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站在南園賓館大門口,莊富生與安順敲定第三天的行程安排。這天是人文與自然兼顧,上午去玉佩路看望二嫂,不用開車,腳踏實地走一走,也還可感受老城新貌;下午去攀登臨江唯一的一座山,彌補70年而未登臨的遺憾。
二哥二嫂是莊家大家族唯一固守臨江的根係,枝繁葉茂,但後代子孫也紛紛離家到更廣闊的世界謀生立足。前幾年二哥走了,現在隻剩二嫂,有小女兒嘉慧陪伴照顧。莊富生與二嫂素未謀麵,是誌珍大姐聯係好,讓這個小弟見見家族老壽星:二嫂已經97歲了。
帶著a省的毛峰茶h市的四大名點,他們來到二嫂家,見她個子高,塊頭大,麵龐白淨,很少皺紋,頭發還是黑的,全然沒有莊富生那樣滿頭白,這讓莊富生頗為意外,他摸著自己的頭笑說:“嫂嫂高壽,身體好,頭發一點不白,哪像九十多歲的老人啊?”二嫂笑盈盈道:“富生弟弟呀,這個不大一樣啊,我家遺傳都是黑頭發;你和你哥哥姐姐呢,都是莊家遺傳,滿頭白,雪白。”她操濃濃的臨江城裏話口音,說得特親切。雖然第一次見麵,莊富生頓感心裏暖融融的。
莊富生向二嫂介紹秋萍和安順一家,安順韋婷叫“二大媽”,千璽小偉都叫“二奶奶”。二嫂勉強答應後,又笑對安順韋婷說,“你們要叫我‘念親娘’!”,對千璽小偉說,“你們要叫我‘念親奶奶’!”她用臨江城裏話的叫法糾正道。
這是莊富生所知道的。在家鄉,城裏話與西沙鄉下話發音和親戚間的稱呼很不一樣。看孩子們有點懵,他連忙笑著解釋,“哦,大媽和奶奶是在說,按臨江城裏話和習慣叫法,二大媽要叫‘念親娘’,二奶奶要叫‘念親奶奶’,這樣叫更親切。你們叫叫看,”他對安順韋婷說,“念親娘!”安順一起學著叫“念親娘!”“哎,好個!”二嫂高興地答應。富生也讓千禧小偉學著叫“念親奶奶”,他們叫了,二嫂也高興地應了,並讓他們走近前拍拍慣慣,表示喜歡。這樣的見麵既讓孩子們體會到家鄉人稱的別具一格,陌生感也很快消除了。
二嫂精神矍鑠,身體仍硬朗,很健談。談話中對國家時事相當了解,莊富生也挺詫異。女兒嘉慧說,母親行動不便,但腦筋清楚,個人在家時,就對著電視看節目,而她喜歡的卻是新聞類的。談話中,原來她還很有見地:“老年人,了解天下大事,說起話來就不會讓人家覺得什麽都不知道,是個糊塗老太了!”
原來如此。人老有許多種:有的人重養生,有的人愛運動,有的人好抱怨,有的人一來就提當年勇;想不到,還有熱衷於看新聞的老太太,為的是與年輕人交流有談資,不落伍!
莊富生想到k研究院的離退休老年讀書會的老同誌,他們也是每天下午,準時“上班”,到家園活動中心閱覽室讀書,看報,交流,縱論天下大勢,樂此不疲。但那都是六七十,至多七八十歲的老同誌,而年屆九十六七,接近期頤之壽的老嫂嫂有如此心態欲求,實乃罕見。莊富生也在心中感歎,二嫂比起自己母親當年真是強多了,輕輕鬆鬆能活一百多歲噢!
家人見麵,少不了話家常,何況,莊富生對前麵莊家的曆史大多還是通過“曬場閑話”那樣的閑談野聊洞知一二。可靠的家庭正史,除了從大姐莊誌珍處了解,二嫂久居故裏,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會有更多第一手資料。這也是誌珍大姐讓他一定要見見二嫂的緣故,畢竟大姐離家外出早,對家中的“古老”傳說哪有多少了解呢!
