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立國200多年,冊封的侯爵、伯爵勳貴眾多。有些不世襲,有些世襲,有些因犯事被剝奪,承襲到萬曆、泰昌、天啟時期的勳貴依然眾多。他們享受著大明的高官厚祿優待,掌控著大明大量的財富,卻不思報國。甲申國變時,絕大部分投降賣國。
北京恭順侯吳汝胤、泰寧侯陳良弼、武定侯郭應麒、陽武侯薛濂、永康侯徐錫胤、武安侯鄭惟孝、豐城侯李承祚、懷寧侯孫承蔭、鎮遠侯顧大禮、安遠侯柳祚昌、武清侯李誠銘。
南京臨淮侯李邦鎮、懷遠侯常胤緒、定遠侯鄧紹煜、靈璧侯湯國祚、撫寧侯朱國弼、寧陽侯陳光裕、定西侯蔣承勳、隆平侯張國彥、西寧侯宋光夏。
北京惠安伯張慶臻、崇信伯費天澤、襄城伯李守錡、遂安伯陳瑋、寧晉伯劉天錫、新寧伯譚弘業、應城伯孫廷勳、安鄉伯張世恩、彭城伯張嘉猷、廣寧伯劉嗣爵、武進伯朱自洪、成安伯郭祚久、保定伯梁世勳、南和伯方一元、豐潤伯曹以忠、懷柔伯施壯猷、武平伯陳世恩、宣城伯衛時泰、彰武伯楊崇猷、武靖伯趙祖芳、伏羌伯毛承祚、南寧伯毛祖德、靖遠伯王永恩、新建伯王承勳、寧遠伯李尊祖、永年伯王明輔、永寧伯王天瑞、博平伯郭振明。
南京忻城伯趙之龍、清平伯吳遵周、興安伯徐汝孝、平江伯陳啟嗣、東寧伯焦夢熊、成山伯王國柱、誠意伯劉藎臣。
恭順侯吳汝胤出生於1580年,萬曆27年襲爵。祖上為蒙古降將把都帖木兒,把都帖木兒屢立戰功,為朱棣重用,賜漢名吳允誠,封爵恭順伯。吳汝胤的成孫吳汝征襲爵後,在甲申國變時自殺殉國。
泰寧侯陳良弼出生於1550年,嘉靖41年襲爵。祖上為陳珪,陳珪在靖難之役屢立戰功,位列功臣第四,獲封泰寧侯。陳珪又是北京城的主要營建者,深得朱棣倚信。
武定侯郭應麒為大明開國勳臣武定侯郭英的後人。
陽武侯薛濂為大明開國勳臣陽武侯薛祿的後人。
永康侯徐錫胤為大明靖難名將永康侯徐忠的後人。
武安侯鄭惟孝為大明靖難名將武安侯鄭亨的後人。
豐城侯李承祚為大明靖難名將豐城侯李彬的後人。
懷寧侯孫承蔭為景泰時期以奪門之功晉封懷寧侯的名將孫鏜的後人。
鎮遠侯顧大禮為大明開國勳臣靖難名將鎮遠侯顧成的後人。
安遠侯柳祚昌為大明靖難名將安遠侯柳升的後人。
定西侯蔣承勳為大明永樂、宣德時期名將定西侯蔣貴的後人。
隆平侯張國彥為大明靖難名將隆平侯張信的後人。
西寧侯宋光夏為大明開國勳臣西寧侯宋晟的後人。
惠安伯張慶臻出生於1595年,萬曆37年襲爵。祖上為明仁宗朱高熾妃子的父親外戚惠安伯張麒。泰昌皇帝登基後,掌左軍都督府。甲申之變時自殺殉國。
崇信伯費天澤為大明永樂、宣德時期名將崇信伯費瓛的後人。
襄城伯李守錡為大明靖難名將襄城伯李濬的後人。
遂安伯陳瑋出生於1580年,萬曆28年襲爵。祖上為遂安伯陳誌,陳誌跟隨明成祖靖難之役有功,封遂安伯。
寧晉伯劉天錫出生於1575年,萬曆30年襲爵。祖上為景泰時期參與奪門之變的名將劉聚。劉聚為禦馬監太監劉永誠從子,初隨叔父出征,得官錦衣衛千戶。成化年間以右副總兵從撫寧侯朱永赴延綏,大戰韃靼論功進左都督,封寧晉伯。
新寧伯譚弘業為大明靖難名將新寧伯譚忠的後人。
應城伯孫廷勳為大明開國勳臣、靖難名將應城伯孫岩的後人。
安鄉伯張世恩為大明靖難名將安鄉伯張興的後人。
彭城伯張嘉猷為明仁宗朱高熾皇後之兄外戚彭城伯張昶的後人。
廣寧伯劉嗣爵為大明靖難名將廣寧伯劉榮的後人。
武進伯朱自洪為大明開國勳臣武進伯朱榮的後人。
成安伯郭祚久為大明靖難名將成安侯郭亮的後人。
保定伯梁世勳為大明靖難名將保定伯梁銘的後人。
南和伯方一元為為大明正統、天順時期名將南和侯方瑛的後人。
豐潤伯曹以忠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豐潤伯曹義的後人。
懷柔伯施壯猷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懷柔伯施聚的後人。
