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帝國三年,隨著時間的推移,軍隊的規模不斷擴大,人數暴增到了近百萬之多。麵對如此龐大的軍事力量,軍隊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經過多次深入研究和探討,劉鬆終於決定對軍隊進行分區管理,以提高效率和戰鬥力。
首先,他設立了遼東戰區,任命盧象升為總指揮官,並兼任遼東巡撫,同時授予他兵部尚書的頭銜。盧象升麾下統領著第一、第二野戰軍,共三十萬人。這支強大的軍隊肩負著保衛邊疆、抵禦外敵入侵的重要使命。
其次,西部戰區由陳大樹擔任總指揮官,同樣掛兵部尚書銜。熊文燦則被任命為甘陝總督,負責協助陳大樹。他們麾下的第三野戰軍擁有十萬兵力,主要任務是抵擋來自和碩特汗國的威脅。
接著,東部戰區的指揮官是陳平,他也掛兵部尚書銜,駐地位於崇明島。浙江巡撫有張煌言這位名臣。這支軍隊集合了水師和陸軍,具有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麾下有五萬陸軍和三萬海軍,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最後,西南戰區的總指揮是王成功,掛兵部尚書銜,副總指揮則是赫赫有名的秦良玉將軍。他們的駐地在雲南,沐王府的沐天波擔任雲南巡撫,負責後勤保障工作。該戰區擁有第五野戰軍和著名的白杆兵,共計十八萬兵力,構成了中華帝國南部的堅實屏障。
海軍部由鄭森(鄭芝龍兒子,鄭成功)統領,駐地金門。
就在此時,內閣、軍機處以及廉政公署同時宣告成立。內閣主要承擔民政事務,由李信總攬全局;而軍機處則負責軍事領域,包括戰略製定等重要工作,洪承疇擔任軍機大臣一職。然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廉政公署的設立,其職責在於監察天下所有官員的經濟問題,並直接對皇帝負責。更令人驚訝的是,首任廉政公署署長竟然是朱由檢本人!這一任命讓所有人都感到十分詫異。
任命朱由檢是經過劉鬆仔細考慮的,也是最好的人選。
……………………
正當中華帝國以勢如破竹之勢如火如荼地快速發展時,後金的處境卻每況愈下,日子可謂是一天比一天難過。
整整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多爾袞縱然使盡渾身解數,也未能成功拿下倭國的石件。此地屬於典型的山地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崎嶇不平,根本不適合大規模騎兵部隊展開作戰。倭國人展現出的強悍戰鬥力,也讓多爾袞對他們有了全新的認識,意識到這場戰爭的艱難程度遠超想象。
然而,這些因素還不是最為關鍵的。朝鮮原本就資源貧匱、國力孱弱,根本無力負擔幾十萬大軍長期作戰所帶來的巨大消耗。國內早已叛亂四起,局勢動蕩不安。為了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後金和朝鮮已然將自身的國力消耗殆盡,陷入了極度困窘的境地。
當然,倭國的日子同樣不好過。若不是劉鬆在暗中給予支持,德川家光恐怕早就支撐不住了!甚至為了能夠保住石見,德川家光不得不四處借下了眾多的戰爭借款,以維持戰爭的繼續。
這三個國家幾乎所有的財政收入都被劉鬆輕而易舉地收入囊中,而他們換到的,隻是那些被淘汰的劣質火器和羊毛衣。大量的人參、野獸皮、木材、黃金、白銀,甚至是美女,都紛紛參與到了這場不公平的交易之中。
至於糧食?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所有的船隊根本不敢將哪怕是一粒米賣到朝鮮和日本去,否則,出海的資格將會被剝奪,相關人員的性命也一個都保不住。
與此同時,羊毛貿易也開始蓬勃發展。原本以畜牧業為主導的蒙古,如今已成為中華帝國的重要原材料供應地。在短短三年內,蒙古地區的戰馬數量減少了近一半,但羊毛出口卻帶來了巨額利潤,使得蒙古人紛紛轉向養羊業。據劉鬆及其參謀部估計,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隻需再過十年左右,一旦劉鬆有意限製羊毛進口業務,整個蒙古經濟將會陷入絕境。
隻要中華帝國大軍把邊關守好,不費吹灰之力,蒙古就會徹底癱瘓。
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戰爭,為中華帝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度過了建國初期最困難的時期。
與此同時,對後金的討伐也提上了日程。
…………
帝國五年。
遼東軍區二十萬野戰軍從山海關出發,直逼錦州城下。同時,劉鬆嚴令孛兒隻斤·額爾孔果洛額哲(林丹汗的兒子)出兵赫圖阿拉城。
駐守錦州的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多鐸。
