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上半葉,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路,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商業貿易和殖民帝國。
這兩個國家的觸角離開了地中海的範圍,開始朝著印度、非洲南部、北美、亞洲探去。由於這兩個國家都處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之間開展了尖銳的鬥爭。
1583年,葡萄牙及其海外領地被西班牙兼並。西班牙逐漸掌握了海上貿易的大部分控製權,成為了當時的海上霸主。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被英國海軍擊潰,從此失去海上優勢。
1581年,荷蘭通過三十年戰爭從西班牙獨立後,開始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17世紀中葉,荷蘭國力達到鼎盛。
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個分支機構,貿易額占到全世界總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萬多艘商船遊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商船,荷蘭有1.6萬艘,最先進的海船排水量400至800噸,總噸位約60萬噸。法國約26萬噸,英國約10萬噸,西班牙、葡萄牙共約8萬噸,比英法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荷蘭的海軍艦船遠遠超過其它國家的海軍。荷蘭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621年,荷蘭在巴達維亞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作為亞洲地區的中樞。可代表荷蘭實行締約、宣戰、抽稅等權力。
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雇員10萬,士兵1萬,商船數千艘,軍艦41艘,成為當時最富有的公司。而派駐到台灣的最高負責人稱為台灣總督。
17世紀初,英國忙於內部的爭鬥,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弟,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1649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功,英格蘭共和國建立。英國通過與荷蘭的三次戰爭,控製了荷蘭放手的海上貿易控製權。
1689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逐漸建立起君主立憲製。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
1763年,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成為世界頭號海上強國,世界殖民霸主,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18世紀,英國海軍總噸位為49萬噸,法國為31萬噸。19世紀初,英國有大小船舶約2萬艘,總排水量約240萬噸,美國的船舶總排水量約135萬噸。
1914年一戰前,英國海軍總噸位為272萬噸,德國海軍總噸位為131萬噸,美國海軍總噸位為99萬噸,法國海軍總噸位為91萬噸,日本海軍總噸位為70萬噸,俄國海軍總噸位為68萬噸,意大利海軍總噸位為50萬噸,奧匈帝國海軍總噸位為38萬噸。
大明海軍最強盛時期沿海有54個衛、127個千戶所,231個巡檢司,每個衛有戰船50艘,總計約3800艘戰船,總規模相當於10個西班牙無敵艦隊。
因戰略放棄海洋,到嘉靖年間,龐大的大明艦隊基本消失,麵對倭寇劫掠時,已然力不從心。
張居正上台後,重新加強了海防建設,海軍船隻達到上千艘,兵力約10萬人。在抗倭援朝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朝政的腐敗,也逐漸失去戰鬥力。
17世紀中期,鄭芝龍走私集團海軍力量達到約7萬噸,可入圍世界前三。荷蘭海軍總噸位約10萬噸,英國海軍總噸位約8萬噸。
新中國建國初期三大海軍擁有各式艦艇350餘艘,總噸位12.5萬噸。2022年,中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達到240萬噸,美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570萬噸。
明末時期,大明的大小商船數量估計約10萬艘,總排水量約200萬噸。
因大明實行海禁,沿海外貿商船僅有約5000艘,總排水量約20萬噸,其中大部分為走私商船。作為唯一能夠合法進行海貿的福建漳州月港,官方登記允許出海的外貿商船僅有約140艘。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有大小商船約20萬艘,總排水量約400萬噸。因滿清實行閉關鎖國,沿海商船僅有約1萬艘,排水量約150萬噸。其中外貿商船僅有約300艘,排水量約7萬噸。
2022年,中國船舶總噸位達到2.5億噸,占全世界的15%。
因大明實行海禁政策,大量的武裝走私商船從事著大明的海外貿易。
大明立國後,太祖朱元璋為防止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倭寇滋擾,實施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貿易,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製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中國傳統的海外貿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朝廷經營的朝貢貿易,一種是由民間私人經營的私人海外貿易。
