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左丘明,春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生卒年不詳。關於他的姓名,存在多種說法,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一說姓丘,名明。他曾任魯國史官,相傳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這兩部著作記錄了大量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極為寶貴的原始資料,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曆代帝王也多有敕封。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其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
二、人物生平
1. 世代左史
左丘明出生於春秋末期,他的家族有著悠久的史官傳統。據後人研究,左丘明是齊開國之君薑太公的第二十一世孫,楚左史倚相之孫,魯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後,薑太公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於營丘(今山東昌樂、博興、臨淄一帶)。薑太公死後,嫡長子丁公繼位,小兒子印則依營丘居住,改姓為丘。丁公死後三世,哀公即位,與紀國國君不和,被周王烹煮。哀公的弟弟靜被立為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組織同黨殺死胡公自立,是為獻公。這時,印的後人婁嘉被迫隨山參與了宮廷之爭。鬥爭勝利後,婁嘉擔心禍及己身,於是離開齊國投奔楚國,出任楚國的左史官。那個時代,官職往往是父死子繼,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職為姓。婁嘉及其後人世代擔任楚國的左史官,便改丘姓為左,長期在楚國定居下來。
婁嘉的十二代孫倚相,史稱“左史倚相”,是春秋時期傑出的史官,在楚國政治地位較高。倚相生兒子成,成任左史時楚國發生爭奪君權的內亂:楚公子比弑殺其君,隨後又被公子棄疾殺死。公元前506年,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做了魯國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為使子孫後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
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時,他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
2. 參政議政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係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有一次,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進行商議,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聖人。聖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魯定公不解地問道:“你怎麽知道他們不會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於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於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狸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狸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左丘明這樣說是因為孔子主張削弱三桓,加強君權,曾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建議。“三都”指三桓的三個據點: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對抗公室的私有據點。由於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孔子通過遊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左丘明冷靜地分析了三桓不會支持魯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當魯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於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3. 纂修史書
為了著述曆史,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裏查閱檔案。回魯後,孔子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左傳》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曆史麵貌。它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相傳周公治禮作樂,魯國保存了前代的多種禮樂製度和文獻,所以魯國一向有“禮樂之邦”的美稱。西周滅亡後,周室文化在西方蕩然無存,卻在東方魯國保留得相當完整。當時魯國的各種文獻和檔案資料,屬於太史職掌收藏,左丘明既然為魯國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時代中原最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左丘明能夠寫出《左傳》這樣一部規模空前的史學巨著也就不難理解了。
周敬王四十一年(約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左丘明辭官還鄉後,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左傳》的編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左丘明日夜操勞,曆時30餘年,終於完成了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其曆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曆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
