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先軫,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27年,又稱原軫,是春秋時期晉國原邑(今說法不一,一說位於今河南濟源西北,一說在今山西翼城縣原村)人。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優秀的軍事統帥,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忠勇的品格聞名於世。先軫早年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與趙衰、狐偃等人並稱為“五賢士”。在晉文公回國即位後,先軫成為晉國的重要將領,對晉國的崛起和稱霸中原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人物生平
1、追隨重耳
先軫的早年生活與晉國公子重耳緊密相連。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自幼喜歡結交士人,十七歲時已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先軫便是其中之一。公元前656年,晉國發生驪姬之亂,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陷害重耳等人,導致重耳被迫流亡。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先軫堅定地追隨重耳,與他一同逃到了狄國。
在狄國的日子裏,先軫與重耳等人共同經曆了流亡生活的艱辛。他們不僅要在異國他鄉求生存,還要時刻提防晉國的追捕。然而,先軫等人始終不離不棄,為重耳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和幫助。這段經曆也鍛煉了先軫的意誌和才能,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基礎。
2、城濮敗楚
公元前636年,在宋國、楚國、秦國等多方幫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終於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重用先軫、狐毛、狐偃、趙衰等人,晉國國勢因此強盛起來。此時,齊國已無力爭霸,秦國又偏處西隅,隻有楚國和晉國有力量爭取中間地帶從而稱霸。因此,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成為決定春秋中期局勢的關鍵性戰役。
公元前633年,楚國組織諸侯聯軍攻打宋國,宋派人向晉求救。麵對這一緊急情況,晉文公猶豫不決。一方麵,宋國是晉國的盟友,且曾對流亡的文公有恩;另一方麵,楚國實力強大,且晉國距離宋國較遠,中間還隔著曹國、衛國兩個楚國的盟國。先軫向文公進言,認為必須出兵援救宋國,這是關係晉國前途的大事。他分析了救宋的重要意義:報答宋國的恩惠、解救宋國的危難、樹立晉國在諸侯中的威信、奠定晉國建立中原霸權的基礎。狐偃也讚成他的看法,並提出了攻曹、衛以解宋國之圍的建議。於是,文公下定決心出兵援宋。
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先軫被任命為下軍佐,輔佐下軍主將欒枝。公元前632年,晉軍借道不成後繞路渡河,侵曹伐衛。先軫運用智謀,在幾天內攻陷了衛國的五鹿(今河南濮陽縣南)。隨後,晉國中軍主將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軫為新的中軍將。
在晉軍攻入曹國都城後,宋國國都再次被楚軍包圍,被迫向晉告急。晉文公想要與楚交戰,但為身後的齊、秦兩國態度不明而感到進退兩難。先軫提出建議:指使宋國賄賂齊國、秦國,讓齊、秦替宋求情,勸楚撤兵;同時晉國扣住曹國國君,將曹、衛的部分土地劃分給宋國,以此激怒楚國,迫使其拒絕齊、秦的調停。文公采納了先軫的建議。
一切都按先軫的計劃進行著。然而,楚軍統帥子玉卻執意請戰。楚王雖不滿,但也無可奈何,隻給他派了少數兵力。子玉派出使者來到晉國,提出隻要晉國放過曹、衛,退還土地,楚軍就解除對宋國的包圍。狐偃聽後很憤怒,認為子玉無禮,應該馬上攻打楚軍。而先軫卻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盤:子玉這一句話就使宋、曹、衛三國都安定下來,而如果晉國拒絕,就是得罪這三家,也等於拋棄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國得到三項恩惠,晉國卻得到三項怨仇,怨仇太多,晉國還怎麽稱霸?不如將計就計:一麵允許曹、衛秘密複國,並乘機離間其與楚的關係;一麵囚禁楚國使者,激怒楚國。文公聽了很高興,立即照辦。於是曹、衛二國各自派使者與楚國斷絕了關係。
子玉果然大怒,率軍撤圍北上攻打晉軍。文公聽從狐偃的建議,遵守當年與楚王的諾言,讓軍隊後撤九十裏,暫時避開楚軍鋒芒,同時也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出處。子玉不顧眾人意見,執意要追擊晉軍。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就此展開。
