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旨太監總算是鬆了一口氣,隨即帶著欽差衛隊,逃也似的走了。
狄英對著身邊的人說道:“你立刻命人向各州散布消息,說因為十幾萬百姓情願,不讓燕王殿下去青州,燕王殿下實在無奈,隻好遵從民意,留在幽州保境安民。”那幾個人聽完後,拱手悄悄離去。
高羽看著遠去的欽差衛隊,心中明白,這隻是與高緯鬥爭的開始。而在百姓的擁護下,他有了更多的底氣和信心去應對未來的挑戰。
接下來的日子,幽州城逐漸恢複了平靜,但高羽知道,他必須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以應對可能來自朝廷的更大壓力。他開始更加積極地整頓軍備,發展民生,同時與周邊的勢力保持著警惕和聯絡。
半個月後,皇宮之中,高緯正於麟德殿上與群臣商議國事。殿內氣氛肅穆,大臣們分列兩側,神色凝重。高緯身著龍袍,頭戴冕旒,眉宇間透露出一股威嚴之氣。他坐在龍椅上,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群臣,心中滿是焦慮與憤怒。
傳旨太監踉蹌著跑進殿內,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音顫抖地說道:“陛下,老奴從幽州歸來,那幽州之事…… 實在是……” 太監欲言又止,滿臉驚恐之色。
高緯見狀,心中怒火更盛,厲聲喝道:“說!幽州到底如何了?”
太監戰戰兢兢地回答道:“陛下,老奴此次前往幽州,根本沒來得及進入燕王府和幽州府衙,直接被百姓們用臭雞蛋爛菜葉轟了出來。百姓們群情激奮,高呼‘滾回去!我們隻要燕王殿下!’老奴實在是無能為力,隻好悻悻返回。”
高緯聽完,臉色更加陰沉,憤怒地拍打著龍椅的扶手,大聲說道:“反了反了!高羽這是要造反!朕已經給了他無數次機會,他卻如此不識好歹!”
殿內群臣一片嘩然,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大臣麵露擔憂之色,有的大臣則暗自竊喜。
大將軍楊林站出來,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從傳旨太監剛剛所說的情況來看,燕王煽動百姓對抗朝廷,此時朝廷萬萬不可直接派兵征討。應該繼續派欽差傳旨,並且派人向天下散布沿海倭患的嚴峻形勢,以求用天下民心來化解燕王的陰謀。陛下就算要派兵征討,也一定要把麵子上的功夫做足了,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為了天下殫精竭慮,對於手足仁至義盡,是燕王不忠不義,陛下才起兵討伐,這樣方能獲得民心。”
費仲尤渾聽完楊林的話,也是極力讚成,勸說高緯同意楊林的辦法。他倆雖然是奸臣,但是他們並不傻,相反還是很聰明的,隻不過屬於心術不正。他們深知,在這個時候,必須要迎合皇帝的心意,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高緯強壓著怒火,思索片刻後,說道:“就依你們所言,再派使者前往幽州傳旨。”
半個月後,使者到達幽州城。可是這次根本沒來得及進入燕王府和幽州府衙,直接被百姓們用臭雞蛋爛菜葉轟了出去。“滾回去!我們隻要燕王殿下!” 百姓們群情激奮。
使者嚇得屁滾尿流,隻好悻悻返回,然後回去向皇帝稟報。高緯聽完後,臉色更加陰沉,再次派使者前往。這次使者連幽州城都沒敢進,就在幽州城外待了一天,感受到了城中百姓對朝廷的抵觸情緒,趕緊跑了回去。
從幽州到洛邑,一來一回即便快馬加鞭,也需要一個月,就這樣,在相互拉鋸,相互推諉扯皮中度過了一個春節。春節期間,皇宮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然而,高緯的心中卻充滿了焦慮與憤怒。他時刻關注著幽州的情況,等待著時機,準備對燕王高羽進行討伐。
廣德三年春,二月初十,傳旨太監再次從幽州返回,這已經是第四次了。高緯終於忍無可忍,在朝堂上大發雷霆。“朕已經給了高羽無數次機會,他卻如此不識好歹!” 高緯怒目圓睜。
盡管眾臣力勸,但高緯力排眾議,傳旨天下:“燕王高羽不遵皇命,擁兵自重,意欲謀反,朕念及手足之情數次規勸,然其一意孤行,死性不改,朕決心順應民意,命魯雄為平北大元帥,率三十萬大軍討伐幽州。”
消息一出,天下嘩然一片,事情並沒有如高緯所願,在搶奪民心方麵,高羽已經早一個月開始著手準備,不少百姓紛紛議論。
“我可聽說,人家燕王本來要接旨到青州赴任,可是幽州的十幾萬百姓死活不讓他走。”
“另一個百姓說,沿海倭寇猖獗,你說燕王不去拯救百姓,是不是真的想擁兵謀反?”
