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商議後,最終與荷蘭東印度公司達成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協議。
在這份厚重的協議中,清晰明確地規定著,中華帝國那璀璨奪目、令人稱羨的絲綢,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瓷器,以及芳香四溢、韻味悠長的茶葉,其在歐洲的獨家代理權將鄭重地交予荷蘭政府,並且這一至關重要的商業使命將由實力雄厚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全權代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帝國富有四海商會(其中股東涵蓋皇帝以及所有位高權重的藩王、功勳卓著的勳貴),在這場宏大的商業布局中,將占有荷蘭東印度公司高達 51%的股權。與此同時,在繁華的阿姆斯特丹,中華帝國商會將設立專門的辦事處,且此辦事處將享有至高無上的外交豁免權。這一權益無疑為雙方的合作增添了堅實的保障。而荷蘭政府,更是鄭重承諾,必須全力以赴保障中華帝國公民在荷蘭的人身安全,為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商業往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範德克雙手顫抖地接過這份意義非凡的文件時,他的眼神中充滿了難以置信與極度的驚喜,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這一刻靜止了。他瞪大了眼睛,一遍又一遍地審視著文件上的每一個字、每一項條款,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份協議對於荷蘭而言,宛如一份從天而降的巨大寶藏,幸福來得如此突然,讓他感到如夢似幻。
回想起過去這備受煎熬的三個月,範德克感慨萬千。那是一段充滿焦慮、不安與期盼的日子,無數個日夜的奔波與商談,無數次的緊張與猶豫,都在這一刻化為了無盡的喜悅與滿足。那些艱難的日子沒有白熬,所有的付出都在此刻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回報。
中華帝國貨物的獨家代理!這幾個字在範德克的腦海中不斷閃耀,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的未來。這意味著,在廣袤的歐羅巴大陸上,諸如英吉利、法蘭西、西班牙等等眾多國家,若他們渴望擁有中華帝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貨物,就必須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這一唯一的渠道。這不僅僅是一項商業協議,更是一把開啟無盡財富之門的金鑰匙。
範德克太了解中華帝國的貨物在歐羅巴的價值了。在那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國度,工匠們憑借著世代傳承的精湛技藝,以及對美的獨特領悟,創造出了一係列令人歎為觀止的珍品。
在歐羅巴的貴族圈子裏,若是家中沒有一套完整的、來自中華帝國的精美瓷器,那簡直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遺憾。那些瓷器,或繪有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或展現著古老神秘的神話傳說,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傑作。它們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一種身份與品味的象征。
而絲綢麵料的衣服,則是貴族們衣櫥中最耀眼的存在。那如絲般柔滑的觸感,那絢麗多彩的色澤,那精細入微的刺繡,無不彰顯著中華帝國絲綢工藝的登峰造極。穿上一件中華帝國的絲綢衣物,走在宮廷的舞會中,仿佛周身都被一層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所籠罩。
至於中華帝國的茶葉,更是貴族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享受。那清新撲鼻的香氣,那醇厚回甘的滋味,讓人仿佛置身於雲霧繚繞的仙境之中。一杯正宗的中華帝國茶葉,不僅能夠舒緩身心,更是社交場合中最優雅的交流媒介。
在歐羅巴的每一個角落,中華帝國的貨物都如同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無法抗拒的魅力。無論是華麗的宮廷舞會,還是寧靜的鄉村莊園,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貴族們為了擁有這些來自東方的珍寶,不惜一擲千金。而如今,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了這一珍貴資源的唯一掌控者,這無疑將為荷蘭帶來滾滾而來的財富和無上的榮耀。
範德克深知,這一協議的達成,將使荷蘭在歐羅巴的商業版圖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仿佛看到了一艘艘滿載著中華帝國貨物的商船駛向荷蘭的港口,看到了阿姆斯特丹的倉庫中堆積如山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看到了來自各國的商人排著長隊等待著購買的場景。
………………
紫禁城。
養心殿。
劉鬆半躺在金黃色的榻上,顯得很沒正形。
麵前的是浙江巡撫張煌言,正襟危坐在一個圓墩上,麵前一個小茶幾,上麵茶是剛上的,還有一碗麵條,還冒著熱氣。
“本來你一路舟車勞頓,本打算讓你休息兩天,可你的折子朕看了以後覺得你很有想法,就召你過來了!朕知道你都沒來的及吃飯,俗話說上車餃子下車麵。朕就做主了,讓人給你做了碗麵條!你趁熱先吃,這裏不是朝堂,你不要拘謹!先吃飯!不夠還有!”
