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輪馬車研究部由王徵兼任部長,負責研製兩馬牽引的四輪轎車和四馬牽引的四輪貨車兩款車型。


    中國古代的馬車大多是兩輪的,主要是因為道路太爛和馬匹的金貴,兩輪馬車更實用,以至於四輪馬車技術停滯不前。


    四輪馬車顧名思義為四個輪子的馬車。四輪馬車采用橡膠充氣輪胎。輪子與輪軸安裝軸承進行連接,輪子的旋轉將更加靈活。


    車底設置彈簧、懸掛裝置,減輕震動。前輪設置轉向裝置,馬匹轉向的時候前輪跟隨整體轉向,並添加腳踏刹車裝置。


    四輪轎車分為駕駛室和轎廂兩部分。


    駕駛室長2米,半敞開,方便駕駛馬匹,頂部設計有遮陽遮雨棚,三周護欄,背靠轎廂。轎廂長3米,高1.6米,底盤高0.4米。左右各一個門,兩排真皮沙發椅對坐,後部設置行李空間,四周安裝玻璃窗。轎廂內飾和座位均采用美觀、舒適的設計。


    四輪轎車不含馬匹,全長5米,寬2米,高2米,參考奔馳大g方型設計,棱角分明,高端大氣,取名寶馬牌轎車,並懸掛寶馬牌標誌。


    四輪貨車分為駕駛和貨箱兩部分,駕駛室同轎車。貨廂長3米,高1.6米,底盤高0.4米。貨廂設計人力自卸功能。


    四輪貨車不含馬匹,全長5米,寬2米,高2米,最大容量9立方米,最大載重量5000公斤,是兩輪馬車的10倍左右。四輪貨車采用方型設計,取名奔馳牌貨車,並懸掛奔馳牌標誌。


    四輪轎車和四輪貨車的運用,必將帶動道路的建設,推進商業的發展。


    軍事上將四輪貨車貨廂增高到2米,改建為可遮風避雨的轎廂,可製造成指揮車、後勤車、通訊車,每到一地就不需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搭拆營房,軍隊的機動能力將大大提高。


    船舶研究部負責招募優秀的造船工匠,設計研發以螺旋槳為動力的新式船舶,並按照1比10的比列建造小排水量的船舶模型,在靜翠湖進行各種試驗優化。


    明代時比較著名的船型有鳥船、沙船、廣船、福船。


    鳥船也叫浙船,在浙江沿海一帶頗為常見,船頭為鳥嘴的形狀。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帶有鳥船。鳥船船長約31米,排水量約230噸,有3桅5帆,主桅高約24.5米,在風力較強的情況下,航速可達18公裏每小時。


    沙船適合在水淺、沙灘多的航道上航行,沙船結構獨特,多桅多帆、方頭、方梢、平底,吃水淺,載重量大,一般不易擱淺。


    沙船在順風和逆風時都能航行,並且不局限於海上航行,也能在江河大湖上行駛。沙船的安全性能較好,速度也不慢。


    廣船在廣東一帶較為常見,廣船船底尖,頭尖體長,下窄上寬,結構牢固,適航性能較強。廣船所用的木材十分珍貴、耐用,主梁和橫梁等選用鐵梨木等東南亞木材。


    水密隔艙是廣船的一大特點,這些置放貸物的船艙彼此之間是密封的,當其中一個艙進水時,其它艙位不會受到影響,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廣船下沉。


    廣船的另一大特點是多孔躭,舵上的孔是菱形的,當遇到激流時,可以通過舵孔排水,使船受到的阻力減至最小,讓廣船能夠順利回轉。


    福船是大型尖底海船,在福建、浙江一帶較為常見。福船的船體高大,首部尖,尾部寬,兩頭上翹,船頭有衝擊裝置,船的兩側裝有護板,操縱性、安全性較好。吃水深約4米,屬於優良的深海商船和戰船。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以福船為原型改建。鄭和寶船的旗艦,長約150米,寬約50米,排水量五千料,相當於21世紀排水量2500多噸,吃水深度6米以上。


    在大西洋上航行的哥倫布船隊,最大的聖瑪利亞號排水量隻有100噸。


    新式海船全麵顛覆大明的傳統船舶,采用現代遠洋船舶通用的v型底結構。v型底結構的船舶重心靠近水麵或水下,船舶的穩定性、耐波性非常好,可以將波浪劈開,適合高海況航行。現代的平底船一般用於建造巨大的遠洋貨輪、艦船。


    新式船舶由船底結構、船側結構、甲板結構、船艙結構、首尾結構、上層建築等組成。船底結構采用雙底結構,雙底結構抗沉性比較好。


    底部空間可裝載油、水,裝載壓載水可調整船舶浮態,降低船舶重心,提高船舶穩性,增加船舶的縱向強度。


    船艙結構由船底、船側、上甲板圍成的空心體,是保障船舶具有所需浮力,航海性能和船體強度的關鍵部分。一般用於布置動力裝置,裝載貨物、儲存燃油和淡水,以及布置其它各種艙室,通常設置若幹強固的水密艙。


