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緬宮風雲(上)
中興大明,從絞殺吳三桂開始 作者:孤不是玄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鐺、鐺、鐺、、”
兩天以前,6月24日晚上,位於伊洛瓦底江河畔的緬甸國都阿瓦城,鍾聲四起,開始進入全城戒嚴。
東籲緬甸王宮,位於阿瓦城內正中央,呈正四方形,宮牆全是紅磚夯土打造,裏麵的宮殿也是全柚木結構,金碧輝煌,非常奢靡豪華。
“啪”
此時此刻,緬甸王宮內,年過60歲,身形微胖的緬王莽達,臉色陰沉的坐在寶座上。
環顧下麵的王儲、丞相,還有一眾王爺和禦弟們,隨即把手中的書信重重的一拍,厲聲說道:
“這是禦弟德欽內謬的求援血書,明賊火炮犀利,其兵將窮凶極惡,殘暴悍不畏死,馬來城危在旦夕”
“近來一些時日,朕也都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今天你們都說一說吧,到底怎麽辦?拿個章程出來”
緬甸這個所謂的中南半島霸主,其實就是一個小國王而已,但國君喜歡自稱朕,效仿中原上國,對外稱國王,對內稱皇帝。
這個時候,前線戰場都傳血書回來了,那證明馬來城的形勢肯定不容樂觀,怪不得莽達臉色如此難看。
放眼望去,堂下的眾人全是東籲緬甸王朝的頂級權貴,包括莽達長弟王儲德欽漂、丞相底裏澤亞、卑謬王莽白、禦弟德欽內底、禦弟德欽紐亞。
東籲緬甸國,地處中南半島,其國家製度和各項政策都是借鑒中原天朝上國,采用王侯分封製統治國家。
國家的軍政大權,都掌控在王室成員手裏,再利用王室的兵權和威望,威壓各大小侯爺領主和一眾土司官,如此才能穩固其統治基礎。
當然了,這種分封製在中國早就不流行了,明朝初期的時候,朱允炆和朱棣,都是下了大力氣削藩,回收諸王的軍政大權。
因此這種製度弊端太大,王室兄弟成員,一旦做大也容易威脅國王,經常搞政變弑君殺王,但肉爛在湯鍋裏,新上任的王室成員,也能繼續維持其家族的國家統治。
“回陛下”
50多歲的長第王儲德欽漂,當仁不讓的站出來,大聲回道:
“可傳旨西岸的東籲王,實皆城兵多將廣,距離馬來城又最近,還有幾千水師助陣,出兵救援馬來城最合適”
“且明軍的長途奔襲,其水師船小兵又少,可一戰滅之,再伺機裏應外合救援馬來城”
手握一萬多重兵的東籲王,麾下還有幾千水師,就在馬來城對岸,是增援的不二人選啊。
既能救援馬來城,又能消耗東籲王實力,可謂是一箭雙雕,老奸巨猾的王儲,最忌憚東籲王和卑謬王了。
聽名字就知道,此時的緬甸國,最有實力的兩個封王,就是東籲王和卑謬王,他們的封地就在東籲下緬甸的老巢。
“嗯,可以”
緬王莽達瞟了一眼王儲,嘴角微微一笑,心知肚明他的小九九,然後對著旁邊的太監歐達曼點頭,示意他記下來。
這個建議其實他不看好,因為前陣子時間,東籲王就出兵騷擾過馬來城外麵的明軍,用處不大。
身為緬甸國的扛把子,當然希望下麵的王儲禦弟們相互競爭,鬥的越狠,他這個國王越是安穩。
要知道緬甸國的王室成員,一個個都是手握兵馬,更恐怖的是兩個藩王,領地富庶,人口眾多,兵多將廣,別說是王儲忌憚,他這個國王同樣也是如此。
“回陛下”
儲君說完了,老成持重的丞相底裏澤亞,趕緊站出來,大聲提出建議:
“可傳旨下緬甸沙廉(仰光)、蘭納(清邁)的精銳禁軍回師,充實國周邊的城防”
“我國北部地區已堅壁清野,隻要城內兵馬錢糧充足,堅守幾個月,明賊必然糧盡兵疲,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到時候咱們再遊擊騷擾,定能讓明賊飲恨瓦底江”
通過安國正城和馬來城的血戰,他們非常清楚明賊的實力,野戰方麵太強悍了,火炮犀利,騎兵來去如風,緬軍容易一觸即潰。
國都阿瓦城,城高牆厚,明軍的野戰炮,休想占到便宜,隻要守軍兵力充足,明賊也隻能望城淚崩。
這就是緬甸小國對付中原大國的常用戰術,且屢試不爽。
中原軍隊再精銳,時間一長,缺吃少喝的,又不服水土,照樣得退兵,到時候緬軍再尾隨追殺,活著回中原的能有一半就不錯了。
“不行”
緬王莽達臉色一稟,看著心腹丞相底裏澤亞,重重的搖了搖頭,態度堅決的回絕了。