張煌言本就是傳統讀書人,哪裏受得了皇帝如此的禮遇?
這張煌言何人?為何收到劉鬆的如此禮遇?萬曆四十八年(1620),張煌言生於浙江寧波府鄞縣,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一帶。按照《明末張忠烈公煌言年譜》的說法,張煌言的父母人到中年仍然無兒無女,是在向漢壽亭侯,也就是關公祈求後才終於生下了張煌言。張煌言四歲時,其父張圭章考中舉人,後官至刑部員外郎。
八年後,張煌言之母病逝,從此張煌言便一直跟隨父親四處輾轉,他一邊學習儒家經典,一邊習練騎馬射箭等武藝,希望有朝一日報效國家。崇禎十五年(1642),張煌言考中舉人,由於當時全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朝廷便要求考生加試射箭。張煌言連射三箭皆中,可見其箭術著實精湛。
張煌言對國家大事,尤其是各地的戰事十分關注,《清史稿》就說他“慷慨好論兵事”。然而,隨著兩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張煌言還沒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華便失去了祖國。次年,清軍浩浩蕩蕩南下,接連攻破揚州、南京等地,並對當地百姓大肆屠殺、鎮壓,寧波城中的官員一時間對於是戰是降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毫無疑問,張煌言自然是持堅決抗清態度的一方,他積極參加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主戰派召開的集會,後來又作為使者前往天台迎奉魯王朱以海至紹興擔任監國,並被封為翰林院修撰。順治三年(1646),清軍在征南大將軍博洛的率領下勢如破竹般攻破紹興、杭州、義烏等地,張煌言跟隨魯王經台州逃往海上。
局勢稍定後,張煌言返回浙東一帶招募義軍,並被魯王加封為右僉都禦史。次年,清軍入關後投降並被封為蘇鬆提督的吳勝兆暗中謀劃反清複明,在與魯王方麵取得聯係後,雙方約定由張煌言、張名振率軍攻打鬆江,吳勝兆則在城中接應。可惜的是,張煌言等人的船隊出發不久後突然遭遇風暴,許多將領勉強上岸後被清軍輕鬆俘獲,張煌言也陷入敵手,七日後才總算找到機會逃走。
逃至黃岩時,張煌言遭清軍包圍,所幸騎術高超才勉強逃出,自此他便更加苦練騎射之術。為了實現抗清大業,張煌言又在上虞、平岡一帶集結義軍,並嚴格要求部下不得劫掠百姓。順治七年(1650),張煌言率部前往舟山護衛魯王,被封為兵部侍郎。次年,張煌言之父張圭章的訃告傳來,浙江提督田雄趁機寫信招降張煌言,但被後者拒絕。
不久後,清軍攻破舟山,張煌言便護衛著魯王轉道前往金門投靠鄭成功。鄭成功奉隆武帝朱聿鍵為正朔,因此對魯王隻是提供飯食供養起來,並不為其效力。盡管侍奉不同的主公,但張煌言、鄭成功對於彼此的能力與忠貞都十分欣賞。此後數年,張煌言多次作為監軍跟隨張名振進軍舟山、崇明等地,甚至一度自吳淞口進入長江,並登上金山對著遠處的明太祖陵遙遙祭拜。
順治十二年(1655),張名振中毒身亡,臨終前將自己的部眾盡數托付給了張煌言。兩年後,永曆帝朱由榔派出使者冊封張煌言為兵部侍郎、翰林院學士。張煌言此前本就和鄭成功關係友善,自從隆武帝去世、魯王放棄監國後雙方又共同尊奉永曆帝,於是經常聯手作戰,像是順治十六年(1659)時他們就占領崇明,並互相配合攻取了瓜洲。
緊接著,張煌言設計親率一支部隊向南京方向佯攻,鄭成功則趁機占領了鎮江。然而,接下來張煌言提議直取南京,鄭成功卻沒有采納其意見。緊接著,張煌言向蕪湖進發,並派出士兵四處招降,義軍很快收複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且在張煌言的約束下,其士卒所過之處與民秋毫無犯。