多鐸(1614-1649),愛新覺羅氏,滿洲正藍旗人,是阿濟格、多爾袞的同母弟弟,據說三人感情很深。努爾哈赤十分寵愛這個小兒子,在後金國的禮儀活動中,多鐸總是位列於前,以示其地位與眾不同。後來努爾哈赤突然死亡,皇太極繼位,多鐸根本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裏。他對皇太極的各種籠絡並不買賬,處處跟這位汗兄唱反調。皇太極喜歡的人,他嗤之以鼻,皇太極厭惡的人,他偏偏喜歡親近、交往。甚至在新年元旦朝賀的時候,唯獨多鐸以劣馬進獻給皇太極作為賀禮。可見,他就是這樣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多鐸到了十四歲的時候該娶親了,準備娶自己的親舅舅阿布泰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表姐,就讓哥哥阿濟格去說親。但是這件事事先沒有告知皇太極,後來被皇太極怪罪,害得阿濟格失去旗主的身份。皇太極實際上是不想多爾袞、阿濟格和多鐸三兄弟團結起來,所以借這個機會削弱他們的實力。太祖努爾哈赤曾經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為“八大和碩貝勒”。當時多鐸年僅六歲。等到他十二歲時,封貝勒,統帥正白旗。多鐸所領的正白旗是八旗中最強大精銳的一旗,可參與禮部和兵部的政事。雖然多鐸一生很短暫,但論戰功,卻在清初曆史上占據了一定地位。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皇太極取得鬆錦大戰的勝利,派遣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作為鬆錦大戰據點的義州城。鬆錦大戰勝利後,多鐸因功被封為多羅郡王。當時大清王朝皇室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多羅郡王是第二等級,多羅貝勒是第三等級,多羅郡王的地位在多羅貝勒之上。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關,多鐸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後,晉升為和碩親王,這是皇室爵位的最高等級。在鎮壓反抗勢力的時候,多鐸和皇太極一樣,凶暴野蠻。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軍在多鐸的帶領下攻陷揚州,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孤城,終因彈盡糧絕,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殺沒有成功,被清軍俘虜。在多鐸的百般誘降下,史可法還是斬釘截鐵地說道:“與揚州共存亡,頭可斷,血可流,要我投降,那是不可能的。”最後多鐸命人將其殺害。攻陷揚州後,清軍對揚州城內的人民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揚州死難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當時的幸存者王秀楚寫了一本《揚州十日記》,詳細記載了這次事件。明朝滅亡後,殘明勢力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於南京,改年號為弘光,控製了淮河下遊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後來,多鐸率軍南下江南,俘獲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晉和碩德豫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多鐸以揚威大將軍的身份征討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 順治四年(1647年),晉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清廷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 順治六年(1649年),多鐸染天花而亡,年僅三十五歲。
首先,他設立了遼東戰區,任命盧象升為總指揮官,並兼任遼東巡撫,同時授予他兵部尚書的頭銜。盧象升麾下統領著第一、第二野戰軍,共三十萬人。這支強大的軍隊肩負著保衛邊疆、抵禦外敵入侵的重要使命。
其次,西部戰區由陳大樹擔任總指揮官,同樣掛兵部尚書銜。熊文燦則被任命為甘陝總督,負責協助陳大樹。他們麾下的第三野戰軍擁有十萬兵力,主要任務是抵擋來自和碩特汗國的威脅。
接著,東部戰區的指揮官是陳平,他也掛兵部尚書銜,駐地位於崇明島。浙江巡撫有張煌言這位名臣。這支軍隊集合了水師和陸軍,具有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麾下有五萬陸軍和三萬海軍,形成了一道堅固的防線。
最後,西南戰區的總指揮是王成功,掛兵部尚書銜,副總指揮則是赫赫有名的秦良玉將軍。他們的駐地在雲南,沐王府的沐天波擔任雲南巡撫,負責後勤保障工作。該戰區擁有第五野戰軍和著名的白杆兵,共計十八萬兵力,構成了中華帝國南部的堅實屏障。
海軍部由鄭森(鄭芝龍兒子,鄭成功)統領,駐地金門。
就在此時,內閣、軍機處以及廉政公署同時宣告成立。內閣主要承擔民政事務,由李信總攬全局;而軍機處則負責軍事領域,包括戰略製定等重要工作,洪承疇擔任軍機大臣一職。然而,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廉政公署的設立,其職責在於監察天下所有官員的經濟問題,並直接對皇帝負責。更令人驚訝的是,首任廉政公署署長竟然是朱由檢本人!這一任命讓所有人都感到十分詫異。
任命朱由檢是經過劉鬆仔細考慮的,也是最好的人選。
……………………
正當中華帝國以勢如破竹之勢如火如荼地快速發展時,後金的處境卻每況愈下,日子可謂是一天比一天難過。
整整三年的時間過去了,多爾袞縱然使盡渾身解數,也未能成功拿下倭國的石件。此地屬於典型的山地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崎嶇不平,根本不適合大規模騎兵部隊展開作戰。倭國人展現出的強悍戰鬥力,也讓多爾袞對他們有了全新的認識,意識到這場戰爭的艱難程度遠超想象。
