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地十邑?對哇,周襄王頓時來了精神。
所謂蘇地之邑,原來便是指蘇國的十二個城邑。這裏,我們得講講蘇國了,而講蘇國則必須要先講溫國。
曆史上蘇國與溫國雖然分屬不同諸侯,但到了大周王朝時,蘇國就是溫國。
溫國是一個夏朝諸侯,位於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最早是一個小城邑,即溫邑。溫邑有一處著名的清風嶺坡溫泉,因此而得名溫邑。
夏朝在太康時期,曾經被有窮氏部落奪位控製。當時的有窮氏部落首領叫後羿,就是那個善射箭的後羿,但不是被神話成能夠射下九個太陽的那位老兄,羿與後羿可不是同一個人。羿是堯帝時期的,後羿是太康時期的。
夏王太康愛好遊樂田獵,不理政事。有窮氏趁虛而入,控製了整個夏王朝,放逐了太康。
太康死後,後羿立年幼的少康為夏王,把夏王朝實權操縱於自己之手。
但後羿並未吸取夏王朝沒落的教訓,他沉緬於四處打獵。因為經常外出打獵沒好好關心老婆,結果自己的老婆被自己的親信兼義子寒浞給勾走了。
這對狗男女後來幹脆設計殺了後羿,宣布建立寒國,寒浞自立為寒王。
但夏王少康長大後,在有虞氏的幫助下,經過多年努力,滅了寒浞,複興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有一個叫有平氏的部落在少康滅有窮氏部落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其部落首領因此被夏王少康封為諸侯,受封地便在溫邑。
這就是曆史上溫國的起源,首任溫國國君便是溫平公。
溫國在商部落滅夏王朝的過程中同時被滅,溫國淪為商王朝的一個城邑,又回到了溫邑年代。
但後來周部落又滅了大商王朝,當時的西周首領周武王為表彰在滅商過程中的有功之臣,將包括溫邑在內的十二個城邑,即溫、原、絺、樊、隰、攢茅、向、盟、州、陘、聵、懷等賞賜給大司寇蘇忿生,重新建立了溫國。
溫國,因首封君為大周王朝的大司寇蘇忿生,所以也稱為蘇國。
這也是溫、蘇兩姓之淵源。蘇忿生也被認為是溫姓和蘇姓的鼻祖。
蘇國一直是大周王朝的鐵杆忠臣之國,關係十分密切。
首封君蘇忿生同時擔任著大周王朝大司寇,掌管全國刑獄司法,史料記載“效法謹慎”,受到周武王的器重。
到了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也高度評價蘇忿生。蘇忿生被後人尊稱為蘇公,與周公、召公齊名。
周平王從鎬京東遷洛邑,春秋開啟時,蘇國就成了大周王朝的王畿之地,蘇國都城溫邑與王朝都城洛邑僅一河之隔。
從一個外諸侯變成了內諸侯,蘇國雖是大周王朝重要的王畿諸侯,但蘇國內心很不滿,自認為是這一帶實力最強的諸侯之一,對王室並不十分待見,這使得當時的天子周平王非常惱火。
正好,天上掉下來一個鄭國,鄭國自鎬京遷到洛邑附近製邑一帶後,幾套組合拳下來,就成了地區強國。周平王就利用了一下鄭國,以打壓蘇國。
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鄭國原來在陝西關中周王朝王畿之地一帶,周宣王時,鄭國國君鄭桓公向周天子提出遷國的請示。鄭桓公是當朝天子周宣王的親弟弟,這個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
鄭國遷到哪裏呢?河南一帶,當時具體遷到製邑。
大周王朝因天子周幽王無能,而被犬戎攻破都城鎬京,據說鄭桓公在保衛王朝的戰役中犧牲,其子鄭武公憤而起兵勤王,鄭國為大周王朝立下了大功。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鄭桓公沒戰死,這裏不多說了。
但鄭國本來是在陝西,現在到了河南,所用之地全部都得從原先的諸侯那裏要,蘇國就是其中之一。
鄭國國君鄭武公在勤王中立下大功,被封為王朝卿士。鄭武公借此地位東擴西拓,先後吞並了周邊的鄶、虢、胡等諸侯國,與其接壤的蘇國當然也成了鄭國的嘴邊肉。
這使得蘇、鄭兩國一直交惡。本來,蘇國以為憑祖上功績,天子一定會罩著自己。但沒想到,到了周桓王時期,鄭國在鄭莊公領導下,已經崛起成為春秋最初的霸主。