四月初,晉、齊、秦、宋四國的軍隊來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駐紮。幾天後,晉軍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晉下軍佐胥臣用虎皮蒙馬,率先攻擊楚軍戰力較弱的右軍,右軍潰敗退卻。同時晉上軍將狐毛豎起將、佐兩麵大旗向後退去,下軍將欒枝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偽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軍果然步步緊逼,導致孤軍突出,暴露了側翼。先軫便率領中軍攔腰襲擊楚左軍,偽退的晉上軍也迅速折回,向楚左軍發起反擊。楚左軍也潰退了。楚軍全部遭遇慘敗,子玉立即收回敗退的軍隊,撤出了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
戰後,晉文公朝覲天子,會盟諸侯。周天子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而楚軍統帥子玉則在不久後的回楚途中引咎自盡。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它一改自古以來固定的戰爭模式,創造了戰場機動用兵、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先例。決戰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采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破的戰法,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成就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
關於城濮之戰,曆史上存在一些爭議。有學者認為,晉軍實施的所謂戰法可能隻是因為迷路而歪打正著的結果。其依據有二:《左傳》中提到此戰中晉中軍曾因遭強風而迷路,陷入沼澤並且丟失了一杆軍旗,這可能就是狐毛另豎將旗的原因;《國語》中提到城濮之戰之前,又或者過程中,先軫曾因某種原因打算撤軍,是楚王孫啟為他分析了楚軍有幾大致敗的因素,才使先軫改變主意決定出戰,最終獲勝。然而,這些爭議並不影響先軫在城濮之戰中的傑出貢獻和軍事才能。
3、全殲秦軍
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逝世,晉襄公繼位。秦國乘晉國霸業動搖的時機,發兵私越晉國國境,長途奔襲鄭國。然而,秦軍的行動被鄭國發覺,於是秦軍臨時改變計劃,滅掉了晉的鄰國滑國後便返回了。
晉文公還沒下葬,晉國的霸權便遭重大挑戰。麵對這種情況,先軫當機立斷,率先主張阻擊秦軍。而襄公與欒枝等都認為,沒報答秦國出兵平亂、擁立晉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們的軍隊,會愧對死去的先君。先軫力排眾議,認為秦國不顧忠臣諫言,為貪婪而趁機動兵,在不借道的情況下擅自越境,企圖攻滅晉國的同姓國,既然秦國這樣狂悖無禮,晉國也不需要再講什麽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必須馬上出兵阻擊秦軍。於是晉國緊急動員軍隊,把喪服染成黑色,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南)的狹路設伏,攔截秦軍。
公元前627年四月中旬,秦軍經過崤山時,遭到晉軍伏擊而慘敗。這一戰,秦軍孟明視等三名主將被俘虜,軍隊也全軍覆沒,甚至有記載稱秦軍沒有一個人逃脫。史稱“崤之戰”。崤之戰是曆史記載中第一場伏擊戰,從此之後戰爭基本改變了約期陣列而戰的運動會形式,進入了戰爭藝術時代。
崤之戰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場有記載的伏擊戰,而且它改變了戰爭的形式,從約期陣列而戰的運動會形式,進入了更為複雜和多變的戰爭藝術時代。先軫在這一戰役中的決策和指揮,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成功地抓住了戰機,狠狠地打擊了秦國這個潛在的敵人,挫敗了秦國控製晉國並進取中原的戰略企圖。從此後,秦國隻好向西發展,而晉國的霸權則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然而,崤之戰也提前激化了秦、晉的矛盾,導致兩國公開決裂。這為後來的秦、楚聯盟埋下了種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機侵擾,最終造成晉國三麵受敵的戰略局勢。因此,後世對先軫這次的決策褒貶參半。但無論如何,先軫在崤之戰中的表現,都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傑出軍事統帥的才能和勇氣。
4、怒斥襄公與免胄殉翟
在崤之戰後,晉襄公的嫡母懷嬴,她是秦穆公的女兒,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讓秦國去懲罰、殺死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出於對秦國的感激和對和平的渴望,答應了這一請求,隨即將三名秦將釋放。
當先軫得知這一消息時,他勃然大怒。他認為,將士們不知花費多少力氣和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而在轉眼間被輕易赦免。這樣的做法不僅毀傷了自己的戰果,還長了敵人的誌氣。先軫怒不可遏,他頭也不回地離開,甚至狠狠啐了一口唾沫,以表達他的憤怒和失望。
