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公園很大,玩過西郊公園吃過中飯就得準備回靖江的事了。那時長江航運公司的大輪還是正常開的,從上海到高港的大輪,過去隻乘過夾港(四墩子)往上遊高港去的,這次要乘上海到四墩子的。再從四墩子乘車到禮士橋,到小姐姐家,省盤纏,也最為方便。
鐵城哥還是先帶著鼠人小燕到他楊浦路的表嫂家,喝喝茶,稍作休息,就叫三輪車,再把昨早上鼠人拉過來的兩大帆布袋衣物拉到輪船碼頭,然後買票、等船,上船回家。鐵城哥還得去辦出差的事,辦完事才回,是鼠人帶小燕乘船回家的。那時正規買船票乘船大都是四等艙,有座位,躺著睡一覺,第二天一早就到四墩子。
鼠人原先就聽人說,從上海乘船要經過吳淞口。吳淞口位於今sh市區北部,黃浦江與長江匯流處,原先是吳淞江的入海口,故稱之為吳淞口。現今吳淞口是黃浦江的入海口,實質上已經是“黃浦口”了,但官方名稱一直沒有更改,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段古老的曆史。上海開埠前,蘇州河一直叫吳淞江,隻是上海開埠後,由於外國人發現可以乘船從這條河到蘇州,所以叫它為蘇州河。但是中國官方資料一直叫這條河為吳淞江,所以吳淞江這個大名一直沒有改變。不過根據習慣,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遊稱為吳淞江,當地百姓也是這麽稱呼的,而北新涇以東為吳淞江下遊,進入sh市區,上海人稱之蘇州河。
鼠人當時並不了解這些,雖然他很喜歡地理,但這段地理知識與曆史結合緊密,他對此完全是空白,這是新近從網上查的。他當時想象要看的是輪船駛出碼頭的壯麗景象,那景象海闊天空,煙波浩渺……他當時肯定也帶小燕看了。照理說,晚上,夕陽西下時分,所見應該很難忘,但在鼠人的印象裏,對這景象除了上麵提及的八個字,似乎沒有多鮮明的記憶。
第二天黎明,隨著“嗚—嗚—嗚——”的長鳴,輪船到夾港(四墩子)碼頭了。這曾讓母親百感交集、流下傷心淚的汽笛聲,這曾讓鼠人與當年那些民工望眼欲穿、蜂擁擠著準備上船的汽笛聲,再一次在夾港碼頭鳴響時,鼠人發現碼頭變了。時隔7年,這裏的碼頭有了躉船,躉船左側還有條汽車能開到水邊的路,那顯然是汽車輪渡的碼頭,隻不過此刻沒有載運汽車的輪渡停靠,光光的隻有江水激蕩著、親吻著路麵。改革開放,在本為長三角腹地的靖江沿江江邊,變化還是明顯的。
鼠人掮著兩個大帆布袋帶小燕離船上岸後,看到碼頭候船室也還不大,但夾港邊上的“高岸”已然成為寬闊的公路。問了碼頭上工作人員,知道這裏的客運交通並不繁忙,倒是跟對岸利港之間的“汽渡”相對多一些。鼠人原想會有銜接緊湊的輪船汽車班次能順暢乘汽車到禮士橋,結果發現沒有,旁邊的人立刻提議,“要個三輪車,一會兒就拉到的!”
三輪車說要就來,騎車人幫把帆布袋搬上車,讓鼠人和小燕坐上去,就騎著往禮士橋去了。去禮士橋先要經過高山橋,其實這裏根本沒有山,而是一馬平川,向西到唐大圩,原來也是“高岸”性質的大路,現在也是公路了,隻不過班次少。就像鼠人在家時靖江到東興也通汽車了,可一天隻有兩班,後來增加到四班,所以,很多時候人們還是要乘“11號汽車”的。所謂“11號汽車”就是步行,兩隻腳不就像兩個“1”字嗎?