為求得與鄭國交好,同時為借鄭國之手打壓蘇國,天子周桓王借與鄭國發生的田地之爭,與鄭國達成協議,居然把蘇國原本十二個城邑劃給鄭國,換取了鄭國的鄔、劉、蕪、邗四邑的,土地。
這嚴重影響到蘇國的國家利益,從此,蘇國對王室非常生氣。史料記載,蘇國與王室不和。
小小的蘇國,不但與強大的鄭國不和,與周王室也不和,在中原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為了生存,蘇國不得不加強與夷狄部落的聯係,希望借用夷狄的武裝力量來對抗鄭國。
但是這種聯係又不徹底,畢竟蘇國曆史上曾經是大周王朝的重要倚重力量,所以夷狄部落對蘇國也是表麵一套背後一套。
到後來,蘇國也算是引狼入室,最後於公元前650年居然被夷狄所滅。
鄭國向王室交了四個城邑,然後去接收蘇國的十二個城邑。沒想到,蘇國不肯歸並於鄭國。蘇國人民有著強烈的故土情結,蘇地十二邑的百姓並不待見鄭國,所以一直不肯交割。
這下鄭國吃了大虧了,無奈之下便隻好武力接收。但蘇地百姓並非善類,憑當時強大的鄭國,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強硬的軍事手段,最終勉強接了其中兩邑。
到後來鄭莊公去世,鄭國開始衰落,再也無力拉收蘇地剩餘的十邑了。
這十邑仍舊牢牢控製在蘇地人民手裏,連周王室也無法控製。
如果當時鄭國能夠完全得到蘇國十二邑,一方麵意味著蘇國在周王室的操作下亡了國,另一方麵鄭國將由此而更加強大,而不僅僅是春秋初期小霸了一把。
但鄭國是注定得不到這些土地的,畢竟總是扛著大刀長戟在京畿內打打殺殺是不現實的。
正因為如此,蘇國公室反而得到了原住民的尊重與擁護,所以蘇地人民的反抗意識一直很強。
蘇國於公元前650年被戎狄所滅後,可以想象的是,當時流亡在衛國的蘇國國君一定想方設法與鄭國作對,也一定會抓住一切機會與王室作對。
機會總是會有的。大周王朝到了周惠王時期,爆發了王子頹之亂。就是那個愛牛的王子頹,具體經過我們不講了,反正一切都是為了天子之位。
當時蘇國國君就聯合了衛國、南燕國出兵支持王子頹。但後來王子頹之亂被虢國、鄭國聯合平定,當時的蘇國國君也在這場內亂中被殺。
但周天子仍舊無法完全控製蘇地十邑。也就是說,蘇地十邑雖然名義上不再屬於蘇國,而是被大周王朝收歸了,但蘇地人民卻不待見你周天子。
這片土地,仍舊是蘇國人的土地!
所謂蘇地之邑,原來便是指蘇國的十二個城邑。這裏,我們得講講蘇國了,而講蘇國則必須要先講溫國。
曆史上蘇國與溫國雖然分屬不同諸侯,但到了大周王朝時,蘇國就是溫國。
溫國是一個夏朝諸侯,位於今天的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最早是一個小城邑,即溫邑。溫邑有一處著名的清風嶺坡溫泉,因此而得名溫邑。
夏朝在太康時期,曾經被有窮氏部落奪位控製。當時的有窮氏部落首領叫後羿,就是那個善射箭的後羿,但不是被神話成能夠射下九個太陽的那位老兄,羿與後羿可不是同一個人。羿是堯帝時期的,後羿是太康時期的。
夏王太康愛好遊樂田獵,不理政事。有窮氏趁虛而入,控製了整個夏王朝,放逐了太康。
太康死後,後羿立年幼的少康為夏王,把夏王朝實權操縱於自己之手。
但後羿並未吸取夏王朝沒落的教訓,他沉緬於四處打獵。因為經常外出打獵沒好好關心老婆,結果自己的老婆被自己的親信兼義子寒浞給勾走了。
這對狗男女後來幹脆設計殺了後羿,宣布建立寒國,寒浞自立為寒王。
但夏王少康長大後,在有虞氏的幫助下,經過多年努力,滅了寒浞,複興夏朝,史稱“少康中興”。
有一個叫有平氏的部落在少康滅有窮氏部落的戰爭中立了大功,其部落首領因此被夏王少康封為諸侯,受封地便在溫邑。
這就是曆史上溫國的起源,首任溫國國君便是溫平公。
溫國在商部落滅夏王朝的過程中同時被滅,溫國淪為商王朝的一個城邑,又回到了溫邑年代。
但後來周部落又滅了大商王朝,當時的西周首領周武王為表彰在滅商過程中的有功之臣,將包括溫邑在內的十二個城邑,即溫、原、絺、樊、隰、攢茅、向、盟、州、陘、聵、懷等賞賜給大司寇蘇忿生,重新建立了溫國。
溫國,因首封君為大周王朝的大司寇蘇忿生,所以也稱為蘇國。
這也是溫、蘇兩姓之淵源。蘇忿生也被認為是溫姓和蘇姓的鼻祖。
