡直教人想到倪雲林的畫本。看著沒有多大,但走了兩點鍾,卻還沒走柏林市內市外常看見運動員風的男人女人。女人大概都光著腳亮著胳膊,雄赳赳地走著,可是並不和男人一樣。她們不像巴黎女人的苗條,也不像倫敦女人的拘謹,卻是自然得好。有人說她們太粗,可是有股勁兒。司勃來河橫貫柏林市,河上有不少劃船的人。往往一男一女對坐著,男的隻穿著遊泳衣,也許赤著膊隻穿短褲子。看的人絕不奇怪而且有喝彩的。曾親見一個女大學生指著這樣劃著船的人說,“美啊!”讚美身體,讚美運動,已成了他們的道德。星期六星期日上水邊野外看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誰都帶一點運動員風。再進一步,便是所謂“自然運動”。大家索性不要那撈什子衣服,那才真是自然生活了。這有一定地方,當然不會隨處見著。但書籍雜誌是容易買到的。也有這種電影。那些人運動的姿勢很好看,很柔軟,有點兒像太極拳。在長天大海的背景上來這一套,確是美的,和諧的。日前報上說德國當局要取締他們,看來未免有些個多事。
柏林重要的博物院集中在司勃來河中一個小洲上。這就叫做博物院洲。雖然叫做洲,因為周圍陸地太多,河道幾乎擠得沒有了,加上十六道橋,走上去毫不覺得身在洲中。洲上總共七個博物院,六個是通連著的。最奇偉的是勃嘉蒙(pergamon)與近東古跡兩個。勃嘉蒙在小亞細亞,是希臘的重要城市,就是現在的貝加瑪。柏林博物院團在那兒發掘,掘出一座大享殿,是祭大神宙斯用的。這座殿是二千二百年前造的,規模宏壯,雕刻精美。掘出的時候已經殘破;經學者苦心研究,知道原來是什麽樣子,便照著修補起來,安放在一間特建的大屋子裏。屋子之大,讓人要怎麽看這座殿都成。屋頂滿是玻璃,讓光從上麵來,最均勻不過;牆是淡藍色,襯出這座白石的殿越發有神兒。殿是方鎖形,周圍都是愛翁匿克式石柱,像是個廊子。當鎖口的地方,是若幹層的台階兒。兩頭也有幾層,上麵各有殿基;殿基上,柱子下,便是那著名的“壁雕”。壁雕(frieze)是希臘建築裏特別的裝飾;在狹長的石條子上半深淺地雕刻著些故事,嵌在牆壁中間。這種壁雕頗有名作。如現存在不列顛博物院裏的雅典巴昔農神殿的壁雕便是。這裏的是一百三十二碼長,有一部分已經移到殿對麵的牆上去。所刻的故事是奧靈匹亞諸神與地之諸子巨人們的戰爭。其中人物精力飽滿,曆劫如生。另一間大屋裏安放著羅馬建築的殘跡。一是大三座門,上下兩層,上層全為裝飾用。兩層各用六對哥林斯式的石柱,與門相間著,隔出略帶曲折的廊子。上層三座門是實的,裏麵各安著一尊雕像,全體整齊秀美之至。一是小神殿。兩樣都在第二世紀的時候。
近東古跡院裏的東西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年德國東方學會在巴比侖和亞述發掘出來的。中間巴比侖的以色他門(ischtargateway)最為壯麗。門建築在二千五百年前奈補卡德乃沙王第二的手裏。門圈兒高三十九英尺,城垛兒四十九英尺,全用藍色琺琅磚砌成。牆上浮雕著一對對的龍(與中國所謂龍不同)和牛,黃的白的相間著;上下兩端和邊上也是這兩色的花紋。龍是巴比侖城隍馬得的聖物,牛是大神亞達的聖物。這些動物的像稀疏地排列著,一麵牆上隻有兩行,犄角上隻有一行;形狀也單純劃一。色彩在那藍的地子上,卻非常之鮮明。看上去真像大幅緙絲的圖案似的。還有巴比侖王宮裏正殿的麵牆,是與以色他門同時做的,顏色鮮麗也一樣,隻不過以植物圖案為主罷了。馬得祭道兩旁屈折的牆基也用藍琺琅磚;上麵卻雕著向前走的獅子。這個祭道直通以色他門,現在也修補好了一小段,仍舊安在以色他門前麵。另有一件模型,是整個兒的巴比侖城。這也可以慰情聊勝無了。亞述巴先宮的麵牆放在以色他門的對麵,當然也是修補起來的:周圍正正的拱門,一層層又細又密的柱子,在許多直線裏透出秀氣。
新博物院第一層中央是一座廳。兩道寬闊而華麗的樓梯仿佛占住了那間大屋子,但那間屋子還是照樣地覺得大不可言。屋裏什麽都高大;迎著樓梯兩座複製的大雕像,兩邊牆上大幅的曆史壁畫,一進門就讓人覺得萬千的氣象。德意誌人的魄力,真有他們的。樓上本是雕版陳列室,今年改作哥德展覽會。有哥德和他朋友們的像,他的畫,他的書的插圖等等。《浮士德》的插圖最多,同一件事各人畫來趣味各別。樓下是埃及古物陳列室,大大小小的“木乃伊”都有;小孩的也有。有些在頭部放著一塊板,板上畫著死者的麵相;這是用熔蠟畫的,畫法已失傳。這似乎是古人一件聰明的安排,讓千秋萬歲後,還能辨認他們的麵影。另有人種學博物院在別一條街上,分兩院。所藏既豐富,又多罕見的。第一院吐魯番的壁畫最多。那些完好的真是妙莊嚴相;那些零碎的也古色古香。中國日本的東西不少,陳列得有係統極了,中日人自己動手,怕也不過如此。第二院藏的日本的漆器與畫很好。史前的材料都收在這院裏。有三間屋專陳列一八七一到一八九零希利曼(heinrichschlieman)發掘特羅衣(troy)城所得的遺物。
