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43年農曆8月18日。
李之藻又來到了來青軒,跟隨李之藻一同到來的是這個時代的大咖徐光啟。
徐光啟字子先,出生於嘉靖41年(1562年),南直隸鬆江府人,萬曆32年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讚善、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麵的研究,尤其精曉農學,翻譯和編著了《幾何原本》《泰西水法》《崇禎曆書》《農政全書》等書,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徐光啟為人正直,做官清廉,他的俸祿常用以補貼圖書翻譯、農業研究和軍事教育等。在他的教育下,其子孫,不苟取予,不赴燕集,自戒佚安,食粗衣浣,奉公律己,勤儉仁愛,成為徐氏傳家立命的行為準則。
崇禎六年,徐光啟去世時,他的遺物除了破舊衣服和被褥外,便是手稿和書籍。因無錢下葬,徐光啟的兒子多方奔波,終於在七年之後落葬於徐家匯。
徐光啟中了秀才後和吳小溪的女兒成婚,婚後生有一個兒子名叫徐驥。
徐驥又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徐爾覺,徐爾爵,徐爾路,徐爾默,徐爾鬥。徐光啟的後人從孫子一代開始,後代逐漸變多。
徐光啟第17代孫女倪桂珍,其父親叫作倪韞山。
倪桂珍是清末民初的一大才女,從小接受到西方的教育,思想開明。另外她還積極辦實業,成為辛亥革命的堅實後盾。
倪桂珍的三個女兒是民國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的丈夫分別是孔祥熙、中山先生和蔣司令,民國第一丈母娘實至名歸。
上海最繁華的徐家匯商業圈,因徐光啟而得名,有著濃厚的曆史底蘊。
徐光啟現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讚善,負責太子講讀箋奏、記注纂修之事。
大明的詹事府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的內務服務,下設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等部門。左春坊主要為太子服務,下設正五品大學士、正五品左庶子、從五品左諭德、正六品左中允、從六品左讚善。
徐光啟為太子服務,算是自己人。對於徐光啟的到來,朱由校非常歡迎。
朱由校帶著曹化淳、劉若愚、魏進忠、王國興身著統一的白領製服,親自在來青軒大門口迎接,對其非常尊敬,讓徐光啟很受用。
徐光啟見到朱由校,整理了一下衣服,很正式的向朱由校行了個抱拳禮:“拜見皇長孫殿下!”
朱由校也正式的回了一個抱拳禮,“歡迎歡迎,徐老師、李老師裏麵請!”
徐光啟、李之藻相互間對視了一眼,一臉笑容的跟隨朱由校進了來青軒。
賓主落座後,李之藻笑容滿麵的說道:“皇長孫殿下,下官回去和徐大人講到皇長孫殿下聰明好學、學識淵博,徐大人心生仰慕,這不又來叨擾殿下清淨,還請皇長孫殿下莫要怪罪。”
李之藻說完,瞥了徐光啟一眼,看樣子,兩人的交情不一般。
“冒昧打擾殿下清修,請殿下恕罪!殿下你們這身行頭真精神。”徐光啟一臉笑容的客氣道。
“李老師、徐老師,您們客氣啦。本宮這裏鬼都不上門,正悶得慌,有您們上門陪陪本宮,本宮求之不得呢。”
“何況,徐老師本就是慈慶宮的人,自家人上門,咱們就不來那些客套啦。徐老師喜愛這衣服,回頭我讓他們給你找兩套合身的帶回去。”
“哈哈,先謝過殿下。”徐光啟也不客氣。
“子先兄,我說的殿下成熟穩重、和藹可親,沒有騙你吧?”李之藻一臉孩子氣的對徐光啟說道。
“嗬嗬,振之兄,殿下確實如您所說聰明伶俐、朝氣蓬勃、溫文爾雅、敬賢禮士,聞名不如見麵,我們老咯!”
徐光啟、李之藻當著朱由校這個主人相互說道,似乎對主人不尊重,可話裏話外一番馬屁將朱由校拍著雲裏霧裏,捧得高高在上。
徐光啟、李之藻能夠將官做到這個位置,除了能力之外,也是深諳人情世故,不動聲色的拍了一番馬屁。
要想混得好,人情事故不能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僅僅是爾虞我詐、打打殺殺,江湖還有人情世故。
朱由校裝著聽不懂,一臉傻樂的看著兩人表演。
“殿下,徐大人聽說了殿下編製的幾本書和正在編寫的教材,對此很感興趣,特來請教。”李之藻學者的本性到底是沉不住氣,直接開門見山。
這方麵很對朱由校的胃口,有些人太tm人情世故,說個事一直彎彎繞繞,雲遮霧繞,繞半天,最後一句話的事情,這種談話真tm累。
朱由校給曹化淳一個眼神,曹化淳很快就去拿出了《常用漢字簡化字典》《白話文書寫指南》《阿拉伯數字使用指南》《大明度量衡標準》幾本書,以及皇普學堂的部分教材書稿。
李之藻對此比較熟悉,很快的開始給徐光啟介紹起來,徐光啟看得津津有味,時不時的詢問李之藻。
一盞茶的功夫,徐光啟在李之藻的介紹下,初略的翻閱了一遍。
一個研究文化科學的人看到這些書稿,猶如癮君子見到毒品,內心既震撼又激動,還揣著十萬個為什麽?
