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鄭文公見秦國撤兵了,心略放寬了些,但晉軍是否也能撤軍他心裏實在沒底。
鄭國這些年一直陷入戰火中,國力衰落得厲害,再也經不起大國討伐了。
主動去認錯求和吧,鄭文公想著。
看著鄭國人送來的一大堆財物,晉文公終於有了一個台階可以體麵地下來了。
“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將貴國的公子蘭立為世子。”晉文公對鄭使道。
“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寡君正有此意。公子蘭在晉國這麽些年,從大國那裏學到的治國理政能耐,正是鄭國人民所需要的呢。”來使非常爽快。
於是,晉文公在得到了鄭文公的保證後,與鄭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後,撤軍回國。
公子蘭是鄭國國君鄭文公的其中一個兒子,說起鄭文公也是令人嗟歎的一位國君,其他的不說,就說他的那些個兒子。
我們在講鄭國故事時講得很詳細了,鄭文公恨這些兒子有的犯罪,有的不求上進,一怒之下殺了幾個,然後將其餘的兒子都趕出了鄭國。
其中公子蘭流亡到了晉國。公子蘭到了晉國後,為人十分謙虛低調,受到晉國人的普遍好評。
憑其鄭國公子的身份,公子蘭被晉文公任命為晉國大夫。
一直以來,公子蘭對晉文公十分崇敬,執行起晉文公的指令也是絕不拖泥帶水,深受晉文公喜愛。
這一次晉文公聯合秦國討伐鄭國,晉文公要求公子蘭一同前去。
但公子蘭流著淚道:“主公出征,臣理應追隨,以侍候左右。但鄭國乃臣之母國,實不能參與討伐自己的母國。”
晉文公非常感慨,本來這一次他討伐鄭國,雖然擺出了一副滅了鄭國的架式,但實質上是想通過對鄭國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後,讓鄭國直接成為晉國的附庸。
具體就是由親晉的鄭國公子蘭擔任鄭國國君。
其實晉文公也知道,除非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滅了鄭國,讓中原各國諸侯都來不及反應,這才有可能直接將鄭國變成晉國的附庸。
但鄭國畢竟是傳統強國,戰鬥力並不弱。所以晉文公雖然有滅鄭國的衝動,但他深知那是不太現實的。
鄭文公已經當了四十多年的國君了,估計也就這幾年的花頭了。既然鄭國人答應讓公子蘭成為世子,那晉國也同樣實現控製鄭國的目的了。
所以,這次伐鄭,晉文公還是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的。
隻是令晉文公遺憾的是,由於自己對秦國的情感考慮不夠,使秦國已經心生對晉國的忌憚與防備。
“難道,晉秦之好就這樣完了?”晉文公非常糾結。
在晉文公看來,晉國霸業戰略構想是這樣的:東圖中原,此時已經實現了全麵勝利,西圖秦國和南圖楚國並非是短期戰略思考,接下來主要是北圖戎狄以擴大晉國地盤。
如果不把秦國安撫好,怎麽安心北圖戎狄?
唉,心煩呐。
晉文公憂心衝衝,確實,晉文公太忙了,手頭要處理的事實在太多。
哦,對了,曹國的事還沒有完全解決,總覺得自己生病時那麽多人都在為曹國說情,當時自己也是一時糊塗,便讓曹國複了國。
雖然這個曹共公立即表示了對晉國的忠誠,但難道不需要施以懲罰嗎?
晉文公對曹國的懲罰是一種後補懲罰,方式便是將曹國土地再分一些給齊國、魯國、宋國!
哼,對寡人不尊,這就是下場,削弱你的國家,看你以後還敢對晉國報複不?
之所以把曹國的土地分給這三國,晉國自己不要,不是晉文公大方,而是晉國與曹國本就不相鄰,得了曹國土地相當於是得到一塊飛地,管理成本實在太大。
如果將曹國的土地分給宋、魯、齊,那三國還不對晉國表示千恩萬謝?
史料記載,魯國人聽說自己可以分得土地,激動萬分,立即派出使者帶上厚禮去朝見晉文公。
據說魯國代表使團是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晉國,果然分得了最好的那塊土地!
曹國人又能有什麽辦法?
此時的晉國是江湖老大,誰讓自己做那種既齷齪下流的事,而且又在大國爭霸中又站錯了隊?
