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水稻產量暴增
穿成反派長姐後,我統管全家 作者:慕蓮蓮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終。
謝令和想著能擁有一個光明正大掙錢的機會給家裏改善生活,於是答應了。
出完習題冊。
她直接交給了李風。
至於出麵去見那個碼頭管事,就沒有必要了。
當天。
李風就把錢拿了回來,二兩銀子,不多不少。
正好,謝仲濟他們回家,謝令和當即買了好肉好菜,一家人美美吃了一頓。
當然。
謝仲濟三兄弟都考上了,並且謝季浚還直接成了秀才的消息很快被村裏人知道了。
頓時引起了轟動。
“嘶?”
“我沒聽錯吧?謝仲濟、謝叔澤和謝季浚都考上童生了?”
“錯!人家謝季浚現在是秀才老爺了。”
“天爺啊!”
“這謝家祖墳也埋得太好了,加上謝伯淵,一家子都有功名在身了。”
“是啊~”
“是不是咱們杏花村的文氣都到謝三河家去了?”
“就是,怎麽就不能分我家一個?”
“謝三河葬在那兒?旁邊還有位置不,幹脆我給祖宗遷個墳,蹭一蹭才氣。”
“又一個秀才老爺,名下又能有五十畝地免稅吧?”
“天呐~”
“謝家有這麽多地嗎?去年謝伯淵考中秀才,他家裏的地已經掛在他名下,今年這五十畝地,鄉裏鄉親的,我掛幾畝地在他們名下,應該不會拒絕吧?”
“你想得美。”
“我又不白掛,每年分一成糧食給他。”
“一成?你打發叫花子呢。”
“都是鄉裏鄉親的,難道謝家人會多收?”
“你這不是道德綁架嗎?”
“……”
最後。
關注點都到了謝季浚名下的五十畝地上去。
每天都有人來家裏。
謝令和煩不勝煩,直接叫來了族長。
謝三德語氣溫和:“和姐兒,聽說你有要緊事兒,究竟是何事?”
自從謝令和在村裏成立了識字班,並且帶出了幾個學生在鎮上、縣裏找到了一份體麵的工作,大家對她的態度都尊敬了不少。
謝族長也不把她當成一個頭發長見識短的婦人,尤其是當他家小孫子也進了識字班之後。
謝令和也沒廢話,開門見山:“族長,是這樣的。”
“季浚如今名下有五十畝地,近日村裏的人都想要把家裏的地掛在他名下,鄉裏鄉親的,我偏袒了誰也不好。”
“我畢竟是晚輩,經驗不足,所以想請族長您幫忙。”
謝三德又驚又喜:“和姐兒,你的意思是,讓我決定怎麽分配這五十畝地?”
“沒錯。”
謝令和點頭:“族長,這五十畝地,我隻打算收一成息,具體掛給哪家,您決定就好。”
得到肯定的答複。
謝三德高興地胡須都顫抖了起來,連連道:“好好好,我一定辦好,交給我吧。”
謝令和不耐煩操這個心,但謝三德卻巴不得能負責,這一表現了他和謝家關係好,二也能由此展現族長的地位,當然,三也能給自家一些好處。
對此。
謝令和心知肚明。
但是,水至清則無魚,隻要不太過分,她不會管。
經過這一年和族長的相處,她對族長也有幾分了解,族長有幾分小心思,但大體上還是公平公正,心裏有宗族的。
比如:謝三民要不是他關照,也活不下來,更不要說成為謝伯淵的書童。要知道,謝伯淵當時已經是秀才,多少人想和他扯上關係,要不是族長出頭,這書童的位置哪裏輪得上他一個孤兒?
“對了,族長,關於這五十畝地的一成利息,我打算用來買族田,日後族裏要是有孩子讀書,可以酌情給予一些補貼。”
聽到這話。
謝三德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和、和姐兒,你是說……”
謝令和語氣真誠:“一筆寫不出兩個謝,我自然希望族裏也越來越好,不光是伯淵他們讀書成才,族裏也要世代傳承,爭取成為書香世家。”
謝三德渾身顫抖,最後流下了欣慰地淚水:“和姐兒,你雖然是姑娘,但我自愧不如啊~好,就按你說的,好好好……”
謝令和也有些動容。
族長走後,兩人的談話很快就被傳了出去,引起了熱議。
“真的假的?”
“真是一成息?”
“可不是,那一成租子拿來買族田,用來供謝氏的子孫科考呢。”
“真好啊~”
有人發酸:“怎麽就供謝氏的人,都是一個村子的,厚此薄彼不好吧?”
