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聰九年(1635 年)九月,皇太極出征察哈爾,意外獲得元朝的傳國玉璽。這使皇太極和他的諸貝勒大臣欣喜若狂,他們認為傳國玉璽落入皇太極之手,意味著“天命”歸金。因此,諸貝勒大臣紛紛上表,恭請皇太極“順天應人,即皇帝寶座”。
然而,皇太極卻明言謝絕。諸貝勒大臣反複上奏,他也不同意。原來,他懷疑諸貝勒是否真心誠意順從他。聰明的薩哈廉(皇太極之侄,禮部承政)看破了皇太極的心事,便邀諸臣再次上奏:“諸貝勒大臣一定修身謹慎行事,以盡臣道。”皇太極這才有保留地表示可以考慮,因他還拿不準漢族官員的意見如何。
爾後,皇太極那些手握重兵、把持朝政的諸貝勒大臣舉行儀式,焚香下跪,立誓“擁汗稱帝,一生竭力”,並於天聰十年(1636 年)4 月 5 日,由內外諸貝勒、滿洲、蒙古、漢官聯合請上尊號,皇太極才以“順天應人”的姿態,堂堂正正地登上了清皇朝權力的頂峰。
天聰十年(1636 年)4 月 11 日,舉行了莊嚴而複雜的即位儀式。皇帝即位是封建王朝最重大的一項政治活動,開國皇帝登基,意義就更大了。即位之前,皇太極齋戒三天。到 11 日這天,晨光熹微,他穿戴一新,騎上駿馬,在百官簇擁下,先往德盛門外的天壇祭天。這是一個寬敞的略呈長方形的場地,天壇設在正中央,四麵設有台階,壇上安放一張香案,上鋪黃綾緞,設“上帝”神位,前麵擺放香爐。諸貝勒大臣和百官分東西列於兩側;外藩十六部共 49 名貝勒,還有滿、蒙、漢文武百官按各旗排列。場內依次遍插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各色旗幟,編織成一幅五彩斑斕的畫麵。在場地外圍還有數成八旗兵整裝肅立著。
待天色大明,東方射出萬道霞光時,滿、漢各派一名導引官領皇太極來到壇前,拾階而上,跑在案前,給“上帝”上香和敬獻品。讀祝官也莊嚴地誦讀祝文,向上帝報告皇太極 10 年所取得的豐功偉績,請求批準他即皇帝位。
然後,在故宮大政殿舉行受尊號禮儀。大殿正中,端放一把金鑾椅,周圍擺著一套新製作的禦用儀仗,朱紅色油漆閃著耀眼的光澤,顯得十分華貴、威嚴。皇太極由導引官引進大政殿,入坐金鑾椅,百官仍分左右兩班站立。鼓樂聲中,讚禮官高呼:“跪!叩!”百官向皇太極行叩首禮,然後站起來。讚禮官又呼“跪”!百官隨口令跪下,這時,兩個禮官合棒一枚皇帝禦用之寶獻給皇太極,象征著把國家的最高權利授給他,完全承認他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禮畢,清太宗含笑步出大政殿,排列儀仗,乘輿回宮。
當天,太宗舉行盛大宴會,歡慶禮成。次日,清太宗率百官到太廟追尊祖先;23 日,他又大封他的臣屬,他們的部下也都論功封賞。隆重的即位儀式持續二十餘天,共耗費銀兩十餘萬。
當劉鬆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徹底的無語,林丹汗部在接受自己這麽的幫助下,依然被皇太極打敗,本來蠢蠢欲動的科爾沁部也被皇太極打服了。看來蒙古人已經早就沒有了當初黃金家族的威風了。
林丹汗現在隻能龜縮在歸化城苟延殘喘了,通過販賣劉鬆的羊毛,暫賣生意苟活。
不過劉鬆因此也獲得了大批的戰馬,騎兵的實力也進一步的提高。
…………
崇禎皇帝朱由檢坐在乾清宮的龍椅上,臉色陰沉得如同即將到來的暴風雨。他緊握著拳頭,關節因用力而泛白,眼中燃燒著憤怒與焦慮的火焰。
“陛下,皇太極稱帝之事,實乃大逆不道!”太監王承恩顫抖著聲音稟報著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崇禎皇帝的身體微微顫抖,他的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的思緒。他想起了自登基以來,一直致力於重振大明的雄風,鏟除閹黨,勵精圖治,然而,內有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外有後金崛起,不斷侵擾。如今,這皇太極竟然公然稱帝,這無疑是在他的臉上狠狠扇了一記耳光。
