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襄出生於1592年,字兩環,遼東廣寧前屯衛中後所人,天啟2年武進士。崇禎年間先後任都指揮使、都督同知、總兵二中軍府都督等重要職務。崇禎4年,吳襄在大淩河之戰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被判下獄。崇禎17年被李自成斬殺。
毛文龍字振南,出生於1576年,生子毛承鬥,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少時不喜讀書,不事生產,遊手好閑。
1605年投奔遼東伯父毛得春,被其薦於李成梁帳下,開始了在遼東的軍事生涯。同年九月,參加遼東武舉考試,列名第六,被任命為安山百戶,不久又升千總,1608年升靉陽守備。後來以都司之職率兵援助朝鮮。
天啟元年,升任遼東巡撫王化貞麾下的練兵遊擊。袁可立到任後,在皮島設置東江鎮,任命毛文龍為總兵。毛文龍勢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穩坐島中,享其榮華富貴的海外天子。崇禎2年6月,袁崇煥借閱兵為名,到皮島將其斬首。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均為毛文龍養孫。
吳國貴出生於1602年,遼東人,吳三桂心腹,早在吳三桂鎮守遼西時期,吳國貴就已經任職其麾下。吳國貴治軍嚴明,敢於征戰,軍功頗多,因此很受吳三桂重用。
劉玄初出生於1601年,名茂遐,四川人。劉玄初不僅有謀略,也擅長文筆。起初在劉文秀帳下為幕客,後轉投吳三桂,成為吳三桂部下第一謀士。
方光琛出生於1603年,字獻廷,歙縣廩生,遼東巡撫方一藻之子。
方一藻字子元,天啟2年進士。曆任山東副使、右僉都禦史遼東巡撫、兵部尚書。崇禎時期,同陳新甲與清廷議和,後和議之事不了了之。
方一藻經略遼東期間,方光琛隨父生活,他善奕、能詩、多遊談,常常以管仲、諸葛亮自比。
吳三桂任祖大壽中軍時,善於交納,主動拜於方一藻門下,並與方光琛締盟為忘形交。方一藻去世後,方光琛遂入吳三桂幕府,參與決策,開始了與吳三桂共進退的曆史。
徐以顯出生於1595年,湖廣穀城人,生員出身。1638年歸附張獻忠,於穀城教獻忠以兵法,並為之製武器。後任左丞相,很受張獻忠器重。其政治野心很大,想要輔佐張獻忠得天下,以諸葛亮自比。
潘獨鼇出生於1600年,湖廣應城潘家集人,秀才出身。1636年歸順張獻忠,張獻忠以軍師待之。
牛金星出生於1595年,字聚明,河南盧氏人,其父牛坰為魯王府紀善。二十餘歲中秀才,天啟7年中舉人。
牛金星為人質樸,性喜讀書,通曉天官、風角及孫、吳兵法。陂北裏有田,平日設館授徒,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崇禎13年,經李岩引薦入李自成幕下,為李自成製定戰略、策略,曆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為李自成的政權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李自成兵敗後降清。
宋獻策出生於1598年,又名宋康年,外號宋矮子或宋孩兒,河南永城人。宋獻策學識淵博,尤精通術數,以術士為生,長期雲遊四方,為人占卜吉凶禍福。
崇禎14年,經牛金星推薦,到李自成軍中。宋獻策出謀獻策,才智非凡,深受李自成的敬重,被封為開國大軍師。為樹立李自成的威望,他提出“十八子主神器”的口號。
顧君恩出生於1598年,又名顧炎,湖北鍾祥人,多謀略,為李自成謀士。李自成在襄陽建立大順政權後, 他主張先取陝西作基地,再略定三邊,經山西攻取北京,被李自成采納。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顧君恩被封齊侯。
李岩原名李信,出生於1606年,河南博愛縣人,天啟7年舉人,崇禎13年投奔李自成,成為李自成的重要將領。由於李岩的遠見卓識,令其在軍中樹敵頗多。李自成退出京師,途中聽信牛金星讒言,冤殺李岩,導致部眾離心。
李岩生父為李春茂,李岩叔叔李春玉無子,就將李岩過繼而來,而李春玉字精白,此李精白非山東巡撫李精白。
李岩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性格像江湖俠士,很喜歡結交朋友。李岩與紅娘子上演了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被廣為傳頌。
