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的營帳中,眾將領們一個個群情激奮,紛紛前來向高羽請戰。他們個個摩拳擦掌,眼中燃燒著對戰鬥的渴望和對勝利的急切期盼。
“燕王,敵軍已如強弩之末,此時不攻,更待何時?”一位豹師將領抱拳說道,聲音中充滿了急切與堅定。他的目光炯炯,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是啊,燕王,我軍士氣正盛,一舉攻破斧山城,必能大獲全勝!”鷹師將領陳麟附和道。他身材魁梧,戰甲在身,更顯威武雄壯。
然而,高羽卻坐在營帳中的主位上,眉頭緊鎖,目光深邃而堅定。他輕輕搖了搖頭,緩緩說道:“諸位將軍,斧山城堅固異常,若強行攻城,我軍必將遭受重大傷亡。我們必須尋找一個更巧妙的方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眾將領們聽了高羽的話,雖然心中急切,但也明白燕王的考慮不無道理。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勇氣和兵力,更需要智慧和謀略。於是,他們隻能暫時按捺住心中的戰意,等待著燕王的進一步決策。
高羽深知,戰爭不僅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智慧的博弈,正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他不想讓自己的士兵們白白犧牲在這堅城之下,於是決定在尋找破城之法前,始終對斧山城保持圍而不攻的態勢。
這一天,高羽在軍營中踱步,心中一直在苦思冥想著如何能不戰而拿下斧山。陽光灑在他的身上,卻無法驅散他心頭的憂慮。他深知,時間緊迫,每多拖延一天,敵軍就有可能等來援兵,或者城內的局勢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突然,前方傳來一陣喧鬧聲。高羽順著聲音望去,隻見不遠處的空地上,許虎正光著膀子,在那跟人比賽舉鼎。他那一身腱子肉在陽光下閃爍著汗珠的光芒,充滿了力量和野性。
許虎雙手緊緊握住鼎足,大喝一聲,將一個千斤重的大鼎高高舉過頭頂。周圍的士兵們紛紛鼓掌叫好,氣氛熱烈。那一聲聲喝彩,在軍營中回蕩,仿佛暫時驅散了戰爭帶來的陰霾。
跟在高羽身邊的鄧雲也是感歎道:“許江軍力量之強,末將自愧不如”!
看到許虎舉鼎的樣子,高羽不禁笑了,這家夥真的是閑的一身力氣沒處使啊,大冬天的,這貨也不嫌冷。突然,就那麽一瞬間,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人——楚霸王項羽。
項羽當年被圍在垓下,張良因懼怕項羽的勇武,不敢貿然強攻,於是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他讓被俘的楚軍士兵在楚營周圍唱家鄉的歌,搞得項羽軍人心渙散。一夜之間,項羽的十萬大軍逃的隻剩下八百人。
高羽心中一動,仿佛看到了破城的希望。這個曆史典故給了他靈感,或許他可以借鑒類似的方法,來瓦解斧山城內倭軍的士氣。
他立即叫來薛孟陵、金大慶、李堯臣等人。幾位將領匆匆趕來,身上還帶著剛剛操練的汗水和塵土。
“殿下,有何吩咐?”薛孟陵率先問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惑,但也對燕王的召喚充滿了期待。
高羽目光炯炯,說道:“我有一計,若成的話,或許能輕鬆拿下斧山城。”
眾人聽聞,眼中頓時充滿了期待。他們知道,燕王高羽向來足智多謀,他想出的計策必然不同凡響。
高羽接著說道:“我們找一群會倭國語言的人在城外唱起倭國的歌曲,引起倭軍士兵的思鄉之情,以擾亂敵軍的軍心。”
眾人麵麵相覷,有些不解。他們不明白,僅僅是唱歌,真的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嗎?
金大慶疑惑地問道:“燕王殿下,這能行嗎?”