三輪車到禮士橋,那時禮士橋到小姐姐所住的後黃家圩的路還不能走三輪車,隻能下到岔路口的門店前了。這時確需一根扁擔,兩個帆布袋說起來重也不是重得弄不動,關鍵一前一後掛在肩上不好走路。於是鼠人就讓小燕先回去對媽媽講,拿根扁擔來接一下。巧的是,小姐姐正好在離得很近的“尖角”地塊幹活,手頭就有扁擔,一會兒就過來了,一塊兒挑回去了。
麗姐給的這些衣物,小姐姐選了些合適的,後來鼠人又把大部分弄到“耕興莊”,母親拿了一些,給厚傳媽媽選了些,基本都分了、改了、用了。鼠人記得還帶了綠條格的被裏子到學校套被子,一直保存,前不久老伴還拿出以單幅作小床墊單呢,一晃40年過去了。
鐵城哥還是先帶著鼠人小燕到他楊浦路的表嫂家,喝喝茶,稍作休息,就叫三輪車,再把昨早上鼠人拉過來的兩大帆布袋衣物拉到輪船碼頭,然後買票、等船,上船回家。鐵城哥還得去辦出差的事,辦完事才回,是鼠人帶小燕乘船回家的。那時正規買船票乘船大都是四等艙,有座位,躺著睡一覺,第二天一早就到四墩子。
鼠人原先就聽人說,從上海乘船要經過吳淞口。吳淞口位於今sh市區北部,黃浦江與長江匯流處,原先是吳淞江的入海口,故稱之為吳淞口。現今吳淞口是黃浦江的入海口,實質上已經是“黃浦口”了,但官方名稱一直沒有更改,似乎在告訴人們這段古老的曆史。上海開埠前,蘇州河一直叫吳淞江,隻是上海開埠後,由於外國人發現可以乘船從這條河到蘇州,所以叫它為蘇州河。但是中國官方資料一直叫這條河為吳淞江,所以吳淞江這個大名一直沒有改變。不過根據習慣,以北新涇為界,吳淞江上遊稱為吳淞江,當地百姓也是這麽稱呼的,而北新涇以東為吳淞江下遊,進入sh市區,上海人稱之蘇州河。
鼠人當時並不了解這些,雖然他很喜歡地理,但這段地理知識與曆史結合緊密,他對此完全是空白,這是新近從網上查的。他當時想象要看的是輪船駛出碼頭的壯麗景象,那景象海闊天空,煙波浩渺……他當時肯定也帶小燕看了。照理說,晚上,夕陽西下時分,所見應該很難忘,但在鼠人的印象裏,對這景象除了上麵提及的八個字,似乎沒有多鮮明的記憶。
第二天黎明,隨著“嗚—嗚—嗚——”的長鳴,輪船到夾港(四墩子)碼頭了。這曾讓母親百感交集、流下傷心淚的汽笛聲,這曾讓鼠人與當年那些民工望眼欲穿、蜂擁擠著準備上船的汽笛聲,再一次在夾港碼頭鳴響時,鼠人發現碼頭變了。時隔7年,這裏的碼頭有了躉船,躉船左側還有條汽車能開到水邊的路,那顯然是汽車輪渡的碼頭,隻不過此刻沒有載運汽車的輪渡停靠,光光的隻有江水激蕩著、親吻著路麵。改革開放,在本為長三角腹地的靖江沿江江邊,變化還是明顯的。
鼠人掮著兩個大帆布袋帶小燕離船上岸後,看到碼頭候船室也還不大,但夾港邊上的“高岸”已然成為寬闊的公路。問了碼頭上工作人員,知道這裏的客運交通並不繁忙,倒是跟對岸利港之間的“汽渡”相對多一些。鼠人原想會有銜接緊湊的輪船汽車班次能順暢乘汽車到禮士橋,結果發現沒有,旁邊的人立刻提議,“要個三輪車,一會兒就拉到的!”
三輪車說要就來,騎車人幫把帆布袋搬上車,讓鼠人和小燕坐上去,就騎著往禮士橋去了。去禮士橋先要經過高山橋,其實這裏根本沒有山,而是一馬平川,向西到唐大圩,原來也是“高岸”性質的大路,現在也是公路了,隻不過班次少。就像鼠人在家時靖江到東興也通汽車了,可一天隻有兩班,後來增加到四班,所以,很多時候人們還是要乘“11號汽車”的。所謂“11號汽車”就是步行,兩隻腳不就像兩個“1”字嗎?
三輪車到禮士橋,那時禮士橋到小姐姐所住的後黃家圩的路還不能走三輪車,隻能下到岔路口的門店前了。這時確需一根扁擔,兩個帆布袋說起來重也不是重得弄不動,關鍵一前一後掛在肩上不好走路。於是鼠人就讓小燕先回去對媽媽講,拿根扁擔來接一下。巧的是,小姐姐正好在離得很近的“尖角”地塊幹活,手頭就有扁擔,一會兒就過來了,一塊兒挑回去了。
麗姐給的這些衣物,小姐姐選了些合適的,後來鼠人又把大部分弄到“耕興莊”,母親拿了一些,給厚傳媽媽選了些,基本都分了、改了、用了。鼠人記得還帶了綠條格的被裏子到學校套被子,一直保存,前不久老伴還拿出以單幅作小床墊單呢,一晃40年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