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天啟元年2月,努爾哈赤等到明廷黨爭激烈、熊廷弼離開遼東的時候,看準時機,果斷向沈陽發動了進攻。


    天啟元年2月11日,努爾哈赤領兵四萬分兵八路,向奉集堡進軍,拉開了遼沈戰役序幕。


    天啟元年3月12日,努爾哈赤親率十萬大軍在沈陽城下指揮作戰。


    沈陽城外布列壕溝、車盾火器,難以直接攻克。


    努爾哈赤用誘敵戰術,將貪功輕敵的沈陽總兵賀世賢騙出沈陽城,副總兵尤世功見賀世賢被困,便出城營救,結果又被女真八旗圍住。


    賀世賢、尤世功戰死,明軍無人統禦,使得軍心大亂。


    努爾哈赤進攻沈陽前,派遣大量蒙古人詐降進城為內應,另又聯絡沈陽城內遼人為內應。兵科給事中肖基、巡按張銓勸阻,但袁應泰不聽。


    蒙古人內應和投靠女真八旗的遼人趁機作亂,打開城門,放下吊橋,女真八旗蜂擁而入,進占沈陽城。明軍兵敗如山倒,被殺死者,據說有7萬人。


    天啟元年3月14日,沈陽徹底淪陷。


    努爾哈赤進攻沈陽時,總兵陳策、童仲揆率領川浙聯軍推進到渾河,欲與沈陽城內的明軍對努爾哈赤進行夾擊。


    但沈陽城已經淪陷,陳策下令還師。


    遊擊周敦吉等將領一再請戰,於是周敦吉與秦邦屏率川軍先渡河,在橋北立營。陳策、童仲揆、戚金、張名世統浙兵三千在橋南立營。


    渾河血戰開始。


    浙兵與川軍分河布陣,根本不是戰術規劃,而是川浙兩軍互不信任,就是單純的想讓對方死了再全力出手。沒有信任和配合,結果被女真八旗逐個擊破。


    女真八旗打頭的精銳紅甲巴牙喇數次衝鋒,經惡戰被擊敗。女真八旗參將布剛、遊擊郎革、石裏泰3名中高級將領戰死,令女真八旗上下震驚。


    漢奸李永芳以重金收買沈陽被俘的明軍炮手,使用繳獲的明軍大炮轟擊川軍陣營,經過激烈交鋒,川軍終於饑餓疲勞,難以支持。


    周敦吉、秦邦屏以及參將吳文傑、守備雷安民、酉陽土司冉見龍等皆力戰而死。秦良玉之子馬祥麟目中流失,秦民屏帶著殘餘的白杆兵護送馬祥麟撤離戰場,冉文光帶領部分酉陽土司兵向遼陽撤退。


    部分來不及撤退的川兵和酉陽土司兵的殘軍,在周世祿、袁見龍、鄧起龍率領下渡河至浙兵陣中,繼續堅持作戰。


    浙兵布陣於渾河五裏之外,列置戰車槍炮,掘壕安營。女真八旗消滅川軍後,迅速渡河將浙兵重重包圍。


    女真八旗集中兵力攻擊浙兵,總兵陳策、童仲揆、張名世、戚金等將領沉著應戰,積極布陣,誓與女真八旗決一死戰。浙兵以火器射擊,殺傷相殘。火藥用盡,兩軍便開始短兵相接,戰鬥極為激烈。


    此時,總兵李秉誠、朱萬良、薑弼率領三萬餘援兵,行至白塔鋪,觀望不戰。


    在女真八旗向浙兵圍攻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李秉誠、朱萬良、薑弼派軍交戰。但稍經交手即行潰退,一路逃回遼陽。所攜步兵未能逃脫,包括武靖營被殲滅。


    浙兵與女真八旗苦苦鏖戰打得勝負難分,陳策、童仲癸派使者向袁應泰求援。袁應泰竟以女真八旗強大,派兵也扭轉不了戰局為由拒不答應。


    雙方血戰到夜幕降臨,女真八旗增援部隊加入。陳策、童仲癸見已方援兵遲遲不至,遂與部眾將士都抱成仁之心,決死殺向數倍於已的女真八旗。


    陳策、童仲癸、副將戚金、張名世、都司袁見龍、鄧起龍、張大鬥等大小將校共120多人悲壯殉國。


    而外圍的遼東明軍則采取坐視不管的態度,任由這支千裏赴援遼東,明軍最精銳的部隊覆滅。最終除極少官兵幸免回到遼陽外,白杆兵3000人與浙兵3000人幾乎全軍覆沒,酉陽土司兵戰損1700人,剩餘2300人。