唉,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認了吧。
晉文公可謂是文治武功,每天都過得忙忙碌碌的。現在貌似真的沒事可幹了,晉文公真的可以歇歇您匆匆的腳步了吧?
是啊,所謂人至山頂而感涼,武功到了獨孤九劍的境界,便是獨孤求敗了。
晉文公晚期,作為春秋無可撼動的霸主,感覺人生的奮鬥目標都已達成了,一時感覺空蕩蕩的。
這一天,晉文公率領主要將佐巡察軍工生產,他驚訝地發現,這幾年,晉國居然造出了大量的戰車!
晉國那麽有錢了?
是的,晉國的財富來自兩個方麵。
一是本國經濟高度發展。
晉惠公時期實施的作爰田以及晉文公時開始的郭偃改革,使晉國農林牧礦商業全麵發展。
再加上晉國這些年開拓了不少地盤,賦稅大大增加,國家財政實力大大提升。
二是來自各諸侯國的進貢。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他的時代是齊國富得冒油的時代,各諸侯國對齊國是深深的感佩。
但晉文公這任霸主,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晉文公不斷出兵教訓各諸侯國,如衛國、曹國、鄭國、許國等,還有原先那些忠誠於楚國的陳國、蔡國、魯國等,這些國家軍事實力遠不及晉國,對晉國非常敬畏。
列國諸侯對於當時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和第二任霸主晉文公的內心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對齊桓公那是感佩,是發自內心的讚賞與擁護。
對晉文公那是敬畏,是發自內心的既敬又怕。
有了怕,便有了消除怕的具體行動,那便是行賄。
列國諸侯不斷向晉國行賄,經常來朝見晉文公。
哪次朝見不帶足財物?說賄賂不是很難聽嗎?
於是,春秋江湖便開始了列國諸侯向晉國進貢!
各國每年都向晉國進貢,大家出於對晉國的害怕而不斷討好晉國,晉國豈不是越來越富有?
晉國的富有,使晉國的軍工生產得到了資源保證,於是,大量的戰車、兵器、甲衣、戰馬得以生產!
當晉文公看到這些軍用物資和武器裝備時,他的腦海裏立即想起了自己前幾年搞的步兵兵團,即晉軍三行。
如果將晉軍三行都武裝上這些軍工產品,那不是變正規的車兵兵團了麽?
那就改革吧。
公元前629年,晉文公再次實施了軍事改革!
這一次,晉文公再也不考慮什麽大國最多設三軍的規製了。
他越來越感覺到,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想要繼續強大下去,那就必須打破這種限製國家發展的規矩!
再說,晉國的三行,實際上已經是正規軍了,隻不過是步兵而已。
現在有了軍備實力,那就升級為車兵吧。
就這樣,晉文公再次改革軍製,將原晉軍的三軍三行正式改編為晉五軍,具體為中軍、上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
關鍵仍舊是這五軍的帥佐人選。
全晉國上下都在看著國君會拋出一份什麽樣的五軍帥佐人選,這可是晉國國家最高領導班子的人物。
於是,公元前529年,在晉國的清原,即今山西聞喜一帶,晉文公主持了盛大的晉國閱兵式。
五軍帥佐齊齊亮相:中軍帥先軫,中軍佐郤溱;上軍帥狐毛,上軍帥狐偃;下軍帥欒枝,下軍佐胥臣;新上軍帥趙衰,新上軍佐箕鄭父;新下軍帥胥嬰,新下軍佐先都。
很顯然,原晉三軍帥佐都沒變,仍舊是城濮之戰時的老班子。
兩個新軍軍團的帥佐,都是新人!
也就是說,居然沒有一位是來自於曾經的晉軍三行這些步兵兵團長!
原來的晉軍三行將分別是荀林父、屠岸擊、先蔑,按晉文公的最初的設想,這三個人都是晉國卿級班子的後備幹部,結果後備了三年卻一個也沒得到提拔!
沒有史料記載具體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裏麵一定有問題!
什麽問題?
當然是權力鬥爭!
誰與誰的鬥爭?
當然就是這三人以及其背後的家族勢力,與新任命的兩軍帥佐中的一些人以及他們背後的家族勢力的鬥爭!
可以說,晉國後來越演越烈的卿大夫家族之間的權力鬥爭,從晉文公時代開始,已經暗潮湧動了。
晉文公知道麽?
