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魏將樂羊後裔,官拜燕國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因受燕惠王的猜忌,無奈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經曆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後,葬於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裏。中山複國後,又被趙武靈王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趙國曾有人舉薦他出來做官。到了武靈王在沙丘行宮被圍困餓死後,他就離開趙國到了魏國。後來他聽說燕昭王因為子之執政,燕國大亂而被齊國乘機戰敗,因而燕昭王非常怨恨齊國,不曾一天忘記向齊國報仇雪恨。


    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地處偏遠,國力是不能克敵製勝的,於是燕昭王降抑自己的身分,禮賢下士,他先禮尊郭隗借以招攬天下賢士。正在這個時候,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了燕國,燕王以賓客的禮節接待他。樂毅推辭謙讓,後來終於向燕昭王敬獻了禮物表示願意獻身做臣下,燕昭王就任命他為亞卿,他擔任這個職務的時間很長。


    2、合縱攻齊


    當時,齊湣王很強大,南邊在重丘戰勝了楚國宰相唐眛,西邊在觀津打垮了魏國和趙國,隨即又聯合韓、趙、魏三國攻打秦國,還曾幫助趙國滅掉中山國,又擊破了宋國,擴展了一千多裏地的領土。他與秦昭王共同爭取尊為帝號,不久他便自行取消了東帝的稱號,仍歸稱王。各諸侯國都打算背離秦國而歸服齊國。可是齊湣王自尊自大很是驕橫,百姓已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機會來了,就向樂毅詢問有關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回答說:“齊國,它原來就是霸國如今仍留著霸國的基業,土地廣闊人口眾多,可不能輕易地單獨攻打它。大王若一定要攻打它,不如聯合趙國以及楚國、魏國一起攻擊它。”於是燕昭王派樂毅去與趙惠文王結盟立約,另派別人去聯合楚國、魏國,又讓趙國以攻打齊國的好處去誘勸秦國。由於諸侯們認為齊湣王驕橫暴虐對各國也是個禍害,都爭著跟燕國聯合共同討伐齊國。


    樂毅回來匯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了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了樂毅。樂毅於是統一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於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軍向齊軍發起猛攻。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參見濟西之戰)。樂毅遣還遠道參戰的各諸侯軍隊,擬親率燕軍直搗臨淄,一舉滅齊。謀士劇辛認為燕軍不能獨立滅齊,反對長驅直入。樂毅則認為齊軍精銳已失,國內紛亂,燕弱齊強形勢已經逆轉,堅持率燕軍乘勝追擊。率軍追擊,果然令齊國大亂失度,齊湣王敗逃。


    3、連戰連克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並據城固守。樂毅單獨留下來帶兵巡行占領的地方,齊國各城邑都據城堅守不肯投降。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拿下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以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部奪取過來並把它們運到燕國去。燕昭王大喜,親自趕到濟水岸上慰勞軍隊,獎賞並用酒肉犒勞軍隊將士,把昌國封給樂毅,封號叫昌國君。當時燕昭王把在齊國奪取繳獲的戰利品帶回了燕國,而讓樂毅繼續帶兵進攻還沒拿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留在齊國巡行作戰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燕國前所未有的強盛起來。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4、功敗垂成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隻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隻怕別的將領來。”


    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裏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借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齊國田單後來與騎劫交戰,果然設置騙局用計謀迷惑燕軍,結果在即墨城下把騎劫的軍隊打得大敗,接著輾轉戰鬥追逐燕軍,向北直追到黃河邊上,收複了齊國的全部城邑,並且把齊襄王從莒邑迎回都城臨淄。


    燕惠王很後悔派騎劫代替樂毅,致使燕軍慘敗損兵折將喪失了占領的齊國土地;可是又怨恨樂毅投降趙國,恐怕趙國任用樂毅乘著燕國兵敗疲困之機攻打燕國。燕惠王就派人去趙國責備樂毅,同時向他道歉說:“先王把整個燕國委托給將軍,將軍為燕國戰敗齊國,替先王報了深仇大恨,天下人沒有不震動的,我哪裏有一天敢忘記將軍的功勞呢!正遇上先王辭世,我本人初即位,是左右人耽誤了我。我所以派騎劫代替將軍,是因為將軍長年在外,風餐露宿,因此召回將軍暫且休整一下,也好共商朝政大計。不想將軍誤聽傳言,認為跟我有不融洽的地方,就拋棄了燕國而歸附趙國。將軍為自己打算那是可以的,可是又怎麽對得住先王待將軍的一片深情厚意呢?”


