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關門捉賊
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 作者:鋒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都城下,夕陽如血,將天際染成一片悲壯的紅,仿佛是這場即將到來的戰役的前奏。
諸葛亮立於中軍帳前,一襲白袍,衣袂飄飄,眉宇間凝聚著深邃的智慧與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目光如炬,穿透了城牆上翻滾的煙火,直視那混亂中四散奔逃的魏軍。隻見魏軍的身影如同潮水般從城頭向台階上洶湧而下,衝向城內的安全區,躲避火油燃起的熊熊大火。
“上雲梯!”諸葛亮的聲音不高,卻如同雷鳴般在戰場上空回蕩,每一個字都蘊含著不可抗拒的力量。這聲音,仿佛是天地間最堅定的指令,瞬間點燃了漢軍將士心中的戰意。
魏延,這位久經沙場的悍將,聞言後眼神一凜,迅速點頭回應。他猛揮手中的令旗,動作幹淨利落,宛如指揮著狂風巨浪。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兩萬盾牌手如同移動的山嶽,整齊劃一地放下厚重的盾牌,那些盾牌在陽光下閃耀著冷冽的金屬光澤。他們手持鋒利的兵器,肩扛沉重的雲梯,如同怒海中的蛟龍,咆哮著衝向城牆。
雲梯一架架搭在城牆之上,發出咚咚的沉悶聲響,那是勝利的號角,也是挑戰的號令。
漢軍將士們一個個如同猿猴般靈活,奮力攀爬,他們的身影在城牆上留下了一道道堅毅的足跡。汗水與鮮血交織,卻無人退縮,因為他們知道,身後是國家的安寧,是萬民的期盼。
而當曹範,這位魏軍的主將,終於從震驚中回過神來,急忙下令城內的魏軍沿著台階反攻時,一切都已晚矣。
漢軍已如潮水般湧上了城頭,與魏軍在台階上展開了殊死搏鬥。刀劍相交,金鐵交鳴,鮮血四濺,戰場上彌漫著濃烈的血腥與不屈。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漢軍精銳迅速向城門集結,他們動作敏捷,默契無間。吊橋轟然落下,沉重的城門在轟鳴聲中緩緩開啟,仿佛是巨獸張開了吞噬一切的巨口。
城外的一萬騎軍如脫韁野馬,奔騰而入,他們的鐵蹄聲震天動地,讓魏軍聞風喪膽。緊隨其後的是兩萬弓箭手,他們列隊整齊,箭矢如雨,覆蓋著每一寸敵軍可能逃脫的縫隙。
中都城的四個城門,每一道都被漢軍攻克,每個城門都成為了戰場,五萬漢軍精銳對峙著城內一萬五千疲憊不堪的魏軍,兵力上的懸殊讓這場戰鬥幾乎沒有了懸念。
盡管魏軍中混雜著一些無辜的百姓,但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他們的力量顯得如此微不足道。漢軍的鐵蹄無情地踐踏過每一寸土地,魏軍的防線在漢軍的猛烈攻勢下逐漸崩潰。
在漢軍如潮水般的攻勢下,勢單力孤的魏軍逐漸失去了抵抗之力,隻能被迫向城內撤退。
然而,諸葛亮的布局遠不止於此。他早已料到魏軍的動向,進攻之前便密令大軍進城後務必死守城門,不得放走一兵一卒。
違令者,無論官職大小,一律斬首示眾。這道命令如同懸在眾將士頭頂的利劍,讓每個人都明白堅守城門的重要性與殘酷性。
於是,當曹範、曹楷等將領率領幾萬人馬拚死突圍時,迎接他們的隻有冰冷的箭雨和無法逾越的重重防線。