然而,此時張煌言卻突然收到了鄭成功兵敗南京後放棄瓜洲、鎮江撤回海上的消息。一時間,缺乏水上援助的張煌言陷入被清軍援兵圍困的危險處境。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清軍的圍剿下,張煌言屢戰屢敗,隻得孤身逃亡,途中還不慎感染瘧疾,在轉戰跋涉二千餘裏後才終於返回浙江沿海一帶,並得到了鄭成功的接應。
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了徹底肅清沿海抗清勢力而下令遷徙沿海居民以斷絕義軍獲得糧餉的途徑。同年,永曆政權滅亡,鄭成功則忙於收複台灣,拒絕了張煌言出兵閩南的提議。不久後,鄭成功暴病而亡,張煌言則繼續轉戰浙江沿海,其間多次拒絕清浙江總督趙廷臣的招降。
康熙三年(1664)六月,張煌言自知抗清無望,於是解散義軍,從此隱居在位於今浙江舟山的懸山島。七月,清軍趁夜登島將張煌言抓捕,兩月後處死於杭州弼教坊。由於張煌言生前曾作詩道:“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他的外甥便將其葬在了和於氏墓、嶽家祠同在西湖周邊的南屏山荔枝峰下。也正因這一緣故,後人便將他與於謙、嶽飛共同尊稱為“西湖三傑”,以紀念他們的赤膽忠心。
在這份厚重的協議中,清晰明確地規定著,中華帝國那璀璨奪目、令人稱羨的絲綢,巧奪天工、精美絕倫的瓷器,以及芳香四溢、韻味悠長的茶葉,其在歐洲的獨家代理權將鄭重地交予荷蘭政府,並且這一至關重要的商業使命將由實力雄厚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全權代理。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帝國富有四海商會(其中股東涵蓋皇帝以及所有位高權重的藩王、功勳卓著的勳貴),在這場宏大的商業布局中,將占有荷蘭東印度公司高達 51%的股權。與此同時,在繁華的阿姆斯特丹,中華帝國商會將設立專門的辦事處,且此辦事處將享有至高無上的外交豁免權。這一權益無疑為雙方的合作增添了堅實的保障。而荷蘭政府,更是鄭重承諾,必須全力以赴保障中華帝國公民在荷蘭的人身安全,為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商業往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範德克雙手顫抖地接過這份意義非凡的文件時,他的眼神中充滿了難以置信與極度的驚喜,仿佛整個世界都在這一刻靜止了。他瞪大了眼睛,一遍又一遍地審視著文件上的每一個字、每一項條款,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份協議對於荷蘭而言,宛如一份從天而降的巨大寶藏,幸福來得如此突然,讓他感到如夢似幻。
回想起過去這備受煎熬的三個月,範德克感慨萬千。那是一段充滿焦慮、不安與期盼的日子,無數個日夜的奔波與商談,無數次的緊張與猶豫,都在這一刻化為了無盡的喜悅與滿足。那些艱難的日子沒有白熬,所有的付出都在此刻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回報。
中華帝國貨物的獨家代理!這幾個字在範德克的腦海中不斷閃耀,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的未來。這意味著,在廣袤的歐羅巴大陸上,諸如英吉利、法蘭西、西班牙等等眾多國家,若他們渴望擁有中華帝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貨物,就必須通過荷蘭東印度公司這一唯一的渠道。這不僅僅是一項商業協議,更是一把開啟無盡財富之門的金鑰匙。
