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艇由巨大的流線型艇體、吊艙、尾翼和推進裝置組成。
艇體的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氫氣或氦氣等浮升氣體,借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吊艙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
尾翼方向舵和升降舵用來控製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推進裝置為飛艇的起飛、降落和空中懸停提供動力。
飛艇相對於飛機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它具有保持無與倫比的滯空時間。飛艇可以在惡劣天氣下悄無聲息的飛行,隻要當時的風速不要超過30節即可。
1784年,法國人羅伯特兄弟製造了第一艘人力飛艇。
1874年,法國人查理製造了一種裝有空氣房的氣球。解決了氣球升空的難題,成為飛艇發展史上重大突破。此後,空氣房在所有飛艇上使用,並一直使用至今。
19世紀60年代,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相繼發明,為飛艇動力的改進創造了條件。
在飛艇發展史上,德國的退役將軍齊柏林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是硬式飛艇的發明者,被後人稱為飛艇之父。
1910年,第一艘飛艇正式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杜賽爾多夫,建立了第一條定期空中航線,一次可載24名旅客,有12名乘務員,飛行速度為每小時69公裏。
1929年,齊柏林號飛艇進行環球飛行,從美國的新澤西州出發,經過德國、蘇聯、中國、日本回到洛杉磯。整個航程曆時約21天。
齊柏林號飛艇環球飛行的成功大大促進了飛艇的發展。
在20世紀20至30年代,美國建造了86艘,英國建造了72艘,德國建造了188艘,法國建造了100艘,意大利建造了38艘,蘇聯建造了24艘,日本也建造了12艘。成為飛艇的黃金時代。
一戰前後英國和法國使用小型軟式飛艇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德國則建立了齊柏林飛艇隊,用於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
這時的飛艇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1937年,興登堡號在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氫氣爆炸,35人遇難。
英、美也有多艘大型飛艇大都相繼失事,此後飛艇的發展陷於停滯狀態。
70年代後,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飛艇改用安全的氦氣,其發展又呈活躍。
飛艇高昂的造價和過低的速度,逐漸被飛機取代。
1874年,英國人卡萊爾·懷特利發明了一種名為鳥的滑翔機,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飛機。
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第一架可控動力飛機,實現人類首次成功的動力飛行。這架飛機使用了內燃機來提供動力,翼展為12米,重量為340公斤。
萊特兄弟的發明是人類飛行史上的重大裏程碑,為人類的航空事業奠定基礎。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大多數飛機由機翼、機身、尾翼、起落裝置、操縱係統和動力裝置六個主要部分組成。
飛機飛行原理,飛機的機翼橫截麵一般前端圓鈍、後端尖銳,上表麵拱起、下表麵較平。
當等質量空氣同時通過機翼上表麵和下表麵時,會在機翼上下方形成不同流速。空氣通過機翼上表麵時流速大,壓強較小;通過下表麵時流速較小,壓強大。
因而此時飛機會有一個向上的合力,即向上的升力。由於升力的存在,使得飛機可以離開地麵,在空中飛行。
飛機飛行速度越快、機翼麵積越大,所產生的升力就越大。
重力的方向與升力相反,它是受到地球引力影響而產生的一個向下的力,重力大小受飛機自身重量以及攜帶油料數量影響。
拉力促使飛機在空中向前飛行,發動機功率大小決定拉力大小。
一般情況下,發動機輸出功率越大,所產生的推力就越大,飛機飛行的速度就越快。
飛機在空中飛行時會受到空氣中大氣分子阻礙,這個阻礙就形成了和拉力方向相反的阻力,限製飛機的飛行速度。
直升機作為20世紀航空技術極具特色的創造之一,極大地拓展了飛行器的應用範圍。
中國的竹蜻蜓和達芬奇的直升機草圖被公認是直升機發展史的起點。
1907年8月,法國人研製出一架全尺寸載人直升機,並在同年11月13日試飛成功。1939年春,美國製造出的vs-300直升機,成為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直升機。