果然,談起莊家過去,二嫂如數家珍,頭頭是道。她不僅介紹莊家西沙莊園的情況,更說出了位於老縣城北門的莊氏宗族老宅以及上溯五代的世係簡況,這對莊富生來說無異於重大發現。他迫不及待地記錄梳理,短短時間就形成了莊氏本支係後代簡表,祖父以下數代人物關係一目了然,通過微信,分布全國乃至海外的子侄輩都聯係上了。對此,老壽星二嫂由衷高興,子侄們雖年紀相仿,但都尊重這位小叔叔。早年的經曆,逆境中奮發,恢複高考改變境遇,後來的人生三級跳,他們也早有耳聞,現在由家中最小的叔叔來牽頭建群,聯係上在各地的莊家後代,真是再好不過了。
血濃於水,親情無價,午餐溫馨而輕鬆。飯後還在院門外枇杷樹下合影留念。臨別時,嘉慧拿出兩拎袋紅彤彤包裝的回贈禮,說:“這是我們臨江的特產,家鄉的味道,叔叔嬸嬸和弟妹小侄兒嚐嚐吧!”
莊富生從包裝就能看出,是與“蟹黃湯包”齊名的臨江豬肉鋪,說,“謝謝!故土難離,親情永記,家鄉的味道最能牽動人心啊!”
下午,依然步行,從老城區過,完全變樣,甚至一點找不到當年的感覺,繁忙的十字路口架起了立交橋,四門通達的“上海城”高大氣派,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以致產生錯覺:難不成來到了上海,也是“阿拉上海人”了?
從南園賓館乘上車前往孤山遊覽,已是下午兩點多。陽光煦暖,車行快捷,一家人的心都變得輕鬆愉快。莊富生說起從兒時起,每到縣城,就看到城北遠遠有座鬱鬱青青的山,一直想去登臨俯瞰,可始終未能去成。如今,祖孫三代,全家開車前往,也可謂“會當淩絕頂”,了卻這一心願。可下車一看,不禁眼鏡大跌:沒有高聳的峰巒,隻是座低矮的小山,幾十米高而已。山矮亦有階,拾級而上,半山腰處,竟還有一座“躡雲坊”,意境頓生。
“爺爺,快來看,這兩個什麽字啊?”登山總是孩子們走在前,小偉千璽看不出手寫繁體“躡雲”二字,在前頭喊。莊富生趕過去一看,是明代萬曆年間知縣趙應旟的手筆,細看碑文,知其時孤山瀕臨長江,山下江水滔滔,山上樹木蔥蘢,霧氣繚繞,猶如仙境,真是十分令人神往!然現時城中高樓大廈林立,薄霧升騰,不見江的一點影子。山頂,依然林木森森;有孤山寺,殿宇軒昂,也還是南朝古刹呢!
下山來到南麓一片開闊景觀區,綠樹翠竹,平台連廊,更有一橢圓輪滑場地,是孩子們的樂園,小偉見了,立刻兩眼發亮,圍觀起來。安順一家也自然跟隨。
富生秋萍隨意漫步前行,不意有赭色巨石赫然呈現麵前,上有四個舒體字。“這四個字,習慣地從右往左念,是‘中蘇領山’;從左往右呢,是‘山領蘇中’。前者費解;後者呢,也似乎說得有點大,但也隻能是這個意思了。”富生笑道,“看來,這麽一座小山名氣可不小,隻因蘇中一帶地勢太過平坦,而它是江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吧!”
“難怪,你心心念念七十年,也不是沒有緣由的。”秋萍說,“去叫安順他們也過來看看。家鄉的山水,也讓他們一起來琢磨琢磨。”
“山領蘇中,什麽意思啊?”安順一家過來,千璽首先念出這四個字,青少年的思想到沒那麽複雜,從左到右念,很正常。可念對了,不一定能理解,問題隨時提出來了。
“關鍵是哪個字不理解啊?”莊富生是語文老師出身,啟發推敲字詞是本行,“這四個字單獨沒有不認識的,合起來就有些不太好理解了。這正是奧妙所在。實際它不僅是考字詞,也還涉及地理文化背景知識。”
“這也沒什麽難的,”兩位有大學教育背景的加入了琢磨的行列,安順稍作思考,脫口而出,“山,沒什麽說的,就是指孤山;領嘛,引領,獨占鼇頭唄;蘇中,s省的中部一帶——就是說這孤山是s省中部最突出的山吧,就是這意思了。”
安順的快刀斬亂麻,讓後來的四人一下都明白過來,但立刻又有異議。“啊,哈哈,這麽矮小的山還最高、最突出啊?”童言無忌,小偉說著哈哈笑起來。
“這就是值得思考的了,這麽矮小的山前,還就敢豎起這麽個巨石,寫上這四個字,不值得好好回去研究麽?”莊富生水到渠成,說,“回去,我給你們備了兩本書,有古人的詩文為證啊,家鄉的故事、學問多著呢!”
