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特殊的教育方式
穿越:替身縣令,嫂嫂別回頭! 作者:西瓦背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嗯?什……什麽主?出什麽主義?”
簡單四個字,卻差點把陳三玄腦子說冒煙了。
對他而言,愛國主義這四個字確實是超出理解範圍了。
薛長山笑了笑,耐心解釋道愛國主義就是字麵意思。
就是指一個人或者某個集體,熱愛自己祖國的一種思想。
陳三玄聽完有些失望:“就是忠君愛國唄?”
“不,隻愛國,不忠君。”薛長山強調了一句。
“啊?”這下陳三玄又傻了。
“教主,您不用這麽考驗我,我對您的忠心日月可鑒。我哪怕不愛國,我也肯定忠於您!”
陳三玄連忙開始表忠心,生怕讓薛長山誤會。
來到東石村後,陳三玄就意識到薛長山不是普通人。
尤其是看到他招攬山賊為己用,還用高得出奇的餉銀直接招兵後,他更是意識到薛長山要做大事。
對此陳三玄沒有什麽心理負擔,反而感覺很刺激。
畢竟作為一個常年搞民間宗教的江湖騙子,他這些年的所作所為雖然算不上造反,但也絕對是跟朝廷對著幹。
而既然已經知道了薛長山的秘密,他就必須表忠心表的徹底一些。
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陳三玄很清楚該如何抱緊大腿。
但顯然陳三玄想錯了,薛長山提出愛國主義並非是試探,而是真的要在這上麵大做文章。
正如陳三玄之前說的那樣,這個時代百姓就算有點覺悟,也是先忠君再愛國。
因為統治者其實並不是很看重國家這個概念,他們更多時間都是在想著如何鞏固自身的地位。
甚至皇帝很少去宣傳國家這個概念,基本上也就是宣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他們想永遠做天下的主人,就一心隻讓百姓知道皇帝的存在就行。
但薛長山要做的,就是通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來獲得自己的擁躉。
聽起來這是個十分荒誕的計劃,並且事實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
當薛長山剛開始給陳三玄解釋其中細節時,饒是陳三玄這種老神棍都無法接受薛長山的思想。
這種反應並沒有超出薛長山的預料,畢竟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這種思想確實太過超前。
這個時代的人終究還是需要一個明確的精神寄托,來獲得共同的認同感。
即,大家都是被同一個皇帝統治,就是在同一片天下當中生活。
可是愛國主義是需要拋棄天地君親師的思想,轉變為認可國家共同體這個概念。
在統治水平不足的這個年代,其實想實現這一點是相當困難的。
再加上這會讓百姓對皇帝的敬畏變得更少,統治者們自然更不可能推動這樣的“恐怖”思想。
薛長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才隻是提出了愛國主義這個概念。
否則的話,他一開始其實是想直接提出社會主義理論……
他知道,在生產力嚴重不足的這個時代,其實各種主義都很難真正實現。
畢竟現在連基礎教育都普及不了,又怎麽可能去做思想教育。
但薛長山還是想試一試,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他奪天下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自從得知祖大壽的真實身份後,薛長山就一直惦記著有朝一日殺出山海關,跟後金大軍對決。
這並不是他想逞英雄,而是因為這一步至關重要。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大乾朝的統治再昏庸,畢竟還是有著二百多年傳承的底蘊。
如果指望著用農民起義那一套就想推翻大乾朝,不是不能成功,但成功的概率肯定很低。
因為可預見的難題就擺在麵前,不管如何積攢力量,終究是要兵戎相見。
到那時,必然就是以一隅之地對抗全國。
在這種時候,比資源肯定是比不過的,唯一能比的就是戰鬥力和凝聚力。
而這兩種“力”,最需要的東西叫做——民心所向。
如果可以做到萬眾一心,以一隅之地對抗全國也未嚐不能獲勝。
可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民心,就算暫時掌握了大量財富和兵力,也隻是空中樓閣。
想得民心,最樸實的方法就是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而想快速獲得民心,就需要在這個基礎上達成另外一個條件。
造神,讓全民崇拜。
他之所以對陳三玄講一大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東西,其實隻是提供素材而已。
當薛長山說出自己最終目的後,一直一頭霧水的陳三玄終於豁然開朗。
“說到底不還是玩個人崇拜那一套嘛,這我門清啊。”陳三玄如釋重負道。
說完之後他便連忙抽了自己一個嘴巴,一不留神竟然就把遮羞布給掀開了。
“對,就是要個人崇拜。”薛長山並不遮遮掩掩,反而很坦蕩的承認了。
他需要陳三玄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通過傳教的方式宣傳愛國主義,民族主義。
直接教授知識不可能,所以這種事名義上是宣傳教義,實際上是要結合戲曲、評書等形式去逐步開展。
寓教於樂,讓百姓在看戲聽書的時候,逐漸接受華夏國的這個概念。
多編一些漢族將領抗擊異族敵人的戲曲,放大異族戰爭的殘酷,拉起民眾對異族的仇恨。
用仇恨團結民眾,這種方法效果最佳。
事實上,就算是用這種寓教於樂的方法也沒辦法真正實現愛國教育。
但隻要網撒的夠廣,就肯定可以篩選出很多優秀的苗子。
這些被選拔出來的苗子,才是真正會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人。
而這些人一旦“培訓完畢”,他們必將成為一個個合格的“政委”。
當年的蘇軍為什麽強大?