他當然知道。但晉文公已經沒精力去管了,對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來講,春秋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鄭國這些年一直陷入戰火中,國力衰落得厲害,再也經不起大國討伐了。
主動去認錯求和吧,鄭文公想著。
看著鄭國人送來的一大堆財物,晉文公終於有了一個台階可以體麵地下來了。
“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必須將貴國的公子蘭立為世子。”晉文公對鄭使道。
“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寡君正有此意。公子蘭在晉國這麽些年,從大國那裏學到的治國理政能耐,正是鄭國人民所需要的呢。”來使非常爽快。
於是,晉文公在得到了鄭文公的保證後,與鄭國簽訂了友好同盟條約後,撤軍回國。
公子蘭是鄭國國君鄭文公的其中一個兒子,說起鄭文公也是令人嗟歎的一位國君,其他的不說,就說他的那些個兒子。
我們在講鄭國故事時講得很詳細了,鄭文公恨這些兒子有的犯罪,有的不求上進,一怒之下殺了幾個,然後將其餘的兒子都趕出了鄭國。
其中公子蘭流亡到了晉國。公子蘭到了晉國後,為人十分謙虛低調,受到晉國人的普遍好評。
憑其鄭國公子的身份,公子蘭被晉文公任命為晉國大夫。
一直以來,公子蘭對晉文公十分崇敬,執行起晉文公的指令也是絕不拖泥帶水,深受晉文公喜愛。
這一次晉文公聯合秦國討伐鄭國,晉文公要求公子蘭一同前去。
但公子蘭流著淚道:“主公出征,臣理應追隨,以侍候左右。但鄭國乃臣之母國,實不能參與討伐自己的母國。”
晉文公非常感慨,本來這一次他討伐鄭國,雖然擺出了一副滅了鄭國的架式,但實質上是想通過對鄭國來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打擊後,讓鄭國直接成為晉國的附庸。
具體就是由親晉的鄭國公子蘭擔任鄭國國君。
其實晉文公也知道,除非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下子滅了鄭國,讓中原各國諸侯都來不及反應,這才有可能直接將鄭國變成晉國的附庸。
但鄭國畢竟是傳統強國,戰鬥力並不弱。所以晉文公雖然有滅鄭國的衝動,但他深知那是不太現實的。
鄭文公已經當了四十多年的國君了,估計也就這幾年的花頭了。既然鄭國人答應讓公子蘭成為世子,那晉國也同樣實現控製鄭國的目的了。
所以,這次伐鄭,晉文公還是達到了自己的戰略目的的。
隻是令晉文公遺憾的是,由於自己對秦國的情感考慮不夠,使秦國已經心生對晉國的忌憚與防備。
“難道,晉秦之好就這樣完了?”晉文公非常糾結。
在晉文公看來,晉國霸業戰略構想是這樣的:東圖中原,此時已經實現了全麵勝利,西圖秦國和南圖楚國並非是短期戰略思考,接下來主要是北圖戎狄以擴大晉國地盤。
如果不把秦國安撫好,怎麽安心北圖戎狄?
唉,心煩呐。
晉文公憂心衝衝,確實,晉文公太忙了,手頭要處理的事實在太多。
哦,對了,曹國的事還沒有完全解決,總覺得自己生病時那麽多人都在為曹國說情,當時自己也是一時糊塗,便讓曹國複了國。
雖然這個曹共公立即表示了對晉國的忠誠,但難道不需要施以懲罰嗎?
晉文公對曹國的懲罰是一種後補懲罰,方式便是將曹國土地再分一些給齊國、魯國、宋國!
哼,對寡人不尊,這就是下場,削弱你的國家,看你以後還敢對晉國報複不?
之所以把曹國的土地分給這三國,晉國自己不要,不是晉文公大方,而是晉國與曹國本就不相鄰,得了曹國土地相當於是得到一塊飛地,管理成本實在太大。
如果將曹國的土地分給宋、魯、齊,那三國還不對晉國表示千恩萬謝?
史料記載,魯國人聽說自己可以分得土地,激動萬分,立即派出使者帶上厚禮去朝見晉文公。
據說魯國代表使團是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晉國,果然分得了最好的那塊土地!
曹國人又能有什麽辦法?
此時的晉國是江湖老大,誰讓自己做那種既齷齪下流的事,而且又在大國爭霸中又站錯了隊?
唉,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認了吧。
晉文公可謂是文治武功,每天都過得忙忙碌碌的。現在貌似真的沒事可幹了,晉文公真的可以歇歇您匆匆的腳步了吧?