朝貢貿易是指海外國家派遣使團到中國朝見皇帝,進貢方物,中國則予以官方接待,並根據懷柔荒遠、薄來厚往的原則,回贈進貢國以賞賜。賞賜物品的總價值大於進貢物品總價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八方來貢,萬國來朝,使中華各朝代帝王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各朝帝王都喜歡在這方麵大做文章。
中國式宗藩體係,藩屬國的朝貢,完全是一種賠本賺吆喝的買賣,為了帝王的虛榮心,朝貢貿易不斷賠本,給大明王朝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財政負擔。
朝貢貿易帶有明顯的政治屬性,不是正常的外貿形態。為避免賞賜導致的大額支出,減少朝貢貿易,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屬於民間私營,由於曆代王朝的重農抑商基本國策,民間私人海外貿易長期受到抑製。
在嚴厲的海禁政策下,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被視為非法行經,被迫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轉入走私和武裝走私,並出現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
嘉靖年間,最大的武裝走私集團頭目王直,成為眾多走私集團的公認首領。萬曆後期,李旦、鄭芝龍走私集團崛起。
日本民間走私行為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支持的海盜,走私集團勾結利用日本倭寇進行對抗,從而造成嘉靖四十多年間曠日持久的所謂倭寇之亂。
倭寇之亂實際上是嚴禁民間海外貿易政策的必然結果,具有禁止與反禁止鬥爭的性質。倭寇之亂屢打不絕,甚至越打擊反而越劇烈,使大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兵力物力,疲於應付,成了心頭大患。
永樂後,因為朝貢貿易導致的經濟負擔和走私產生的倭寇之亂,海禁政策愈加嚴格,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海禁導致大明閉關鎖國,大大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與交流。
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僅僅是在政策和製度上,對海禁進行了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調整。對日本的貿易仍在禁止之內,所有出海船隻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則以通倭之罪論處。
隆慶開放使民間私人海外貿易擺脫了走私非法境地,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開始有條件地公開進行和較為正常地發展,並迅速發揮了積極作用。
隆慶開關僅開放了福建漳州月港。漳州月港因為海外貿易升級為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查處出口的違禁物品,發放船引收取船引稅。
因官員腐敗,監管不力,大量海外貿易依然以走私渠道進行,督餉館每年僅有幾十萬收入。
這兩個國家的觸角離開了地中海的範圍,開始朝著印度、非洲南部、北美、亞洲探去。由於這兩個國家都處在伊比利亞半島上,葡萄牙和西班牙兩國之間開展了尖銳的鬥爭。
1583年,葡萄牙及其海外領地被西班牙兼並。西班牙逐漸掌握了海上貿易的大部分控製權,成為了當時的海上霸主。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被英國海軍擊潰,從此失去海上優勢。
1581年,荷蘭通過三十年戰爭從西班牙獨立後,開始積極發展對外貿易和殖民擴張。17世紀中葉,荷蘭國力達到鼎盛。
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個分支機構,貿易額占到全世界總額的一半。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萬多艘商船遊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
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商船,荷蘭有1.6萬艘,最先進的海船排水量400至800噸,總噸位約60萬噸。法國約26萬噸,英國約10萬噸,西班牙、葡萄牙共約8萬噸,比英法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荷蘭的海軍艦船遠遠超過其它國家的海軍。荷蘭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被譽為海上馬車夫。
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621年,荷蘭在巴達維亞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作為亞洲地區的中樞。可代表荷蘭實行締約、宣戰、抽稅等權力。
荷蘭東印度公司擁有雇員10萬,士兵1萬,商船數千艘,軍艦41艘,成為當時最富有的公司。而派駐到台灣的最高負責人稱為台灣總督。
17世紀初,英國忙於內部的爭鬥,還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弟,幾乎被其他國家忽略不計。1649年,英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成功,英格蘭共和國建立。英國通過與荷蘭的三次戰爭,控製了荷蘭放手的海上貿易控製權。