    渾河血戰,明軍川浙兵萬餘人,力抗努爾哈赤的十萬女真八旗。


    女真八旗陣亡者達逾六千人,傷者更是不計其數。女真前後損失雅巴海、布哈、孫紮欽、巴彥、雅木布裏、西爾泰、郎格、敦布達哈、木布、祿汪格等戰將。


    努爾哈赤的正黃、正白兩旗亦遭到重創,有的女真八旗被戚家軍和川軍的勇猛所震懾,不戰而逃。這一戰,努爾哈赤可謂是慘勝。因為傷亡太多,為了穩定軍心,努爾哈赤還在戰後專門舉行了祭奠亡靈的大會。


    渾河血戰,川浙兵以步抗騎,勇猛非凡,可歌可泣。


    渾河血戰也是戚家軍的最後一戰。戚家軍自嘉靖38年建軍,剿滅倭寇,痛擊蒙古鐵騎,赴朝抗倭,百戰唯渾河一敗,全軍覆沒,從此世間再無戚家軍。


    天啟元年3月18日,努爾哈赤在沈陽休整五天後,渡過渾河,進攻遼陽。


    努爾哈赤使詐,放出風去宣稱進攻山海關。女真全軍渡過遼陽城東南太子河後,大軍並未進攻遼陽,突然沿遼陽西南的千山向山海關而去。


    這是個很高明的計策,袁應泰不得不做出反應,他命令總兵朱萬良率萬餘精兵追趕,務必牽製女真軍。


    朱萬良與女真軍遭遇後,已意識到中計,努爾哈赤布下的圈套,正是為了圍殲出城的明軍。與渾河邊表現迥然不同,朱萬良整整支撐了大半天,最後在女真軍優勢兵力衝擊下全軍覆沒,朱萬良陣亡。


    朱萬良陣亡後,剩下的明軍迅速潰敗,遼陽的守軍被削弱,努爾哈赤達到了戰略目的。


    袁應泰調集城內機動兵力,率領侯世祿、李秉誠、梁仲善、薑弼、周世祿等大小將領領兵五萬餘出城列陣,留巡按張銓在城牆上指揮守軍配合作戰。努爾哈赤派兵迎戰,兩軍互有勝負。


    天啟元年3月20日,袁應泰帶著精銳家丁虎旅軍,親自率軍出東門列陣。


    在交戰之初,明軍打得有聲有色,抵擋住了女真兵的衝擊。但時間一長,明軍戰鬥意誌不如女真八旗的弱點就暴露出來。


    偏偏這時,城裏又出了紕漏。西門堆積的火藥被意外引燃,城頭爆炸聲不絕,守城士兵被炸倒不少,敵台、窩鋪、城樓也被大火焚燒,不久後火勢又蔓延到城內房屋,一發不可收拾。這就是火器不靠譜引發的悲劇。


    城上的動靜引起連鎖反應,城外堅持抵抗的明軍軍心動搖,隻有袁應泰的虎旅軍奮戰不止,掩護袁應泰撤回城內後,全軍覆沒。


    袁應泰逃回城內,發覺事態已無法控製,城內城外明軍各自為戰,陷入混戰之中。隻有總兵楊宗業、梁仲善率部苦鬥,力盡而亡,其它的士兵則是一哄而散。


    在城內奸細的接應下,攻打西門的女真八旗進入遼陽城,明軍再也無力把突入的女真八旗趕出去。


    天啟元年3月21日,女真八旗大隊人馬入城,袁應泰、張銓督兵死戰一天後,大勢已去,遼陽失陷隻是時間問題。


    袁應泰與妻弟姚居秀一起自縊殉國。他的老仆唐世明也跳入火海殉節而死。


    張銓抵抗到最後被俘,拒絕招降,自縊殉國。分守道何廷魁、監軍道崔儒秀皆不願投降而殉節。


    遼陽之戰朱萬良、楊宗業、梁仲善三位總兵官陣亡,高出、胡嘉模、韓初命、張慎言、牛維躍五人在戰事不利,勝負未分時就溜之大吉。總兵侯世祿、薑弼及以下數萬士兵戰敗後突圍。


    努爾哈赤圍城打援,裏應外合,九天之間連克沈陽、遼陽。周邊大小七十餘城堡再也無力抵抗,紛紛投降。失去庇佑的明朝軍民如潮水一般退往遼西避難。


    天啟元年3月22日,努爾哈赤在遼陽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


    遼陽和沈陽的失陷,標誌著明朝在遼東統治的結束,也標誌著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統治的建立。對女真來說,薩爾滸是生存之戰,遼沈戰役才是一次真正的立國之戰。從此,南自金州、西至遼河的廣大地區成為女真國土。


    遼沈戰役是女真與大明興亡的轉折點,此後的形勢對大明極為不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爾東大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爾東大王並收藏明末風雲之天啟大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