1951年,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直升機將20餘人機降在陣地上,配合地麵部隊奪占對方陣地,直升機首次參加實戰。
直升機主要由機體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槳)、動力、傳動三大係統以及機載飛行設備等組成。
直升機發動機驅動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機舉托在空中。通過調整旋翼和尾槳,控製直升機的垂直起飛、降落以及方向。
直升機的最大時速可達300公裏每小時以上,實用升限可達6000米,一般航程可達600至800公裏左右。
隨著熱氣球、飛艇的問世,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
降落傘起源於中國,《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降落傘原理應用的記載。早在1306年,中國的雜技演員們便使用過類似降落傘的裝置。
到17世紀,各種各樣的跳傘雜技表演在歐洲各國盛行一時,傘也由紙質改成布質、綢質,形狀由圓形改成多樣形。
飛機問世後,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
1911年,出現了能夠將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內,適於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於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
飛艇研究部設計的軍用飛艇為橢圓形硬式結構,外表覆蓋著尼龍纖維、滌綸、合成樹脂、塑料等材質混紡製成的防水布蒙皮。內部采用裝有空氣房的獨立氣囊。
橢圓形飛艇主體結構兩側和尾部,采用硬式結構增加機翼、尾翼,底部加裝滑行橡膠輪胎。整個飛艇長10米左右,翼展寬10米左右,高3.5米左右。外觀基本接近於二戰時的戰鬥機。
以一台柴油內燃機帶動螺旋槳為軍用飛艇提供動力,以尾翼方向舵和升降舵用來控製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
飛艇的吊倉部分縮進飛艇的下部硬式結構裏麵,吊倉安裝塑化高強度玻璃,可乘坐4人,1人操控飛艇,3人負責戰鬥。
因氫氣容易發生爆炸事故,為保障安全,軍用飛艇使用氦氣。
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極易燃燒且難溶於水的氣體。氫氣的密度隻有空氣的十四分之一,是世界上已知的密度最小的氣體。
氫氣最早於16世紀初被人工製備,當時使用的方法是將金屬置於強酸中。工業上一般從天然氣或水煤氣製氫氣,而不采用高耗能的電解水的方法。
氦氣是一種極輕的無色、無臭、無味的單原子氣體,是所有氣體中最難液化的,是不能在標準大氣壓下固化的物質。化學性質不活潑,一般狀態下很難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
1868年,天文學家讓森和洛克耶觀察太陽光中的未知特征譜線時發現氦氣。1895年,英國化學家拉姆齊在一個富含鈾的放射性礦脈中發現氦氣。1903年,美國人在天然氣油田中發現了大量的氦氣。
氦氣的質量密度、重量密度都低,且不易燃,可用來填充燈泡、霓虹燈管,也是最理想的氣球及飛艇用氣。
工業上,一般采用天然氣分離法製取氦氣。
天然氣分離法主要以含有氦的天然氣為原料,反複進行液化分餾,然後利用活性炭進行吸附提純,得到純氦。
朱由校期望通過研發應用類似戰鬥機外觀的軍用飛艇,積累經驗,逐漸開展直升機和飛機的研製。
艇體的氣囊內充以密度比空氣小的氫氣或氦氣等浮升氣體,借以產生浮力使飛艇升空。吊艙供人員乘坐和裝載貨物。
尾翼方向舵和升降舵用來控製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推進裝置為飛艇的起飛、降落和空中懸停提供動力。
飛艇相對於飛機來說最大的優勢就是它具有保持無與倫比的滯空時間。飛艇可以在惡劣天氣下悄無聲息的飛行,隻要當時的風速不要超過30節即可。
1784年,法國人羅伯特兄弟製造了第一艘人力飛艇。
1874年,法國人查理製造了一種裝有空氣房的氣球。解決了氣球升空的難題,成為飛艇發展史上重大突破。此後,空氣房在所有飛艇上使用,並一直使用至今。
19世紀60年代,蒸汽機、內燃機、電動機相繼發明,為飛艇動力的改進創造了條件。
在飛艇發展史上,德國的退役將軍齊柏林是一個重要人物,他是硬式飛艇的發明者,被後人稱為飛艇之父。
1910年,第一艘飛艇正式從德國法蘭克福飛往杜賽爾多夫,建立了第一條定期空中航線,一次可載24名旅客,有12名乘務員,飛行速度為每小時69公裏。
1929年,齊柏林號飛艇進行環球飛行,從美國的新澤西州出發,經過德國、蘇聯、中國、日本回到洛杉磯。整個航程曆時約21天。
齊柏林號飛艇環球飛行的成功大大促進了飛艇的發展。
在20世紀20至30年代,美國建造了86艘,英國建造了72艘,德國建造了188艘,法國建造了100艘,意大利建造了38艘,蘇聯建造了24艘,日本也建造了12艘。成為飛艇的黃金時代。
一戰前後英國和法國使用小型軟式飛艇執行反潛巡邏任務。德國則建立了齊柏林飛艇隊,用於海上巡邏、遠程轟炸和空運等軍事活動。
