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親曆者蘇成斌老人講島上“曆史建築”背後的故事


    2018年5月,hf市政府發布《hf市區第一批曆史建築名錄》,科學島上一號、三號別墅和二號樓3處建築被列為曆史建築。這也是首批名錄當中上榜數量最多的一個地方。


    這幾處建築當年建設的目的、過程以及後來使用的情況又如何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采訪了蘇成斌同誌,聽他講述了這些曆史建築背後的故事。


    蘇成斌已經84歲了, 1960年5月就來到島上工作,長期在後勤保障部門水廠工作,1995年以副處職級退休,是參與島上開創性建設的“元老”級人物。


    聽說我們要采訪他,蘇老很高興。時值盛夏,他頭戴草帽,冒著高溫過來。雖已是耄耋老人,但精神矍鑠,談話口齒清楚。


    我們的話題就從科學島的“二號樓”和“一號別墅”、“三號別墅”被hf市政府確定為第一批要掛牌保護的“曆史建築”說起。


    “我是1960年5月來島上報到,調令是4月發的。來的時候看到二號樓打了地基,不久建到二三層。當時一號樓、三號樓、四號樓框架都有了,進展還快些。二號樓原先是要建九層的,後來過糧食關、******停了。1962年停工時候,二號樓是框架,一號、三號、四號樓成型了,但都是毛坯工程;別墅當時建成一、三、六號別墅,也都是毛坯。大概到64、65年恢複建設。”蘇老從容不迫,一口氣說下來,記憶挺清楚的。


    “二號樓到特殊時期還在施工,1965年1月16日6516工程上馬時,這些工程才恢複建設。當時隻有服務樓能住人。”說到二號樓何時建成使用,蘇老努力回憶,“1970年12月安光所成立時在四號樓,這個記憶中是肯定的。安光所時期,印象中一直沒有重點用二號樓。直到1978年分院成立,安光所歸屬分院,二號樓是分院辦公樓。作辦公樓時,還有不少人住家在裏麵。”


    對幾座別墅建設情況,蘇老也相當清楚:“一號別墅我來的時候還在建,都是62年之後才建成,就按圖紙建的,一點沒有動。南邊的是主體樓,北邊的叫隨員樓。建成後住人,多為年輕人,安光所也曾用做實驗室。現在改建為現代科技館,名氣更大了。”


    “三號別墅來時也是框架,62年年底,還是毛坯房。以後恢複動工,可能在65年後。印象中64年蔣天然來,後來一切才又動起來。三號別墅80年代給固體所,當時裝修得很漂亮。”


    回憶起當初在島上參與開發建設的情形,蘇老說:“我最初調來基建科,負責質量檢查。調來的單位是‘董鋪賓館’,為基建服務。當時島上基建方甲方是‘董鋪建設指揮部’,乙方承建,是建築公司。整個島上是個大工地,熱鬧得很,最多時建設單位一萬五千多人,住在遷走百姓的民房和臨時工棚內,燈火輝煌,連日帶夜幹,都講九大要在這開。幹了兩年多,從59年下半年到62年差不多都這樣幹。當時要人,ah省哪裏都能調;時任省領導曾希聖是華東局第二書記,需要的物資華東地區都可以調。進島都是坐船,1號碼頭、8號碼頭用得多。1號碼頭在水庫大壩靠近現在植物園那邊,8號碼頭在島上現在醫院這邊,9號碼頭在現在島上水廠位置。沿島南半邊,水深能夠停船的地方都有碼頭,島最東端的是2號碼頭。來往大多是上百噸的機動貨船,裝運物資,人也是乘這種船,沒有客船。後來北大門建橋、修鐵路,小火車從火車站一直能開到4號樓,主要運物資。也用解放牌汽車,卸掉外胎,用輪轂在鐵軌上開。”


    “1962年工程下馬,派人留守,人不多,就七八個人。周梅芝是處長,我幹本行,擔任水工。後來一批又一批招來不少人,我一直幹老本行,在水廠工作。”


    當問起在島上工作30多年,目睹現在的巨大變化,有何感受時,蘇老深情道:“感受很多:我來島上工作,領導叫幹什麽就幹什麽,從來沒有討價還價,沒有這個詞。幹了一輩子,感覺島上這單位不錯,雖然前麵經曆了下馬、留守看場子幾年,沒想到後來發展得這麽好、這麽快,現在成為國家重要的科研基地,名氣越來越大了,很欣慰,也很有成就感。我一生最精華的時候在董鋪島,從25歲到60歲,都奉獻島上,深感榮幸!”


    一位哲人說過:所有的經曆都是人生旅途中的足跡,都是生命過程,都是一種財富。人生是一部書,它既可以自己翻看,又可供別人參閱。真誠感謝蘇老接受采訪,讓我們了解到這麽多島上過去的事情。


    2018.11.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鼠年說鼠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瑾握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瑾握國並收藏鼠年說鼠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