然而,這些因素還不是最為關鍵的。朝鮮原本就資源貧匱、國力孱弱,根本無力負擔幾十萬大軍長期作戰所帶來的巨大消耗。國內早已叛亂四起,局勢動蕩不安。為了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後金和朝鮮已然將自身的國力消耗殆盡,陷入了極度困窘的境地。
當然,倭國的日子同樣不好過。若不是劉鬆在暗中給予支持,德川家光恐怕早就支撐不住了!甚至為了能夠保住石見,德川家光不得不四處借下了眾多的戰爭借款,以維持戰爭的繼續。
這三個國家幾乎所有的財政收入都被劉鬆輕而易舉地收入囊中,而他們換到的,隻是那些被淘汰的劣質火器和羊毛衣。大量的人參、野獸皮、木材、黃金、白銀,甚至是美女,都紛紛參與到了這場不公平的交易之中。
至於糧食?那是想都不要想的事情。所有的船隊根本不敢將哪怕是一粒米賣到朝鮮和日本去,否則,出海的資格將會被剝奪,相關人員的性命也一個都保不住。
與此同時,羊毛貿易也開始蓬勃發展。原本以畜牧業為主導的蒙古,如今已成為中華帝國的重要原材料供應地。在短短三年內,蒙古地區的戰馬數量減少了近一半,但羊毛出口卻帶來了巨額利潤,使得蒙古人紛紛轉向養羊業。據劉鬆及其參謀部估計,如果繼續這樣下去,隻需再過十年左右,一旦劉鬆有意限製羊毛進口業務,整個蒙古經濟將會陷入絕境。
隻要中華帝國大軍把邊關守好,不費吹灰之力,蒙古就會徹底癱瘓。
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經濟戰爭,為中華帝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度過了建國初期最困難的時期。
與此同時,對後金的討伐也提上了日程。
…………
帝國五年。
遼東軍區二十萬野戰軍從山海關出發,直逼錦州城下。同時,劉鬆嚴令孛兒隻斤·額爾孔果洛額哲(林丹汗的兒子)出兵赫圖阿拉城。
駐守錦州的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多鐸。
多鐸(1614-1649),愛新覺羅氏,滿洲正藍旗人,是阿濟格、多爾袞的同母弟弟,據說三人感情很深。努爾哈赤十分寵愛這個小兒子,在後金國的禮儀活動中,多鐸總是位列於前,以示其地位與眾不同。後來努爾哈赤突然死亡,皇太極繼位,多鐸根本不把皇太極放在眼裏。他對皇太極的各種籠絡並不買賬,處處跟這位汗兄唱反調。皇太極喜歡的人,他嗤之以鼻,皇太極厭惡的人,他偏偏喜歡親近、交往。甚至在新年元旦朝賀的時候,唯獨多鐸以劣馬進獻給皇太極作為賀禮。可見,他就是這樣一個愛憎分明的人。多鐸到了十四歲的時候該娶親了,準備娶自己的親舅舅阿布泰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表姐,就讓哥哥阿濟格去說親。但是這件事事先沒有告知皇太極,後來被皇太極怪罪,害得阿濟格失去旗主的身份。皇太極實際上是不想多爾袞、阿濟格和多鐸三兄弟團結起來,所以借這個機會削弱他們的實力。太祖努爾哈赤曾經立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為“八大和碩貝勒”。當時多鐸年僅六歲。等到他十二歲時,封貝勒,統帥正白旗。多鐸所領的正白旗是八旗中最強大精銳的一旗,可參與禮部和兵部的政事。雖然多鐸一生很短暫,但論戰功,卻在清初曆史上占據了一定地位。崇禎十三年(1640年)三月,清皇太極取得鬆錦大戰的勝利,派遣鄭親王濟爾哈朗和貝勒多鐸等人領兵修築作為鬆錦大戰據點的義州城。鬆錦大戰勝利後,多鐸因功被封為多羅郡王。當時大清王朝皇室爵位分為十二個等級,多羅郡王是第二等級,多羅貝勒是第三等級,多羅郡王的地位在多羅貝勒之上。1644年隨清軍入山海關,多鐸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後,晉升為和碩親王,這是皇室爵位的最高等級。在鎮壓反抗勢力的時候,多鐸和皇太極一樣,凶暴野蠻。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軍在多鐸的帶領下攻陷揚州,守將史可法統率軍民堅守孤城,終因彈盡糧絕,被清兵攻破。史可法自殺沒有成功,被清軍俘虜。在多鐸的百般誘降下,史可法還是斬釘截鐵地說道:“與揚州共存亡,頭可斷,血可流,要我投降,那是不可能的。”最後多鐸命人將其殺害。攻陷揚州後,清軍對揚州城內的人民展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揚州死難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當時的幸存者王秀楚寫了一本《揚州十日記》,詳細記載了這次事件。明朝滅亡後,殘明勢力擁戴福王朱由崧為帝,定都於南京,改年號為弘光,控製了淮河下遊和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後來,多鐸率軍南下江南,俘獲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晉和碩德豫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多鐸以揚威大將軍的身份征討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 順治四年(1647年),晉封為輔政叔德豫親王,成為清廷實際上的第二號人物。 順治六年(1649年),多鐸染天花而亡,年僅三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