這時的飛艇大都使用氫氣作為浮升氣體,易燃易爆,很不安全。1937年,興登堡號在著陸時,因靜電火花引起氫氣爆炸,35人遇難。
英、美也有多艘大型飛艇大都相繼失事,此後飛艇的發展陷於停滯狀態。
70年代後,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飛艇改用安全的氦氣,其發展又呈活躍。
飛艇高昂的造價和過低的速度,逐漸被飛機取代。
1874年,英國人卡萊爾·懷特利發明了一種名為鳥的滑翔機,它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義上的飛機。
1903年,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了第一架可控動力飛機,實現人類首次成功的動力飛行。這架飛機使用了內燃機來提供動力,翼展為12米,重量為340公斤。
萊特兄弟的發明是人類飛行史上的重大裏程碑,為人類的航空事業奠定基礎。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大多數飛機由機翼、機身、尾翼、起落裝置、操縱係統和動力裝置六個主要部分組成。
飛機飛行原理,飛機的機翼橫截麵一般前端圓鈍、後端尖銳,上表麵拱起、下表麵較平。
當等質量空氣同時通過機翼上表麵和下表麵時,會在機翼上下方形成不同流速。空氣通過機翼上表麵時流速大,壓強較小;通過下表麵時流速較小,壓強大。
因而此時飛機會有一個向上的合力,即向上的升力。由於升力的存在,使得飛機可以離開地麵,在空中飛行。
飛機飛行速度越快、機翼麵積越大,所產生的升力就越大。
重力的方向與升力相反,它是受到地球引力影響而產生的一個向下的力,重力大小受飛機自身重量以及攜帶油料數量影響。
拉力促使飛機在空中向前飛行,發動機功率大小決定拉力大小。
一般情況下,發動機輸出功率越大,所產生的推力就越大,飛機飛行的速度就越快。
飛機在空中飛行時會受到空氣中大氣分子阻礙,這個阻礙就形成了和拉力方向相反的阻力,限製飛機的飛行速度。
直升機作為20世紀航空技術極具特色的創造之一,極大地拓展了飛行器的應用範圍。
中國的竹蜻蜓和達芬奇的直升機草圖被公認是直升機發展史的起點。
1907年8月,法國人研製出一架全尺寸載人直升機,並在同年11月13日試飛成功。1939年春,美國製造出的vs-300直升機,成為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直升機。
1951年,美軍在朝鮮戰場使用直升機將20餘人機降在陣地上,配合地麵部隊奪占對方陣地,直升機首次參加實戰。
直升機主要由機體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槳)、動力、傳動三大係統以及機載飛行設備等組成。
直升機發動機驅動旋翼提供升力,把直升機舉托在空中。通過調整旋翼和尾槳,控製直升機的垂直起飛、降落以及方向。
直升機的最大時速可達300公裏每小時以上,實用升限可達6000米,一般航程可達600至800公裏左右。
隨著熱氣球、飛艇的問世,降落傘開始進入航空領域。
降落傘起源於中國,《史記·五帝本紀》中,就有降落傘原理應用的記載。早在1306年,中國的雜技演員們便使用過類似降落傘的裝置。
到17世紀,各種各樣的跳傘雜技表演在歐洲各國盛行一時,傘也由紙質改成布質、綢質,形狀由圓形改成多樣形。
飛機問世後,為了飛行人員在飛機失事時救生,降落傘又有了進一步改進。
1911年,出現了能夠將傘衣、傘繩等折疊包裝起來放置在機艙內,適於飛行人員使用的降落傘,這種降落傘於1914年開始裝備給轟炸機的空勤人員。
飛艇研究部設計的軍用飛艇為橢圓形硬式結構,外表覆蓋著尼龍纖維、滌綸、合成樹脂、塑料等材質混紡製成的防水布蒙皮。內部采用裝有空氣房的獨立氣囊。
橢圓形飛艇主體結構兩側和尾部,采用硬式結構增加機翼、尾翼,底部加裝滑行橡膠輪胎。整個飛艇長10米左右,翼展寬10米左右,高3.5米左右。外觀基本接近於二戰時的戰鬥機。
以一台柴油內燃機帶動螺旋槳為軍用飛艇提供動力,以尾翼方向舵和升降舵用來控製和保持航向、俯仰的穩定。
飛艇的吊倉部分縮進飛艇的下部硬式結構裏麵,吊倉安裝塑化高強度玻璃,可乘坐4人,1人操控飛艇,3人負責戰鬥。
因氫氣容易發生爆炸事故,為保障安全,軍用飛艇使用氦氣。
氫氣是一種無色無味極易燃燒且難溶於水的氣體。氫氣的密度隻有空氣的十四分之一,是世界上已知的密度最小的氣體。
氫氣最早於16世紀初被人工製備,當時使用的方法是將金屬置於強酸中。工業上一般從天然氣或水煤氣製氫氣,而不采用高耗能的電解水的方法。
氦氣是一種極輕的無色、無臭、無味的單原子氣體,是所有氣體中最難液化的,是不能在標準大氣壓下固化的物質。化學性質不活潑,一般狀態下很難和其他物質發生反應。
1868年,天文學家讓森和洛克耶觀察太陽光中的未知特征譜線時發現氦氣。1895年,英國化學家拉姆齊在一個富含鈾的放射性礦脈中發現氦氣。1903年,美國人在天然氣油田中發現了大量的氦氣。
氦氣的質量密度、重量密度都低,且不易燃,可用來填充燈泡、霓虹燈管,也是最理想的氣球及飛艇用氣。
工業上,一般采用天然氣分離法製取氦氣。
天然氣分離法主要以含有氦的天然氣為原料,反複進行液化分餾,然後利用活性炭進行吸附提純,得到純氦。
朱由校期望通過研發應用類似戰鬥機外觀的軍用飛艇,積累經驗,逐漸開展直升機和飛機的研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