“這蠻夷之地的胡虜,竟敢如此放肆!”崇禎皇帝怒喝道,聲音在空曠的宮殿中回蕩。他感到一種深深的恥辱,作為大明的天子,天下共主,怎能容忍一個邊陲部落的首領如此挑釁皇權的威嚴。
“朕自登基以來,夙夜憂歎,一心想要中興大明,怎料這皇太極竟如此不識好歹!”崇禎皇帝站起身來,來回踱步,心中的怒火越燒越旺。
他想到了自己為了整頓朝綱所付出的努力,為了籌集軍餉,不惜向大臣們施壓,甚至不惜得罪權貴。然而,如今這一切似乎都變得如此徒勞,後金的崛起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
“朕的大明江山,豈能容這等蠻夷踐踏!”崇禎皇帝停下腳步,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他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讓皇太極為他的狂妄付出代價。
在憤怒的同時,崇禎皇帝也感到了深深的憂慮。他深知後金的實力在不斷壯大,而明朝內部卻問題重重。連年的災荒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廷的財政捉襟見肘,軍隊的戰鬥力也大不如前。
“朕該如何應對這一局麵?”崇禎皇帝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了那些擁兵自重的將領,想到了那些貪汙腐敗的大臣,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奈。
“難道朕真的要眼睜睜地看著大明的江山落入胡虜之手?”崇禎皇帝的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甘。他想起了祖宗的基業,想起了大明曾經的輝煌,他絕不允許這一切在自己手中毀於一旦。
“王承恩!”崇禎皇帝突然大聲喊道。
“陛下,奴才在。”王承恩連忙跪地。
“傳朕旨意,召集內閣大臣,朕要與他們商議對策!”崇禎皇帝的聲音中充滿了堅決。
王承恩匆匆退下,崇禎皇帝重新坐回龍椅上,雙手撐著額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知道,這是一場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考驗,他必須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否則,大明的江山將危在旦夕。
不多時,內閣大臣們匆匆趕到了乾清宮。
“陛下,皇太極稱帝,實乃我大明之恥辱,臣等願為陛下分憂,共抗後金。”首輔大臣說道。
崇禎皇帝抬起頭,看著眼前的大臣們,目光中充滿了期待。
“諸位愛卿,如今後金猖獗,朕欲舉全國之力,征討之,不知諸位有何良策?”崇禎皇帝問道。
大臣們麵麵相覷,一時間無人敢輕易發言。過了片刻,一位大臣站了出來。
“陛下,如今國內局勢動蕩,百姓困苦,若貿然興兵,隻怕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引發更大的動亂。”
崇禎皇帝皺了皺眉頭,心中十分不滿。
“難道就任由這皇太極稱帝,坐視不管?”崇禎皇帝怒視著那位大臣。
又有一位大臣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整頓內政,安撫百姓,增強國力,待時機成熟,再出兵征討後金。”
崇禎皇帝沉思片刻,覺得這位大臣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依愛卿之見,該如何整頓內政?”崇禎皇帝問道。
大臣們紛紛獻策,有的提議改革稅製,增加財政收入;有的提議加強軍隊訓練,提高戰鬥力;有的提議安撫流民,穩定社會秩序。
崇禎皇帝認真地聽著大臣們的建議,心中漸漸有了一些頭緒。
“諸位愛卿所言甚是,朕會仔細斟酌。但皇太極稱帝之事,絕不能就此罷休。朕決定先加強邊境防禦,調派精兵強將,以防後金入侵。同時,整頓內政,改革弊政,恢複國力。待時機成熟,朕必親率大軍,蕩平後金!”崇禎皇帝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說道。
大臣們紛紛跪地,高呼:“陛下聖明!”
