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秋詞二首】原文</h2>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h2>【秋詞二首】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歎秋天蕭條、淒涼、空曠。


    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


    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裏。


    一隻仙鶴直衝雲霄推開層雲,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裏晴空。


    秋天了,山明水淨,夜晚已經有霜;


    樹葉由綠轉為澆黃色,其中卻有幾棵樹葉成紅色,在淺黃色中格外顯眼;


    登上高樓,四望清秋入骨;


    才不會象春色那樣使人發狂。


    <strong>注釋</strong>


    1悲寂寥:悲歎蕭條空寂。


    2春朝:春初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裏指的是剛開始。


    3排:推開白雲。


    4碧霄:青天。


    <h2>【秋詞二首】賞析</h2>


    這首詩是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所作。公元805年(永貞元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劉禹錫也參加了這場革新運動。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鎮、官僚勢力的強烈反對,以失敗而告終。順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賜死,劉禹錫被貶。可貴的是,詩人在遭受嚴重打擊後,並沒有消沉下去。劉禹錫貶到朗州(湖南常德)時,是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卻被趕出了朝廷,其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麽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雲亦雲。《秋詞》就是被貶朗州時這種心情下寫的。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誌高歌。


    第一首詩的大意是:自古以來每逢秋天都會感到悲涼寂寥, 我卻認為秋天要勝過春天。 萬裏晴空,一隻鶴淩雲而飛起, 就引發我的詩興到了藍天上了。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誌士失誌,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隻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淩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麵,使誌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誌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誌”,“詩情”即誌氣。人果真有誌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麵,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讚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誌,色以冶情。所以讚秋氣以美誌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豔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隻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淨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淨,心情肅然深沉,不會像那繁華濃豔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sou)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紮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麵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象、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隻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劉禹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禹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禹錫並收藏劉禹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