朱由校安排各省安保隊打探王二、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高迎祥、王自用、羅汝才、張獻忠、李自成、左良玉、祖大壽、吳襄、毛文龍、吳國貴、劉玄初、方光琛、徐以顯、潘獨鼇、牛金星、宋獻策、顧君恩、李岩這些明末亂世的梟雄謀士,務必將他們全部請到京城。
這些明末的梟雄謀士必須全部控製到自己手中,先進行洗腦教育,爭取為大明所用。
除了梟雄謀士,楊彝、顧夢麟、吳昌時、楊廷樞、張采、張溥等複社的領袖也必須收攏到手中,進行洗腦教育,加以掌控引導,爭取為國家民族做貢獻。
楊彝出生於1583年,字子常,南直隸常熟人。早年為錢謙益門下。應社創始人之一,唐市學派創始人,被譽為複社眉目。八旗入關後閉門隱居,專心著述。
顧夢麟出生於1585年,字麟士,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與張溥等創建應社,八旗入關後隱居太倉,教授汲古閣毛氏,為顧炎武征天下書籍。
吳昌時出生於1594年,字來之,南直隸蘇州鬆陵人,寄籍浙江嘉興。崇禎7年進士。曆任行人、禮部祠祭、儀製、精膳司主事、員外郎、吏部文選司郎中。
吳昌時在京任職期間,身負複社重托,依附周延儒。積極活動,排斥異己,力圖為東林黨重新再起竭盡犬馬之勞,吳昌時的個人浮沉,與複社的起落有著密切的關聯。吳昌時專擅權勢,被劾贓私巨萬,斬於集市。
楊廷樞出生於1595年,字維鬥,南直隸蘇州府人。崇禎3年中解元,以文章氣節負重名,為複社領袖之一。八旗入關後,進行抗清活動,被捕後英勇就義。
張采出生於1596年,字受先,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崇禎元年進士。任臨川知縣,恤民繩暴,善政畢舉,摧強扶弱,聲譽大起,移疾歸,人民泣送載道。
張采與張溥為生死至交,共同創建應社,以名節相砥礪,以尊經複古倡天下,並稱婁東二張。張溥組織複社時,張采在臨川,不預其事,然名聲相聯,故攻複社者稱溥、采同床複社。弘光時任禮部員外郎。
張溥出生於1602年,字天如,南直隸太倉人。張溥出身貧寒,幼時常受屈辱,但勤奮好學,有神童之稱,崇禎4年進士。
天啟4年,與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吳昌時等人共創應社。崇禎2年,創建複社。崇禎4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張溥作為複社創始人,是明末最出名的學生運動領袖。尚未考過科舉,就幹出了無數大事,從組織暴亂到衝擊衙門、縱火燒城,成為天下士子中的天皇巨星。
複社的聲勢震動朝野,其影響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裏都是萬人空巷,擁躉粉絲無數。陳子龍、夏允彝、顧炎武、黃宗羲、方以智、陳貞慧、吳偉業、侯方域、黃淳耀、侯歧曾等都是複社的骨幹成員。
張溥不僅在政治上極度狂熱,還很有野心和手腕,成名之後,廣收門徒控製知識界、把持科場,連首輔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從。
區區一介沒有任何實際職務的學生運動領袖,居然能夠在家遙控操縱朝堂決策,決定官員任免,這份能耐,21世紀有哪個學生幹部能做得到。張溥因為太過囂張,最終被周延儒等大佬派人暗殺。
張溥此人太不簡單,必須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
複社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政治、文學團體,有小東林之稱。
崇禎2年,張溥等人合並江南幾十個社團,成立複社,其成員多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2000多人,聲勢遍及海內。
他們大都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以宗經複古、切實尚用相號召,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反對空談,密切關注社會人生,並實際地參加政治鬥爭。他們的作品,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權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謳歌抗清偉業,抒發報國豪情,富有感染力量。