沙廉的駐兵是為了防範阿拉幹人和海外紅夷佛郎機人,蘭納清邁的駐軍更是為了看守阿瑜陀耶(暹羅)和瀾滄國(老撾)。
按照曆朝曆代的經驗,中原上國征伐中南半島,都是打了就跑,根本不會駐足太久,更不會開疆拓土留下不走。
可周邊的暹羅、阿拉幹、瀾滄國等小國,就不一樣了,那是要老命的,隨時可能衝進來滅了緬甸國,把國土占為己有。
就像後世的滿清埋葬人,慈禧說過一句,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因為友邦隻要好處,而家奴是要命的。
“回陛下”
這時,年紀最小的禦弟德欽紐亞,已過而立之年的他,也跟著站出來,小聲提議道:
“明賊殘暴不仁,又悍不畏死,我國北部已淪陷數十城池,老百姓更是家破人亡,損失慘重”
“要不咱們把明朝皇帝交出去吧,明賊沒了借口,肯定會立馬退兵”
這時候的明賊,已經打到了馬來城,距離國都阿瓦城,也就是60多裏路程,一個急行軍就兵臨城下。
既然打又打不過,那就交出籌碼唄,這種事情不丟人,中原上國都說過城下之盟嘛。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山多平原少,因此騎兵數量非常稀少,當然了,戰馬多了也養不起,太耗費錢糧了。
十幾年前,大明的朝廷軍隊,野戰對戰滿清的騎兵集團時,往往都是一觸即潰,夠膽夠勇夠果決的將士,都被砍光了。
此時的緬甸國,遭遇到以前明軍一樣的尷尬,在野外對陣中原上國,也是一戰即潰,毫無反抗能力,跟後世的清緬戰爭一樣。
“不行”
“不可以”
“不能”
、、、
話音剛落,王儲德欽漂、丞相底裏澤亞、禦弟德欽內底,甚至是低頭不語的卑謬王,都站出來一致大聲反對。
開玩笑,明軍剛剛發兵一個多月,也就是攻占了一些緬北的土司城池,真正攻占的核心城池,隻有安國正城。
即便是如此,來勢洶洶的明賊,還不是頓兵馬來城,且傷亡也不小,何必早早交出手中的籌碼。
此時的東籲王朝,即便是沒落了,但也是中南半島的小霸主,如果麵對中原天朝上國,隨隨便便就跪了,國內的大小領主和土司們,會如何看待?
還有周邊的暹羅、老撾、阿拉幹等小國,這些都是世仇,又會如何看待?是不是也該跟著站出來咬上一口?,牆倒眾人推嘛。
要知道,緬甸這種國王加盟領主製,最怕的就是人心思變,人心一出問題,他們的隊伍就得崩散。
兩天以前,6月24日晚上,位於伊洛瓦底江河畔的緬甸國都阿瓦城,鍾聲四起,開始進入全城戒嚴。
東籲緬甸王宮,位於阿瓦城內正中央,呈正四方形,宮牆全是紅磚夯土打造,裏麵的宮殿也是全柚木結構,金碧輝煌,非常奢靡豪華。
“啪”
此時此刻,緬甸王宮內,年過60歲,身形微胖的緬王莽達,臉色陰沉的坐在寶座上。
環顧下麵的王儲、丞相,還有一眾王爺和禦弟們,隨即把手中的書信重重的一拍,厲聲說道:
“這是禦弟德欽內謬的求援血書,明賊火炮犀利,其兵將窮凶極惡,殘暴悍不畏死,馬來城危在旦夕”
“近來一些時日,朕也都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今天你們都說一說吧,到底怎麽辦?拿個章程出來”
緬甸這個所謂的中南半島霸主,其實就是一個小國王而已,但國君喜歡自稱朕,效仿中原上國,對外稱國王,對內稱皇帝。
這個時候,前線戰場都傳血書回來了,那證明馬來城的形勢肯定不容樂觀,怪不得莽達臉色如此難看。
放眼望去,堂下的眾人全是東籲緬甸王朝的頂級權貴,包括莽達長弟王儲德欽漂、丞相底裏澤亞、卑謬王莽白、禦弟德欽內底、禦弟德欽紐亞。
東籲緬甸國,地處中南半島,其國家製度和各項政策都是借鑒中原天朝上國,采用王侯分封製統治國家。
國家的軍政大權,都掌控在王室成員手裏,再利用王室的兵權和威望,威壓各大小侯爺領主和一眾土司官,如此才能穩固其統治基礎。
當然了,這種分封製在中國早就不流行了,明朝初期的時候,朱允炆和朱棣,都是下了大力氣削藩,回收諸王的軍政大權。
因此這種製度弊端太大,王室兄弟成員,一旦做大也容易威脅國王,經常搞政變弑君殺王,但肉爛在湯鍋裏,新上任的王室成員,也能繼續維持其家族的國家統治。
“回陛下”
50多歲的長第王儲德欽漂,當仁不讓的站出來,大聲回道:
“可傳旨西岸的東籲王,實皆城兵多將廣,距離馬來城又最近,還有幾千水師助陣,出兵救援馬來城最合適”