崇禎皇帝揮了揮手,示意大臣們退下。他獨自站在宮殿中,望著窗外的天空,心中暗暗祈禱,希望大明能夠度過這次危機,重振昔日的輝煌。
然而,皇太極卻明言謝絕。諸貝勒大臣反複上奏,他也不同意。原來,他懷疑諸貝勒是否真心誠意順從他。聰明的薩哈廉(皇太極之侄,禮部承政)看破了皇太極的心事,便邀諸臣再次上奏:“諸貝勒大臣一定修身謹慎行事,以盡臣道。”皇太極這才有保留地表示可以考慮,因他還拿不準漢族官員的意見如何。
爾後,皇太極那些手握重兵、把持朝政的諸貝勒大臣舉行儀式,焚香下跪,立誓“擁汗稱帝,一生竭力”,並於天聰十年(1636 年)4 月 5 日,由內外諸貝勒、滿洲、蒙古、漢官聯合請上尊號,皇太極才以“順天應人”的姿態,堂堂正正地登上了清皇朝權力的頂峰。
天聰十年(1636 年)4 月 11 日,舉行了莊嚴而複雜的即位儀式。皇帝即位是封建王朝最重大的一項政治活動,開國皇帝登基,意義就更大了。即位之前,皇太極齋戒三天。到 11 日這天,晨光熹微,他穿戴一新,騎上駿馬,在百官簇擁下,先往德盛門外的天壇祭天。這是一個寬敞的略呈長方形的場地,天壇設在正中央,四麵設有台階,壇上安放一張香案,上鋪黃綾緞,設“上帝”神位,前麵擺放香爐。諸貝勒大臣和百官分東西列於兩側;外藩十六部共 49 名貝勒,還有滿、蒙、漢文武百官按各旗排列。場內依次遍插滿洲八旗、蒙古八旗的各色旗幟,編織成一幅五彩斑斕的畫麵。在場地外圍還有數成八旗兵整裝肅立著。
待天色大明,東方射出萬道霞光時,滿、漢各派一名導引官領皇太極來到壇前,拾階而上,跑在案前,給“上帝”上香和敬獻品。讀祝官也莊嚴地誦讀祝文,向上帝報告皇太極 10 年所取得的豐功偉績,請求批準他即皇帝位。
然後,在故宮大政殿舉行受尊號禮儀。大殿正中,端放一把金鑾椅,周圍擺著一套新製作的禦用儀仗,朱紅色油漆閃著耀眼的光澤,顯得十分華貴、威嚴。皇太極由導引官引進大政殿,入坐金鑾椅,百官仍分左右兩班站立。鼓樂聲中,讚禮官高呼:“跪!叩!”百官向皇太極行叩首禮,然後站起來。讚禮官又呼“跪”!百官隨口令跪下,這時,兩個禮官合棒一枚皇帝禦用之寶獻給皇太極,象征著把國家的最高權利授給他,完全承認他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禮畢,清太宗含笑步出大政殿,排列儀仗,乘輿回宮。
當天,太宗舉行盛大宴會,歡慶禮成。次日,清太宗率百官到太廟追尊祖先;23 日,他又大封他的臣屬,他們的部下也都論功封賞。隆重的即位儀式持續二十餘天,共耗費銀兩十餘萬。
當劉鬆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也是徹底的無語,林丹汗部在接受自己這麽的幫助下,依然被皇太極打敗,本來蠢蠢欲動的科爾沁部也被皇太極打服了。看來蒙古人已經早就沒有了當初黃金家族的威風了。
林丹汗現在隻能龜縮在歸化城苟延殘喘了,通過販賣劉鬆的羊毛,暫賣生意苟活。
不過劉鬆因此也獲得了大批的戰馬,騎兵的實力也進一步的提高。
…………
崇禎皇帝朱由檢坐在乾清宮的龍椅上,臉色陰沉得如同即將到來的暴風雨。他緊握著拳頭,關節因用力而泛白,眼中燃燒著憤怒與焦慮的火焰。
“陛下,皇太極稱帝之事,實乃大逆不道!”太監王承恩顫抖著聲音稟報著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
崇禎皇帝的身體微微顫抖,他的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的思緒。他想起了自登基以來,一直致力於重振大明的雄風,鏟除閹黨,勵精圖治,然而,內有天災人禍,民不聊生,外有後金崛起,不斷侵擾。如今,這皇太極竟然公然稱帝,這無疑是在他的臉上狠狠扇了一記耳光。