蘇國一直是大周王朝的鐵杆忠臣之國,關係十分密切。
首封君蘇忿生同時擔任著大周王朝大司寇,掌管全國刑獄司法,史料記載“效法謹慎”,受到周武王的器重。
到了周成王時,周公旦攝政,也高度評價蘇忿生。蘇忿生被後人尊稱為蘇公,與周公、召公齊名。
周平王從鎬京東遷洛邑,春秋開啟時,蘇國就成了大周王朝的王畿之地,蘇國都城溫邑與王朝都城洛邑僅一河之隔。
從一個外諸侯變成了內諸侯,蘇國雖是大周王朝重要的王畿諸侯,但蘇國內心很不滿,自認為是這一帶實力最強的諸侯之一,對王室並不十分待見,這使得當時的天子周平王非常惱火。
正好,天上掉下來一個鄭國,鄭國自鎬京遷到洛邑附近製邑一帶後,幾套組合拳下來,就成了地區強國。周平王就利用了一下鄭國,以打壓蘇國。
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鄭國原來在陝西關中周王朝王畿之地一帶,周宣王時,鄭國國君鄭桓公向周天子提出遷國的請示。鄭桓公是當朝天子周宣王的親弟弟,這個要求很快得到了滿足。
鄭國遷到哪裏呢?河南一帶,當時具體遷到製邑。
大周王朝因天子周幽王無能,而被犬戎攻破都城鎬京,據說鄭桓公在保衛王朝的戰役中犧牲,其子鄭武公憤而起兵勤王,鄭國為大周王朝立下了大功。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鄭桓公沒戰死,這裏不多說了。
但鄭國本來是在陝西,現在到了河南,所用之地全部都得從原先的諸侯那裏要,蘇國就是其中之一。
鄭國國君鄭武公在勤王中立下大功,被封為王朝卿士。鄭武公借此地位東擴西拓,先後吞並了周邊的鄶、虢、胡等諸侯國,與其接壤的蘇國當然也成了鄭國的嘴邊肉。
這使得蘇、鄭兩國一直交惡。本來,蘇國以為憑祖上功績,天子一定會罩著自己。但沒想到,到了周桓王時期,鄭國在鄭莊公領導下,已經崛起成為春秋最初的霸主。
為求得與鄭國交好,同時為借鄭國之手打壓蘇國,天子周桓王借與鄭國發生的田地之爭,與鄭國達成協議,居然把蘇國原本十二個城邑劃給鄭國,換取了鄭國的鄔、劉、蕪、邗四邑的,土地。
這嚴重影響到蘇國的國家利益,從此,蘇國對王室非常生氣。史料記載,蘇國與王室不和。
小小的蘇國,不但與強大的鄭國不和,與周王室也不和,在中原麵臨著巨大的生存危機。為了生存,蘇國不得不加強與夷狄部落的聯係,希望借用夷狄的武裝力量來對抗鄭國。
但是這種聯係又不徹底,畢竟蘇國曆史上曾經是大周王朝的重要倚重力量,所以夷狄部落對蘇國也是表麵一套背後一套。
到後來,蘇國也算是引狼入室,最後於公元前650年居然被夷狄所滅。
鄭國向王室交了四個城邑,然後去接收蘇國的十二個城邑。沒想到,蘇國不肯歸並於鄭國。蘇國人民有著強烈的故土情結,蘇地十二邑的百姓並不待見鄭國,所以一直不肯交割。
這下鄭國吃了大虧了,無奈之下便隻好武力接收。但蘇地百姓並非善類,憑當時強大的鄭國,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強硬的軍事手段,最終勉強接了其中兩邑。
到後來鄭莊公去世,鄭國開始衰落,再也無力拉收蘇地剩餘的十邑了。
這十邑仍舊牢牢控製在蘇地人民手裏,連周王室也無法控製。
如果當時鄭國能夠完全得到蘇國十二邑,一方麵意味著蘇國在周王室的操作下亡了國,另一方麵鄭國將由此而更加強大,而不僅僅是春秋初期小霸了一把。
但鄭國是注定得不到這些土地的,畢竟總是扛著大刀長戟在京畿內打打殺殺是不現實的。
正因為如此,蘇國公室反而得到了原住民的尊重與擁護,所以蘇地人民的反抗意識一直很強。
蘇國於公元前650年被戎狄所滅後,可以想象的是,當時流亡在衛國的蘇國國君一定想方設法與鄭國作對,也一定會抓住一切機會與王室作對。
機會總是會有的。大周王朝到了周惠王時期,爆發了王子頹之亂。就是那個愛牛的王子頹,具體經過我們不講了,反正一切都是為了天子之位。
當時蘇國國君就聯合了衛國、南燕國出兵支持王子頹。但後來王子頹之亂被虢國、鄭國聯合平定,當時的蘇國國君也在這場內亂中被殺。
但周天子仍舊無法完全控製蘇地十邑。也就是說,蘇地十邑雖然名義上不再屬於蘇國,而是被大周王朝收歸了,但蘇地人民卻不待見你周天子。
這片土地,仍舊是蘇國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