複社成員後來或被魏忠賢餘黨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難,或入仕滿清,或削發為僧。1652年被滿清所取締。
複社的青年才俊們目前還沒有什麽名氣,也沒有功名。此時收攏這幫人,再經過洗腦引導,說不定能夠幹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
比如建立中華第一個政黨,代表廣大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為廣大普通老百姓謀取政治權益和福利。
毛文龍字振南,出生於1576年,生子毛承鬥,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少時不喜讀書,不事生產,遊手好閑。
1605年投奔遼東伯父毛得春,被其薦於李成梁帳下,開始了在遼東的軍事生涯。同年九月,參加遼東武舉考試,列名第六,被任命為安山百戶,不久又升千總,1608年升靉陽守備。後來以都司之職率兵援助朝鮮。
天啟元年,升任遼東巡撫王化貞麾下的練兵遊擊。袁可立到任後,在皮島設置東江鎮,任命毛文龍為總兵。毛文龍勢力不斷擴大,逐漸成為一個穩坐島中,享其榮華富貴的海外天子。崇禎2年6月,袁崇煥借閱兵為名,到皮島將其斬首。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均為毛文龍養孫。
吳國貴出生於1602年,遼東人,吳三桂心腹,早在吳三桂鎮守遼西時期,吳國貴就已經任職其麾下。吳國貴治軍嚴明,敢於征戰,軍功頗多,因此很受吳三桂重用。
劉玄初出生於1601年,名茂遐,四川人。劉玄初不僅有謀略,也擅長文筆。起初在劉文秀帳下為幕客,後轉投吳三桂,成為吳三桂部下第一謀士。
方光琛出生於1603年,字獻廷,歙縣廩生,遼東巡撫方一藻之子。
方一藻字子元,天啟2年進士。曆任山東副使、右僉都禦史遼東巡撫、兵部尚書。崇禎時期,同陳新甲與清廷議和,後和議之事不了了之。
方一藻經略遼東期間,方光琛隨父生活,他善奕、能詩、多遊談,常常以管仲、諸葛亮自比。
吳三桂任祖大壽中軍時,善於交納,主動拜於方一藻門下,並與方光琛締盟為忘形交。方一藻去世後,方光琛遂入吳三桂幕府,參與決策,開始了與吳三桂共進退的曆史。
徐以顯出生於1595年,湖廣穀城人,生員出身。1638年歸附張獻忠,於穀城教獻忠以兵法,並為之製武器。後任左丞相,很受張獻忠器重。其政治野心很大,想要輔佐張獻忠得天下,以諸葛亮自比。
潘獨鼇出生於1600年,湖廣應城潘家集人,秀才出身。1636年歸順張獻忠,張獻忠以軍師待之。
牛金星出生於1595年,字聚明,河南盧氏人,其父牛坰為魯王府紀善。二十餘歲中秀才,天啟7年中舉人。
牛金星為人質樸,性喜讀書,通曉天官、風角及孫、吳兵法。陂北裏有田,平日設館授徒,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崇禎13年,經李岩引薦入李自成幕下,為李自成製定戰略、策略,曆任大順政權左輔和天佑閣大學士,為李自成的政權建設做出重要貢獻。李自成兵敗後降清。
宋獻策出生於1598年,又名宋康年,外號宋矮子或宋孩兒,河南永城人。宋獻策學識淵博,尤精通術數,以術士為生,長期雲遊四方,為人占卜吉凶禍福。
崇禎14年,經牛金星推薦,到李自成軍中。宋獻策出謀獻策,才智非凡,深受李自成的敬重,被封為開國大軍師。為樹立李自成的威望,他提出“十八子主神器”的口號。
顧君恩出生於1598年,又名顧炎,湖北鍾祥人,多謀略,為李自成謀士。李自成在襄陽建立大順政權後, 他主張先取陝西作基地,再略定三邊,經山西攻取北京,被李自成采納。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顧君恩被封齊侯。
李岩原名李信,出生於1606年,河南博愛縣人,天啟7年舉人,崇禎13年投奔李自成,成為李自成的重要將領。由於李岩的遠見卓識,令其在軍中樹敵頗多。李自成退出京師,途中聽信牛金星讒言,冤殺李岩,導致部眾離心。
李岩生父為李春茂,李岩叔叔李春玉無子,就將李岩過繼而來,而李春玉字精白,此李精白非山東巡撫李精白。
李岩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濟窮人,又愛打抱不平,伸張正義,性格像江湖俠士,很喜歡結交朋友。李岩與紅娘子上演了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被廣為傳頌。
