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雁門太守行】原文</h2>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裏,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h2>【雁門太守行】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戰爭的烏雲翻滾而來,像是要把城樓壓垮;


    鱗片狀的鎧甲在日光照射下金光閃閃。


    號角的聲音在這秋色裏響徹天空;


    夜色中塞上泥土猶如胭脂凝成,濃豔得近似紫色。


    寒風卷動著紅旗,部隊抵達易水;


    凝重的霜濕透了鼓皮,鼓聲低沉,揚不起來。


    為了報答國君的賞賜和厚愛,


    手執寶劍甘願為國血戰到死!


    戰國時燕昭王曾築台置千金於其上以延攬人才,因稱此台為“黃金台”。“玉龍”,唐人用以稱劍。 黃金、 白玉, 其質地和色澤, 都為世人所重。“龍”,是古代傳說中的高貴動物,“黃金台”,是求賢若渴的象征。


    黃金台:《上古郡國圖經》“黃金台在易水東南十八裏,燕昭王(姬平)置千金於台上,以延天下之士。”


    <strong>注釋</strong>


    (1)雁門太守行:(古樂府曲調名)雁門,郡名,位於山西代縣。


    (2)摧:毀壞。這句形容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臨危形勢。


    (3)向日:迎著太陽。亦有版本寫作“向月”。


    (4)甲光:鎧甲迎著太陽閃出的光。甲,指鎧甲,戰衣。


    (5)向:向著,對著。


    (6)開:打開,鋪開。


    (7)金鱗開:(鎧甲)像金色的魚鱗一樣閃閃發光。金:像金子一樣的顏色和光澤。


    (8)角:古代軍中一種吹奏樂器,多用獸角製成,也是古代軍中的號角。


    (9)塞土燕脂凝夜紫:長城附近多紫色泥土。燕脂,即胭脂,深紅色。這裏寫夕暉掩映下,塞土有如燕脂凝成,紫色更顯得濃豔


    (10)塞上:亦有版本寫作“塞土”。


    (11)燕脂:調脂飾女麵,產於燕地,故曰燕脂,一種紅色化妝品。這裏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據說長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一作“胭脂”。


    (12)臨:逼近,到,臨近。


    (13)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縣,向東南流入大清河。戰國時荊軻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眾人送至易水邊,荊軻慷慨而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14)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戰鼓聲沉悶而不響亮。


    (15)聲不起:形容鼓聲低沉;不高揚。


    (16)報:報答。


    (17)黃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縣東南,相傳戰國燕昭王所築,置千金於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攬隱士。


    (18)意:信任,重用。


    (19)玉龍:寶劍的代稱。


    (20)君:君王。


    <h2>【雁門太守行】賞析</h2>


    《雁門太守行》是樂府舊題,唐人的這類擬古詩,是相對唐代“近體詩”而言的。它有較寬押韻,押韻,不受太多格律束縛,可以說是古人的一種半自由詩。後稱“樂府詩”。多介紹戰爭場景。


    詩人的語言極力避免平淡而追求峭奇。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色彩和情態上著力,用濃辭麗藻大紅大綠去表現緊張悲壯的戰鬥場麵,構思新奇,形象豐富。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麵不宜使用表現濃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紅色,非但鮮明,而且濃豔,它們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織在一起,構成色彩斑斕的畫麵。詩人就象一個高明的畫家,特別善於著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隻勾勒輪廓而已。他寫詩,絕少運用白描手法,總是借助想象給事物塗上各種各樣新奇濃重的色彩,有效地顯示了它們的多層次性。