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點是不容被忽視的,那就是蘇軍政委的重要性。
政委在戰鬥中表現出的高覺悟、紀律性、英勇善戰以及對士兵的關愛,都會大大鼓舞部隊的士氣。
他們不但自己不怕死,還能讓整個隊伍激發出更強大的戰鬥力。
他們是薩滿,是金牌輔助,是團戰發動機。
薛長山要陳三玄做的,就是幫他培養出足夠多的“政委”。
想做到這一點,個人崇拜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再崇高的信仰,也需要一個明確的精神寄托。
雖然形式變得有所不同,但陳三玄並不覺得有多難做,反而覺得充滿挑戰。
但細細品著薛長山的整個計劃,陳三玄在感覺新奇之餘,卻還是發現了一個重要缺陷。
薛長山看出他的異樣,問道:“還有問題?”
簡單四個字,卻差點把陳三玄腦子說冒煙了。
對他而言,愛國主義這四個字確實是超出理解範圍了。
薛長山笑了笑,耐心解釋道愛國主義就是字麵意思。
就是指一個人或者某個集體,熱愛自己祖國的一種思想。
陳三玄聽完有些失望:“就是忠君愛國唄?”
“不,隻愛國,不忠君。”薛長山強調了一句。
“啊?”這下陳三玄又傻了。
“教主,您不用這麽考驗我,我對您的忠心日月可鑒。我哪怕不愛國,我也肯定忠於您!”
陳三玄連忙開始表忠心,生怕讓薛長山誤會。
來到東石村後,陳三玄就意識到薛長山不是普通人。
尤其是看到他招攬山賊為己用,還用高得出奇的餉銀直接招兵後,他更是意識到薛長山要做大事。
對此陳三玄沒有什麽心理負擔,反而感覺很刺激。
畢竟作為一個常年搞民間宗教的江湖騙子,他這些年的所作所為雖然算不上造反,但也絕對是跟朝廷對著幹。
而既然已經知道了薛長山的秘密,他就必須表忠心表的徹底一些。
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陳三玄很清楚該如何抱緊大腿。
但顯然陳三玄想錯了,薛長山提出愛國主義並非是試探,而是真的要在這上麵大做文章。
正如陳三玄之前說的那樣,這個時代百姓就算有點覺悟,也是先忠君再愛國。
因為統治者其實並不是很看重國家這個概念,他們更多時間都是在想著如何鞏固自身的地位。
甚至皇帝很少去宣傳國家這個概念,基本上也就是宣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他們想永遠做天下的主人,就一心隻讓百姓知道皇帝的存在就行。
但薛長山要做的,就是通過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來獲得自己的擁躉。
聽起來這是個十分荒誕的計劃,並且事實似乎也驗證了這一點。
當薛長山剛開始給陳三玄解釋其中細節時,饒是陳三玄這種老神棍都無法接受薛長山的思想。
這種反應並沒有超出薛長山的預料,畢竟對於這個時代的人而言,這種思想確實太過超前。
這個時代的人終究還是需要一個明確的精神寄托,來獲得共同的認同感。
即,大家都是被同一個皇帝統治,就是在同一片天下當中生活。
可是愛國主義是需要拋棄天地君親師的思想,轉變為認可國家共同體這個概念。
在統治水平不足的這個年代,其實想實現這一點是相當困難的。
再加上這會讓百姓對皇帝的敬畏變得更少,統治者們自然更不可能推動這樣的“恐怖”思想。
薛長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才隻是提出了愛國主義這個概念。
否則的話,他一開始其實是想直接提出社會主義理論……