    為此,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此處存在爭議,有觀點認為《報燕惠王書》出於遊士為誇張樂毅單獨主謀合縱破齊而偽托 [2]),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曆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於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樂毅死於趙國。


    三、主要成就


    1、策劃五國伐齊


    樂毅以其卓越的戰略眼光和外交才能,成功策劃了五國伐齊之戰。他深知單憑燕國之力難以戰勝齊國,必須聯合諸國共同對抗強齊。在樂毅的努力下,燕、趙、韓、魏、楚五國結成聯盟,共同出兵伐齊。這一戰略決策不僅增強了聯軍的力量,也削弱了齊國的盟友體係,為最終戰勝齊國奠定了基礎。


    2、幾乎滅齊


    樂毅率領五國聯軍伐齊,幾乎滅掉齊國。他靈活運用戰術,分析敵我形勢,使聯軍始終保持主動。在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後,樂毅又采取圍而不攻的策略,對即墨和莒城實行長期圍困。經過三年的努力,樂毅幾乎將齊國徹底擊敗。這一戰果不僅為燕國雪恥複仇,也極大地震撼了戰國七雄的格局。


    3、軍事思想與戰術創新


    樂毅在戰爭中展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他善於分析敵我形勢,靈活運用戰術;他重視民心士氣的作用,善於運用攻心戰術瓦解敵軍的鬥誌;他強調聯合諸國共同對抗強敵的戰略思想;他還注重減輕百姓負擔、優待俘虜等仁政措施的實施。這些軍事思想和戰術創新不僅為五國伐齊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也為後世軍事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啟示。


    四、軼事典故


    1、樂毅樹


    戰國時期,燕大將樂毅伐齊,兵囤樂陵境內,發現此地的棗與眾不同,特別甜脆爽口,想是水土之故,便命士兵從燕國移來千餘棵棗樹,栽種於此。曆經戰亂洗劫,所存無幾,唯此樹仍枝繁葉茂,據傳,它正是當年大將軍樂毅所栽,故稱此樹為“樂毅樹”。


    2、樂毅報燕王書


    在被燕惠王召回後,樂毅深感自己已無法繼續在燕國立足,便毅然決定出奔趙國。在離開燕國前,他給燕惠王寫了一封書信,表達了自己的忠誠和無奈。書信中,樂毅回顧了自己在燕國的功績和遭遇,表達了對燕昭王的感激和對燕惠王的不解。這封書信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展現了樂毅的忠誠和高尚品質。


    3、望諸君的故事


    樂毅在趙國受到了極高的禮遇和尊重。趙王封他為望諸君,賜給他大片封地和豐厚俸祿。樂毅在趙國度過了他的晚年時光,他時常關注燕國的動態,為燕國的興衰感到憂慮。同時,他也積極參與趙國的政治和軍事活動,為趙國的穩定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望諸君的故事在趙國廣為流傳,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


    4、智救田單


    據傳,在樂毅圍困即墨期間,齊國將領田單曾一度陷入絕境。然而,樂毅並未急於攻城殺將,而是采取了攻心戰術和圍而不攻的策略。他深知田單是齊國難得的將才,若能將其收為己用則對齊國是一大打擊。於是,樂毅暗中派人聯係田單,承諾隻要田單歸降燕國並助其攻下即墨城,便可保其性命並委以重任。田單在權衡利弊後決定歸降燕國並協助樂毅攻下即墨城。然而這一說法存在爭議且缺乏確鑿史料支持但足以體現樂毅在軍事上的智謀和用人之道。


    五、後世紀念


    1、曆史評價


    樂毅作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指揮藝術為後世所傳頌。他策劃並指揮了五國伐齊之戰幾乎滅掉齊國展現了非凡的戰略眼光和戰術創新能力。同時他也注重仁政措施的實施和民心士氣的作用體現了其高尚的人品和道德風範。因此樂毅在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和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軍事家學習和借鑒的楷模。


    2、文學作品與戲曲形象


    樂毅的故事和事跡被後世廣泛傳頌並成為許多文學作品和戲曲的題材來源。《史記》等古籍中有關於樂毅的詳細記載和描述;現代作家也創作了許多以樂毅為主角的小說、散文等文學作品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樂毅的形象和故事。此外在戲曲領域樂毅的形象也經常被搬上舞台成為觀眾喜愛的角色之一。這些文學作品和戲曲形象不僅豐富了樂毅的人物形象也傳承和弘揚了樂毅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價值。


    3、學術研究


    隨著曆史學、軍事學等學科的發展樂毅的軍事思想和戰略戰術也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樂毅的軍事成就進行了分析和探討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見解和觀點。這些學術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樂毅的曆史地位和貢獻也為我們認識和理解戰國時期的軍事實踐和國際關係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夏名人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瑩瑩燦燦的高孝恭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瑩瑩燦燦的高孝恭並收藏華夏名人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