這話一出。
謝氏族人不爽了。
“人有情疏遠近,不幫著自家人,還幫著外人嗎?”
“別太貪心,和姐兒不是和族長說了,季浚名下五十畝地,也分給了你們一半名額。”
“就是。”
“……”
古代讀書人的名聲非常重要。
這次,謝令和舍小利,得到了巨大的名聲。
日後。
在杏花村,他們不用擔心有人針對他們了。
……
又過了一日。
謝氏族長又來了家裏,說族裏準備大辦酒席,邀請全村來吃飯。
謝令和沒有拒絕。
三個人一起考中了童生,還有一個第一名,的確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有時候,謙虛過了頭就是驕傲了。
送走族長。
謝令和告訴弟弟妹妹,打算寫一封信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他們紛紛提出要單獨寫信。
謝令和通通答應了。
……
翌日。
她去寄信。
回來,順便去了一趟野橘林。
一進莊子,入眼便是鬱鬱蔥蔥的稻穗,在風中身姿搖曳。
李二苟熱情地迎了上來:“東家,您來了。”
“這稻子快要成熟了吧?”
“嗬嗬,還有一個月左右,五月中旬就能收了。”
“東家,你這種子哪兒來的?一株稻子上麵結的稻穀是以往的兩倍有餘,我看這次起碼能收六七百斤。”
聞言。
謝令和高看了他一眼,暗道:估得還挺準,不愧是從小在地裏幹活兒的。
“這種子可是我花了大價錢從外地商人那裏買的,是改良的品種,總共也沒多少。”
李二苟點頭:“原來如此。”
“東家,咱們這次新種子種了三十五畝,長得這麽好,其他十五畝的佃戶看得羨慕極了,這段日子一直向我打聽新種子,而且還抱怨其他佃戶分的糧食更多。”
對此。
謝令和並不意外。
佃戶就是靠種地吃飯,關於土地的一切都很在意。
糧食產量更是命根子。
“咱們不是說好了,新種子佃戶和我們收成二八,他們依然是四六,也沒差多少。”
不患寡而患不均。
謝令和自然懂這個道理,因此新種子佃戶分得的糧食和原來差不多。
謝令和想著能擁有一個光明正大掙錢的機會給家裏改善生活,於是答應了。
出完習題冊。
她直接交給了李風。
至於出麵去見那個碼頭管事,就沒有必要了。
當天。
李風就把錢拿了回來,二兩銀子,不多不少。
正好,謝仲濟他們回家,謝令和當即買了好肉好菜,一家人美美吃了一頓。
當然。
謝仲濟三兄弟都考上了,並且謝季浚還直接成了秀才的消息很快被村裏人知道了。
頓時引起了轟動。
“嘶?”
“我沒聽錯吧?謝仲濟、謝叔澤和謝季浚都考上童生了?”
“錯!人家謝季浚現在是秀才老爺了。”
“天爺啊!”
“這謝家祖墳也埋得太好了,加上謝伯淵,一家子都有功名在身了。”
“是啊~”
“是不是咱們杏花村的文氣都到謝三河家去了?”
“就是,怎麽就不能分我家一個?”
“謝三河葬在那兒?旁邊還有位置不,幹脆我給祖宗遷個墳,蹭一蹭才氣。”
“又一個秀才老爺,名下又能有五十畝地免稅吧?”
“天呐~”
“謝家有這麽多地嗎?去年謝伯淵考中秀才,他家裏的地已經掛在他名下,今年這五十畝地,鄉裏鄉親的,我掛幾畝地在他們名下,應該不會拒絕吧?”
“你想得美。”
“我又不白掛,每年分一成糧食給他。”
“一成?你打發叫花子呢。”
“都是鄉裏鄉親的,難道謝家人會多收?”
“你這不是道德綁架嗎?”
“……”
最後。
關注點都到了謝季浚名下的五十畝地上去。
每天都有人來家裏。
謝令和煩不勝煩,直接叫來了族長。
謝三德語氣溫和:“和姐兒,聽說你有要緊事兒,究竟是何事?”