東城門有馬岱的鐵騎封鎖,西城門趙統的步卒如林,北城門薑維的智勇雙全,南城門則是魏延的勇猛無敵。四路大軍如同四張巨大的網,又如銅牆鐵壁,將魏軍圍得水泄不通。
魏延等將領立於陣前,聲如洪鍾,喝令魏軍放下武器投降。他們承諾,隻要投降,便可免遭殺戮。然而,魏軍之中仍有不少心存僥幸之徒,企圖向北城門發起最後的衝鋒,企圖突破重圍逃往京陵城。
諸葛亮微微一笑,這一笑中包含了太多的運籌帷幄與胸有成竹。他輕輕揮手,早有準備的幾萬弓箭手在北城門的城頭迅速集結,箭矢在陽光下閃耀著致命的寒光。
隨著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如同烏雲蔽日,魏軍將士們中箭後慘叫連連,他們的身體被箭矢洞穿,鮮血染紅了地麵。這場麵慘烈至極,令人不忍直視。
隨後,諸葛亮下令四麵圍攻魏軍,包圍圈逐漸縮小,魏軍士卒在絕望中紛紛倒下,魏軍的抵抗也越來越弱。
最終,曹範望著四周如同地獄般的景象,心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奈。他深知大勢已去,再堅持下去隻會讓更多的將士無謂犧牲。於是,他強忍著內心的痛苦與不甘,下令全軍放下武器投降。
此戰過後,中都城內一片狼藉。魏軍六萬人馬,最終戰死三萬,剩餘三萬人全部投降。
而漢軍雖然也付出了死傷一萬人的代價,但他們的勝利卻是如此的輝煌與榮耀。此戰不僅削弱了魏國的實力,更為蜀漢的北伐之路掃清了一個重要的障礙。
戰後,神醫董奉的十二位弟子與其他軍醫們,在簡陋卻有序的營帳內,展開了爭分奪秒的生命救援。
燭光搖曳,映照著他們疲憊卻專注的臉龐,每一次縫合,每一劑草藥,都承載著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盡管勞累至極,但當看到傷員們逐漸從生死邊緣被拉回,他們的臉上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這份堅持與努力,讓許多輕重傷員得以康複,重新站了起來,繼續為大漢的複興貢獻力量。
諸葛亮親自步入城中,安撫那些因戰亂而驚恐不安的百姓。他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向他們承諾漢軍的保護與公正,讓百姓們逐漸放下心來。
他深知,一座城池的收複,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民心所向的體現。於是,他下令減免中都城百姓的賦稅,恢複生產,讓這座飽受戰火摧殘的城市重新煥發生機。
對於投降的魏軍士卒,諸葛亮則采取了寬容與分化的策略。他將這些士卒打散後,分配到漢軍的各個營中,讓他們在共同的生活與訓練中,逐漸融入漢軍這個大家庭。
這樣的做法,不僅削弱了魏軍的潛在力量,還為漢軍增添了一股新的生力軍。同時,諸葛亮也密切關注著這些降卒的思想動態,通過教育感化,使他們真心實意地歸順蜀漢。
至於魏軍的主將曹範和曹楷,他們被嚴格看押起來,但並沒有受到虐待。諸葛亮深知,這兩人在魏軍中有著不小的威望,未來或許還能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他決定將二人作為日後與魏國交涉的籌碼,隨大軍繼續北上,向京陵城進發,同時也作為對魏軍的一種震懾與打擊。
在安排好中都城的一切後,諸葛亮留下王平之子王訓鎮守此地。王訓雖年輕,但英勇善戰,且對諸葛亮忠心耿耿,是鎮守中都城的最佳人選。