徐光啟的養氣功夫很好,表麵上波瀾不驚,不愧是未來的內閣輔臣,副國級高官。對於徐光啟這樣的大咖,朱由校是絕對要收服的。徐光啟心裏揣著的十萬個為什麽,讓他憋著,逗一逗,看看到底養氣功夫有多好。
看著徐光啟看完書稿,朱由校轉移了話題:“徐老師,聽說您對於農學很有研究,不知有沒有見識過番薯?”
徐光啟一愣,把心裏的問題全部憋了回去,心道“這皇長孫殿下,天馬行空,難道對農事還有涉獵,這方麵算是問對人了。”
徐光啟憋著內傷道:“回殿下,番薯最早種植於遙遠的亞美尼亞洲。萬曆21年,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把番薯引進福建。下官回鄉守製時,從福建引種到鬆江府。”
“土豆呢?”朱由校繼續問道。
“土豆原生於亞美尼亞洲,早年被西洋人引種到西洋,後來又引到日本,前些年從日本傳入大明,下官家裏種植了一點。”
“玉米呢?”
“玉米也是原生於亞美尼亞洲。嘉靖年間,西洋人將玉米傳入印度,而後從印度傳入大明雲南、廣西。現今在北直隸、山東、河南、陝西、廣東、廣西、雲南、浙江、福建的山區都有種植。下官家裏也種植了一點。”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徐老師,牛逼!”朱由校掩飾不住興奮,徐光啟一臉懵逼,“牛逼是什麽意思?”
“本宮正準備籌建農學研究部,主要進行番薯、土豆、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培育和深加工研究。
“番薯是一種高產而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一般在每年5月份種植,10月份就能收獲,平均畝產可達4000斤左右。塊根除作主糧外,也是食品加工、澱粉和酒精製造的重要原料,根、莖、葉又是優良的飼料。”
“土豆適宜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平均畝產可達3000斤左右。土豆營養全麵,價值高,貯存時間長,是糧、菜、飼料和重要的加工原料。”
“玉米平均畝產可達1000斤左右。玉米被譽為長壽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可加工成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
朱由校侃侃而談,繼續補充道:“還有辣椒、南瓜、甘蔗、春小麥......”
李之藻又來到了來青軒,跟隨李之藻一同到來的是這個時代的大咖徐光啟。
徐光啟字子先,出生於嘉靖41年(1562年),南直隸鬆江府人,萬曆32年進士。曆任翰林院庶吉士、詹事府左春坊左讚善、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麵的研究,尤其精曉農學,翻譯和編著了《幾何原本》《泰西水法》《崇禎曆書》《農政全書》等書,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徐光啟為人正直,做官清廉,他的俸祿常用以補貼圖書翻譯、農業研究和軍事教育等。在他的教育下,其子孫,不苟取予,不赴燕集,自戒佚安,食粗衣浣,奉公律己,勤儉仁愛,成為徐氏傳家立命的行為準則。
崇禎六年,徐光啟去世時,他的遺物除了破舊衣服和被褥外,便是手稿和書籍。因無錢下葬,徐光啟的兒子多方奔波,終於在七年之後落葬於徐家匯。
徐光啟中了秀才後和吳小溪的女兒成婚,婚後生有一個兒子名叫徐驥。
徐驥又有五個兒子分別是徐爾覺,徐爾爵,徐爾路,徐爾默,徐爾鬥。徐光啟的後人從孫子一代開始,後代逐漸變多。
徐光啟第17代孫女倪桂珍,其父親叫作倪韞山。
倪桂珍是清末民初的一大才女,從小接受到西方的教育,思想開明。另外她還積極辦實業,成為辛亥革命的堅實後盾。
倪桂珍的三個女兒是民國赫赫有名的風雲人物宋氏三姐妹,宋氏三姐妹的丈夫分別是孔祥熙、中山先生和蔣司令,民國第一丈母娘實至名歸。
上海最繁華的徐家匯商業圈,因徐光啟而得名,有著濃厚的曆史底蘊。
徐光啟現任詹事府左春坊左讚善,負責太子講讀箋奏、記注纂修之事。
大明的詹事府主要從事皇子或皇帝的內務服務,下設左春坊、右春坊、司經局等部門。左春坊主要為太子服務,下設正五品大學士、正五品左庶子、從五品左諭德、正六品左中允、從六品左讚善。
徐光啟為太子服務,算是自己人。對於徐光啟的到來,朱由校非常歡迎。
朱由校帶著曹化淳、劉若愚、魏進忠、王國興身著統一的白領製服,親自在來青軒大門口迎接,對其非常尊敬,讓徐光啟很受用。
徐光啟見到朱由校,整理了一下衣服,很正式的向朱由校行了個抱拳禮:“拜見皇長孫殿下!”
朱由校也正式的回了一個抱拳禮,“歡迎歡迎,徐老師、李老師裏麵請!”