自從謝令和在村裏成立了識字班,並且帶出了幾個學生在鎮上、縣裏找到了一份體麵的工作,大家對她的態度都尊敬了不少。
謝族長也不把她當成一個頭發長見識短的婦人,尤其是當他家小孫子也進了識字班之後。
謝令和也沒廢話,開門見山:“族長,是這樣的。”
“季浚如今名下有五十畝地,近日村裏的人都想要把家裏的地掛在他名下,鄉裏鄉親的,我偏袒了誰也不好。”
“我畢竟是晚輩,經驗不足,所以想請族長您幫忙。”
謝三德又驚又喜:“和姐兒,你的意思是,讓我決定怎麽分配這五十畝地?”
“沒錯。”
謝令和點頭:“族長,這五十畝地,我隻打算收一成息,具體掛給哪家,您決定就好。”
得到肯定的答複。
謝三德高興地胡須都顫抖了起來,連連道:“好好好,我一定辦好,交給我吧。”
謝令和不耐煩操這個心,但謝三德卻巴不得能負責,這一表現了他和謝家關係好,二也能由此展現族長的地位,當然,三也能給自家一些好處。
對此。
謝令和心知肚明。
但是,水至清則無魚,隻要不太過分,她不會管。
經過這一年和族長的相處,她對族長也有幾分了解,族長有幾分小心思,但大體上還是公平公正,心裏有宗族的。
比如:謝三民要不是他關照,也活不下來,更不要說成為謝伯淵的書童。要知道,謝伯淵當時已經是秀才,多少人想和他扯上關係,要不是族長出頭,這書童的位置哪裏輪得上他一個孤兒?
“對了,族長,關於這五十畝地的一成利息,我打算用來買族田,日後族裏要是有孩子讀書,可以酌情給予一些補貼。”
聽到這話。
謝三德不可置信地瞪大了眼睛:“和、和姐兒,你是說……”
謝令和語氣真誠:“一筆寫不出兩個謝,我自然希望族裏也越來越好,不光是伯淵他們讀書成才,族裏也要世代傳承,爭取成為書香世家。”
謝三德渾身顫抖,最後流下了欣慰地淚水:“和姐兒,你雖然是姑娘,但我自愧不如啊~好,就按你說的,好好好……”
謝令和也有些動容。
族長走後,兩人的談話很快就被傳了出去,引起了熱議。
“真的假的?”
“真是一成息?”
“可不是,那一成租子拿來買族田,用來供謝氏的子孫科考呢。”
“真好啊~”
有人發酸:“怎麽就供謝氏的人,都是一個村子的,厚此薄彼不好吧?”
這話一出。
謝氏族人不爽了。
“人有情疏遠近,不幫著自家人,還幫著外人嗎?”
“別太貪心,和姐兒不是和族長說了,季浚名下五十畝地,也分給了你們一半名額。”
“就是。”
“……”
古代讀書人的名聲非常重要。
這次,謝令和舍小利,得到了巨大的名聲。
日後。
在杏花村,他們不用擔心有人針對他們了。
……
又過了一日。
謝氏族長又來了家裏,說族裏準備大辦酒席,邀請全村來吃飯。
謝令和沒有拒絕。
三個人一起考中了童生,還有一個第一名,的確是值得慶祝的事情。
有時候,謙虛過了頭就是驕傲了。
送走族長。
謝令和告訴弟弟妹妹,打算寫一封信告訴他這個好消息。
他們紛紛提出要單獨寫信。
謝令和通通答應了。
……
翌日。
她去寄信。
回來,順便去了一趟野橘林。
一進莊子,入眼便是鬱鬱蔥蔥的稻穗,在風中身姿搖曳。
李二苟熱情地迎了上來:“東家,您來了。”
“這稻子快要成熟了吧?”
“嗬嗬,還有一個月左右,五月中旬就能收了。”
“東家,你這種子哪兒來的?一株稻子上麵結的稻穀是以往的兩倍有餘,我看這次起碼能收六七百斤。”
聞言。
謝令和高看了他一眼,暗道:估得還挺準,不愧是從小在地裏幹活兒的。
“這種子可是我花了大價錢從外地商人那裏買的,是改良的品種,總共也沒多少。”
李二苟點頭:“原來如此。”
“東家,咱們這次新種子種了三十五畝,長得這麽好,其他十五畝的佃戶看得羨慕極了,這段日子一直向我打聽新種子,而且還抱怨其他佃戶分的糧食更多。”
對此。
謝令和並不意外。
佃戶就是靠種地吃飯,關於土地的一切都很在意。
糧食產量更是命根子。
“咱們不是說好了,新種子佃戶和我們收成二八,他們依然是四六,也沒差多少。”
不患寡而患不均。
謝令和自然懂這個道理,因此新種子佃戶分得的糧食和原來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