二哥二嫂是莊家大家族唯一固守臨江的根係,枝繁葉茂,但後代子孫也紛紛離家到更廣闊的世界謀生立足。前幾年二哥走了,現在隻剩二嫂,有小女兒嘉慧陪伴照顧。莊富生與二嫂素未謀麵,是誌珍大姐聯係好,讓這個小弟見見家族老壽星:二嫂已經97歲了。
帶著a省的毛峰茶h市的四大名點,他們來到二嫂家,見她個子高,塊頭大,麵龐白淨,很少皺紋,頭發還是黑的,全然沒有莊富生那樣滿頭白,這讓莊富生頗為意外,他摸著自己的頭笑說:“嫂嫂高壽,身體好,頭發一點不白,哪像九十多歲的老人啊?”二嫂笑盈盈道:“富生弟弟呀,這個不大一樣啊,我家遺傳都是黑頭發;你和你哥哥姐姐呢,都是莊家遺傳,滿頭白,雪白。”她操濃濃的臨江城裏話口音,說得特親切。雖然第一次見麵,莊富生頓感心裏暖融融的。
莊富生向二嫂介紹秋萍和安順一家,安順韋婷叫“二大媽”,千璽小偉都叫“二奶奶”。二嫂勉強答應後,又笑對安順韋婷說,“你們要叫我‘念親娘’!”,對千璽小偉說,“你們要叫我‘念親奶奶’!”她用臨江城裏話的叫法糾正道。
這是莊富生所知道的。在家鄉,城裏話與西沙鄉下話發音和親戚間的稱呼很不一樣。看孩子們有點懵,他連忙笑著解釋,“哦,大媽和奶奶是在說,按臨江城裏話和習慣叫法,二大媽要叫‘念親娘’,二奶奶要叫‘念親奶奶’,這樣叫更親切。你們叫叫看,”他對安順韋婷說,“念親娘!”安順一起學著叫“念親娘!”“哎,好個!”二嫂高興地答應。富生也讓千禧小偉學著叫“念親奶奶”,他們叫了,二嫂也高興地應了,並讓他們走近前拍拍慣慣,表示喜歡。這樣的見麵既讓孩子們體會到家鄉人稱的別具一格,陌生感也很快消除了。
二嫂精神矍鑠,身體仍硬朗,很健談。談話中對國家時事相當了解,莊富生也挺詫異。女兒嘉慧說,母親行動不便,但腦筋清楚,個人在家時,就對著電視看節目,而她喜歡的卻是新聞類的。談話中,原來她還很有見地:“老年人,了解天下大事,說起話來就不會讓人家覺得什麽都不知道,是個糊塗老太了!”
原來如此。人老有許多種:有的人重養生,有的人愛運動,有的人好抱怨,有的人一來就提當年勇;想不到,還有熱衷於看新聞的老太太,為的是與年輕人交流有談資,不落伍!
莊富生想到k研究院的離退休老年讀書會的老同誌,他們也是每天下午,準時“上班”,到家園活動中心閱覽室讀書,看報,交流,縱論天下大勢,樂此不疲。但那都是六七十,至多七八十歲的老同誌,而年屆九十六七,接近期頤之壽的老嫂嫂有如此心態欲求,實乃罕見。莊富生也在心中感歎,二嫂比起自己母親當年真是強多了,輕輕鬆鬆能活一百多歲噢!
家人見麵,少不了話家常,何況,莊富生對前麵莊家的曆史大多還是通過“曬場閑話”那樣的閑談野聊洞知一二。可靠的家庭正史,除了從大姐莊誌珍處了解,二嫂久居故裏,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會有更多第一手資料。這也是誌珍大姐讓他一定要見見二嫂的緣故,畢竟大姐離家外出早,對家中的“古老”傳說哪有多少了解呢!