他知道,在生產力嚴重不足的這個時代,其實各種主義都很難真正實現。
畢竟現在連基礎教育都普及不了,又怎麽可能去做思想教育。
但薛長山還是想試一試,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他奪天下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自從得知祖大壽的真實身份後,薛長山就一直惦記著有朝一日殺出山海關,跟後金大軍對決。
這並不是他想逞英雄,而是因為這一步至關重要。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大乾朝的統治再昏庸,畢竟還是有著二百多年傳承的底蘊。
如果指望著用農民起義那一套就想推翻大乾朝,不是不能成功,但成功的概率肯定很低。
因為可預見的難題就擺在麵前,不管如何積攢力量,終究是要兵戎相見。
到那時,必然就是以一隅之地對抗全國。
在這種時候,比資源肯定是比不過的,唯一能比的就是戰鬥力和凝聚力。
而這兩種“力”,最需要的東西叫做——民心所向。
如果可以做到萬眾一心,以一隅之地對抗全國也未嚐不能獲勝。
可如果無法獲得足夠的民心,就算暫時掌握了大量財富和兵力,也隻是空中樓閣。
想得民心,最樸實的方法就是讓老百姓能過上好日子。
而想快速獲得民心,就需要在這個基礎上達成另外一個條件。
造神,讓全民崇拜。
他之所以對陳三玄講一大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東西,其實隻是提供素材而已。
當薛長山說出自己最終目的後,一直一頭霧水的陳三玄終於豁然開朗。
“說到底不還是玩個人崇拜那一套嘛,這我門清啊。”陳三玄如釋重負道。
說完之後他便連忙抽了自己一個嘴巴,一不留神竟然就把遮羞布給掀開了。
“對,就是要個人崇拜。”薛長山並不遮遮掩掩,反而很坦蕩的承認了。
他需要陳三玄做的事情很簡單,就是通過傳教的方式宣傳愛國主義,民族主義。
直接教授知識不可能,所以這種事名義上是宣傳教義,實際上是要結合戲曲、評書等形式去逐步開展。
寓教於樂,讓百姓在看戲聽書的時候,逐漸接受華夏國的這個概念。
多編一些漢族將領抗擊異族敵人的戲曲,放大異族戰爭的殘酷,拉起民眾對異族的仇恨。
用仇恨團結民眾,這種方法效果最佳。
事實上,就算是用這種寓教於樂的方法也沒辦法真正實現愛國教育。
但隻要網撒的夠廣,就肯定可以篩選出很多優秀的苗子。
這些被選拔出來的苗子,才是真正會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人。
而這些人一旦“培訓完畢”,他們必將成為一個個合格的“政委”。
當年的蘇軍為什麽強大?
原因有很多,其中一點是不容被忽視的,那就是蘇軍政委的重要性。
政委在戰鬥中表現出的高覺悟、紀律性、英勇善戰以及對士兵的關愛,都會大大鼓舞部隊的士氣。
他們不但自己不怕死,還能讓整個隊伍激發出更強大的戰鬥力。
他們是薩滿,是金牌輔助,是團戰發動機。
薛長山要陳三玄做的,就是幫他培養出足夠多的“政委”。
想做到這一點,個人崇拜是不可避免的,畢竟再崇高的信仰,也需要一個明確的精神寄托。
雖然形式變得有所不同,但陳三玄並不覺得有多難做,反而覺得充滿挑戰。
但細細品著薛長山的整個計劃,陳三玄在感覺新奇之餘,卻還是發現了一個重要缺陷。
薛長山看出他的異樣,問道:“還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