是啊,所謂人至山頂而感涼,武功到了獨孤九劍的境界,便是獨孤求敗了。
晉文公晚期,作為春秋無可撼動的霸主,感覺人生的奮鬥目標都已達成了,一時感覺空蕩蕩的。
這一天,晉文公率領主要將佐巡察軍工生產,他驚訝地發現,這幾年,晉國居然造出了大量的戰車!
晉國那麽有錢了?
是的,晉國的財富來自兩個方麵。
一是本國經濟高度發展。
晉惠公時期實施的作爰田以及晉文公時開始的郭偃改革,使晉國農林牧礦商業全麵發展。
再加上晉國這些年開拓了不少地盤,賦稅大大增加,國家財政實力大大提升。
二是來自各諸侯國的進貢。
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他的時代是齊國富得冒油的時代,各諸侯國對齊國是深深的感佩。
但晉文公這任霸主,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晉文公不斷出兵教訓各諸侯國,如衛國、曹國、鄭國、許國等,還有原先那些忠誠於楚國的陳國、蔡國、魯國等,這些國家軍事實力遠不及晉國,對晉國非常敬畏。
列國諸侯對於當時春秋第一任霸主齊桓公和第二任霸主晉文公的內心思想是完全不同的,對齊桓公那是感佩,是發自內心的讚賞與擁護。
對晉文公那是敬畏,是發自內心的既敬又怕。
有了怕,便有了消除怕的具體行動,那便是行賄。
列國諸侯不斷向晉國行賄,經常來朝見晉文公。
哪次朝見不帶足財物?說賄賂不是很難聽嗎?
於是,春秋江湖便開始了列國諸侯向晉國進貢!
各國每年都向晉國進貢,大家出於對晉國的害怕而不斷討好晉國,晉國豈不是越來越富有?
晉國的富有,使晉國的軍工生產得到了資源保證,於是,大量的戰車、兵器、甲衣、戰馬得以生產!
當晉文公看到這些軍用物資和武器裝備時,他的腦海裏立即想起了自己前幾年搞的步兵兵團,即晉軍三行。
如果將晉軍三行都武裝上這些軍工產品,那不是變正規的車兵兵團了麽?
那就改革吧。
公元前629年,晉文公再次實施了軍事改革!
這一次,晉文公再也不考慮什麽大國最多設三軍的規製了。
他越來越感覺到,一個強大的諸侯國想要繼續強大下去,那就必須打破這種限製國家發展的規矩!
再說,晉國的三行,實際上已經是正規軍了,隻不過是步兵而已。
現在有了軍備實力,那就升級為車兵吧。
就這樣,晉文公再次改革軍製,將原晉軍的三軍三行正式改編為晉五軍,具體為中軍、上軍、下軍、新上軍、新下軍。
關鍵仍舊是這五軍的帥佐人選。
全晉國上下都在看著國君會拋出一份什麽樣的五軍帥佐人選,這可是晉國國家最高領導班子的人物。
於是,公元前529年,在晉國的清原,即今山西聞喜一帶,晉文公主持了盛大的晉國閱兵式。
五軍帥佐齊齊亮相:中軍帥先軫,中軍佐郤溱;上軍帥狐毛,上軍帥狐偃;下軍帥欒枝,下軍佐胥臣;新上軍帥趙衰,新上軍佐箕鄭父;新下軍帥胥嬰,新下軍佐先都。
很顯然,原晉三軍帥佐都沒變,仍舊是城濮之戰時的老班子。
兩個新軍軍團的帥佐,都是新人!
也就是說,居然沒有一位是來自於曾經的晉軍三行這些步兵兵團長!
原來的晉軍三行將分別是荀林父、屠岸擊、先蔑,按晉文公的最初的設想,這三個人都是晉國卿級班子的後備幹部,結果後備了三年卻一個也沒得到提拔!
沒有史料記載具體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裏麵一定有問題!
什麽問題?
當然是權力鬥爭!
誰與誰的鬥爭?
當然就是這三人以及其背後的家族勢力,與新任命的兩軍帥佐中的一些人以及他們背後的家族勢力的鬥爭!
可以說,晉國後來越演越烈的卿大夫家族之間的權力鬥爭,從晉文公時代開始,已經暗潮湧動了。
晉文公知道麽?
他當然知道。但晉文公已經沒精力去管了,對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來講,春秋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