高羽自信地笑了笑:“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試一試總沒有壞處。”
隨後,高羽吩咐他們把軍營中和周邊城鎮裏麵會倭國語言的人全部集中起來。他深知,這個計策的關鍵在於能否找到合適的人來執行。
眾人領命而去,高羽也沒閑著。他叫來軍中的工匠,讓人不管用什麽材料,木頭的、鐵皮的,製作了好多一頭大一頭小的鐵桶一樣的東西。
工匠們雖然不明白這些奇怪的東西有何用處,但還是按照高羽的要求全力趕製。他們日夜趕工,隻為盡快完成燕王交代的任務。
不久,一個個形狀奇特的“鐵桶”擺在了高羽麵前。
高羽衝著其中一個“鐵桶”喊了一聲,聲音果然擴大了不少。他滿意地點了點頭,心想:“有了這些喇叭,歌聲一定能傳得更遠。”
夜幕降臨,薛孟陵等人回來了。他們一臉無奈,氣氛顯得有些尷尬。
“殿下,人倒是找到了一千多,可沒有一個人會唱倭國歌。”薛孟陵苦著臉說道。
高羽聽了,也是哭笑不得。但他並沒有放棄,既然別人不會,隻好自己親自出馬。
高羽回憶起小時候曾經聽過的一首倭國歌曲,叫什麽《四季歌》。他先教大家學會華夏語版本的,一句一句地耐心傳授。
“心裏喜愛春天的人兒,是心地純潔的人……”高羽的聲音在營帳中回蕩。他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每一句歌詞,確保每個人都能準確掌握。
士兵和百姓們聽說唱歌就能打敗倭軍,一個個都學得無比認真,隻是發音有些生硬,也不乏五音不全的人,聽著有點不倫不類。
“像紫羅蘭的花兒一樣,是我的友人……”
營帳內,歌聲此起彼伏,聯軍的士兵們聽著這奇奇怪怪的歌曲,也是一個個好奇地打聽這咿咿呀呀的是要幹嘛。
夜幕降臨,當萬籟俱寂之時,斧山城外的空氣中開始彌漫起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那首經過改編、用倭國語言演唱的《四季歌》在夜風中飄蕩,穿透了城牆的厚重,傳入了城內倭軍士兵的耳中。
“喜愛春天的人兒是,心地純潔的人……”歌聲悠揚,帶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喚醒了倭軍士兵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他們中許多人自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起,便再未見過親人,未曾踏足那片熟悉的土地。
“燕王,敵軍已如強弩之末,此時不攻,更待何時?”一位豹師將領抱拳說道,聲音中充滿了急切與堅定。他的目光炯炯,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是啊,燕王,我軍士氣正盛,一舉攻破斧山城,必能大獲全勝!”鷹師將領陳麟附和道。他身材魁梧,戰甲在身,更顯威武雄壯。
然而,高羽卻坐在營帳中的主位上,眉頭緊鎖,目光深邃而堅定。他輕輕搖了搖頭,緩緩說道:“諸位將軍,斧山城堅固異常,若強行攻城,我軍必將遭受重大傷亡。我們必須尋找一個更巧妙的方法,以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
眾將領們聽了高羽的話,雖然心中急切,但也明白燕王的考慮不無道理。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勇氣和兵力,更需要智慧和謀略。於是,他們隻能暫時按捺住心中的戰意,等待著燕王的進一步決策。
高羽深知,戰爭不僅僅是武力的較量,更是智慧的博弈,正所謂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他不想讓自己的士兵們白白犧牲在這堅城之下,於是決定在尋找破城之法前,始終對斧山城保持圍而不攻的態勢。
這一天,高羽在軍營中踱步,心中一直在苦思冥想著如何能不戰而拿下斧山。陽光灑在他的身上,卻無法驅散他心頭的憂慮。他深知,時間緊迫,每多拖延一天,敵軍就有可能等來援兵,或者城內的局勢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
突然,前方傳來一陣喧鬧聲。高羽順著聲音望去,隻見不遠處的空地上,許虎正光著膀子,在那跟人比賽舉鼎。他那一身腱子肉在陽光下閃爍著汗珠的光芒,充滿了力量和野性。
許虎雙手緊緊握住鼎足,大喝一聲,將一個千斤重的大鼎高高舉過頭頂。周圍的士兵們紛紛鼓掌叫好,氣氛熱烈。那一聲聲喝彩,在軍營中回蕩,仿佛暫時驅散了戰爭帶來的陰霾。
跟在高羽身邊的鄧雲也是感歎道:“許江軍力量之強,末將自愧不如”!