先軫的這一行為,無疑是對襄公的一種冒犯。但襄公並沒有責怪他,反而還為了釋放戰俘的事向先軫道歉。這顯示了襄公對先軫的尊重和信任,也反映了先軫在晉國政治和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先軫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他深知自己的行為已經冒犯了襄公,也違背了軍中的紀律和規矩。他感到內疚和自責,決定以自己的行動來彌補這一過錯。
同年,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的戰鬥中,晉軍擊敗了狄軍,俘獲了一名狄軍首領。戰後,先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脫下頭盔鎧甲,衝進狄軍中戰死,以此討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
先軫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一種極端的自我犧牲。他用自己的生命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也用自己的行動來表明他對晉國的忠誠和熱愛。他的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晉軍將士的尊敬和敬仰,也讓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狄人將先軫的首級送還給了晉國,其麵色如同活人一般。這一情景,無疑讓晉國的軍民感到震撼和悲痛。他們為先軫的英勇和忠誠而感動,也為他的犧牲而惋惜。先軫以死明誌,這是堅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風,是他高尚精神的體現。
先軫死後,他的兒子先且居繼任中軍將,成為晉國主帥。先軫的家族在晉國政治和軍事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曆史的變遷,先氏家族也經曆了興衰起伏。前596年,也即先軫死後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孫先榖因懼罪而逃奔狄國,並且陰謀伐晉,最終被滅族。先氏家族從此退出了晉國政壇。
三、主要影響
1、軍事成就與戰略創新
先軫一生的軍事活動,主要集中在指揮了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兩次戰役。在城濮之戰中,他幫助猶豫不決的晉文公下定爭霸決心,並用他的謀略為此戰鋪平道路。他善於運用外交手段,聯合齊、秦等國,形成對楚國的孤立,為晉軍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戰鬥中,他靈活運用戰術,根據敵情和地形製定戰鬥計劃,最終大敗楚軍,為晉文公建立霸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在崤之戰中,先軫再次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成功地抓住了秦軍的弱點,利用地形設伏,全殲秦軍,俘其三帥。這一戰役不僅鞏固了晉國的霸權,也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幹淨漂亮的殲滅戰戰例。先軫的軍事成就和戰略創新,對後世軍事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軍事思想與戰術發展
先軫的軍事思想和戰術發展,主要體現在他對前人經驗的接受和創新上。他善於運用多樣化謀略,將外交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並開了“兵者詭道”的先河。在城濮之戰前,他所采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極濃的詭詐性、欺騙性,與傳統思想指導下的戰爭外交迥然不同。這種詭詐和突然的戰略思想,為晉軍爭取了戰場上的優勢和主動,增大了勝利的概率。
在戰術上,先軫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根據戰鬥編組把軍隊看作三部分,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戰術。在城濮之戰中,他運用詭詐和突然兩個因素,成功地擊敗了強大的楚軍。這種根據敵情和地形靈活製定戰術的思想,對後世軍事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此外,先軫還注重軍隊的訓練和紀律。他認為,隻有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軍隊,才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因此,他非常重視軍隊的訓練和紀律建設,為晉軍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對晉國政治和軍事的影響
先軫作為晉國的傑出軍事統帥,他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品質對晉國政治和軍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晉文公時期,他幫助文公建立霸權,為晉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晉襄公時期,他繼續擔任主帥,為晉國的霸業而奮鬥。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使晉國在春秋時期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地位。