    首尾結構首部采用球鼻型結構,首部經常受到波浪的衝擊,水麵漂流物和離靠岸時的碰撞,因而它的結構需要特別加強。


    尾部結構主要支持尾舵和螺旋槳。螺旋槳用各種齒輪連接後,以人力或畜力帶動螺旋槳,為輪船提供前進的動力。


    1836年,英國的阿基米德號使用長螺杆狀的螺旋推進器,進行航行試驗,意外碰斷螺杆,船卻意外地加快了速度。受此啟發,造船工程師們開始把長螺杆變成短螺杆,把短螺杆變成葉片狀,螺旋槳就此誕生。


    軍工研究部由焦勖擔任部長。首先研製長刀、長槍、弩弓、盾牌、鋼盔和防彈背心等冷兵器軍事裝備,其次研製火槍、火炮等熱兵器。


    《大明律》中明確記載,“弓、箭、刀、槍、弩、漁叉等皆民間之所宜有,不在禁限範圍內”。鎧甲被嚴格限製。


    長刀參考日本武士刀設計,日本武士刀的原型是中國的唐刀,帶有一定弧度,這種刀適用劈砍,攻守兼備,重量輕,使用得手、靈活。


    長槍,槍杆兩米,槍頭安裝30厘米長的三棱刺。槍杆首選硬韌木料,次選韌性適中的木料。槍為百兵之主,明清時期享譽武林的四大名槍為楊家槍、少林槍、峨嵋槍、吳家槍。著名的槍術家有俞大猷、戚繼光、唐荊川、洪轉、程衝鬥、石敬岩、吳殳等。


    弩弓由弩臂、弩弓、弓弦和弩機等部分組成,加裝瞄準的準星和標尺,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200米左右。明代的弓箭最大射程200米左右,有效射程150米左右。


    雖然弩的裝填時間比弓長很多,但是它比弓的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強,命中率更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比較低,不需要太多的訓練就可以操作。


    即使是新兵也能夠很快地成為用弩高手,而且命中率奇高,足以殺死一個花了一輩子時間來接受戰鬥訓練的裝甲騎士,是一種大威力的遠距離又能有效克製騎兵的殺傷武器。


    盾牌采用3毫米厚輕質鋼板弧形設計,高90厘米,寬50厘米,上下部位設計可連接的插口,兩塊重疊後高1.8米,內置上下把手,用於防禦弓箭、火槍的攻擊。總總量10公斤,輕便靈活。


    鋼盔參考二戰時美軍的鋼盔設計,外層盔體的尺寸統一,形如碗狀,內部有一層棉料襯墊。襯墊可以調節,以適合不同頭型。盔體漆成深綠色,外覆蓋耐磨布料。左右兩邊設有鬆緊帶,上麵縫著護顎。


    防彈背心采用圓領無袖體恤式設計,外觀看上去猶如普通的棉襖背心。防彈背心裏麵放入輕質合金鋼板,主要保護胸腹和後背,可抵禦近距離的弓箭和刺砍。


    輕質鋼板按照人體工程學打造,穿著輕便、舒適,一點不影響行軍、作戰,不影響戰術動作發揮。寒冷季節,還可以起到防寒作用。


    防彈背心重量約4公斤,10件防彈背心造價約1兩銀子,宜於大規模裝備。


    除了武器裝備,指揮車、後勤車、通訊車、長方形飯盒、水壺、挎包、軍用棉衣、棉褲、護耳棉帽、睡袋、軍用食品也進行研製。


    得益於農副產品的大量生產,軍用食品方麵研製餅幹和火腿腸。


    餅幹是將雞蛋、白糖、澱粉以及需要的幹果按照一定比列搭配烘烤製成。餅幹熱量大,存放時間久,食用方便,是理想的軍用食品。


    火腿腸是將五花肉剁碎,加入雞蛋、澱粉以及各種調料攪拌後,灌入豬、羊小腸製作的腸衣裏,用繩打結分成小段,煮熟後冷卻,就製成了火腿腸。


    兩款軍用食品葷素搭配,用油紙打包,一餐一包,一包半斤,一日準備四包,可保證充足的熱量,滿足士兵的作戰需求。


    長途行軍,每個士兵最多可攜帶15日30斤軍用食品。有了這兩款軍用食品,戰時可減輕大量的後勤工作。


    一輛四輪後勤車可運輸5000公斤軍用食品,可保障5000人吃一天,20輛四輪後勤車即可保障10萬大軍一天的夥食供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