臨行前,諸葛亮對王訓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守好這座城池,為蜀漢的北伐大業提供堅實的後盾。
大軍在諸葛亮的率領下,再次踏上了征途。他們穿越崇山峻嶺,跨過江河湖海,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但漢軍將士們的心中卻充滿了信念與決心,因為他們知道,隻要跟隨丞相諸葛亮的步伐,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實現複興漢室的偉大理想。
諸葛亮立於中軍帳前,一襲白袍,衣袂飄飄,眉宇間凝聚著深邃的智慧與不容置疑的堅定。
他目光如炬,穿透了城牆上翻滾的煙火,直視那混亂中四散奔逃的魏軍。隻見魏軍的身影如同潮水般從城頭向台階上洶湧而下,衝向城內的安全區,躲避火油燃起的熊熊大火。
“上雲梯!”諸葛亮的聲音不高,卻如同雷鳴般在戰場上空回蕩,每一個字都蘊含著不可抗拒的力量。這聲音,仿佛是天地間最堅定的指令,瞬間點燃了漢軍將士心中的戰意。
魏延,這位久經沙場的悍將,聞言後眼神一凜,迅速點頭回應。他猛揮手中的令旗,動作幹淨利落,宛如指揮著狂風巨浪。
隨著他的一聲令下,兩萬盾牌手如同移動的山嶽,整齊劃一地放下厚重的盾牌,那些盾牌在陽光下閃耀著冷冽的金屬光澤。他們手持鋒利的兵器,肩扛沉重的雲梯,如同怒海中的蛟龍,咆哮著衝向城牆。
雲梯一架架搭在城牆之上,發出咚咚的沉悶聲響,那是勝利的號角,也是挑戰的號令。
漢軍將士們一個個如同猿猴般靈活,奮力攀爬,他們的身影在城牆上留下了一道道堅毅的足跡。汗水與鮮血交織,卻無人退縮,因為他們知道,身後是國家的安寧,是萬民的期盼。
而當曹範,這位魏軍的主將,終於從震驚中回過神來,急忙下令城內的魏軍沿著台階反攻時,一切都已晚矣。
漢軍已如潮水般湧上了城頭,與魏軍在台階上展開了殊死搏鬥。刀劍相交,金鐵交鳴,鮮血四濺,戰場上彌漫著濃烈的血腥與不屈。
與此同時,另一部分漢軍精銳迅速向城門集結,他們動作敏捷,默契無間。吊橋轟然落下,沉重的城門在轟鳴聲中緩緩開啟,仿佛是巨獸張開了吞噬一切的巨口。
城外的一萬騎軍如脫韁野馬,奔騰而入,他們的鐵蹄聲震天動地,讓魏軍聞風喪膽。緊隨其後的是兩萬弓箭手,他們列隊整齊,箭矢如雨,覆蓋著每一寸敵軍可能逃脫的縫隙。
中都城的四個城門,每一道都被漢軍攻克,每個城門都成為了戰場,五萬漢軍精銳對峙著城內一萬五千疲憊不堪的魏軍,兵力上的懸殊讓這場戰鬥幾乎沒有了懸念。
盡管魏軍中混雜著一些無辜的百姓,但在這生死存亡之際,他們的力量顯得如此微不足道。漢軍的鐵蹄無情地踐踏過每一寸土地,魏軍的防線在漢軍的猛烈攻勢下逐漸崩潰。
在漢軍如潮水般的攻勢下,勢單力孤的魏軍逐漸失去了抵抗之力,隻能被迫向城內撤退。
然而,諸葛亮的布局遠不止於此。他早已料到魏軍的動向,進攻之前便密令大軍進城後務必死守城門,不得放走一兵一卒。
違令者,無論官職大小,一律斬首示眾。這道命令如同懸在眾將士頭頂的利劍,讓每個人都明白堅守城門的重要性與殘酷性。
於是,當曹範、曹楷等將領率領幾萬人馬拚死突圍時,迎接他們的隻有冰冷的箭雨和無法逾越的重重防線。
東城門有馬岱的鐵騎封鎖,西城門趙統的步卒如林,北城門薑維的智勇雙全,南城門則是魏延的勇猛無敵。四路大軍如同四張巨大的網,又如銅牆鐵壁,將魏軍圍得水泄不通。
魏延等將領立於陣前,聲如洪鍾,喝令魏軍放下武器投降。他們承諾,隻要投降,便可免遭殺戮。然而,魏軍之中仍有不少心存僥幸之徒,企圖向北城門發起最後的衝鋒,企圖突破重圍逃往京陵城。