三、主要影響
1. 史學貢獻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他的《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編年體曆史著作。在編纂學上,《左傳》首創“君子曰”一欄,以議論形式升華史事,為史書作者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成為一種優良的史學傳統。此外,《左傳》還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在編年記事總的格局中,富於變化,有時著意寫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一位曆史人物的經曆和活動。這不僅拓展了編年體史書在寫人、記事方麵的容量,而且有助於彌補一件史事被相關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點。
2. 文學成就
左丘明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左傳》記事相當詳細,對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其文字生動簡潔,敘述詳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國語》則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這兩部著作不僅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而且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思想影響
左丘明的思想主張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重視禮的作用,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範。他特別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包括忠、孝、信、義、讓等。左丘明認為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治理國家要把德政和刑罰結合起來。在軍事上,他也同樣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些思想主張對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軼事典故
1. 君子之譽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孔子曾多次讚歎左丘明的“君子”風範。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齊國,路過肥邑,感歎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說,肥邑這塊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對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另外,《論語·雍也》中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勝質才稱得上史筆,文質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
2. 忠於曆史
忠於曆史是史家的天職,左丘明正是這種良好史官文化的代表。他秉筆直書,不畏強權,堅持記錄曆史的真實麵貌。這種求真精神鑄就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讚揚和“君子”美譽。據《漢書》讚曰:“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斷唐堯,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籑異同為《國語》。”
3. 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
左丘明晚年雙目失明,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曆史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探索。他憑借頑強的毅力和深厚的學識,繼續編纂《左傳》和《國語》。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岩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讚,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這種精神激勵著後世無數學者在逆境中堅持追求真理和學術進步。
五、後世紀念
1. 曆代帝王敕封
左丘明逝世後,曆代帝王對其多有敕封。唐貞觀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恒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明嘉靖九年(1530),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並親書“先儒之墓”。明崇禎十五年(1642),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
2. 左丘明文化旅遊區
為紀念左丘明,山東肥城石橫鎮衡魚村建立了左丘明文化旅遊區。景區高標準、高起點修複了左丘明墓、碑、牌坊等,規模宏大,甚為壯觀。主要景點有左丘明墓及左丘明文化紀念館,館內有大量珍貴文物,對研究左丘明史學文化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3. 丘明中學
2011年5月20日,肥城市礦區中學更名為“丘明中學”。原礦中更名為“丘明中學”,體現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鄉賢史聖左丘明的尊崇,是弘揚左丘明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大舉措。校名為國際左丘明文化研究會會長丘恩處題寫。
4. 左丘明文化研究會
2011年12月16日,山東省肥城市丘明中學成立了“左丘明文化研究會”。研究會的成立得到了來自海內外丘氏宗親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丘明中學校長嚴鐵軍在左丘明文化研究會揭牌儀式上介紹說:“弘揚左丘明文化,就是傳承先儒‘敬德、尊禮、保民、慎罰’的思想。作為教育工作者,麵對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左丘明文化的重擔,丘明中學走在了前列。這是丘明中學的責任,更是丘明中學的光榮。”