果然,談起莊家過去,二嫂如數家珍,頭頭是道。她不僅介紹莊家西沙莊園的情況,更說出了位於老縣城北門的莊氏宗族老宅以及上溯五代的世係簡況,這對莊富生來說無異於重大發現。他迫不及待地記錄梳理,短短時間就形成了莊氏本支係後代簡表,祖父以下數代人物關係一目了然,通過微信,分布全國乃至海外的子侄輩都聯係上了。對此,老壽星二嫂由衷高興,子侄們雖年紀相仿,但都尊重這位小叔叔。早年的經曆,逆境中奮發,恢複高考改變境遇,後來的人生三級跳,他們也早有耳聞,現在由家中最小的叔叔來牽頭建群,聯係上在各地的莊家後代,真是再好不過了。
血濃於水,親情無價,午餐溫馨而輕鬆。飯後還在院門外枇杷樹下合影留念。臨別時,嘉慧拿出兩拎袋紅彤彤包裝的回贈禮,說:“這是我們臨江的特產,家鄉的味道,叔叔嬸嬸和弟妹小侄兒嚐嚐吧!”
莊富生從包裝就能看出,是與“蟹黃湯包”齊名的臨江豬肉鋪,說,“謝謝!故土難離,親情永記,家鄉的味道最能牽動人心啊!”
下午,依然步行,從老城區過,完全變樣,甚至一點找不到當年的感覺,繁忙的十字路口架起了立交橋,四門通達的“上海城”高大氣派,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以致產生錯覺:難不成來到了上海,也是“阿拉上海人”了?
從南園賓館乘上車前往孤山遊覽,已是下午兩點多。陽光煦暖,車行快捷,一家人的心都變得輕鬆愉快。莊富生說起從兒時起,每到縣城,就看到城北遠遠有座鬱鬱青青的山,一直想去登臨俯瞰,可始終未能去成。如今,祖孫三代,全家開車前往,也可謂“會當淩絕頂”,了卻這一心願。可下車一看,不禁眼鏡大跌:沒有高聳的峰巒,隻是座低矮的小山,幾十米高而已。山矮亦有階,拾級而上,半山腰處,竟還有一座“躡雲坊”,意境頓生。
“爺爺,快來看,這兩個什麽字啊?”登山總是孩子們走在前,小偉千璽看不出手寫繁體“躡雲”二字,在前頭喊。莊富生趕過去一看,是明代萬曆年間知縣趙應旟的手筆,細看碑文,知其時孤山瀕臨長江,山下江水滔滔,山上樹木蔥蘢,霧氣繚繞,猶如仙境,真是十分令人神往!然現時城中高樓大廈林立,薄霧升騰,不見江的一點影子。山頂,依然林木森森;有孤山寺,殿宇軒昂,也還是南朝古刹呢!
下山來到南麓一片開闊景觀區,綠樹翠竹,平台連廊,更有一橢圓輪滑場地,是孩子們的樂園,小偉見了,立刻兩眼發亮,圍觀起來。安順一家也自然跟隨。
富生秋萍隨意漫步前行,不意有赭色巨石赫然呈現麵前,上有四個舒體字。“這四個字,習慣地從右往左念,是‘中蘇領山’;從左往右呢,是‘山領蘇中’。前者費解;後者呢,也似乎說得有點大,但也隻能是這個意思了。”富生笑道,“看來,這麽一座小山名氣可不小,隻因蘇中一帶地勢太過平坦,而它是江北平原唯一的一座山吧!”
“難怪,你心心念念七十年,也不是沒有緣由的。”秋萍說,“去叫安順他們也過來看看。家鄉的山水,也讓他們一起來琢磨琢磨。”
“山領蘇中,什麽意思啊?”安順一家過來,千璽首先念出這四個字,青少年的思想到沒那麽複雜,從左到右念,很正常。可念對了,不一定能理解,問題隨時提出來了。
“關鍵是哪個字不理解啊?”莊富生是語文老師出身,啟發推敲字詞是本行,“這四個字單獨沒有不認識的,合起來就有些不太好理解了。這正是奧妙所在。實際它不僅是考字詞,也還涉及地理文化背景知識。”
“這也沒什麽難的,”兩位有大學教育背景的加入了琢磨的行列,安順稍作思考,脫口而出,“山,沒什麽說的,就是指孤山;領嘛,引領,獨占鼇頭唄;蘇中,s省的中部一帶——就是說這孤山是s省中部最突出的山吧,就是這意思了。”
安順的快刀斬亂麻,讓後來的四人一下都明白過來,但立刻又有異議。“啊,哈哈,這麽矮小的山還最高、最突出啊?”童言無忌,小偉說著哈哈笑起來。
“這就是值得思考的了,這麽矮小的山前,還就敢豎起這麽個巨石,寫上這四個字,不值得好好回去研究麽?”莊富生水到渠成,說,“回去,我給你們備了兩本書,有古人的詩文為證啊,家鄉的故事、學問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