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原文</h2>


    紫陌紅塵拂麵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裏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h2>【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京城的大路上行人車馬川流不息,揚起的灰塵撲麵而來,人們都說自己剛從玄都觀裏賞花回來。玄都觀裏的桃樹有上千株,全都是在我被貶離開京城後栽下的。


    <strong>注釋</strong>


    1元和:唐憲宗年號,公元806~820年。十年:《全唐詩》作“十一年”,是傳寫之誤。


    2紫陌:指京城長安的道路。陌:本是田間小路,這裏借用為道路之意。紅塵:塵埃,人馬往來揚起的塵土。拂麵:迎麵、撲麵。


    3玄都觀:道教廟宇名,在長安城南崇業坊(今西安市南門外)。桃千樹:極言桃樹之多。


    4劉郎:作者自指。去:一作“別”。


    <h2>【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賞析</h2>


    劉禹錫此詩在《全唐詩》題作《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此詩通過人們在長安一座道士廟──玄都觀中看花這樣一件生活瑣事,諷刺了當時的朝廷新貴。由於這首詩刺痛了當權者,他和柳宗元等再度被派為遠州刺史。官是升了,政治環境卻無改善。


    這首詩表麵上是描寫人們去玄都觀看桃花的情景,骨子裏卻是諷刺當時權貴的。從表麵上看,前兩句是寫看花的盛況,人物眾多,來往繁忙,而為了要突出這些現象,就先從描繪京城的道路著筆。一路上草木蔥蘢,塵土飛揚,襯托出了大道上人馬喧闐、川流不息的盛況。寫看花,又不寫去而隻寫回,並以“無人不道”四字來形容人們看花以後歸途中的滿足心情和愉快神態,則桃花之繁榮美好,不用直接讚以一詞了。


    它不寫花本身之動人,而隻寫看花的人為花所動,真是又巧妙又簡練。後兩句由物及人,關合到自己的境遇。玄都觀裏這些如此吸引人的、如此眾多的桃花,自己十年前在長安的時候,根本還沒有。去國十年,後栽的桃樹都長大了,並且開花了,因此,回到京城,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番春色,真是“樹猶如此,人何以堪”了。


    再就此詩骨子裏麵的,即其所寄托的意思來看,則千樹桃花,也就是十年以來由於投機取巧而在政治上愈來愈得意的新貴,而看花的人,則是那些趨炎附勢、攀高結貴之徒。他們為了富貴利祿,奔走權門,就如同在紫陌紅塵之中,趕著熱鬧去看桃花一樣。


    結句指出:這些似乎了不起的新貴們,也不過是自己被排擠出外以後被提拔起來的罷了。他這種輕蔑和諷刺是有力量的,辛辣的,使他的政敵感到非常難受。所以此詩一出,作者及其戰友們便立即受到打擊報複了。


    據《舊唐書·劉禹錫傳》,永貞元年(805年),即貞元二十一年,劉禹錫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貶離長安作連州刺史,半途又貶為朗州司馬。到了元和十年(815年),朝廷有人想起用他以及和他同時被貶的柳宗元等人,於是他從朗州被召回京。這首詩,就是他從朗州回到長安時所寫的,由於刺痛了當權者,同年又貶往連州。作者在《重至衡陽傷柳儀曹》詩前小序中追述這次被貶途中和柳宗元作別事,說是在“元和乙未”年,也就是元和十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禹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禹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禹錫並收藏劉禹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