同時,先軫的忠誠品質也影響了晉國的政治和軍事。他始終堅守清白的作風,忠誠於晉國和晉君。他的這種忠誠品質,成為了晉國軍民學習的楷模。在他的影響下,晉國的軍民更加團結和忠誠於國家,為晉國的繁榮和強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四、軼事典故
1、夢天帝賜神劍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先軫的傳說和故事。其中有一個傳說講述了先軫在城濮之戰前夜夢見天帝賜給他一把神劍的故事。據說,在城濮之戰前夕,先軫心中充滿了對戰爭的憂慮和對勝利的渴望。他夜不能寐,獨自在營帳中徘徊。就在這時,他突然夢見天帝降臨,賜給他一把光芒四射的神劍。天帝告訴他,這把神劍可以助他戰勝強敵,建立功勳。
先軫醒來後,心中充滿了信心和勇氣。他相信這是天帝對他的庇佑和指示。於是,他更加堅定地指揮晉軍與楚軍作戰。在城濮之戰中,他運用謀略和戰術,成功地擊敗了楚軍。戰後,人們紛紛傳說先軫夢見天帝賜神劍的故事,認為這是他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個傳說不僅豐富了先軫的形象,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位傑出將領的敬仰與懷念。它寄托了人們對先軫的期望與祝福,也表達了人們對正義和勝利的向往和追求。
2、智取狄人
還有一個傳說,講述了先軫如何智取狄人的故事。據說,在一次與狄人的戰鬥中,先軫發現狄人勇猛善戰,難以力敵。於是,他心生一計,命令士兵們假裝敗退,引誘狄人追擊。狄人果然中計,紛紛追擊晉軍。這時,先軫突然下令反擊,晉軍以逸待勞,大敗狄人。這個故事展現了先軫的智謀和戰術才能,也說明了他在戰爭中善於運用各種策略來取得勝利。
3、忠誠守信
先軫的忠誠和守信也是人們傳頌的佳話。相傳,在一次戰鬥中,先軫的部將因失誤而導致了戰敗。部將害怕受到懲罰,便想逃離戰場。先軫得知後,親自前往尋找部將,並對他說:“你雖有過失,但你是我晉國的勇士,我不能讓你獨自承擔罪責。”於是,先軫帶著部將一起向晉文公請罪。晉文公見先軫如此忠誠守信,便赦免了部將的罪責。這個故事展現了先軫的忠誠和擔當精神,也說明了他在軍隊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五、後世紀念
先軫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對晉國的崛起與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事跡被載入史冊,成為激勵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後人也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
1、先軫祠的建立與變遷
先軫祠原址在今山西省左權縣城南1公裏的莊子村。據推測,該祠可能為當時晉國人所建,以紀念先軫的功績。隨著時間的推移,先軫祠經曆了多次修繕和擴建。元代時,其祠被贈封為“晉大夫先軫之神”,明洪武七年(1374年),又賜號為“晉大夫先軫之廟”。這些封號和賜號不僅體現了朝廷對先軫的尊崇和紀念,也反映了先軫在後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由於曆史原因和自然災害的破壞,先軫祠曾一度荒廢。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先軫祠得到了重新修繕和保護。如今,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曆史文化遺址和旅遊景點,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和緬懷先賢。
2、民間傳說的傳承與影響
除了先軫祠外,民間傳說也是紀念先軫的一種重要方式。如前所述,關於先軫的傳說和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先軫的形象,也傳遞了人們對他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這些傳說和故事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成為了晉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這些傳說和故事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讓人們更加珍惜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這些故事還蘊含著深刻的道德教誨和人生哲理,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學術研究與曆史評價
在曆史學界,先軫的研究也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學者們通過深入挖掘曆史資料和文獻記載,對先軫的生平事跡、軍事才能、政治智慧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我們更加全麵地了解先軫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也為我們評價他的曆史地位和影響提供了客觀的標準和尺度。