“這蠻夷之地的胡虜,竟敢如此放肆!”崇禎皇帝怒喝道,聲音在空曠的宮殿中回蕩。他感到一種深深的恥辱,作為大明的天子,天下共主,怎能容忍一個邊陲部落的首領如此挑釁皇權的威嚴。
“朕自登基以來,夙夜憂歎,一心想要中興大明,怎料這皇太極竟如此不識好歹!”崇禎皇帝站起身來,來回踱步,心中的怒火越燒越旺。
他想到了自己為了整頓朝綱所付出的努力,為了籌集軍餉,不惜向大臣們施壓,甚至不惜得罪權貴。然而,如今這一切似乎都變得如此徒勞,後金的崛起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
“朕的大明江山,豈能容這等蠻夷踐踏!”崇禎皇帝停下腳步,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他心中暗暗發誓,一定要讓皇太極為他的狂妄付出代價。
在憤怒的同時,崇禎皇帝也感到了深深的憂慮。他深知後金的實力在不斷壯大,而明朝內部卻問題重重。連年的災荒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朝廷的財政捉襟見肘,軍隊的戰鬥力也大不如前。
“朕該如何應對這一局麵?”崇禎皇帝陷入了沉思。他想到了那些擁兵自重的將領,想到了那些貪汙腐敗的大臣,心中不禁湧起一股無奈。
“難道朕真的要眼睜睜地看著大明的江山落入胡虜之手?”崇禎皇帝的心中充滿了恐懼和不甘。他想起了祖宗的基業,想起了大明曾經的輝煌,他絕不允許這一切在自己手中毀於一旦。
“王承恩!”崇禎皇帝突然大聲喊道。
“陛下,奴才在。”王承恩連忙跪地。
“傳朕旨意,召集內閣大臣,朕要與他們商議對策!”崇禎皇帝的聲音中充滿了堅決。
王承恩匆匆退下,崇禎皇帝重新坐回龍椅上,雙手撐著額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知道,這是一場關乎大明生死存亡的考驗,他必須要做出正確的決策,否則,大明的江山將危在旦夕。
不多時,內閣大臣們匆匆趕到了乾清宮。
“陛下,皇太極稱帝,實乃我大明之恥辱,臣等願為陛下分憂,共抗後金。”首輔大臣說道。
崇禎皇帝抬起頭,看著眼前的大臣們,目光中充滿了期待。
“諸位愛卿,如今後金猖獗,朕欲舉全國之力,征討之,不知諸位有何良策?”崇禎皇帝問道。
大臣們麵麵相覷,一時間無人敢輕易發言。過了片刻,一位大臣站了出來。
“陛下,如今國內局勢動蕩,百姓困苦,若貿然興兵,隻怕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引發更大的動亂。”
崇禎皇帝皺了皺眉頭,心中十分不滿。
“難道就任由這皇太極稱帝,坐視不管?”崇禎皇帝怒視著那位大臣。
又有一位大臣說道:“陛下,臣以為當務之急是整頓內政,安撫百姓,增強國力,待時機成熟,再出兵征討後金。”
崇禎皇帝沉思片刻,覺得這位大臣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
“那依愛卿之見,該如何整頓內政?”崇禎皇帝問道。
大臣們紛紛獻策,有的提議改革稅製,增加財政收入;有的提議加強軍隊訓練,提高戰鬥力;有的提議安撫流民,穩定社會秩序。
崇禎皇帝認真地聽著大臣們的建議,心中漸漸有了一些頭緒。
“諸位愛卿所言甚是,朕會仔細斟酌。但皇太極稱帝之事,絕不能就此罷休。朕決定先加強邊境防禦,調派精兵強將,以防後金入侵。同時,整頓內政,改革弊政,恢複國力。待時機成熟,朕必親率大軍,蕩平後金!”崇禎皇帝站起身來,目光堅定地說道。
大臣們紛紛跪地,高呼:“陛下聖明!”
崇禎皇帝揮了揮手,示意大臣們退下。他獨自站在宮殿中,望著窗外的天空,心中暗暗祈禱,希望大明能夠度過這次危機,重振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