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怪,自曹國複國後,晉文公的病果真好了。


    晉文公的病一好,他便開始琢磨晉軍的戰鬥力問題,這是先軫與他交流不止一次的問題了。


    晉軍自晉惠公時實施州兵製以來,兵源相當充足。


    先軫自從城濮一戰後一直在考慮晉軍的戰鬥力提升問題,這是一位真正的名將。


    真正的名將,不但會總結教訓,也會積累經驗。


    如城濮大戰,盡管晉軍取勝了,但這裏麵有大量的經驗教訓值得先軫這樣的名將總結。


    先軫思考的是這個問題:城濮之戰時,為徹底地、全麵地包圍楚左軍,自己將中軍分兵調轉車頭橫擊楚軍,終於使楚軍潰敗。


    這當然是正確的戰術運用。但如果當時自己率領的不是戰車部隊,而是純步兵部隊,那會更加靈活!


    在平原地區作戰,戰車的威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在叢林山區作戰呢?


    晉軍的主要敵人應該是兩個,一是楚國,二是北狄。


    對付北狄武裝,戰車到底有多少優勢?


    還有,楚國多山林沼澤,如果晉國有一天侵入楚國呢?


    戰車雖然是最主要的裝備,但機動靈活性確實不夠。從某種意義上講,戰車反而成了累贅!


    還有,戰車太昂貴了。


    如今,晉軍兵源充足,如果按戰車標準配製部隊,那晉國可生產的戰車量,遠遠跟不上可以武裝起來的軍隊數量。


    怎麽辦?難道非得需要戰車嗎?


    “主公,我們得設置步兵部隊了!”先軫對晉文公道。


    晉文公何不曾想著設置步兵部隊?但按周禮,一國隻能設置三軍,超過三軍那便是違規。


    現在晉軍已經是三軍了,再增加部隊,怎麽行?


    先軫幫助晉文公解決了這個問題:“主公,我們再設三軍,但對外不叫軍,叫行。名義上仍舊隻是三軍,新增加的三行從屬於三軍即可。”


    按先軫的意思,新設的三軍叫三行。但三行不是正規軍,而是正規軍的後備役部隊,這個後備役部隊不配戰車。


    在軍隊以戰車為計量單位的春秋時期,沒有戰車哪能叫正規部隊?


    既然不是正規部隊,那就不算違反規定。


    妙哇,晉文公拍案叫絕。


    於是,自晉文公設中、上、下三軍後,晉國又開始了大規模的軍製改革,借著兵源充足,新設立了中行、上行、下行共三軍。


    行,指的是步兵。


    其實晉國很早就設置過左行和右行,但當時那隻是專門用於保衛國君的步兵,而且規模小得很。


    而現在的三行,名義上是從屬於三軍的後備軍,其實完全是三個步兵兵團。


    而且,這三行,每行隻設一將而不設佐,不像晉國三軍那樣有帥佐。


    三行將的地位也相對較低,都隻是晉國大夫而不能進晉國的卿級班子。


    先軫設立三行的目的,一是擴充軍隊以滿足晉國維持霸業的超強軍力需要,二是有效解決戰車機動性不足的問題。


    在先軫看來,今後的晉國要擴充地盤,將會不斷與晉國周邊戎狄武裝作戰,那這三行就可以成為主力。


    但晉文公考慮得不單單是軍事層麵的東西,這位春秋霸主設置三行的目的很多:


    一是要給那些在城濮之戰中獲得戰功的將軍們封賞,而將軍們最需要的就是帶兵統軍。


    二是晉國地理位置特殊,周邊還有許多白狄等遊牧民族存在,這些遊牧民族時時要來侵擾晉國。


    晉文公需要邊境有常備武裝,而新設置的三行軍就可以發揮這個作用:


    作為晉國常備軍以防禦邊境以外的戎狄武裝!


    三是平衡晉國內部貴族勢力。


    首任三行主將都是晉國傳統貴族,但相比三軍帥佐影響力較小。


    現在有了軍權,那影響力大大增強,成為製衡以三軍帥佐為基本力量的晉國卿級班子力量,這對於晉國國君強化君權是有利的。


    四是培養高級後備幹部所需,當三軍帥佐出現空缺,可以優先從三行將中選出。


    那三行將的首任人選是誰呢?


    經六卿會議研究決定,由荀林父為中行將,屠岸擊為右行將,先蔑為左行將。


    這裏我們再強調一點,關於晉軍三軍以及三行,其將佐情況,尤其是三軍帥佐,一定要認真研究,因為晉國政壇的主要力量便在這三軍三行。


    當然,軍製會隨著形勢的變化和晉國的需要而經常在變化著的,現在是三軍三行,到後來三行又被取消,再後來是四軍、六軍等等。


    無論是晉國現在設置三軍帥佐共六卿,還是後來的八卿、十卿、十二卿,這些卿級牛人都是三軍中的帥佐,晉國實行的是全麵的軍政合一製。


    我們來看看新設置的三行主將是何許人也。


    荀林父,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


    名字後麵加一個父,那是當時人們對他的尊稱。


    說到荀氏,我們便會想起晉獻公時代的那位獻上假道伐虢妙計的荀息。


    荀息在晉獻公去世前被任命為執政大臣,也是晉獻公的托孤重臣。


    但當時,晉國上下恨透了害死世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的驪姬,大夫裏克和邳鄭父趁勢發動兵變,驪姬一黨被盡數鏟除。


    荀息雖然是輔政大臣,但他輔的政卻是驪姬一黨的政,所以在兩任幼君先後被裏克殺害後,自殺殉君。


    一位極具謀略且忠君愛國的晉國重臣死於權力鬥爭,令人唏噓不已。


    荀息死後,其子荀逝敖受到一定的影響,基本默默無聞,僅僅是繼承了一個大夫之職。


    荀逝敖共有三個兒子,其中長子為荀林父。晉文公即位時,荀逝敖已經去世了。


    狐偃認為荀息死於奚齊、卓子之難,忠節可嘉,宜錄其後,以勵臣節。


    文公準奏,於是起用了荀息之孫、荀逝敖長子荀林父。


    經考察,先軫推薦荀林父為中行將,晉文公就啟用了荀林父。


    正因為荀林父曾擔任過晉國的中行將,後人以其官職為氏,這便是晉國中行家族的來曆。


    荀逝敖的二子叫荀騅,後來當上了晉新下軍帥,食邑在程邑,成為晉國程氏家族的始祖。


    荀逝敖的三子叫荀首,後來成為晉國卿大夫,當上了晉國中軍佐,食邑在智邑,成為晉國智氏家族的始祖。


    所以說,後來的晉國三大家族的智氏、程氏、中行氏均出於荀氏。


    荀氏源於王族姬姓,這便是複雜的晉國大家族中的荀、智、程、中行的族係。


    理清這些家族淵源的,這對我們讀懂春秋晉國曆史有著很大的幫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晉國風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千裏草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千裏草人並收藏春秋晉國風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