故宮在博物院洲之北,一九二一年改為博物院,分曆史的工藝的兩部分。曆史的部分都是王族用過的公私屋子。這些屋子每間一個樣子;屋頂,牆壁,地板,顏色,陳設,各有各的格調。但輝煌精致,是異曲同工的。有一間屋頂作穹隆形狀,藍地金星,儼然夜天的光景。又一間張著一大塊傘形的綢子,像在遮著太陽。又一間用了“古絡錢”紋做全室的裝飾。壁上或畫畫,或掛畫。地板用細木頭嵌成種種花樣,光滑無比。外國的宮殿外觀常不如中國的宏麗,但裏邊裝飾的精美,我們卻斷乎不及。故宮西頭是皇儲舊邸。一九一九年因為國家畫院的畫擁擠不堪,便將近代的作品挪到這兒,陳列在前邊的屋子裏。大部分是印象派表現派,也有立體派。表現派是德國自己的畫派。原始的精神,狂熱的色調,粗野模糊的構圖,你像在大野裏大風裏大火裏。有一件立體派的雕刻,是三個人像。雖然多是些三角形,直線,可是一個有一個的神氣,彼此還互相照應,像真會說話一般。表現派的精神現在還多多少少存在:柏林魏坦公司六月間有所謂“民眾藝術展覽會”,出售小件用具和玩物。玩物裏如小動物孩子頭之類,頗有些奇形怪狀,別具風趣的。還有展覽場六月間的展覽裏,有一部是剪貼畫。用顏色紙或布拚湊成形,安排在一塊地子上,一麵加上些沙子等,教人有實體之感,一麵卻故意改變形體的比例與線條的曲直,力避寫實的手法。有些現代人大約“是”要看了這種手藝才痛快的。
這一回展覽裏有好些小家屋的模型,有大有小。大概造起來省錢;屋子裏空氣,光,太陽都夠現代人用。沒有那些無用的裝飾,隻看見橫豎的直線。用顏色,或用對照的顏色,教人看一所屋子是“整個兒”,不零碎,不瑣屑。小家屋如此,“大廈”也如此。德國的建築與荷蘭不同。他們注重實用,以簡單為美,有時候未免太樸素些。近年來柏林這種新房子造得不少。這已不是少數藝術家的試驗而是一般人的需要了。“新西區”一帶便都是的。那一帶住屋小而巧,裏麵的裝飾幹淨利落,不顯一點板滯。“大廈”多在東頭亞曆山大場,似乎美觀的少。有些滿用橫線,像夾沙糕,有些滿用直線,這自然說的是窗子。用直線的據說是美國影響。但美國房屋高入雲霄,用直線合式;柏林的低多了,又向橫裏伸張,用直線便大大地不諧和了。“大廈”之外還有“廣場”,剛才說的展覽場便是其一。這個廣場有八座大展覽廳,連附屬的屋子共占地十八萬二千平方英尺;空場子合計起來共占地六十五萬平方英尺。乍走進去的時候,摸不著頭腦,仿佛連自己也會丟掉似的。建築都是新式。整個的場子若在空中看,是一幅圖案,輕靈而不板重。德意誌體育場,中央飛機場,也都是這一類新造的廣場。前兩個在西,後一個在南,自然都在市外。此外電影院跳舞場往往得風氣之先,也有些新式樣。如鐵他尼亞宮電影院,那台,那燈,那花樓,不是用圓,用弧線,便是用與弧線相近的曲線,要的也是一個幹淨利落罷了。台上一圈兒一圈兒有些像排簫的是管風琴。管風琴安排起來最累贅,這兒的布置卻新鮮悅目,也許電影管風琴簡單些,才可以這麽辦。顏色用白銀與淡黃對照,教人常常清醒。祖國舞場也是新式,但多用直線形;顏色似乎多一種黑。這裏麵有許多咖啡室。日本室便按日本式陳設,土耳其室便按土耳其式。還有萊茵室,在壁上畫著萊茵河的風景,用好些小電燈點綴在天藍的背景上,看去略得河上的夜的意思--自然,屋裏別處是不用燈的。還有雷電室,壁上畫著雷電的情景,用電光運轉;電射雷鳴,與音樂應和著。愛熱鬧的人都上那兒去。
柏林西南有個波次丹(potsdam),是佛來德列大帝的城。城外有個無愁園,園裏有個無愁宮,便是大帝常住的地方。大帝迷法國,這座宮,這座園子都仿凡爾賽的樣子。但規模小多了,神兒差遠了。大帝和伏爾泰是好朋友,他請伏爾泰在宮裏住過好些日子,那間屋便在宮西頭。宮西邊有一架大風車。據說大帝不喜歡那風車日夜轉動的聲音,派人跟那產主說要買它。出乎意外,產主楞不肯。大帝惱了,又派人去說,不賣便要拆。產主也惱了,說,他會拆,我會告他。大帝想不到鄉下人這麽倔強,大加賞識,那風車隻好由它響了。因此現在便叫它做“曆史的風車”。隔無愁宮沒多少路,有一座新宮,裏麵有一間“貝廳”,牆上地上滿嵌著美麗的貝殼和寶石,雖然奇詭,卻以素雅勝。
1933年12月22日作完。
(原載1934年2月1日《中學生》第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