“且明軍的長途奔襲,其水師船小兵又少,可一戰滅之,再伺機裏應外合救援馬來城”
手握一萬多重兵的東籲王,麾下還有幾千水師,就在馬來城對岸,是增援的不二人選啊。
既能救援馬來城,又能消耗東籲王實力,可謂是一箭雙雕,老奸巨猾的王儲,最忌憚東籲王和卑謬王了。
聽名字就知道,此時的緬甸國,最有實力的兩個封王,就是東籲王和卑謬王,他們的封地就在東籲下緬甸的老巢。
“嗯,可以”
緬王莽達瞟了一眼王儲,嘴角微微一笑,心知肚明他的小九九,然後對著旁邊的太監歐達曼點頭,示意他記下來。
這個建議其實他不看好,因為前陣子時間,東籲王就出兵騷擾過馬來城外麵的明軍,用處不大。
身為緬甸國的扛把子,當然希望下麵的王儲禦弟們相互競爭,鬥的越狠,他這個國王越是安穩。
要知道緬甸國的王室成員,一個個都是手握兵馬,更恐怖的是兩個藩王,領地富庶,人口眾多,兵多將廣,別說是王儲忌憚,他這個國王同樣也是如此。
“回陛下”
儲君說完了,老成持重的丞相底裏澤亞,趕緊站出來,大聲提出建議:
“可傳旨下緬甸沙廉(仰光)、蘭納(清邁)的精銳禁軍回師,充實國周邊的城防”
“我國北部地區已堅壁清野,隻要城內兵馬錢糧充足,堅守幾個月,明賊必然糧盡兵疲,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到時候咱們再遊擊騷擾,定能讓明賊飲恨瓦底江”
通過安國正城和馬來城的血戰,他們非常清楚明賊的實力,野戰方麵太強悍了,火炮犀利,騎兵來去如風,緬軍容易一觸即潰。
國都阿瓦城,城高牆厚,明軍的野戰炮,休想占到便宜,隻要守軍兵力充足,明賊也隻能望城淚崩。
這就是緬甸小國對付中原大國的常用戰術,且屢試不爽。
中原軍隊再精銳,時間一長,缺吃少喝的,又不服水土,照樣得退兵,到時候緬軍再尾隨追殺,活著回中原的能有一半就不錯了。
“不行”
緬王莽達臉色一稟,看著心腹丞相底裏澤亞,重重的搖了搖頭,態度堅決的回絕了。
沙廉的駐兵是為了防範阿拉幹人和海外紅夷佛郎機人,蘭納清邁的駐軍更是為了看守阿瑜陀耶(暹羅)和瀾滄國(老撾)。
按照曆朝曆代的經驗,中原上國征伐中南半島,都是打了就跑,根本不會駐足太久,更不會開疆拓土留下不走。
可周邊的暹羅、阿拉幹、瀾滄國等小國,就不一樣了,那是要老命的,隨時可能衝進來滅了緬甸國,把國土占為己有。
就像後世的滿清埋葬人,慈禧說過一句,寧與友邦,不予家奴,因為友邦隻要好處,而家奴是要命的。
“回陛下”
這時,年紀最小的禦弟德欽紐亞,已過而立之年的他,也跟著站出來,小聲提議道:
“明賊殘暴不仁,又悍不畏死,我國北部已淪陷數十城池,老百姓更是家破人亡,損失慘重”
“要不咱們把明朝皇帝交出去吧,明賊沒了借口,肯定會立馬退兵”
這時候的明賊,已經打到了馬來城,距離國都阿瓦城,也就是60多裏路程,一個急行軍就兵臨城下。
既然打又打不過,那就交出籌碼唄,這種事情不丟人,中原上國都說過城下之盟嘛。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山多平原少,因此騎兵數量非常稀少,當然了,戰馬多了也養不起,太耗費錢糧了。
十幾年前,大明的朝廷軍隊,野戰對戰滿清的騎兵集團時,往往都是一觸即潰,夠膽夠勇夠果決的將士,都被砍光了。
此時的緬甸國,遭遇到以前明軍一樣的尷尬,在野外對陣中原上國,也是一戰即潰,毫無反抗能力,跟後世的清緬戰爭一樣。
“不行”
“不可以”
“不能”
、、、
話音剛落,王儲德欽漂、丞相底裏澤亞、禦弟德欽內底,甚至是低頭不語的卑謬王,都站出來一致大聲反對。
開玩笑,明軍剛剛發兵一個多月,也就是攻占了一些緬北的土司城池,真正攻占的核心城池,隻有安國正城。
即便是如此,來勢洶洶的明賊,還不是頓兵馬來城,且傷亡也不小,何必早早交出手中的籌碼。
此時的東籲王朝,即便是沒落了,但也是中南半島的小霸主,如果麵對中原天朝上國,隨隨便便就跪了,國內的大小領主和土司們,會如何看待?
還有周邊的暹羅、老撾、阿拉幹等小國,這些都是世仇,又會如何看待?是不是也該跟著站出來咬上一口?,牆倒眾人推嘛。
要知道,緬甸這種國王加盟領主製,最怕的就是人心思變,人心一出問題,他們的隊伍就得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