範德克太了解中華帝國的貨物在歐羅巴的價值了。在那遙遠而神秘的東方國度,工匠們憑借著世代傳承的精湛技藝,以及對美的獨特領悟,創造出了一係列令人歎為觀止的珍品。
在歐羅巴的貴族圈子裏,若是家中沒有一套完整的、來自中華帝國的精美瓷器,那簡直是一種無法言說的遺憾。那些瓷器,或繪有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或展現著古老神秘的神話傳說,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傑作。它們不僅僅是餐具,更是一種身份與品味的象征。
而絲綢麵料的衣服,則是貴族們衣櫥中最耀眼的存在。那如絲般柔滑的觸感,那絢麗多彩的色澤,那精細入微的刺繡,無不彰顯著中華帝國絲綢工藝的登峰造極。穿上一件中華帝國的絲綢衣物,走在宮廷的舞會中,仿佛周身都被一層神秘而迷人的光芒所籠罩。
至於中華帝國的茶葉,更是貴族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享受。那清新撲鼻的香氣,那醇厚回甘的滋味,讓人仿佛置身於雲霧繚繞的仙境之中。一杯正宗的中華帝國茶葉,不僅能夠舒緩身心,更是社交場合中最優雅的交流媒介。
在歐羅巴的每一個角落,中華帝國的貨物都如同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無法抗拒的魅力。無論是華麗的宮廷舞會,還是寧靜的鄉村莊園,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貴族們為了擁有這些來自東方的珍寶,不惜一擲千金。而如今,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了這一珍貴資源的唯一掌控者,這無疑將為荷蘭帶來滾滾而來的財富和無上的榮耀。
範德克深知,這一協議的達成,將使荷蘭在歐羅巴的商業版圖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他仿佛看到了一艘艘滿載著中華帝國貨物的商船駛向荷蘭的港口,看到了阿姆斯特丹的倉庫中堆積如山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看到了來自各國的商人排著長隊等待著購買的場景。
………………
紫禁城。
養心殿。
劉鬆半躺在金黃色的榻上,顯得很沒正形。
麵前的是浙江巡撫張煌言,正襟危坐在一個圓墩上,麵前一個小茶幾,上麵茶是剛上的,還有一碗麵條,還冒著熱氣。
“本來你一路舟車勞頓,本打算讓你休息兩天,可你的折子朕看了以後覺得你很有想法,就召你過來了!朕知道你都沒來的及吃飯,俗話說上車餃子下車麵。朕就做主了,讓人給你做了碗麵條!你趁熱先吃,這裏不是朝堂,你不要拘謹!先吃飯!不夠還有!”
張煌言本就是傳統讀書人,哪裏受得了皇帝如此的禮遇?
這張煌言何人?為何收到劉鬆的如此禮遇?萬曆四十八年(1620),張煌言生於浙江寧波府鄞縣,也就是今天的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一帶。按照《明末張忠烈公煌言年譜》的說法,張煌言的父母人到中年仍然無兒無女,是在向漢壽亭侯,也就是關公祈求後才終於生下了張煌言。張煌言四歲時,其父張圭章考中舉人,後官至刑部員外郎。
八年後,張煌言之母病逝,從此張煌言便一直跟隨父親四處輾轉,他一邊學習儒家經典,一邊習練騎馬射箭等武藝,希望有朝一日報效國家。崇禎十五年(1642),張煌言考中舉人,由於當時全國各地農民起義不斷爆發,朝廷便要求考生加試射箭。張煌言連射三箭皆中,可見其箭術著實精湛。