左丘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忠於曆史的一生。他的著作和思想不僅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者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前行。讓我們銘記這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左丘明。
左丘明,春秋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生卒年不詳。關於他的姓名,存在多種說法,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還有一說姓丘,名明。他曾任魯國史官,相傳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這兩部著作記錄了大量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極為寶貴的原始資料,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曆代帝王也多有敕封。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其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
二、人物生平
1. 世代左史
左丘明出生於春秋末期,他的家族有著悠久的史官傳統。據後人研究,左丘明是齊開國之君薑太公的第二十一世孫,楚左史倚相之孫,魯太史成之子。西周建立後,薑太公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於營丘(今山東昌樂、博興、臨淄一帶)。薑太公死後,嫡長子丁公繼位,小兒子印則依營丘居住,改姓為丘。丁公死後三世,哀公即位,與紀國國君不和,被周王烹煮。哀公的弟弟靜被立為諸侯,即胡公。哀公同母之弟山不服胡公,組織同黨殺死胡公自立,是為獻公。這時,印的後人婁嘉被迫隨山參與了宮廷之爭。鬥爭勝利後,婁嘉擔心禍及己身,於是離開齊國投奔楚國,出任楚國的左史官。那個時代,官職往往是父死子繼,所以古人常以所任官職為姓。婁嘉及其後人世代擔任楚國的左史官,便改丘姓為左,長期在楚國定居下來。
婁嘉的十二代孫倚相,史稱“左史倚相”,是春秋時期傑出的史官,在楚國政治地位較高。倚相生兒子成,成任左史時楚國發生爭奪君權的內亂:楚公子比弑殺其君,隨後又被公子棄疾殺死。公元前506年,為保存典籍,倚相帶領子孫離開楚國來到魯國,定居肥城石橫衡魚村,做了魯國的太史。倚相把典籍獻給了魯國,以便保存下去。為使子孫後代不忘先人,他把姓氏定為老祖宗封地營丘的“丘”字。他的兒子亦通曉史事,被任命為魯國的太史,成生子左丘明,後來左丘明又繼承了他父親的職位,繼任魯國的太史官。
左丘明博覽天文、地理、文學、曆史等大量古籍,學識淵博。任魯國左史官時,他盡職盡責,德才兼備,為時人所崇拜。
2. 參政議政
左丘明與孔子同為春秋末期人,二人關係密切。他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鼎力支持孔子從政,受到孔子的好評。加上左丘明品德高尚,胸懷坦蕩,深得魯侯器重。
作為太史,左丘明非常關心國家政事,積極參政議政。有一次,魯定公想任命孔子為司徒,打算找三桓(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進行商議,事先征求左丘明的意見。左丘明說:“孔子是當今的大聖人。聖人一當政,犯錯誤的人就很難保住自己的官位。您要任用孔子,卻又想和三桓商量,他們怎會支持您的主張呢?”魯定公不解地問道:“你怎麽知道他們不會同意?”左丘明笑了笑,回答道:“從前,周朝有個人很喜歡毛皮大衣,同時也很喜歡美味肉食。他想做件價值千金的皮大衣,於是就去和狐狸商量,直接向狐狸索要皮毛;他想辦桌味道鮮美的牲祭,於是就去同羊兒商量,直接向羊索要羊肉。話還沒說完,狐狸和羊兒便都躲藏了起來。因此,五年過去了,這人一件皮大衣也沒做成;十年過去了,一次牲祭也沒做上。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周人的謀略不對。你打算任命孔子為司徒,卻召集三桓來商量,這同與狐狸商量做皮大衣、與羊兒商量做牲祭是同一個道理。”
左丘明這樣說是因為孔子主張削弱三桓,加強君權,曾向魯定公提出“墮三都”的建議。“三都”指三桓的三個據點:季孫氏的費邑、叔孫氏的睩邑和孟孫氏的成邑。“三都”是三桓對抗公室的私有據點。由於三桓住在國都,封邑由家臣掌管,因此“三都”對三桓本身來說同樣也是一種威脅。孔子通過遊說曾一度使魯公拆掉了叔孫氏的睩邑,如此這樣,左丘明冷靜地分析了三桓不會支持魯定公任用孔子的原因,看到了三桓與孔子之間的矛盾,所以當魯定公征求自己的意見時,他便用兩個寓言故事比喻說明,建議避開三桓直接任用孔子。於是,魯定公聽從左丘明的建議,沒經三桓同意就直接任命了孔子。
3. 纂修史書
為了著述曆史,左丘明曾與孔子一同前往周室,在周太史那裏查閱檔案。回魯後,孔子寫了文字簡明的《春秋》,而左丘明則寫成了內容浩繁的《左傳》。《左傳》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記事為主,兼載言論,敘述詳明,文字生動簡潔,全麵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曆史麵貌。它既是重要的儒家經典,又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編年體史書,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魯國是周公的封地,相傳周公治禮作樂,魯國保存了前代的多種禮樂製度和文獻,所以魯國一向有“禮樂之邦”的美稱。西周滅亡後,周室文化在西方蕩然無存,卻在東方魯國保留得相當完整。當時魯國的各種文獻和檔案資料,屬於太史職掌收藏,左丘明既然為魯國的太史,自然也就掌握了春秋時代中原最豐富的文獻資源。因此,左丘明能夠寫出《左傳》這樣一部規模空前的史學巨著也就不難理解了。
周敬王四十一年(約前479),晚年的左丘明,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辭官回鄉。左丘明辭官還鄉後,建立了左史書舍,開始編纂《左傳》《國語》。《左傳》的編撰,是左丘明史官生涯中最大的成就,其在中國思想史、史學史、文學史和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國語》分別記載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約前967年-前453年)周王室及魯齊晉鄭楚吳越諸國史實,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左丘明日夜操勞,曆時30餘年,終於完成了一部縱貫200餘年、18萬餘字的《春秋左氏傳》,其曆史、文學、科技、軍事價值不可估量,為曆代史學家和文人所推崇。