看到許虎舉鼎的樣子,高羽不禁笑了,這家夥真的是閑的一身力氣沒處使啊,大冬天的,這貨也不嫌冷。突然,就那麽一瞬間,他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人——楚霸王項羽。
項羽當年被圍在垓下,張良因懼怕項羽的勇武,不敢貿然強攻,於是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他讓被俘的楚軍士兵在楚營周圍唱家鄉的歌,搞得項羽軍人心渙散。一夜之間,項羽的十萬大軍逃的隻剩下八百人。
高羽心中一動,仿佛看到了破城的希望。這個曆史典故給了他靈感,或許他可以借鑒類似的方法,來瓦解斧山城內倭軍的士氣。
他立即叫來薛孟陵、金大慶、李堯臣等人。幾位將領匆匆趕來,身上還帶著剛剛操練的汗水和塵土。
“殿下,有何吩咐?”薛孟陵率先問道。他的眼神中充滿了疑惑,但也對燕王的召喚充滿了期待。
高羽目光炯炯,說道:“我有一計,若成的話,或許能輕鬆拿下斧山城。”
眾人聽聞,眼中頓時充滿了期待。他們知道,燕王高羽向來足智多謀,他想出的計策必然不同凡響。
高羽接著說道:“我們找一群會倭國語言的人在城外唱起倭國的歌曲,引起倭軍士兵的思鄉之情,以擾亂敵軍的軍心。”
眾人麵麵相覷,有些不解。他們不明白,僅僅是唱歌,真的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嗎?
金大慶疑惑地問道:“燕王殿下,這能行嗎?”
高羽自信地笑了笑:“反正閑著也是閑著,試一試總沒有壞處。”
隨後,高羽吩咐他們把軍營中和周邊城鎮裏麵會倭國語言的人全部集中起來。他深知,這個計策的關鍵在於能否找到合適的人來執行。
眾人領命而去,高羽也沒閑著。他叫來軍中的工匠,讓人不管用什麽材料,木頭的、鐵皮的,製作了好多一頭大一頭小的鐵桶一樣的東西。
工匠們雖然不明白這些奇怪的東西有何用處,但還是按照高羽的要求全力趕製。他們日夜趕工,隻為盡快完成燕王交代的任務。
不久,一個個形狀奇特的“鐵桶”擺在了高羽麵前。
高羽衝著其中一個“鐵桶”喊了一聲,聲音果然擴大了不少。他滿意地點了點頭,心想:“有了這些喇叭,歌聲一定能傳得更遠。”
夜幕降臨,薛孟陵等人回來了。他們一臉無奈,氣氛顯得有些尷尬。
“殿下,人倒是找到了一千多,可沒有一個人會唱倭國歌。”薛孟陵苦著臉說道。
高羽聽了,也是哭笑不得。但他並沒有放棄,既然別人不會,隻好自己親自出馬。
高羽回憶起小時候曾經聽過的一首倭國歌曲,叫什麽《四季歌》。他先教大家學會華夏語版本的,一句一句地耐心傳授。
“心裏喜愛春天的人兒,是心地純潔的人……”高羽的聲音在營帳中回蕩。他不厭其煩地重複著每一句歌詞,確保每個人都能準確掌握。
士兵和百姓們聽說唱歌就能打敗倭軍,一個個都學得無比認真,隻是發音有些生硬,也不乏五音不全的人,聽著有點不倫不類。
“像紫羅蘭的花兒一樣,是我的友人……”
營帳內,歌聲此起彼伏,聯軍的士兵們聽著這奇奇怪怪的歌曲,也是一個個好奇地打聽這咿咿呀呀的是要幹嘛。
夜幕降臨,當萬籟俱寂之時,斧山城外的空氣中開始彌漫起一股不同尋常的氣息。那首經過改編、用倭國語言演唱的《四季歌》在夜風中飄蕩,穿透了城牆的厚重,傳入了城內倭軍士兵的耳中。
“喜愛春天的人兒是,心地純潔的人……”歌聲悠揚,帶著淡淡的哀愁與無盡的思念,喚醒了倭軍士兵們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他們中許多人自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起,便再未見過親人,未曾踏足那片熟悉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