在評價先軫時,我們應該采取客觀、中立的態度,既要看到他的功績和貢獻,也要看到他的不足和局限。先軫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為晉國的崛起和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當時堪稱一流,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然而,他也有著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比如在處理與秦國的關係時過於激進和冒險等。因此,在評價先軫時,我們應該全麵、客觀地看待他的曆史地位和影響。
先軫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對晉國的崛起與霸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事跡被載入史冊,成為激勵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後人也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包括建立先軫祠、傳承民間傳說以及進行學術研究等。這些紀念方式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先軫的敬仰和懷念之情,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
先軫,生年不詳,卒於公元前627年,又稱原軫,是春秋時期晉國原邑(今說法不一,一說位於今河南濟源西北,一說在今山西翼城縣原村)人。他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優秀的軍事統帥,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忠勇的品格聞名於世。先軫早年追隨晉文公重耳流亡,與趙衰、狐偃等人並稱為“五賢士”。在晉文公回國即位後,先軫成為晉國的重要將領,對晉國的崛起和稱霸中原起到了關鍵作用。
二、人物生平
1、追隨重耳
先軫的早年生活與晉國公子重耳緊密相連。重耳是晉獻公的兒子,自幼喜歡結交士人,十七歲時已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眾的朋友,先軫便是其中之一。公元前656年,晉國發生驪姬之亂,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計陷害重耳等人,導致重耳被迫流亡。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先軫堅定地追隨重耳,與他一同逃到了狄國。
在狄國的日子裏,先軫與重耳等人共同經曆了流亡生活的艱辛。他們不僅要在異國他鄉求生存,還要時刻提防晉國的追捕。然而,先軫等人始終不離不棄,為重耳提供了寶貴的支持和幫助。這段經曆也鍛煉了先軫的意誌和才能,為他日後的軍事生涯奠定了基礎。
2、城濮敗楚
公元前636年,在宋國、楚國、秦國等多方幫助下,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晉公子重耳終於回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重用先軫、狐毛、狐偃、趙衰等人,晉國國勢因此強盛起來。此時,齊國已無力爭霸,秦國又偏處西隅,隻有楚國和晉國有力量爭取中間地帶從而稱霸。因此,晉楚之間的城濮之戰成為決定春秋中期局勢的關鍵性戰役。
公元前633年,楚國組織諸侯聯軍攻打宋國,宋派人向晉求救。麵對這一緊急情況,晉文公猶豫不決。一方麵,宋國是晉國的盟友,且曾對流亡的文公有恩;另一方麵,楚國實力強大,且晉國距離宋國較遠,中間還隔著曹國、衛國兩個楚國的盟國。先軫向文公進言,認為必須出兵援救宋國,這是關係晉國前途的大事。他分析了救宋的重要意義:報答宋國的恩惠、解救宋國的危難、樹立晉國在諸侯中的威信、奠定晉國建立中原霸權的基礎。狐偃也讚成他的看法,並提出了攻曹、衛以解宋國之圍的建議。於是,文公下定決心出兵援宋。
晉國將軍隊分為上、中、下三軍,先軫被任命為下軍佐,輔佐下軍主將欒枝。公元前632年,晉軍借道不成後繞路渡河,侵曹伐衛。先軫運用智謀,在幾天內攻陷了衛國的五鹿(今河南濮陽縣南)。隨後,晉國中軍主將郤縠去世,文公任命先軫為新的中軍將。
在晉軍攻入曹國都城後,宋國國都再次被楚軍包圍,被迫向晉告急。晉文公想要與楚交戰,但為身後的齊、秦兩國態度不明而感到進退兩難。先軫提出建議:指使宋國賄賂齊國、秦國,讓齊、秦替宋求情,勸楚撤兵;同時晉國扣住曹國國君,將曹、衛的部分土地劃分給宋國,以此激怒楚國,迫使其拒絕齊、秦的調停。文公采納了先軫的建議。
一切都按先軫的計劃進行著。然而,楚軍統帥子玉卻執意請戰。楚王雖不滿,但也無可奈何,隻給他派了少數兵力。子玉派出使者來到晉國,提出隻要晉國放過曹、衛,退還土地,楚軍就解除對宋國的包圍。狐偃聽後很憤怒,認為子玉無禮,應該馬上攻打楚軍。而先軫卻看出了子玉的如意算盤:子玉這一句話就使宋、曹、衛三國都安定下來,而如果晉國拒絕,就是得罪這三家,也等於拋棄了之前要救援的宋。楚國得到三項恩惠,晉國卻得到三項怨仇,怨仇太多,晉國還怎麽稱霸?不如將計就計:一麵允許曹、衛秘密複國,並乘機離間其與楚的關係;一麵囚禁楚國使者,激怒楚國。文公聽了很高興,立即照辦。於是曹、衛二國各自派使者與楚國斷絕了關係。