武平伯陳世恩為大明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武平伯陳友的後人。
宣城伯衛時泰為景泰時期以奪門之功晉封宣城伯的名將衛穎的後人。衛時泰之弟衛時春,天啟元年襲爵。甲申國變時全家投井殉國。
彰武伯楊崇猷為大明宣德、正統、天順、成化時期名將彰武伯楊信的後人。甲申國變時,楊崇猷自殺殉國。
武靖伯趙祖芳為大明正統、天順、成化時期名將武靖伯趙輔的後人。
伏羌伯毛承祚為大明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名將伏羌伯毛忠的後人。
南寧伯毛祖德為大明宣德、正統時期名將南寧伯毛勝的後人。
靖遠伯王永恩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首位因軍功而封爵的文官靖遠伯王驥的後人。王驥與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是大明僅有的三位因軍功而封爵的文官。
王驥三征麓川,在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認為開啟了中緬邊境地區自上而下的國家化曆史進程。
新建伯王承勳為大明哲學家、功臣王守仁之孫。王承勳襲封新建伯後,於萬曆20年擔任漕運總兵,後與李三才搭檔鎮守淮安漕運。
萬曆40年,總督漕運長達20年的王承勳請辭回鄉,朝廷撤銷漕運總兵官一職,王承勳成為明朝最後一任和任職時間最長的漕運總兵。
天啟5年王承勳去世後,因王承勳的長子王先進已經亡故又無子嗣,引發爵位世襲之爭,爭訟長達十多年。崇禎13年,王承勳侄兒王先通襲爵新建伯。
寧遠伯李尊祖為寧遠伯李成梁成孫,李成梁長子李如鬆之孫。寧遠伯李成梁的爵位不予世襲,李如鬆因軍功死後追贈為寧遠伯。萬曆後期,李如鬆之子李世忠充寧遠伯勳衛,擔任錦衣衛南鎮撫司指揮使。崇禎10年,李尊祖襲封寧遠伯。
王天瑞出生於1563年, 朱常洛生母王恭妃之兄。朱常洛登基後,封為永寧伯。1641年,王天瑞去世後,其子王長錫襲封。甲申國變時,王長錫被殺。
郭明振出生於1583年,太子妃郭氏之兄。朱常洛登基後,封郭氏之父郭維城博平伯。天啟元年2月,郭維城病逝後,郭明振襲封博平伯。
忻城伯趙之龍為大明靖難名將忻城伯趙彝後人。
清平伯吳遵周為大明靖難名將清平伯吳英後人。
興安伯徐汝孝為大明靖難名將興安伯徐祥後人。
平江伯陳啟嗣為大明靖難名將平江伯陳瑄後人。崇禎元年陳啟嗣之子陳治安襲爵。甲申國變時,陳治安自殺殉國。
東寧伯焦夢熊為大明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東寧伯焦禮後人。
成山伯王國柱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成山伯王通後人。
誠意伯劉藎臣出生於1585年,為大明開國元勳、軍師劉伯溫後人,其子劉孔昭出生於1605年,明亡後舉兵抗清,死於海上。
泰昌皇帝登基後,英國公張維賢、惠安伯張慶臻、崇信伯費天澤、襄城伯李守錡執掌五軍都督府。恭順侯吳汝胤、泰寧侯陳良弼、遂安伯陳瑋、寧晉伯劉天錫總督京營戎政。
魏國公徐弘基、臨淮侯李邦鎮、懷遠侯常胤緒、定遠侯鄧紹煜、靈璧侯湯國祚、撫寧侯朱國弼、寧陽侯陳光裕、定西侯蔣承勳、隆平侯張國彥、西寧侯宋光夏、忻城伯趙之龍、清平伯吳遵周、興安伯徐汝孝、平江伯陳啟嗣、東寧伯焦夢熊、成山伯王國柱、誠意伯劉藎臣執掌南京五軍都督府、南京三大營、操江提督。
弘光元年(1645年),八旗大軍兵臨南京城。