徐光啟、李之藻相互間對視了一眼,一臉笑容的跟隨朱由校進了來青軒。
賓主落座後,李之藻笑容滿麵的說道:“皇長孫殿下,下官回去和徐大人講到皇長孫殿下聰明好學、學識淵博,徐大人心生仰慕,這不又來叨擾殿下清淨,還請皇長孫殿下莫要怪罪。”
李之藻說完,瞥了徐光啟一眼,看樣子,兩人的交情不一般。
“冒昧打擾殿下清修,請殿下恕罪!殿下你們這身行頭真精神。”徐光啟一臉笑容的客氣道。
“李老師、徐老師,您們客氣啦。本宮這裏鬼都不上門,正悶得慌,有您們上門陪陪本宮,本宮求之不得呢。”
“何況,徐老師本就是慈慶宮的人,自家人上門,咱們就不來那些客套啦。徐老師喜愛這衣服,回頭我讓他們給你找兩套合身的帶回去。”
“哈哈,先謝過殿下。”徐光啟也不客氣。
“子先兄,我說的殿下成熟穩重、和藹可親,沒有騙你吧?”李之藻一臉孩子氣的對徐光啟說道。
“嗬嗬,振之兄,殿下確實如您所說聰明伶俐、朝氣蓬勃、溫文爾雅、敬賢禮士,聞名不如見麵,我們老咯!”
徐光啟、李之藻當著朱由校這個主人相互說道,似乎對主人不尊重,可話裏話外一番馬屁將朱由校拍著雲裏霧裏,捧得高高在上。
徐光啟、李之藻能夠將官做到這個位置,除了能力之外,也是深諳人情世故,不動聲色的拍了一番馬屁。
要想混得好,人情事故不能少。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僅僅是爾虞我詐、打打殺殺,江湖還有人情世故。
朱由校裝著聽不懂,一臉傻樂的看著兩人表演。
“殿下,徐大人聽說了殿下編製的幾本書和正在編寫的教材,對此很感興趣,特來請教。”李之藻學者的本性到底是沉不住氣,直接開門見山。
這方麵很對朱由校的胃口,有些人太tm人情世故,說個事一直彎彎繞繞,雲遮霧繞,繞半天,最後一句話的事情,這種談話真tm累。
朱由校給曹化淳一個眼神,曹化淳很快就去拿出了《常用漢字簡化字典》《白話文書寫指南》《阿拉伯數字使用指南》《大明度量衡標準》幾本書,以及皇普學堂的部分教材書稿。
李之藻對此比較熟悉,很快的開始給徐光啟介紹起來,徐光啟看得津津有味,時不時的詢問李之藻。
一盞茶的功夫,徐光啟在李之藻的介紹下,初略的翻閱了一遍。
一個研究文化科學的人看到這些書稿,猶如癮君子見到毒品,內心既震撼又激動,還揣著十萬個為什麽?
徐光啟的養氣功夫很好,表麵上波瀾不驚,不愧是未來的內閣輔臣,副國級高官。對於徐光啟這樣的大咖,朱由校是絕對要收服的。徐光啟心裏揣著的十萬個為什麽,讓他憋著,逗一逗,看看到底養氣功夫有多好。
看著徐光啟看完書稿,朱由校轉移了話題:“徐老師,聽說您對於農學很有研究,不知有沒有見識過番薯?”
徐光啟一愣,把心裏的問題全部憋了回去,心道“這皇長孫殿下,天馬行空,難道對農事還有涉獵,這方麵算是問對人了。”
徐光啟憋著內傷道:“回殿下,番薯最早種植於遙遠的亞美尼亞洲。萬曆21年,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把番薯引進福建。下官回鄉守製時,從福建引種到鬆江府。”
“土豆呢?”朱由校繼續問道。
“土豆原生於亞美尼亞洲,早年被西洋人引種到西洋,後來又引到日本,前些年從日本傳入大明,下官家裏種植了一點。”
“玉米呢?”
“玉米也是原生於亞美尼亞洲。嘉靖年間,西洋人將玉米傳入印度,而後從印度傳入大明雲南、廣西。現今在北直隸、山東、河南、陝西、廣東、廣西、雲南、浙江、福建的山區都有種植。下官家裏也種植了一點。”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徐老師,牛逼!”朱由校掩飾不住興奮,徐光啟一臉懵逼,“牛逼是什麽意思?”
“本宮正準備籌建農學研究部,主要進行番薯、土豆、玉米等高產農作物的培育和深加工研究。
“番薯是一種高產而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一般在每年5月份種植,10月份就能收獲,平均畝產可達4000斤左右。塊根除作主糧外,也是食品加工、澱粉和酒精製造的重要原料,根、莖、葉又是優良的飼料。”
“土豆適宜在北方冷涼地區和西南山區種植,平均畝產可達3000斤左右。土豆營養全麵,價值高,貯存時間長,是糧、菜、飼料和重要的加工原料。”
“玉米平均畝產可達1000斤左右。玉米被譽為長壽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可加工成為玉米蛋白、玉米油、味精、醬油、白酒等。”
朱由校侃侃而談,繼續補充道:“還有辣椒、南瓜、甘蔗、春小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