三、主要影響
1. 史學貢獻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他的《左傳》是中國第一部真正名副其實的編年體曆史著作。在編纂學上,《左傳》首創“君子曰”一欄,以議論形式升華史事,為史書作者發表一家之言提供了園地,成為一種優良的史學傳統。此外,《左傳》還擴大了編年體史書的容量,在編年記事總的格局中,富於變化,有時著意寫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時集中寫一位曆史人物的經曆和活動。這不僅拓展了編年體史書在寫人、記事方麵的容量,而且有助於彌補一件史事被相關年代中其他史事割裂的缺點。
2. 文學成就
左丘明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左傳》記事相當詳細,對曆史事件一般都能做到首尾完整。其文字生動簡潔,敘述詳明,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國語》則偏重記述君臣言論,為中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這兩部著作不僅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而且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思想影響
左丘明的思想主張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他重視禮的作用,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範。他特別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包括忠、孝、信、義、讓等。左丘明認為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治理國家要把德政和刑罰結合起來。在軍事上,他也同樣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這些思想主張對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四、軼事典故
1. 君子之譽
左丘明深得世人尊敬和愛戴,孔子視其為君子,尊稱其左丘明,謂之與其共好惡。《肥城縣誌》(清康熙十一年本)載:“樂正子春曰:‘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也。’是以《史記》稱左丘明為‘魯君子’,肥城亦因此而獲‘君子之邑’之美稱。”孔子曾多次讚歎左丘明的“君子”風範。例如,有一次孔子前往齊國,路過肥邑,感歎道:“肥有君子焉。”意思是說,肥邑這塊地方出了位令人仰慕的君子,對左丘明的敬佩之情溢於言表。另外,《論語·雍也》中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文勝質才稱得上史筆,文質彬彬才算得上君子,似乎也是敬重的左丘明。
2. 忠於曆史
忠於曆史是史家的天職,左丘明正是這種良好史官文化的代表。他秉筆直書,不畏強權,堅持記錄曆史的真實麵貌。這種求真精神鑄就了他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了廣泛讚揚和“君子”美譽。據《漢書》讚曰:“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斷唐堯,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為之傳,又籑異同為《國語》。”
3. 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
左丘明晚年雙目失明,但他並沒有因此放棄對曆史的追求和對真理的探索。他憑借頑強的毅力和深厚的學識,繼續編纂《左傳》和《國語》。元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岩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讚,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這種精神激勵著後世無數學者在逆境中堅持追求真理和學術進步。
五、後世紀念
1. 曆代帝王敕封
左丘明逝世後,曆代帝王對其多有敕封。唐貞觀二十一年(647),李世民封左丘明為“經師”,墓前建石坊。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宋真宗趙恒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趙佶封左丘明為中都伯。明嘉靖九年(1530),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並親書“先儒之墓”。明崇禎十五年(1642),朱由檢敕封左丘明為“先賢”。
2. 左丘明文化旅遊區
為紀念左丘明,山東肥城石橫鎮衡魚村建立了左丘明文化旅遊區。景區高標準、高起點修複了左丘明墓、碑、牌坊等,規模宏大,甚為壯觀。主要景點有左丘明墓及左丘明文化紀念館,館內有大量珍貴文物,對研究左丘明史學文化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
3. 丘明中學
2011年5月20日,肥城市礦區中學更名為“丘明中學”。原礦中更名為“丘明中學”,體現了當地政府和人民對鄉賢史聖左丘明的尊崇,是弘揚左丘明思想文化工作的一大舉措。校名為國際左丘明文化研究會會長丘恩處題寫。
4. 左丘明文化研究會
2011年12月16日,山東省肥城市丘明中學成立了“左丘明文化研究會”。研究會的成立得到了來自海內外丘氏宗親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丘明中學校長嚴鐵軍在左丘明文化研究會揭牌儀式上介紹說:“弘揚左丘明文化,就是傳承先儒‘敬德、尊禮、保民、慎罰’的思想。作為教育工作者,麵對傳承民族精神、弘揚左丘明文化的重擔,丘明中學走在了前列。這是丘明中學的責任,更是丘明中學的光榮。”
左丘明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忠於曆史的一生。他的著作和思想不僅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而且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學者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前行。讓我們銘記這位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和散文家——左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