    詩共八句,前四句寫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寫景,也是寫事,成功地渲染了敵軍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黑雲壓城城欲摧”一個“壓”字,把敵軍人馬眾多,來勢凶猛,以及交戰雙方力量懸殊、守軍將士處境艱難等等,淋漓盡致地揭示出來。次句寫城內的守軍,以與城外的敵軍相對比,忽然,風雲變幻,一縷日光從雲縫裏透射下來,映照在守城將士的甲衣上,隻見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此刻他們正披堅執銳,嚴陣以待。這裏借日光來顯示守軍的陣營和士氣,情景相生,奇妙無比。據說王安石曾批評這句說:“方黑雲壓城,豈有向日之甲光?”楊慎聲稱自己確乎見到此類景象,指責王安石說:“宋老頭巾不知詩。”(《升庵詩話》)其實藝術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不能等同起來,敵軍圍城,未必有黑雲出現;守軍列陣,也未必就有日光前來映照助威,詩中的黑雲和日光,是詩人用來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別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麵鋪寫陰寒慘切的戰地氣氛。時值深秋,萬木搖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聲嗚嗚咽咽地鳴響起來。顯然,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正在進行。“角聲滿天”,勾畫出戰爭的規模。敵軍依仗人多勢眾,鼓噪而前,步步緊逼。守軍並不因勢孤力弱而怯陣,在號角聲的鼓舞下,他們士氣高昂,奮力反擊。戰鬥從白晝持續到黃昏。詩人沒有直接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麵,隻對雙方收兵後戰場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極富表現力的點染:鏖戰從白天進行到夜晚,晚霞映照著戰場,那大塊大塊的胭脂般鮮紅的血跡,透過夜霧凝結在大地上呈現出一片紫色。這種黯然凝重的氛圍,襯托出戰地的悲壯場麵,暗示攻守雙方都有大量傷亡,守城將士依然處於不利的地位,為下麵寫友軍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鋪墊。


    後四句寫唐軍將士夜襲敵營,以死報效朝廷。“半卷紅旗臨易水”,“半卷”二字含義極為豐富。黑夜行軍,偃旗息鼓,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臨易水”既表明交戰的地點,又暗示將士們具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那樣一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接著描寫苦戰的場麵:馳援部隊一迫近敵軍的營壘,便擊鼓助威,投入戰鬥。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麵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台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


    有時為了使畫麵變得更加鮮明,他還把一些性質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讓它們並行錯出,形成強烈的對比。例如用壓城的黑雲暗喻敵軍氣焰囂張,借向日之甲光顯示守城將士雄姿英發,兩相比照,色彩鮮明,愛憎分明。李賀的詩篇不隻奇詭,亦且妥帖。奇詭而又妥帖,是他詩歌創作的基本特色。這首詩,用穠豔斑駁的色彩描繪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麵,可算是奇詭的了;而這種色彩斑斕的奇異畫麵卻準確地表現了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邊塞風光和瞬息變幻的戰爭風雲,又顯得很妥帖。惟其奇詭,愈覺新穎;惟其妥貼,則倍感真切;奇詭而又妥帖,從而構成渾融蘊藉富有情思的意境。這是李賀創作詩歌的絕招,他的可貴之處,也是他的難學之處。


    全詩寫了三個畫麵:一個白天,表現官軍戒備森嚴;一個在黃昏前,表現刻苦練兵;一個在中夜,寫官軍出其不意地襲擊敵人。


    首聯寫景又寫事,渲染兵臨城下的緊張氣氛和危急形勢。後句寫守城將士嚴陣以待,借日光顯示守軍威武雄壯。


    頷聯從聽覺和視覺兩方麵渲染戰場的悲壯氣氛和戰鬥的殘酷。


    頸聯寫部隊夜襲和浴血奮戰的場麵。


    尾聯引用典故寫出將士誓死報效國家的決心.


    李賀生活的時代藩鎮叛亂此起彼伏,發生過重大的戰爭。如史載,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軍攻打易州和定州,愛國將領李光顏曾率兵馳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衝擊吳元濟叛軍的包圍,殺得敵人人仰馬翻,狼狽逃竄。


    從有關《雁門太守行》這首詩的一些傳說和材料記載推測,可能是寫平定藩鎮叛亂的戰爭。 當時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賀當時僅17歲。


    此詩寫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奮戰、誓死疆場的英雄。詩以熱烈的禮讚和深沉追念的心情,塑造出一個十分具體而動人的英雄人物形象,格調濃麗而壯烈。以“報君黃金台上意”作結,反映了作者投筆從戎,建功立業,但又得不到賞識的一種“英雄無用”的悲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賀並收藏李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