朱由校安排各省安保隊打探王二、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高迎祥、王自用、羅汝才、張獻忠、李自成、左良玉、祖大壽、吳襄、毛文龍、吳國貴、劉玄初、方光琛、徐以顯、潘獨鼇、牛金星、宋獻策、顧君恩、李岩這些明末亂世的梟雄謀士,務必將他們全部請到京城。
這些明末的梟雄謀士必須全部控製到自己手中,先進行洗腦教育,爭取為大明所用。
除了梟雄謀士,楊彝、顧夢麟、吳昌時、楊廷樞、張采、張溥等複社的領袖也必須收攏到手中,進行洗腦教育,加以掌控引導,爭取為國家民族做貢獻。
楊彝出生於1583年,字子常,南直隸常熟人。早年為錢謙益門下。應社創始人之一,唐市學派創始人,被譽為複社眉目。八旗入關後閉門隱居,專心著述。
顧夢麟出生於1585年,字麟士,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與張溥等創建應社,八旗入關後隱居太倉,教授汲古閣毛氏,為顧炎武征天下書籍。
吳昌時出生於1594年,字來之,南直隸蘇州鬆陵人,寄籍浙江嘉興。崇禎7年進士。曆任行人、禮部祠祭、儀製、精膳司主事、員外郎、吏部文選司郎中。
吳昌時在京任職期間,身負複社重托,依附周延儒。積極活動,排斥異己,力圖為東林黨重新再起竭盡犬馬之勞,吳昌時的個人浮沉,與複社的起落有著密切的關聯。吳昌時專擅權勢,被劾贓私巨萬,斬於集市。
楊廷樞出生於1595年,字維鬥,南直隸蘇州府人。崇禎3年中解元,以文章氣節負重名,為複社領袖之一。八旗入關後,進行抗清活動,被捕後英勇就義。
張采出生於1596年,字受先,南直隸蘇州府太倉人,崇禎元年進士。任臨川知縣,恤民繩暴,善政畢舉,摧強扶弱,聲譽大起,移疾歸,人民泣送載道。
張采與張溥為生死至交,共同創建應社,以名節相砥礪,以尊經複古倡天下,並稱婁東二張。張溥組織複社時,張采在臨川,不預其事,然名聲相聯,故攻複社者稱溥、采同床複社。弘光時任禮部員外郎。
張溥出生於1602年,字天如,南直隸太倉人。張溥出身貧寒,幼時常受屈辱,但勤奮好學,有神童之稱,崇禎4年進士。
天啟4年,與張采、楊廷樞、楊彝、顧夢麟、吳昌時等人共創應社。崇禎2年,創建複社。崇禎4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
張溥作為複社創始人,是明末最出名的學生運動領袖。尚未考過科舉,就幹出了無數大事,從組織暴亂到衝擊衙門、縱火燒城,成為天下士子中的天皇巨星。
複社的聲勢震動朝野,其影響力遍及南北各省,走到哪裏都是萬人空巷,擁躉粉絲無數。陳子龍、夏允彝、顧炎武、黃宗羲、方以智、陳貞慧、吳偉業、侯方域、黃淳耀、侯歧曾等都是複社的骨幹成員。
張溥不僅在政治上極度狂熱,還很有野心和手腕,成名之後,廣收門徒控製知識界、把持科場,連首輔周延儒都被他捏住了把柄,不得不惟命是從。
區區一介沒有任何實際職務的學生運動領袖,居然能夠在家遙控操縱朝堂決策,決定官員任免,這份能耐,21世紀有哪個學生幹部能做得到。張溥因為太過囂張,最終被周延儒等大佬派人暗殺。
張溥此人太不簡單,必須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中。
複社是明末以江南士大夫為核心的政治、文學團體,有小東林之稱。
崇禎2年,張溥等人合並江南幾十個社團,成立複社,其成員多是青年士子,先後共計2000多人,聲勢遍及海內。
他們大都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以宗經複古、切實尚用相號召,切磋學問,砥礪品行,反對空談,密切關注社會人生,並實際地參加政治鬥爭。他們的作品,注重反映社會現實,揭露權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謳歌抗清偉業,抒發報國豪情,富有感染力量。
複社成員後來或被魏忠賢餘黨迫害致死,或抗清殉難,或入仕滿清,或削發為僧。1652年被滿清所取締。
複社的青年才俊們目前還沒有什麽名氣,也沒有功名。此時收攏這幫人,再經過洗腦引導,說不定能夠幹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
比如建立中華第一個政黨,代表廣大普通老百姓的利益,為廣大普通老百姓謀取政治權益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