“胡說八道,沿海倭寇隻是幾百人左右的騷擾,可是北方完顏可是動不動就數十萬起兵南下,前年太尉和丞相不就死在完顏人手裏,相對於倭寇的疥癬之疾來說,完顏人才是心腹大患,所以把燕王留在幽州抵禦完顏對於朝廷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你說我們普通老百姓都看得明白,怎麽朝廷就不明白呢?”
“對啊,什麽順應民意,什麽鎮守海疆,不就是皇帝懼怕燕王殿下的才能,為了鏟除異己而已,倭寇再猖狂,也就是在沿海騷擾,可是完顏一旦攻破北疆,大夏還真有亡國的危險。”
五日後,朝廷起兵討伐的消息被飛鴿傳書到了幽州。
幽州城,燕王府。高羽得知朝廷起兵討伐的消息後,臉色凝重。他立刻召集眾文武商議對策,不多時孔亮、劉基、狄英、宋辭、李牧、薛孟陵、孫長卿等人紛紛到來。燕王府的議事廳內,氣氛凝重。高羽身著蟒袍,端坐在主位上,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眾人。
高羽拿出了自己剛寫的告大夏同胞書:“本王受先帝之命,鎮守幽州,五載已逝,恪盡職守,幸蒙先帝支持,百姓愛戴。如今幽州大治,戎狄不敢犯邊,邊境百姓得以安享五載之安寧。然新皇昏聵,心胸狹隘,竟聽信佞臣費仲尤渾讒言,為達鏟除異己之私欲,罔顧戎狄犯邊威脅,不惜邊境百姓性命,強行此不公不義、親痛仇快之昏聵之舉。本王泣血通告天下,即日起,本王仍會守衛大夏北疆安寧,然幽州絕不再受朝廷昏聵之亂命。自此,幽州與朝廷井水不犯河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狄英對著身邊的人說道:“你立刻命人向各州散布消息,說因為十幾萬百姓情願,不讓燕王殿下去青州,燕王殿下實在無奈,隻好遵從民意,留在幽州保境安民。”那幾個人聽完後,拱手悄悄離去。
高羽看著遠去的欽差衛隊,心中明白,這隻是與高緯鬥爭的開始。而在百姓的擁護下,他有了更多的底氣和信心去應對未來的挑戰。
接下來的日子,幽州城逐漸恢複了平靜,但高羽知道,他必須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勢力,以應對可能來自朝廷的更大壓力。他開始更加積極地整頓軍備,發展民生,同時與周邊的勢力保持著警惕和聯絡。
半個月後,皇宮之中,高緯正於麟德殿上與群臣商議國事。殿內氣氛肅穆,大臣們分列兩側,神色凝重。高緯身著龍袍,頭戴冕旒,眉宇間透露出一股威嚴之氣。他坐在龍椅上,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群臣,心中滿是焦慮與憤怒。
傳旨太監踉蹌著跑進殿內,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聲音顫抖地說道:“陛下,老奴從幽州歸來,那幽州之事…… 實在是……” 太監欲言又止,滿臉驚恐之色。
高緯見狀,心中怒火更盛,厲聲喝道:“說!幽州到底如何了?”
太監戰戰兢兢地回答道:“陛下,老奴此次前往幽州,根本沒來得及進入燕王府和幽州府衙,直接被百姓們用臭雞蛋爛菜葉轟了出來。百姓們群情激奮,高呼‘滾回去!我們隻要燕王殿下!’老奴實在是無能為力,隻好悻悻返回。”
高緯聽完,臉色更加陰沉,憤怒地拍打著龍椅的扶手,大聲說道:“反了反了!高羽這是要造反!朕已經給了他無數次機會,他卻如此不識好歹!”