時任魏國公徐胤爵、保國公朱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錫胤、忻城伯趙之龍、寧晉伯劉允極、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成安伯郭祚永以及南明冊封的永昌侯徐宏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存義、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九鼎、駙馬齊讚元等勳貴率大學士王鐸、尚書錢謙益等滿朝文武直接投降。
北京恭順侯吳汝胤、泰寧侯陳良弼、武定侯郭應麒、陽武侯薛濂、永康侯徐錫胤、武安侯鄭惟孝、豐城侯李承祚、懷寧侯孫承蔭、鎮遠侯顧大禮、安遠侯柳祚昌、武清侯李誠銘。
南京臨淮侯李邦鎮、懷遠侯常胤緒、定遠侯鄧紹煜、靈璧侯湯國祚、撫寧侯朱國弼、寧陽侯陳光裕、定西侯蔣承勳、隆平侯張國彥、西寧侯宋光夏。
北京惠安伯張慶臻、崇信伯費天澤、襄城伯李守錡、遂安伯陳瑋、寧晉伯劉天錫、新寧伯譚弘業、應城伯孫廷勳、安鄉伯張世恩、彭城伯張嘉猷、廣寧伯劉嗣爵、武進伯朱自洪、成安伯郭祚久、保定伯梁世勳、南和伯方一元、豐潤伯曹以忠、懷柔伯施壯猷、武平伯陳世恩、宣城伯衛時泰、彰武伯楊崇猷、武靖伯趙祖芳、伏羌伯毛承祚、南寧伯毛祖德、靖遠伯王永恩、新建伯王承勳、寧遠伯李尊祖、永年伯王明輔、永寧伯王天瑞、博平伯郭振明。
南京忻城伯趙之龍、清平伯吳遵周、興安伯徐汝孝、平江伯陳啟嗣、東寧伯焦夢熊、成山伯王國柱、誠意伯劉藎臣。
恭順侯吳汝胤出生於1580年,萬曆27年襲爵。祖上為蒙古降將把都帖木兒,把都帖木兒屢立戰功,為朱棣重用,賜漢名吳允誠,封爵恭順伯。吳汝胤的成孫吳汝征襲爵後,在甲申國變時自殺殉國。
泰寧侯陳良弼出生於1550年,嘉靖41年襲爵。祖上為陳珪,陳珪在靖難之役屢立戰功,位列功臣第四,獲封泰寧侯。陳珪又是北京城的主要營建者,深得朱棣倚信。
武定侯郭應麒為大明開國勳臣武定侯郭英的後人。
陽武侯薛濂為大明開國勳臣陽武侯薛祿的後人。
永康侯徐錫胤為大明靖難名將永康侯徐忠的後人。
武安侯鄭惟孝為大明靖難名將武安侯鄭亨的後人。
豐城侯李承祚為大明靖難名將豐城侯李彬的後人。
懷寧侯孫承蔭為景泰時期以奪門之功晉封懷寧侯的名將孫鏜的後人。
鎮遠侯顧大禮為大明開國勳臣靖難名將鎮遠侯顧成的後人。
安遠侯柳祚昌為大明靖難名將安遠侯柳升的後人。
定西侯蔣承勳為大明永樂、宣德時期名將定西侯蔣貴的後人。
隆平侯張國彥為大明靖難名將隆平侯張信的後人。
西寧侯宋光夏為大明開國勳臣西寧侯宋晟的後人。
惠安伯張慶臻出生於1595年,萬曆37年襲爵。祖上為明仁宗朱高熾妃子的父親外戚惠安伯張麒。泰昌皇帝登基後,掌左軍都督府。甲申之變時自殺殉國。
崇信伯費天澤為大明永樂、宣德時期名將崇信伯費瓛的後人。
襄城伯李守錡為大明靖難名將襄城伯李濬的後人。
遂安伯陳瑋出生於1580年,萬曆28年襲爵。祖上為遂安伯陳誌,陳誌跟隨明成祖靖難之役有功,封遂安伯。
寧晉伯劉天錫出生於1575年,萬曆30年襲爵。祖上為景泰時期參與奪門之變的名將劉聚。劉聚為禦馬監太監劉永誠從子,初隨叔父出征,得官錦衣衛千戶。成化年間以右副總兵從撫寧侯朱永赴延綏,大戰韃靼論功進左都督,封寧晉伯。
新寧伯譚弘業為大明靖難名將新寧伯譚忠的後人。
應城伯孫廷勳為大明開國勳臣、靖難名將應城伯孫岩的後人。
安鄉伯張世恩為大明靖難名將安鄉伯張興的後人。
彭城伯張嘉猷為明仁宗朱高熾皇後之兄外戚彭城伯張昶的後人。
廣寧伯劉嗣爵為大明靖難名將廣寧伯劉榮的後人。
武進伯朱自洪為大明開國勳臣武進伯朱榮的後人。
成安伯郭祚久為大明靖難名將成安侯郭亮的後人。
保定伯梁世勳為大明靖難名將保定伯梁銘的後人。
南和伯方一元為為大明正統、天順時期名將南和侯方瑛的後人。
豐潤伯曹以忠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豐潤伯曹義的後人。
懷柔伯施壯猷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懷柔伯施聚的後人。