張煌言對國家大事,尤其是各地的戰事十分關注,《清史稿》就說他“慷慨好論兵事”。然而,隨著兩年後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身亡,張煌言還沒來得及施展自己的才華便失去了祖國。次年,清軍浩浩蕩蕩南下,接連攻破揚州、南京等地,並對當地百姓大肆屠殺、鎮壓,寧波城中的官員一時間對於是戰是降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毫無疑問,張煌言自然是持堅決抗清態度的一方,他積極參加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主戰派召開的集會,後來又作為使者前往天台迎奉魯王朱以海至紹興擔任監國,並被封為翰林院修撰。順治三年(1646),清軍在征南大將軍博洛的率領下勢如破竹般攻破紹興、杭州、義烏等地,張煌言跟隨魯王經台州逃往海上。
局勢稍定後,張煌言返回浙東一帶招募義軍,並被魯王加封為右僉都禦史。次年,清軍入關後投降並被封為蘇鬆提督的吳勝兆暗中謀劃反清複明,在與魯王方麵取得聯係後,雙方約定由張煌言、張名振率軍攻打鬆江,吳勝兆則在城中接應。可惜的是,張煌言等人的船隊出發不久後突然遭遇風暴,許多將領勉強上岸後被清軍輕鬆俘獲,張煌言也陷入敵手,七日後才總算找到機會逃走。
逃至黃岩時,張煌言遭清軍包圍,所幸騎術高超才勉強逃出,自此他便更加苦練騎射之術。為了實現抗清大業,張煌言又在上虞、平岡一帶集結義軍,並嚴格要求部下不得劫掠百姓。順治七年(1650),張煌言率部前往舟山護衛魯王,被封為兵部侍郎。次年,張煌言之父張圭章的訃告傳來,浙江提督田雄趁機寫信招降張煌言,但被後者拒絕。
不久後,清軍攻破舟山,張煌言便護衛著魯王轉道前往金門投靠鄭成功。鄭成功奉隆武帝朱聿鍵為正朔,因此對魯王隻是提供飯食供養起來,並不為其效力。盡管侍奉不同的主公,但張煌言、鄭成功對於彼此的能力與忠貞都十分欣賞。此後數年,張煌言多次作為監軍跟隨張名振進軍舟山、崇明等地,甚至一度自吳淞口進入長江,並登上金山對著遠處的明太祖陵遙遙祭拜。
順治十二年(1655),張名振中毒身亡,臨終前將自己的部眾盡數托付給了張煌言。兩年後,永曆帝朱由榔派出使者冊封張煌言為兵部侍郎、翰林院學士。張煌言此前本就和鄭成功關係友善,自從隆武帝去世、魯王放棄監國後雙方又共同尊奉永曆帝,於是經常聯手作戰,像是順治十六年(1659)時他們就占領崇明,並互相配合攻取了瓜洲。
緊接著,張煌言設計親率一支部隊向南京方向佯攻,鄭成功則趁機占領了鎮江。然而,接下來張煌言提議直取南京,鄭成功卻沒有采納其意見。緊接著,張煌言向蕪湖進發,並派出士兵四處招降,義軍很快收複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且在張煌言的約束下,其士卒所過之處與民秋毫無犯。
然而,此時張煌言卻突然收到了鄭成功兵敗南京後放棄瓜洲、鎮江撤回海上的消息。一時間,缺乏水上援助的張煌言陷入被清軍援兵圍困的危險處境。在占據絕對優勢的清軍的圍剿下,張煌言屢戰屢敗,隻得孤身逃亡,途中還不慎感染瘧疾,在轉戰跋涉二千餘裏後才終於返回浙江沿海一帶,並得到了鄭成功的接應。
順治十八年(1661),清廷為了徹底肅清沿海抗清勢力而下令遷徙沿海居民以斷絕義軍獲得糧餉的途徑。同年,永曆政權滅亡,鄭成功則忙於收複台灣,拒絕了張煌言出兵閩南的提議。不久後,鄭成功暴病而亡,張煌言則繼續轉戰浙江沿海,其間多次拒絕清浙江總督趙廷臣的招降。
康熙三年(1664)六月,張煌言自知抗清無望,於是解散義軍,從此隱居在位於今浙江舟山的懸山島。七月,清軍趁夜登島將張煌言抓捕,兩月後處死於杭州弼教坊。由於張煌言生前曾作詩道:“日月雙懸於氏墓,乾坤半壁嶽家祠”,他的外甥便將其葬在了和於氏墓、嶽家祠同在西湖周邊的南屏山荔枝峰下。也正因這一緣故,後人便將他與於謙、嶽飛共同尊稱為“西湖三傑”,以紀念他們的赤膽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