子玉果然大怒,率軍撤圍北上攻打晉軍。文公聽從狐偃的建議,遵守當年與楚王的諾言,讓軍隊後撤九十裏,暫時避開楚軍鋒芒,同時也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這就是成語“退避三舍”的出處。子玉不顧眾人意見,執意要追擊晉軍。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就此展開。
四月初,晉、齊、秦、宋四國的軍隊來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駐紮。幾天後,晉軍在城濮以南的有莘與楚軍對陣。晉下軍佐胥臣用虎皮蒙馬,率先攻擊楚軍戰力較弱的右軍,右軍潰敗退卻。同時晉上軍將狐毛豎起將、佐兩麵大旗向後退去,下軍將欒枝用車拖曳樹枝,揚起塵土,偽造出撤退的假象。楚左軍果然步步緊逼,導致孤軍突出,暴露了側翼。先軫便率領中軍攔腰襲擊楚左軍,偽退的晉上軍也迅速折回,向楚左軍發起反擊。楚左軍也潰退了。楚軍全部遭遇慘敗,子玉立即收回敗退的軍隊,撤出了戰場。城濮之戰至此結束。
戰後,晉文公朝覲天子,會盟諸侯。周天子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而楚軍統帥子玉則在不久後的回楚途中引咎自盡。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重要戰役,它一改自古以來固定的戰爭模式,創造了戰場機動用兵、集中兵力打擊敵人的先例。決戰中,晉軍針對楚軍部署及其主帥驕躁輕敵的特點,采取避強擊弱、佯退誘敵、各個擊破的戰法,最終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成就了晉國中原霸主的地位。
關於城濮之戰,曆史上存在一些爭議。有學者認為,晉軍實施的所謂戰法可能隻是因為迷路而歪打正著的結果。其依據有二:《左傳》中提到此戰中晉中軍曾因遭強風而迷路,陷入沼澤並且丟失了一杆軍旗,這可能就是狐毛另豎將旗的原因;《國語》中提到城濮之戰之前,又或者過程中,先軫曾因某種原因打算撤軍,是楚王孫啟為他分析了楚軍有幾大致敗的因素,才使先軫改變主意決定出戰,最終獲勝。然而,這些爭議並不影響先軫在城濮之戰中的傑出貢獻和軍事才能。
3、全殲秦軍
公元前628年冬,晉文公逝世,晉襄公繼位。秦國乘晉國霸業動搖的時機,發兵私越晉國國境,長途奔襲鄭國。然而,秦軍的行動被鄭國發覺,於是秦軍臨時改變計劃,滅掉了晉的鄰國滑國後便返回了。
晉文公還沒下葬,晉國的霸權便遭重大挑戰。麵對這種情況,先軫當機立斷,率先主張阻擊秦軍。而襄公與欒枝等都認為,沒報答秦國出兵平亂、擁立晉文公的恩施,反而攻打他們的軍隊,會愧對死去的先君。先軫力排眾議,認為秦國不顧忠臣諫言,為貪婪而趁機動兵,在不借道的情況下擅自越境,企圖攻滅晉國的同姓國,既然秦國這樣狂悖無禮,晉國也不需要再講什麽恩施了。今日攻秦正是接下先君的重托,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必須馬上出兵阻擊秦軍。於是晉國緊急動員軍隊,把喪服染成黑色,在崤(今河南陝縣東南)的狹路設伏,攔截秦軍。
公元前627年四月中旬,秦軍經過崤山時,遭到晉軍伏擊而慘敗。這一戰,秦軍孟明視等三名主將被俘虜,軍隊也全軍覆沒,甚至有記載稱秦軍沒有一個人逃脫。史稱“崤之戰”。崤之戰是曆史記載中第一場伏擊戰,從此之後戰爭基本改變了約期陣列而戰的運動會形式,進入了戰爭藝術時代。
崤之戰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場有記載的伏擊戰,而且它改變了戰爭的形式,從約期陣列而戰的運動會形式,進入了更為複雜和多變的戰爭藝術時代。先軫在這一戰役中的決策和指揮,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成功地抓住了戰機,狠狠地打擊了秦國這個潛在的敵人,挫敗了秦國控製晉國並進取中原的戰略企圖。從此後,秦國隻好向西發展,而晉國的霸權則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然而,崤之戰也提前激化了秦、晉的矛盾,導致兩國公開決裂。這為後來的秦、楚聯盟埋下了種子,加上北方的戎、狄乘機侵擾,最終造成晉國三麵受敵的戰略局勢。因此,後世對先軫這次的決策褒貶參半。但無論如何,先軫在崤之戰中的表現,都展現了他作為一位傑出軍事統帥的才能和勇氣。
4、怒斥襄公與免胄殉翟
在崤之戰後,晉襄公的嫡母懷嬴,她是秦穆公的女兒,請求將俘獲的三名秦將釋放回國,讓秦國去懲罰、殺死他們,以免兩國結怨過深。襄公出於對秦國的感激和對和平的渴望,答應了這一請求,隨即將三名秦將釋放。
當先軫得知這一消息時,他勃然大怒。他認為,將士們不知花費多少力氣和生命才擒獲的敵軍主將,卻因為婦人的幾句巧言而在轉眼間被輕易赦免。這樣的做法不僅毀傷了自己的戰果,還長了敵人的誌氣。先軫怒不可遏,他頭也不回地離開,甚至狠狠啐了一口唾沫,以表達他的憤怒和失望。
先軫的這一行為,無疑是對襄公的一種冒犯。但襄公並沒有責怪他,反而還為了釋放戰俘的事向先軫道歉。這顯示了襄公對先軫的尊重和信任,也反映了先軫在晉國政治和軍事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先軫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滿足。他深知自己的行為已經冒犯了襄公,也違背了軍中的紀律和規矩。他感到內疚和自責,決定以自己的行動來彌補這一過錯。
同年,狄人攻打晉國,晉國出兵抗擊。在箕(今山西蒲縣東北)的戰鬥中,晉軍擊敗了狄軍,俘獲了一名狄軍首領。戰後,先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脫下頭盔鎧甲,衝進狄軍中戰死,以此討伐自己冒犯襄公的罪過。