武平伯陳世恩為大明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武平伯陳友的後人。
宣城伯衛時泰為景泰時期以奪門之功晉封宣城伯的名將衛穎的後人。衛時泰之弟衛時春,天啟元年襲爵。甲申國變時全家投井殉國。
彰武伯楊崇猷為大明宣德、正統、天順、成化時期名將彰武伯楊信的後人。甲申國變時,楊崇猷自殺殉國。
武靖伯趙祖芳為大明正統、天順、成化時期名將武靖伯趙輔的後人。
伏羌伯毛承祚為大明正統、景泰、天順時期名將伏羌伯毛忠的後人。
南寧伯毛祖德為大明宣德、正統時期名將南寧伯毛勝的後人。
靖遠伯王永恩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首位因軍功而封爵的文官靖遠伯王驥的後人。王驥與威寧伯王越、新建伯王守仁是大明僅有的三位因軍功而封爵的文官。
王驥三征麓川,在中國西南邊疆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被認為開啟了中緬邊境地區自上而下的國家化曆史進程。
新建伯王承勳為大明哲學家、功臣王守仁之孫。王承勳襲封新建伯後,於萬曆20年擔任漕運總兵,後與李三才搭檔鎮守淮安漕運。
萬曆40年,總督漕運長達20年的王承勳請辭回鄉,朝廷撤銷漕運總兵官一職,王承勳成為明朝最後一任和任職時間最長的漕運總兵。
天啟5年王承勳去世後,因王承勳的長子王先進已經亡故又無子嗣,引發爵位世襲之爭,爭訟長達十多年。崇禎13年,王承勳侄兒王先通襲爵新建伯。
寧遠伯李尊祖為寧遠伯李成梁成孫,李成梁長子李如鬆之孫。寧遠伯李成梁的爵位不予世襲,李如鬆因軍功死後追贈為寧遠伯。萬曆後期,李如鬆之子李世忠充寧遠伯勳衛,擔任錦衣衛南鎮撫司指揮使。崇禎10年,李尊祖襲封寧遠伯。
王天瑞出生於1563年, 朱常洛生母王恭妃之兄。朱常洛登基後,封為永寧伯。1641年,王天瑞去世後,其子王長錫襲封。甲申國變時,王長錫被殺。
郭明振出生於1583年,太子妃郭氏之兄。朱常洛登基後,封郭氏之父郭維城博平伯。天啟元年2月,郭維城病逝後,郭明振襲封博平伯。
忻城伯趙之龍為大明靖難名將忻城伯趙彝後人。
清平伯吳遵周為大明靖難名將清平伯吳英後人。
興安伯徐汝孝為大明靖難名將興安伯徐祥後人。
平江伯陳啟嗣為大明靖難名將平江伯陳瑄後人。崇禎元年陳啟嗣之子陳治安襲爵。甲申國變時,陳治安自殺殉國。
東寧伯焦夢熊為大明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東寧伯焦禮後人。
成山伯王國柱為大明永樂、宣德、正統、天順時期名將成山伯王通後人。
誠意伯劉藎臣出生於1585年,為大明開國元勳、軍師劉伯溫後人,其子劉孔昭出生於1605年,明亡後舉兵抗清,死於海上。
泰昌皇帝登基後,英國公張維賢、惠安伯張慶臻、崇信伯費天澤、襄城伯李守錡執掌五軍都督府。恭順侯吳汝胤、泰寧侯陳良弼、遂安伯陳瑋、寧晉伯劉天錫總督京營戎政。
魏國公徐弘基、臨淮侯李邦鎮、懷遠侯常胤緒、定遠侯鄧紹煜、靈璧侯湯國祚、撫寧侯朱國弼、寧陽侯陳光裕、定西侯蔣承勳、隆平侯張國彥、西寧侯宋光夏、忻城伯趙之龍、清平伯吳遵周、興安伯徐汝孝、平江伯陳啟嗣、東寧伯焦夢熊、成山伯王國柱、誠意伯劉藎臣執掌南京五軍都督府、南京三大營、操江提督。
弘光元年(1645年),八旗大軍兵臨南京城。
時任魏國公徐胤爵、保國公朱國弼、隆平侯張拱日、臨淮侯李祖述、懷寧侯孫維城、靈璧侯湯國祚、安遠侯柳祚昌、永康侯徐錫胤、忻城伯趙之龍、寧晉伯劉允極、南和伯方一元、東寧伯焦夢熊、成安伯郭祚永以及南明冊封的永昌侯徐宏爵、定遠侯鄧文囿、項城伯常應俊、大興伯鄒存義、安城伯張國才、洛中伯黃九鼎、駙馬齊讚元等勳貴率大學士王鐸、尚書錢謙益等滿朝文武直接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