諸葛亮微微一笑,這一笑中包含了太多的運籌帷幄與胸有成竹。他輕輕揮手,早有準備的幾萬弓箭手在北城門的城頭迅速集結,箭矢在陽光下閃耀著致命的寒光。
隨著一聲令下,萬箭齊發,如同烏雲蔽日,魏軍將士們中箭後慘叫連連,他們的身體被箭矢洞穿,鮮血染紅了地麵。這場麵慘烈至極,令人不忍直視。
隨後,諸葛亮下令四麵圍攻魏軍,包圍圈逐漸縮小,魏軍士卒在絕望中紛紛倒下,魏軍的抵抗也越來越弱。
最終,曹範望著四周如同地獄般的景象,心中充滿了絕望與無奈。他深知大勢已去,再堅持下去隻會讓更多的將士無謂犧牲。於是,他強忍著內心的痛苦與不甘,下令全軍放下武器投降。
此戰過後,中都城內一片狼藉。魏軍六萬人馬,最終戰死三萬,剩餘三萬人全部投降。
而漢軍雖然也付出了死傷一萬人的代價,但他們的勝利卻是如此的輝煌與榮耀。此戰不僅削弱了魏國的實力,更為蜀漢的北伐之路掃清了一個重要的障礙。
戰後,神醫董奉的十二位弟子與其他軍醫們,在簡陋卻有序的營帳內,展開了爭分奪秒的生命救援。
燭光搖曳,映照著他們疲憊卻專注的臉龐,每一次縫合,每一劑草藥,都承載著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盡管勞累至極,但當看到傷員們逐漸從生死邊緣被拉回,他們的臉上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這份堅持與努力,讓許多輕重傷員得以康複,重新站了起來,繼續為大漢的複興貢獻力量。
諸葛亮親自步入城中,安撫那些因戰亂而驚恐不安的百姓。他以溫和而堅定的語氣,向他們承諾漢軍的保護與公正,讓百姓們逐漸放下心來。
他深知,一座城池的收複,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更是民心所向的體現。於是,他下令減免中都城百姓的賦稅,恢複生產,讓這座飽受戰火摧殘的城市重新煥發生機。
對於投降的魏軍士卒,諸葛亮則采取了寬容與分化的策略。他將這些士卒打散後,分配到漢軍的各個營中,讓他們在共同的生活與訓練中,逐漸融入漢軍這個大家庭。
這樣的做法,不僅削弱了魏軍的潛在力量,還為漢軍增添了一股新的生力軍。同時,諸葛亮也密切關注著這些降卒的思想動態,通過教育感化,使他們真心實意地歸順蜀漢。
至於魏軍的主將曹範和曹楷,他們被嚴格看押起來,但並沒有受到虐待。諸葛亮深知,這兩人在魏軍中有著不小的威望,未來或許還能在戰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他決定將二人作為日後與魏國交涉的籌碼,隨大軍繼續北上,向京陵城進發,同時也作為對魏軍的一種震懾與打擊。
在安排好中都城的一切後,諸葛亮留下王平之子王訓鎮守此地。王訓雖年輕,但英勇善戰,且對諸葛亮忠心耿耿,是鎮守中都城的最佳人選。
臨行前,諸葛亮對王訓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守好這座城池,為蜀漢的北伐大業提供堅實的後盾。
大軍在諸葛亮的率領下,再次踏上了征途。他們穿越崇山峻嶺,跨過江河湖海,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但漢軍將士們的心中卻充滿了信念與決心,因為他們知道,隻要跟隨丞相諸葛亮的步伐,就一定能夠戰勝一切困難,實現複興漢室的偉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