先軫的這一行為,無疑是一種極端的自我犧牲。他用自己的生命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也用自己的行動來表明他對晉國的忠誠和熱愛。他的這一舉動,不僅贏得了晉軍將士的尊敬和敬仰,也讓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狄人將先軫的首級送還給了晉國,其麵色如同活人一般。這一情景,無疑讓晉國的軍民感到震撼和悲痛。他們為先軫的英勇和忠誠而感動,也為他的犧牲而惋惜。先軫以死明誌,這是堅守清白的古人的作風,是他高尚精神的體現。
先軫死後,他的兒子先且居繼任中軍將,成為晉國主帥。先軫的家族在晉國政治和軍事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曆史的變遷,先氏家族也經曆了興衰起伏。前596年,也即先軫死後不到三十年,先氏子孫先榖因懼罪而逃奔狄國,並且陰謀伐晉,最終被滅族。先氏家族從此退出了晉國政壇。
三、主要影響
1、軍事成就與戰略創新
先軫一生的軍事活動,主要集中在指揮了城濮之戰和崤之戰兩次戰役。在城濮之戰中,他幫助猶豫不決的晉文公下定爭霸決心,並用他的謀略為此戰鋪平道路。他善於運用外交手段,聯合齊、秦等國,形成對楚國的孤立,為晉軍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戰鬥中,他靈活運用戰術,根據敵情和地形製定戰鬥計劃,最終大敗楚軍,為晉文公建立霸權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在崤之戰中,先軫再次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他成功地抓住了秦軍的弱點,利用地形設伏,全殲秦軍,俘其三帥。這一戰役不僅鞏固了晉國的霸權,也創造了中國軍事史上第一個幹淨漂亮的殲滅戰戰例。先軫的軍事成就和戰略創新,對後世軍事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軍事思想與戰術發展
先軫的軍事思想和戰術發展,主要體現在他對前人經驗的接受和創新上。他善於運用多樣化謀略,將外交因素納入戰略範疇,並開了“兵者詭道”的先河。在城濮之戰前,他所采用的外交手段具有極濃的詭詐性、欺騙性,與傳統思想指導下的戰爭外交迥然不同。這種詭詐和突然的戰略思想,為晉軍爭取了戰場上的優勢和主動,增大了勝利的概率。
在戰術上,先軫也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根據戰鬥編組把軍隊看作三部分,根據其各自的特點分別采取不同的戰術。在城濮之戰中,他運用詭詐和突然兩個因素,成功地擊敗了強大的楚軍。這種根據敵情和地形靈活製定戰術的思想,對後世軍事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此外,先軫還注重軍隊的訓練和紀律。他認為,隻有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軍隊,才能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因此,他非常重視軍隊的訓練和紀律建設,為晉軍的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對晉國政治和軍事的影響
先軫作為晉國的傑出軍事統帥,他的軍事才能和忠誠品質對晉國政治和軍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晉文公時期,他幫助文公建立霸權,為晉國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晉襄公時期,他繼續擔任主帥,為晉國的霸業而奮鬥。他的軍事才能和戰略眼光,使晉國在春秋時期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地位。
同時,先軫的忠誠品質也影響了晉國的政治和軍事。他始終堅守清白的作風,忠誠於晉國和晉君。他的這種忠誠品質,成為了晉國軍民學習的楷模。在他的影響下,晉國的軍民更加團結和忠誠於國家,為晉國的繁榮和強大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四、軼事典故
1、夢天帝賜神劍
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先軫的傳說和故事。其中有一個傳說講述了先軫在城濮之戰前夜夢見天帝賜給他一把神劍的故事。據說,在城濮之戰前夕,先軫心中充滿了對戰爭的憂慮和對勝利的渴望。他夜不能寐,獨自在營帳中徘徊。就在這時,他突然夢見天帝降臨,賜給他一把光芒四射的神劍。天帝告訴他,這把神劍可以助他戰勝強敵,建立功勳。
先軫醒來後,心中充滿了信心和勇氣。他相信這是天帝對他的庇佑和指示。於是,他更加堅定地指揮晉軍與楚軍作戰。在城濮之戰中,他運用謀略和戰術,成功地擊敗了楚軍。戰後,人們紛紛傳說先軫夢見天帝賜神劍的故事,認為這是他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個傳說不僅豐富了先軫的形象,也反映了人們對這位傑出將領的敬仰與懷念。它寄托了人們對先軫的期望與祝福,也表達了人們對正義和勝利的向往和追求。
2、智取狄人