1689年,英國爆發光榮革命,逐漸建立起君主立憲製。為英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使其經濟、軍力、科技、文化迅猛發展。
1763年,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成為世界頭號海上強國,世界殖民霸主,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號稱日不落帝國。
18世紀,英國海軍總噸位為49萬噸,法國為31萬噸。19世紀初,英國有大小船舶約2萬艘,總排水量約240萬噸,美國的船舶總排水量約135萬噸。
1914年一戰前,英國海軍總噸位為272萬噸,德國海軍總噸位為131萬噸,美國海軍總噸位為99萬噸,法國海軍總噸位為91萬噸,日本海軍總噸位為70萬噸,俄國海軍總噸位為68萬噸,意大利海軍總噸位為50萬噸,奧匈帝國海軍總噸位為38萬噸。
大明海軍最強盛時期沿海有54個衛、127個千戶所,231個巡檢司,每個衛有戰船50艘,總計約3800艘戰船,總規模相當於10個西班牙無敵艦隊。
因戰略放棄海洋,到嘉靖年間,龐大的大明艦隊基本消失,麵對倭寇劫掠時,已然力不從心。
張居正上台後,重新加強了海防建設,海軍船隻達到上千艘,兵力約10萬人。在抗倭援朝戰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隨著朝政的腐敗,也逐漸失去戰鬥力。
17世紀中期,鄭芝龍走私集團海軍力量達到約7萬噸,可入圍世界前三。荷蘭海軍總噸位約10萬噸,英國海軍總噸位約8萬噸。
新中國建國初期三大海軍擁有各式艦艇350餘艘,總噸位12.5萬噸。2022年,中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達到240萬噸,美國海軍艦艇的總噸位570萬噸。
明末時期,大明的大小商船數量估計約10萬艘,總排水量約200萬噸。
因大明實行海禁,沿海外貿商船僅有約5000艘,總排水量約20萬噸,其中大部分為走私商船。作為唯一能夠合法進行海貿的福建漳州月港,官方登記允許出海的外貿商船僅有約140艘。
1840年,鴉片戰爭前,中國有大小商船約20萬艘,總排水量約400萬噸。因滿清實行閉關鎖國,沿海商船僅有約1萬艘,排水量約150萬噸。其中外貿商船僅有約300艘,排水量約7萬噸。
2022年,中國船舶總噸位達到2.5億噸,占全世界的15%。
因大明實行海禁政策,大量的武裝走私商船從事著大明的海外貿易。
大明立國後,太祖朱元璋為防止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倭寇滋擾,實施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對象是商業貿易,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製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隻是朝貢貿易,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中國傳統的海外貿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朝廷經營的朝貢貿易,一種是由民間私人經營的私人海外貿易。
朝貢貿易是指海外國家派遣使團到中國朝見皇帝,進貢方物,中國則予以官方接待,並根據懷柔荒遠、薄來厚往的原則,回贈進貢國以賞賜。賞賜物品的總價值大於進貢物品總價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八方來貢,萬國來朝,使中華各朝代帝王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各朝帝王都喜歡在這方麵大做文章。
中國式宗藩體係,藩屬國的朝貢,完全是一種賠本賺吆喝的買賣,為了帝王的虛榮心,朝貢貿易不斷賠本,給大明王朝帶來了越來越沉重的財政負擔。
朝貢貿易帶有明顯的政治屬性,不是正常的外貿形態。為避免賞賜導致的大額支出,減少朝貢貿易,海禁政策愈加嚴格。
民間私人海外貿易屬於民間私營,由於曆代王朝的重農抑商基本國策,民間私人海外貿易長期受到抑製。
在嚴厲的海禁政策下,民間私人海外貿易被視為非法行經,被迫走上畸形發展的道路,轉入走私和武裝走私,並出現了一些大的海上武裝走私集團。
嘉靖年間,最大的武裝走私集團頭目王直,成為眾多走私集團的公認首領。萬曆後期,李旦、鄭芝龍走私集團崛起。
日本民間走私行為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支持的海盜,走私集團勾結利用日本倭寇進行對抗,從而造成嘉靖四十多年間曠日持久的所謂倭寇之亂。
倭寇之亂實際上是嚴禁民間海外貿易政策的必然結果,具有禁止與反禁止鬥爭的性質。倭寇之亂屢打不絕,甚至越打擊反而越劇烈,使大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兵力物力,疲於應付,成了心頭大患。
永樂後,因為朝貢貿易導致的經濟負擔和走私產生的倭寇之亂,海禁政策愈加嚴格,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海禁導致大明閉關鎖國,大大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與交流。
隆慶元年(1567年),隆慶皇帝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
隆慶開關僅僅是在政策和製度上,對海禁進行了局部的和有限度的調整。對日本的貿易仍在禁止之內,所有出海船隻不得前往日本。若私自前往,則以通倭之罪論處。
隆慶開放使民間私人海外貿易擺脫了走私非法境地,取得了合法的地位,開始有條件地公開進行和較為正常地發展,並迅速發揮了積極作用。
隆慶開關僅開放了福建漳州月港。漳州月港因為海外貿易升級為海澄縣,設立督餉館,負責管理私人海外貿易,查處出口的違禁物品,發放船引收取船引稅。
因官員腐敗,監管不力,大量海外貿易依然以走私渠道進行,督餉館每年僅有幾十萬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