殿內群臣一片嘩然,大臣們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有的大臣麵露擔憂之色,有的大臣則暗自竊喜。
大將軍楊林站出來,神色凝重地說道:“陛下,從傳旨太監剛剛所說的情況來看,燕王煽動百姓對抗朝廷,此時朝廷萬萬不可直接派兵征討。應該繼續派欽差傳旨,並且派人向天下散布沿海倭患的嚴峻形勢,以求用天下民心來化解燕王的陰謀。陛下就算要派兵征討,也一定要把麵子上的功夫做足了,讓天下人看到,陛下為了天下殫精竭慮,對於手足仁至義盡,是燕王不忠不義,陛下才起兵討伐,這樣方能獲得民心。”
費仲尤渾聽完楊林的話,也是極力讚成,勸說高緯同意楊林的辦法。他倆雖然是奸臣,但是他們並不傻,相反還是很聰明的,隻不過屬於心術不正。他們深知,在這個時候,必須要迎合皇帝的心意,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高緯強壓著怒火,思索片刻後,說道:“就依你們所言,再派使者前往幽州傳旨。”
半個月後,使者到達幽州城。可是這次根本沒來得及進入燕王府和幽州府衙,直接被百姓們用臭雞蛋爛菜葉轟了出去。“滾回去!我們隻要燕王殿下!” 百姓們群情激奮。
使者嚇得屁滾尿流,隻好悻悻返回,然後回去向皇帝稟報。高緯聽完後,臉色更加陰沉,再次派使者前往。這次使者連幽州城都沒敢進,就在幽州城外待了一天,感受到了城中百姓對朝廷的抵觸情緒,趕緊跑了回去。
從幽州到洛邑,一來一回即便快馬加鞭,也需要一個月,就這樣,在相互拉鋸,相互推諉扯皮中度過了一個春節。春節期間,皇宮內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然而,高緯的心中卻充滿了焦慮與憤怒。他時刻關注著幽州的情況,等待著時機,準備對燕王高羽進行討伐。
廣德三年春,二月初十,傳旨太監再次從幽州返回,這已經是第四次了。高緯終於忍無可忍,在朝堂上大發雷霆。“朕已經給了高羽無數次機會,他卻如此不識好歹!” 高緯怒目圓睜。
盡管眾臣力勸,但高緯力排眾議,傳旨天下:“燕王高羽不遵皇命,擁兵自重,意欲謀反,朕念及手足之情數次規勸,然其一意孤行,死性不改,朕決心順應民意,命魯雄為平北大元帥,率三十萬大軍討伐幽州。”
消息一出,天下嘩然一片,事情並沒有如高緯所願,在搶奪民心方麵,高羽已經早一個月開始著手準備,不少百姓紛紛議論。
“我可聽說,人家燕王本來要接旨到青州赴任,可是幽州的十幾萬百姓死活不讓他走。”
“另一個百姓說,沿海倭寇猖獗,你說燕王不去拯救百姓,是不是真的想擁兵謀反?”
“胡說八道,沿海倭寇隻是幾百人左右的騷擾,可是北方完顏可是動不動就數十萬起兵南下,前年太尉和丞相不就死在完顏人手裏,相對於倭寇的疥癬之疾來說,完顏人才是心腹大患,所以把燕王留在幽州抵禦完顏對於朝廷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你說我們普通老百姓都看得明白,怎麽朝廷就不明白呢?”
“對啊,什麽順應民意,什麽鎮守海疆,不就是皇帝懼怕燕王殿下的才能,為了鏟除異己而已,倭寇再猖狂,也就是在沿海騷擾,可是完顏一旦攻破北疆,大夏還真有亡國的危險。”
五日後,朝廷起兵討伐的消息被飛鴿傳書到了幽州。
幽州城,燕王府。高羽得知朝廷起兵討伐的消息後,臉色凝重。他立刻召集眾文武商議對策,不多時孔亮、劉基、狄英、宋辭、李牧、薛孟陵、孫長卿等人紛紛到來。燕王府的議事廳內,氣氛凝重。高羽身著蟒袍,端坐在主位上,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眾人。
高羽拿出了自己剛寫的告大夏同胞書:“本王受先帝之命,鎮守幽州,五載已逝,恪盡職守,幸蒙先帝支持,百姓愛戴。如今幽州大治,戎狄不敢犯邊,邊境百姓得以安享五載之安寧。然新皇昏聵,心胸狹隘,竟聽信佞臣費仲尤渾讒言,為達鏟除異己之私欲,罔顧戎狄犯邊威脅,不惜邊境百姓性命,強行此不公不義、親痛仇快之昏聵之舉。本王泣血通告天下,即日起,本王仍會守衛大夏北疆安寧,然幽州絕不再受朝廷昏聵之亂命。自此,幽州與朝廷井水不犯河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