還有一個傳說,講述了先軫如何智取狄人的故事。據說,在一次與狄人的戰鬥中,先軫發現狄人勇猛善戰,難以力敵。於是,他心生一計,命令士兵們假裝敗退,引誘狄人追擊。狄人果然中計,紛紛追擊晉軍。這時,先軫突然下令反擊,晉軍以逸待勞,大敗狄人。這個故事展現了先軫的智謀和戰術才能,也說明了他在戰爭中善於運用各種策略來取得勝利。
3、忠誠守信
先軫的忠誠和守信也是人們傳頌的佳話。相傳,在一次戰鬥中,先軫的部將因失誤而導致了戰敗。部將害怕受到懲罰,便想逃離戰場。先軫得知後,親自前往尋找部將,並對他說:“你雖有過失,但你是我晉國的勇士,我不能讓你獨自承擔罪責。”於是,先軫帶著部將一起向晉文公請罪。晉文公見先軫如此忠誠守信,便赦免了部將的罪責。這個故事展現了先軫的忠誠和擔當精神,也說明了他在軍隊中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五、後世紀念
先軫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對晉國的崛起與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事跡被載入史冊,成為激勵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後人也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
1、先軫祠的建立與變遷
先軫祠原址在今山西省左權縣城南1公裏的莊子村。據推測,該祠可能為當時晉國人所建,以紀念先軫的功績。隨著時間的推移,先軫祠經曆了多次修繕和擴建。元代時,其祠被贈封為“晉大夫先軫之神”,明洪武七年(1374年),又賜號為“晉大夫先軫之廟”。這些封號和賜號不僅體現了朝廷對先軫的尊崇和紀念,也反映了先軫在後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由於曆史原因和自然災害的破壞,先軫祠曾一度荒廢。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先軫祠得到了重新修繕和保護。如今,它已成為一個重要的曆史文化遺址和旅遊景點,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參觀和緬懷先賢。
2、民間傳說的傳承與影響
除了先軫祠外,民間傳說也是紀念先軫的一種重要方式。如前所述,關於先軫的傳說和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故事不僅豐富了先軫的形象,也傳遞了人們對他的敬仰和懷念之情。這些傳說和故事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成為了晉國乃至整個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這些傳說和故事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們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讓人們更加珍惜和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此外,這些故事還蘊含著深刻的道德教誨和人生哲理,對人們的道德觀念和價值觀念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3、學術研究與曆史評價
在曆史學界,先軫的研究也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學者們通過深入挖掘曆史資料和文獻記載,對先軫的生平事跡、軍事才能、政治智慧等方麵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這些研究成果不僅為我們更加全麵地了解先軫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和參考,也為我們評價他的曆史地位和影響提供了客觀的標準和尺度。
在評價先軫時,我們應該采取客觀、中立的態度,既要看到他的功績和貢獻,也要看到他的不足和局限。先軫作為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為晉國的崛起和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在當時堪稱一流,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然而,他也有著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比如在處理與秦國的關係時過於激進和冒險等。因此,在評價先軫時,我們應該全麵、客觀地看待他的曆史地位和影響。
先軫作為春秋時期的傑出軍事家和政治家,對晉國的崛起與霸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事跡被載入史冊,成為激勵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同時,後人也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英雄,包括建立先軫祠、傳承民間傳說以及進行學術研究等。這些紀念方式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先軫的敬仰和懷念之情,也讓我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認識這位偉大的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